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刘澜极简管理学 - 读书 - 张子阳的博客

 1 month ago
source link: http://www.tracefact.net/reading/177.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刘澜极简管理学

2024-03-20 张子阳 推荐: star10.png

500

刘澜的这本管理学书,将管理分为了四大心智模型:学习心智、问题心智、关系心智 和 要事心智。通过这四大模型,讲解了很多管理学的概念,以及作者所主张的管理法则。全书语言表达也比较干练,可以说是干货满满,看完收获良多。

1. 管理者的定义

  • 普通人的定义:管理者是有下属的人。
  • 彼得·德鲁克的定义:一个人如果对组织的整体成果做出实质性的贡献,就是管理者(具有一定的误导性)。管理者有五项工作:设定目标、组织、激励和沟通、衡量、育人(包括育己)。
  • 法约尔:管理就是 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有时候,又简化成: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法约尔的管理内容,拆解说明如下:

  • 计划:我们需要实现哪些具体的目标
  • 组织:为了实现目标,我们需要哪些资源?怎么把这些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组织起来
  • 指挥:怎么让员工行动起来去实现目标
  • 协调:沟通、联合,并使所有行为和力量达到和谐和统一;怎么让大家的行动指向同样的目标?不同部门和个人的局部目标冲突该怎么办
  • 控制:遵照已有规则和既定程序,监督事物的运行;如果偏离了目标该怎么办
我本人将管理定义为了:设定目标、制定计划、执行落地 三个方面。以徒步为例,设定目标就是确定好什么时候出发、目的地是哪里、什么时候到达;制定计划就是 每天行进多少里程,每晚住在哪里,走哪条路线;执行落地就是按照计划行动,并处理行动中的各种意外情况,确保队伍可以如期到达目的地。
将上面的计划,拆分成了 目标 和 计划;而将 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合并为了 执行落地。它们都服务于计划的执行。

刘澜对管理者的定义:管理就是利用资源实现目标(从这个角度而言,每个人都是管理者)。组织管理就是利用组织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

戴明环:计划、执行、检查、改进(工程质量管理)

2. 学习心智

只有管理,没有管理学。管理还没有成为一门学科,目前将management 翻译为“管理学”,属于误译。作为一门学科,它应该包括什么内容,大家还没有达成一致。

注意你的思想,它会成为你的言语。
注意你的言语,它会成为你的行动。
注意你的行动,它会成为你的习惯。
注意你的习惯,它会成为你的性格。
注意你的性格,它会成为你的命运。

这里我觉着还可以在前面加一项:注意你的所见(所听),它会成为你的思想。

刘澜管理学习第一法则:管理只有参考答案,没有标准答案。解决管理问题 = 一般性参考答案 + 具体情境。

自知之明。你不妨想象一个圆,你知道的东西在圆周之内,你不知道的东西在圆周之外。如果你只看到圆周之内的东西,你就会自信;如果你同时也看到圆周之外更大的未知领域,你就会谦卑。我们要同时看到圆内和圆外。

有人提倡T型知识结构,是指既对某个领域有很深的钻研,又有广泛的涉猎。我则进一步提倡π型知识结构。管理者需要对少数几个领域有精深的研究,同时还需要有广泛的涉猎(这是T或者π的那一横)。只掌握一个领域的人其实没有真正掌握那个领域,因为他没能跳出那个领域来考察那个领域。所以应该是π,而不是T。

比把握变化更重要的,是把握不变的规律;比发现例外更重要的,是发现普遍的规则。一言以蔽之,学管理就是要学模式。

刘澜管理学习第二法则:学习模式,而非碎片。

管理问题有两种:

  • 某个管理者在某个具体情境面临的“个性问题”:遇到这个问题,我该怎么办。
  • 每个管理者都可能遇到的拥有一般性参考答案的“共性问题”:遇到这种问题,一般怎么办。

老师的任务是启发你思考管理的共性问题。解决个性问题是你自己以及你上司的事情。

3. 问题心智

刘澜管理问题第一法则:所有的管理问题都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看情况。

罗伯特·卡茨的管理者三大能力模型:

  • 技术能力: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专业能力)
  • 人际能力:作为团队成员工作及作为团队领导者建立协同努力的能力(情商)
  • 概念能力:能够从企业的整体上思考、能够看到各个要素之间关系的能力(系统思考能力)

