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车长续航是「摆设」?最新报告出炉:结论令人意外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2660852084002048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说起新能源车的纯电续航,你们认为多少公里比较好?500、800,还是1000公里?但大部分人的想法肯定还是「越长越好」。
或许是头上顶着「焦虑」二字,我们对纯电车的续航里程要求很高。比如小通,有一次走进极氪的门店了解电车,店员普遍推荐我选75kWh的电池包,100kWh甚至是加10.3万元才有的140kWh超大电池包,他们认为没有必要。理由就是,大电池包太贵,跑长途多充几次电就好,不如把钱花在其它配置上。
在那之后,我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超大电池包似乎只是一种为节假日跑长途做的「防御手段」,平时市内通勤,除了让我少跑几趟充电站,无惧电池寿命折损,短期内还没法提现加钱的意义。
但一家数据分析公司给出了令人意外的结论。
电池健康和数据分析公司Recurrent的一项研究表明,所谓的续航里程焦虑,实际上只是一种对未知情况的担忧,日常行驶中,电动车并不会半路趴窝。
这家公司分析了来自美国50个州的18000辆电动汽车数据,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他们表示,不同州的居民平均每日行驶里程在20-45英里(约32-72公里)之间,仅占电池EPA续航8%-16%的里程。美国交通运输部的数据显示,即便是燃油车,美国驾驶员的平均每日行驶里程只有37英里(约59.55公里)。
市面上大多数电动车的续航里程普遍在250英里(约402.34公里),某些车型的续航能力还更强。Recurrent认为,这些电车完全可以满足日常需求。
问题来了,新能源汽车长续航是否真的像Recurrent那样认为的「意义不大」呢?
新能源车越走越远,不只是因为「续航焦虑」
小通认为,日常通勤虽然占据一辆汽车使用场景的大头,但不能代表全部。续航够不够用,还是要分情况看。
根据《2022年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上海市和北京市的通勤半径最大 ,均为41公里,直径就是82公里,算上来回的里程就是164公里。现在的插电混合动力车型,纯电续航最高可达200-300公里,覆盖如此极端的通勤距离不是太大问题,给到纯电车身上,应该会更加轻松。
只要不是每天都奔波几百公里,大部分场景下的纯电车或插混车,基本上不存在续航焦虑。早期纯电续航普遍只有150-200公里的电动汽车,都能够满足现在的通勤需求。就这样来看,Recurrent的报告结论不至于显得突兀。
如果是小通,过年就在本地,一年到头没有太多必要的长途行驶,上下班单程不到20公里,遇到春运之类的出行高峰机会更少,75kWh电池的纯电车已经足够了。仅仅是上下班,这样的电池足够用2周再充一次电。
但对于许多只有一辆车的人而言,必须尽可能覆盖更多的使用工况,长途高速要考虑在内,尤其是过年回家跑几百上千公里的,遇上极端天气、排队充电之类的情况,对续航的不安感自然出现。用户的不信任并非空穴来风,如今纯电汽车的标称续航普遍超过了同级燃油车,「续航焦虑」存在,说明新能源车在体验上仍有完善的空间。
当然,Recurrent的结论不代表反对电动汽车对长续航技术的追求,动力电池日新月异,整车生产工艺提升,CTB电池车身一体化等技术层出不穷,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更高,车身能够容纳更大体积的电池,并配套更优秀的热管理和能量利用技术,电动汽车越走越远只是时间问题。另外,国内的充电网络日渐完善,覆盖的地区越来越广,「续航焦虑」总有一天会告别电车用户。
实在对纯电车不放心,小通认为插电混合也是当下综合短距离省钱、长距离省心的解决方案。
纯电车续航,只嫌少不嫌多
春节试驾体验一辆新车时,小通特地与两位纯电车主交流了一下用车感受。
他们的观点比较直白——电动汽车的续航从来不嫌短,跟跑不跑长途没有直接关系。如果可以的话,他们希望电车的续航越长越好。电车动力电池容量越大,充电的频率会越低,就算是电车用户,对于充电这件事情本身也会有点厌烦。
所以面对插电混合动力,电车用户的看法就是「电池应该再大一些」,电驱才是插电混合最日常的工况,少跑充电站也是一种减缓「焦虑」的办法。
插电混合动力车型并非不好,只是得看情况。一位纯电车主家里有两辆车,其中一辆就是油车,市内通勤用电车并没有续航焦虑。另一位则是营运车辆的司机师傅,电车加油会增加他的运营成本,纯电算是最理想的。
而在充电这件事上,电车用户也有自己的看法,比如充电不用太快,但一定要足够便宜。他跟小通透露,特斯拉的超充桩充电确实很快,只是他并非拥有终身免费充电权益的首批车主,恒定2.5元/度的电费不好消化,还是要找便宜一点的第三方充电桩,哪怕速度没那么快。
刚买了电车的同事表示,同样是快充15分钟,75kWh电池包顶多能充进300公里左右的续航里程,而100kWh电池包能充进500公里左右。再加上纯电车「不用完」「不充满」的因素,还要算上长期使用的寿命折损,大容量电池带来的体验提升不容忽视。
可惜的是,由于预算实在有限,他还是与100kWh电池擦肩而过,算是为数不多的遗憾。
电车大电池,可以不用不能没有
从大部分电车用户出发,超大容量电池带来的长续航都是必要的。只是在预算不够,或者是不止一辆车的群体看来,大容量电池包要么预算不够,要么是用不上,所以才选择了折中的方案。
车企以及电池供应商不断研究能量密度更高的电池、更优秀的能量管理方案、更高集成度的车身架构、更先进的快充技术,主要是为了塞下更大的电池,满足更高的充放电需求,让电车走得更远。不论市场是否真的需要长续航,都不影响电车向更远的地方进发。
市场对电车的「焦虑」一天还在,车企对更长续航的追求不会停下。
但舍弃大容量电池也存在一定的意义,比如减轻车身重量,降低电耗,以及降低整车制造成本,压低售价,这些都是放弃超大容量电池方案带来的结果。总之,无脑增加纯电车的电池容量不完全意味着续航里程提升,重量、能耗、热管理、利用效率、风阻系数,许多因素影响着电车的续航水平。
以小通的观点来看,「续航焦虑」只是相对的,新能源车的续航里程只要与用户的使用环境、工况相匹配,又或者是出行之前针对补能进行详细计划,做好应对意外事件的预案,焦虑感自然会消失。焦虑感更重的消费群体,有的希望单次充电跑完全程,长续航车型必不可少。无论无何,长续航都是新能源汽车的「必需品」。
不考虑需求和使用场景的汽车,最终只会导致「钱包焦虑」或者「续航焦虑」。
如果有机构研究一下多长续航的电动车才算能满足长途需求,小通认为这对车企的研发和消费者的购车,能够起到更好的参考吧。
本文来自“锋出行”,36氪经授权发布。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div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