

头部投行超百人转岗惹惊慌?五年IPO牛市后遇紧缩,转岗分流已非新鲜事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2710527025789057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今年不是投行小年,分明是投行荒年。”面对当下IPO业务的大萧条,有投行人士感慨。
与此同时,有关中信证券投行IPO条线转岗百余人的消息迅速引起行业讨论。记者了解到,上述转岗方向,主要为并购重组、投资、债权融资等业务条线。
记者采访一位接近中信证券人士了解到,上述投行IPO股权承销人员转岗情形,主要是根据业务机会变化的正常人员调整,仍然与投行业务密切相关。也有投行人士认为,相对中信证券投行业务条线两三千人的规模来说,百余人的规模着实不高,占比仅约3个百分点。
事实上,在IPO全面收缩的前提下,类似中信证券的投行人员转岗现象在行业比较多见,这确实是当下券商投行业务普遍面临的挑战,分流或裁员并不是新鲜事。
在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方面,并购重组、跨境融资和企业客户综合服务被认为是投行业务的新方向。华泰联合证券此前曾提出,在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下,重组交易意愿会逐渐提高,在监管部门利好政策支持下,接下来并购重组市场有望开启上升周期,产业并购必然是重组市场主流。
然而,这些新业务领域的收入难以在短期内弥补IPO承销收入的锐减。尽管如此,对于投行人员来说,转岗仍然是一个相对温和的调整方式,离开金融行业后再返回显然难度较高。
总体来看,尽管投行业务目前面临一些困难,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是周期性波动的一部分,整体环境一旦好转,投行业务仍有巨大的增长潜力。在此期间,券商需要调整业务结构,优化服务质量,以适应市场变化和监管要求。
经历5年IPO牛市后,投行业务大收缩
经历5年IPO牛市后,投行业务大收缩已成行业共识。有行业排名靠前的投行相关负责人称,今年业务压力比预期更大,并且呈现越来越大的势头。
“大部分券商这几年都在股权融资方向大布局,大量招人,逆周期下,这些操作(裁员降薪调岗)也合情合理,美国投行2023年以来也是类似操作。”有接受采访投行人士称。
也有投行人士持更为悲观态度,近三年不看好业务前景,如果紧缩政策持续,出清只是个开始,大跃进之后必然面对去产能。
在一位沪上券商非银分析师看来,当下券商功能性在前、盈利性在后,投行业务的结构调整很正常,其他条线也都面临同样的盈利压力,进而周期性调整。不过,投行业务仍是中介机构的核心业务,也是监管重点鼓励的功能性业务,短期的市场波动和调节,会带来行业的供给侧出清、结构改革,但不会影响投行业务的大趋势和地位。
在上述分析师看来,315文件之后,券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筛选、劝导不符合板块定位的企业先战略性撤回,待提升经营质量之后再上市,避免券商投行业务受到监管严厉处罚,股权业务的调整必然驱动券商的业务团队和资源向债券业务、海外业务腾挪。
“小型券商经营压力更大,如何先活下去,就是当前KPI,中大型券商或选择蛰伏,调整业务结构,陪伴企业提升质量,再抓住第一波窗口去兑现。”上述分析师称。
并购重组等是新增量,但难弥补缺口
除了IPO承销保荐业务之外,新的投行业务突破口在哪里?
有头部券商首席研究员分析称,目前投行增收方向主要是并购重组、跨境融资(上市融资和私有化)和企业客户综合服务(企业现金管理、上市公司回购、大股东增持等服务)。
不过,虽有替代业务,问题却不能化解掉。一是并购重组等相关业务收费远低于IPO,收入难以弥补IPO承销收入的下滑缺口;二是从IPO保荐承销部门调岗至其他部门,转岗人员薪酬将受到较大影响,但相比裁员,转岗显然更为温和。
华东某券商投行人士则持不同观点,该人士称,当下环境下,投行业务可转向境外债、并购重组等方向。不过,历史来看,IPO收紧也仅仅是周期性现象,只是从趋势来看,对投行的执业质量,对上市公司质量都将提出更高要求,这是行业要思考的重大变化。
2024年终止审查企业已多达82家
从包括IPO排队项目撤回、存量去化周期、从业人员数量等多方面来看,券商投行业务条线面临的压力巨大。
上交所企业上市服务信息显示,3月18日至24日,沪深京三大交易所无新增申报企业,沪深京三家交易所今年新增申报企业仍为2家,均为北交所。
在会审核企业方面,各板块在审企业共615家,较上周统计时减少13家。若简单以上周减少数量以及未新增在审企业假设,在审企业的消耗时间长达47周,即近一年时间。若期间有新增上会项目,消耗时间将会进一步拉长。
615家在审企业中,其中上交所208家,主板114家,科创板94家;深交所292家,主板82家,创业板210家;北交所115家。
截至3月24日,2024年已公布终止审查企业82家,较上周统计时增加7家。其中上交所27家,主板18家,科创板9家;深交所33家,主板8家,创业板25家;北交所22家。
发行上市方面,今年以来,A股总计上市27家,较前次增加3家,融资合计220.79亿元;已获批文未发行仍是31家,11家处于发行中,较上周统计时增加3家。
上市融资远低于去年同期,同比减少34家,融资同比下降59.23%。2023年1月1日至3月26日,上市达61家,融资541.48亿元。
数据统计显示,目前投行保代人数已超8700人。是4年前也即2019年科创板试点注册制时的2.29倍;是20年前即2004年推行证券保荐制度时的14.29倍。分布来看,头部券商保代人数较多,前5家券商分别是中信证券(628人)、中信建投(594人)、中金公司(521人)、海通证券(419人)、华泰联合(409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创业板观察”(ID:Chinext_Observer),作者:高艳云,36氪经授权发布。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div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