随着职级的上升,概念能力越来越重要,技术能力越来越不重要。

管理有五个方向:向下管理下属,向上管理上级,平行(横向)管理平级,向内管理自己,向外管理客户、合作伙伴等组织外部的利益相关者。

刘澜管理问题第二法则:很多管理问题都问错了问题。

“管理者应当管理多少人?”,这个问题本身关注点也是错的。它关注的是能管理多少个人,但其实关键在于能够管理多少种关系。一个管理者能够管理多少下属,主要取决于关系的种类有多少。

西尔斯公司的一位地区副总经理则可以直接管理几百个商店的经理,让他们向他报告工作。而且,事实也的确如此。每一个商店都是独立自主的,两个商店无需彼此联系或相互合作。所有的商店都有着相同的工作和职务,可以使用相同的标准进行评价和衡量。

总经理只直接管理少数的几位下属。跟他的每位直接下属(销售总监、生产总监、人力资源总监、财务总监等)之间的关系都是不一样的,而每两位直接下属之间的关系(销售总监与生产总监之间、生产总监与财务总监之间,等等)也是不同性质的。

刘澜管理问题第二法则的推论:管理者最重要的能力是提问。

三种不同的谦虚:

  1. 第一种谦虚是面对身份更高的人的谦虚。比如下级面对上级,平民面对贵族。沙因称之为基本的谦虚,我称之为谦卑——因为身份卑下而谦虚。
  2. 第二种谦虚是面对成就更高的人的谦虚。比如一个刚刚开始创业的人面对一个著名企业家,沙因称之为可选择的谦虚,我称之为谦逊——因为成就逊色而谦虚。
  3. 第三种谦虚是因为你依赖他人而产生的谦虚。沙因称之为“此地此时的谦虚”,我则称之为谦和——因为意识到要“和”你一起才能完成任务而谦虚。

提问和告诉有这样的不同:

  • 告诉隐含这样的假设:你不知道(而我知道),你需要知道
  • 而提问隐含这样的假设:你知道(而我不知道),我想要知道

提问之所以关键,是因为提问处在发现问题、发现答案、改善关系、教导他人、激发行动、提升自己这些重要的管理原则的交点。

最高层的管理者要问的5个根本问题:

  1. 我们的使命是什么
  2. 我们的顾客是谁
  3. 我们的顾客看重的价值是什么
  4. 我们的结果是什么
  5. 我们的计划是什么

“你觉得呢?”是管理者问下属的最重要的问题,因为:

  • 常用:这个问题主要应用于“下属来请示”的情境中,而这是管理者最经常面对的情境,至少是其中之一
  • 管用:在“下属来请示”的大多数情境中,问这个问题优于其他参考答案

刘澜管理问题第三法则:有些管理问题有标准参考答案。

4. 关系心智

管理者通过管理关系来管理人,通过管理人来管理事。

管理者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责任:

  • 对成果的责任:管理者关注的重点不是投入,而是产出,也就是成果。他们问自己:我需要取得什么成果?
  • 对整体的责任:管理者不仅关注自己创造的成果,更关注自己的成果在更大的组织成果中的地位,也就是自己对组织成果的贡献。他们问自己:我取得的成果对组织的贡献是什么?
  • 对他人的责任:管理者因为关注自己的成果,所以关注他人的成果对自己的影响。他们问自己:为了取得自己的成果,做出对组织的贡献,我需要对哪些人负起责任?

管理者的绩效依赖于其他人的绩效。其他人不仅包括下属,还包括上司、平级,以及组织外部的客户、合作伙伴等。

管理有两大基本维度:一个是人,一个是事。管理行为有两个基本维度:关系行为与任务行为。也可以说管理者有两大基本风格:员工导向与任务导向。

关系行为影响任务行为。尽管任务行为反过来也影响关系行为,但是不如关系行为对任务行为的影响大。关系行为影响任务行为的最深层次的理由,就是人是情感的动物。人不仅有理智,还有情感,而且情感是比理智更强大的力量。

任务越难,关系越重要。在变革性任务中,关系的作用最重要。大家之所以在不知道你的决定是否正确的情况下相信你,往往是因为和你的情感性关系。大家之所以愿意追随你走出舒适区,踏上艰难的变革之途,往往是因为和你的情感性关系。

构建关系的八种策略:

  • 一对一会议:交谈和一对一会议之间最主要的区别是:一对一会议是深度的交谈。
  • 赞扬:越具体的赞扬越真诚。
  • 助人:如果另一个人给了我们什么,我们应该以同样的方式回报。
  • 精心时刻:一起游玩、一起工作

