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人形机器人“进厂”颠覆汽车制造?

 4 months ago
source link: https://awtmt.com/articles/3707342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人形机器人“进厂”颠覆汽车制造?

环球网 发表于 2024年01月28日 00:46
摘要:业内估算2035年才会有大量的人形机器人进入制造业,并且即便到那时也会是人与机器人协作的生产模式。

试想一下:伴随着机械的轰鸣声,一群“有手有脚”的机器人正一刻不停地在流水生产线上组装着汽车零部件,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近期,宝马公司就“招聘”了这样一批“钢铁打工人”。据路透社19日报道,美国加州机器人初创公司Figure表示,已与宝马签署一项合作协议,将在宝马位于美国的工厂内部署人形机器人。近来,在亚马逊等物流企业,人形机器人已经搭建起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场景。类似人类的操作动作、智能高效的活动控制,能否令人形机器人加速走进汽车制造业?

身高170cm,体重60公斤

根据Figure展示出的产品信息,这些人形机器人身高在170cm左右,“体重”约60公斤,可用两条腿行走,并且能用灵活的双手来组装机器。它们每5个小时“离岗休息”一次,可自行走到充电站充电,待电池满格后再次“满血复活”走向生产线。据德国Heise新闻网19日报道,Figure公司的人形机器人将会被部署在宝马于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斯帕坦堡开设的全新工厂,该工厂拥有超过1.1万名员工。

路透社称,这些机器人在接受执行特定任务的培训后,将在12-24个月内被部署到包括零件生产、车身钣金和仓储等环节的流水线上。美国Axios网23日报道称,人形机器人在制造业中拥有许多优势,它们几乎全天候工作,而且相比雇用熟练工人成本更低廉。作为通用机器人,它们可以在生产的不同环节灵活使用,特别是可以使新生产线更快投产。

“汽车行业正在迅速发展。机器人的使用可以提高生产力。”美国宝马制造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罗伯特·恩格尔霍恩表示,除了在汽车制造环节中部署人形机器人外,宝马和Figure还将探索人工智能、机器人控制、制造业虚拟化和机器人集成等先进技术。

Figure公司的机器人被认为将与特斯拉的Optimus(擎天柱)人形机器人直接竞争,两家公司在技术上处于相近的水平。近日在社交媒体上流传出一段擎天柱机器人自主叠放衣服的视频,其流畅的动作甚至引发视频真伪争议。

德国VDI新闻网19日的报道分析称,几十年来,单一用途的机器人商业市场已经饱和,但人形机器人的潜力尚未完全开发。人形机器人未来大规模应用,能够提高公司的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并创建一个更安全、更统一的工作环境。Figure在其官网上表示,美国有约1000万个职位需要劳动力,人形机器人将去填补那些人们不想从事的职位。

更适合制造按人类活动特点设计的工业品

人形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江磊24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汽车总装线上的许多工作,如安装汽车内饰、贴车标、给玻璃窗打胶等,普通的工业机器人很难替代人类完成。这是因为车的结构完全是按照人体的活动特点来设计的,普通机器人无法像人一样自由弯腰、下蹲来执行一些装配工作,相对而言人形机器人很适用于汽车制造。

江磊分析称,引入人形机器人对汽车制造影响最大的就是生产节拍,这是评估生产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可能一开始看上去机器人的效率不如流水线工人,但随着机器人之间协同性及装备标准化的提高,再加上机器人可24小时工作,应用人形机器人的企业会更具竞争优势。”江磊还举例称,汽车生产和销售分淡旺季,假设一个总车间共有200名工人,旺季时需要200人满负荷工作,淡季只需要80人上岗,在这种情况下,配备150名工人和50个人形机器人就会更加合理。

“人形机器人有彻底改变汽车制造业工作方式的潜力。”德国慕尼黑汽车经济学者明格尔斯24日对《环球时报》特约记者表示,许多传统汽车制造企业,由于在新能源汽车转型中落后于特斯拉以及比亚迪等企业,希望在未来的汽车革命中重新抓住机遇,人形机器人是一个关键选项。

江磊表示,劳动力不足已经成为全球相当一部分国家面临的挑战,未来人形机器人很可能是人类提升生产力的发力点,如果人形机器人在汽车制造中得到了很好地应用,它的能力有望复制到更广泛的生产和生活场景中。“可以说,汽车产业就相当于一块‘试验田’,替我们走通人形机器人的操作场景,这样我们就能指望它们做更多的事。”江磊这样表示。

特斯拉创始人兼CEO埃隆·马斯克21日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只要人类文明的根基稳定,20年后地球上可能有10亿个人形机器人。在2022年10月的一次活动中马斯克表示,希望制造数百万个擎天柱机器人,每台估计售价为2万美元。

存在许多“卡点”

目前,人形机器人正在加速走进企业。2023年年底,亚马逊开始测试Agility Robotics公司的人形机器人,支持其智能物流业务。该机器人运营成本约为每小时10至12美元。亚马逊预计随着机器人产量增加,成本将降至每小时2至3美元,大大低于原来的人力成本。

《环球时报》记者从腾讯方面获悉,近年来,人形机器人技术加速演进,已成为科技竞争的新高地、未来产业的新赛道、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有三个值得关注的技术趋势:一是在思考能力层面,大模型的嵌入极大提升机器人感知环境、分解任务、规划流程以及与环境交互的能力;二是在训练平台方面,云边结合的分布式计算平台发展,强化了机器人的训练和分析决策速率;三是在执行层面,以“灵巧手”为代表的关键技术,进一步强化了人形机器人末端执行应用能力。

福布斯网站分析称,人形机器人的优点在于,它可以覆盖人类在流水线中的大部分场景,包括在不平坦的表面上行走以及上下台阶。它们可以凭借接近人类的四肢灵巧性在复杂的环境中活动,支持一些复杂工业操作甚至家务劳动。一些人形机器人的设计重点聚焦在与人类实现互动。它们拥有面部识别、语音合成和自然语言处理等功能,能够参与同人类的对话并理解人类情感。

人形机器人的推广也面临一些不可忽视的阻碍因素。先进技术和复杂的工程使得其生产成本较高,这一成本因素可能会限制其普及性和实用性。

明格尔斯告诉记者,人形机器人在汽车行业的未来也面临挑战。在当前阶段的工业应用中,使用普通的机器人比人形机器人更便宜,还有更好的生产稳定性。他还提到,相关行业规范正在制定,谁在这个领域率先行动,谁就能在制定标准方面掌握更多话语权。

“目前人形机器人技术还不成熟,主要‘卡点’在下肢行走和双手的精细操作方面,例如人形机器人很难整理凌乱的线。”江磊表示,短期内人形机器人不可能完全替代生产线上的工人,业内估算2035年才会有大量的人形机器人进入制造业,并且即便到那时也会是人与机器人协作的生产模式。

江磊还分析称,人形机器人的加入的确会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工人就业,但我们更应该看到未来产业的结构改变,以及人类学历、生活水平的提高,低端劳动力本身就已经呈现下降趋势,人类今后肯定会从事更多智力性活动。

本文来源:环球网,作者:冯亚仁 青 木 陈子帅,原文标题:《人形机器人“进厂”颠覆汽车制造?》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