沟通时常用的“GROW”模型:

  • G是目标(Goal),先问:目标是什么
  • R是现状(Reality),接着问:现状怎么样
  • O是方案(Options),然后问:方案有哪些
  • W是行动(Way to go),最后问:行动是什么

曾有一个经理人告诉我,他和他上司之间肯定是双向沟通,因为他们经常一起喝酒。错了!进行社交和管理上的沟通有很大的差别。管理上的沟通是对部属工作上的关心与参与。工作以外的称兄道弟也许有助于此,但两者不应混为一谈。

5. 要事心智

首先,发现关键少数。然后,聚焦关键少数。

要事的定义:要事是具有长期影响或者全局影响的事。

判断要事就是两个标准:

  • 时间上的长度:影响的时间有多长,是暂时、短期还是长期
  • 范围上的广度:影响的范围有多大,是个别、局部还是全局

紧急的事往往不是要事

截止日期越靠前的事情越紧急。紧急,可以理解为“在当下很重要”,也就是在此时此刻、此情此境很重要。那么,如果脱离了此时此刻和此情此境,也就是从长期和全局来看,它往往就不是那么重要。

当然也有紧急的事情同时也很重要的情况。比如一个人突发心脏病,那么把他赶紧送到医院,就既紧急,又重要。但是这种情况并不多。大多数的紧急情况,都类似于“我马上要错过班车了”这样的紧急情况。

反过来说,重要的事情往往不紧急。比如,锻炼身体是要事,它既有长期的影响,又有全局的影响,但是它并不紧急。

必须要做的事往往不是要事

比如,一个餐厅需要办理消防、卫生等各种许可证,如果办不下来,餐厅不能营业。办证是重要之事吗?我的答案是:不是。办证是必要之事,但不是重要之事。类似地,实名认证和防沉迷是要事么?它属于必要之事,而非要事。

一个事情不做(比如办许可证),别的许多事情就“做不了”,这是必要之事。一个事情不做(比如培训员工),别的许多事情就“做不好”,这是重要之事。

反过来说,你做了必要之事(比如办许可证),你的餐厅并不能办得比别人更好。你在必要之事上花更多的时间,也不会取得更好的结果,也就是说,必要之事并没有放大效应。

但是,你做了重要之事(比如培训员工),你的餐厅就可能办得比别人更好。你在重要之事上花更多的时间,就可能取得更好的效果。重要之事有长期的影响和全局的影响,而且这个影响是有放大效应的。

直接起作用的事往往不是要事

要事有长期的影响和全局的影响,因此往往不会直接起作用。它的作用的间接性可能体现在时间上,比如今天培训员工,可能要几天甚至更久之后才起作用;也可能体现在空间上,比如研发部门改进了产品设计,业绩最终在销售部门体现出来。

很容易的事情往往不是要事

需要的时间比较多。比如,相对于销售产品来说,研发产品才是更重要的事。但是,研发产品需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

需要的周期比较长。比如,锻炼身体对于个人来说是要事。每天花费在锻炼身体上的时间不一定要很多,但是必须在比较长的周期内,坚持锻炼身体才有效果。

要事往往被我们忽略

  • 要事往往不紧急,我们的大脑往往被紧急之事所占据,而忽略要事。
  • 要事往往不是非做不可,我们的大脑往往被必要之事所占据,而忽略要事。
  • 要事往往不是直接起作用,我们的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近视的大脑会忽略要事。一方面,要事所起的好作用往往不是当下发生的;另一方面,忽略要事所起的坏作用也不是当下发生的。
  • 要事往往很难,我们贪图省事的大脑会因为畏难情绪而忽略要事。

对于部门管理者来说,通常的要事有下面这些:

1). 计划是要事

管理的定义是利用资源实现目标,这个定义就要求管理者必须做计划。你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这是必须做的计划。你如何利用资源?这也是需要做的计划。

目标设定的参考:1. 跳一跳才能够得到的目标;2.肯定能达成的目标至少乘以1.2,甚至乘以1.5或者2;3.只有70%把握可以达成的目标

2). 人事是要事

狭义点的人事指什么位置上用什么人的决策,包括聘用和解聘、升迁、调职等。人事既有长期的影响,又有全局的影响,当然是要事。我们甚至可以说:人事是最重要的要事。因为,其他所有的要事都是由人来做的。

德鲁克:“所有其他的决策,都不如人事决策造成的后果持续时间更长,更难以消除。”

事情都是人做的。只有把人用对了,事情才可能做对。把重点放在一件一件的事情上,是鼠目寸光;把重点放在那些做一件件事情的人上,才是高瞻远瞩。很多问题,看起来是 技术问题、战略问题、执行问题、制度问题、流程问题,其实都是人事问题。

你用什么样的人,传递了两个重要的信息:

  • 你(组织)更看重什么样的人
  • 你是个什么样的人

当你选择进入一个组织工作时,你应该要求“反向面试”你的直接上司。当你发现上司很糟糕而且短时间内这个现状难以改变时,你也许要做出一个艰难的“人事决策”--辞职。你也许不能决定谁来当你的上司,但你可以决定谁不当你的上司。

3). 制度是要事

制度一定有长期的影响;而且,制度至少在一个团队、一个部门的范围内起作用,还有很多制度在整个组织的范围内起作用,因此有全局的影响。

前面我们强调了人的重要性。制度是人设定的,从这个角度说,人比制度更重要。但是,组织中的大多数人是不参与制度设定的。而对于不参与制度设定的大多数人而说,制度更为重要。简言之:关键的人比制度更重要,制度比大多数人更重要。

不必要的制度应当切除掉,即使没有带来直接的危害,它们也带来了两个间接危害:

  • 它们转移了人们对真正应该重视的制度的注意力
  • 它们稀释了所有制度的严肃性

4). 关系是要事

关系有长期的影响,今天的关系可能在以后起作用。关系并不局限于管理者和下属的关系。你还有向外的关系、平行的关系和向上的关系。你可能有很多下属,最关键的关系当然是和最重要的那几个下属的关系。你需要定期跟他们坐下来,通过之前介绍过的几种方式来维护关系。

尽管你的上司也依赖你,但是一般来说你更加依赖你的上司。如果你和上司的关系出现问题,你的损失会更大。他之所以是你的上司,不是无缘无故的。如果你们之间发生冲突,组织更可能找人来替代你,而不是他。

只有你的上司有前途,你才更有前途。如果你的上司难以升迁,那么他往往就是你的天花板。所以,你要想方设法帮助上司创造绩效。

5). 市场是要事

对企业来说,市场既有长期的影响,又有全局的影响,是绝对的要事。

跟市场相关的要事概括为三种:

  • 了解市场信息
  • 维护市场关系,包括与大客户、主要经销渠道的关系
  • 进行市场开发,包括开拓新市场、新渠道,开发新客户和新产品等
对于我们而言,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发行投放。

6). 学习是要事

今天的学习可以在明天、后天发挥作用,因此学习有长期的影响。学习中最重要的能力是学习迁移。通过学习迁移,你可以举一反三,因此学习也有全局的影响。学习迁移指的是把一个情境中的知识应用到另一个情境的能力,包括把一般情境中的知识用到某个具体的情境,也包括把一个具体情境的知识应用到另一个具体情境。

四问学习法:

  • 我听到什么?这是第一步:吸收,要求你能够复述、概括你听到的内容的要点。
  • 我想到什么?这是第二步:联系,要求你把听到的碎片信息与一个模式联系起来,从碎片中发现模式。
  • 我变成什么?这是第三步:调整(创造),要求你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把听到的内容和想到的模式变成对自己的指导原则。
  • 我用到哪里?这是第四步:应用,要求你明确第三步变出来的知识的具体应用情境,并在这样的情境中加以实际应用。

培训员工的两种方式:

  • 结合工作的方式:包括行动学习、内部的导师制辅导、内部的对标学习、内部讲师培训等
  • 脱离工作的方式:包括读书、外部讲师培训、参加外部培训等

最好的学习方式往往是教别人。

7). 反思是要事

反思过去是为了在未来能够更好地行动,有长期的影响;反思的结果如果可以举一反三地应用,就有全局的影响。因此,反思是要事。

一件事情做完了以后,或者成功或者没成功,都要坐下来对当初这个事情全面总结:我们预先怎么定的?中间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做不到?把这些都要细细梳理一遍。当做了一遍梳理以后,下次做事时以前的经验教训也就吸收了。

要事需要持续去做

要事都不是做一次就完了的事情,而是需要坚持做的事情。对于组织而言,需要坚持做的事情应该列为制度。对于个人而言,需要坚持做的事情最好定时做。

感谢阅读,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你带来帮助!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