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B站百万粉UP主“老蒋巨靠谱”:“太精致的内容不会火”是一种粗糙趋势下的误判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2626610442599560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B站百万粉UP主“老蒋巨靠谱”:“太精致的内容不会火”是一种粗糙趋势下的误判

新榜·2024-01-30 07:34
粗糙是内容市场的底色,精品化是大趋势

粗糙or精品,哪一种才是视频内容的未来? 

B站百万粉UP主“老蒋巨靠谱”(本名蒋松筠)自称是一个粗糙的视频创作者。他当过媒体人和评论员,也为虎嗅、创业邦等多家知名平台撰过稿,后来从0经验开始做视频,凭借对社会热点和财经趋势的深度评论,在B站收获了百万粉丝,其中“解构B站”相关内容播放量超百万。 

如今,老蒋正在尝试的精品化微综艺节目“以假乱真”系列已经发布3期,第1期播放量就达到了268万。今年新榜大会上,老蒋从自己的创作经验和行业洞察出发,聊了聊内容市场的粗糙化和精品化,他认为,粗糙和精品是并行不悖的两种视频未来。 

以下内容整理自“老蒋巨靠谱”蒋松筠在「内容好生意」2024新榜大会的现场演讲,内容经本人确认。 

我是一个纯粹的i人,这种场景很不适应,要化解一下,坐下来讲。

先介绍一下自己,我之前是一个文字媒体人,在虎嗅、创业邦供过稿,也做过品牌。2019年进入到B站,最开始做的是财经相关内容,现在是一个泛知识区UP主。

interlace,1

今天我为什么想来谈这个主题?一个商业领域,我们给一个填空,说某一个市场的供给侧会呈现什么样的变化,一般来说默认的逻辑会升级、越来越卷,其中供给者的门槛越来越高,制作门槛越来越高,但是内容这个领域逻辑不太一样。

比如说我最开始就是什么都不会拍,什么都不会剪,没有灯光、调色,几乎没有剪辑,也没有素材,把视频录完,气口去掉,打上字幕直接发到网上,这个号也做成了,并不影响。

在场的都是自媒体创作者,大家生活中一定会遇到有几个亲戚朋友来问你,我想做一个账号该怎么办?我统一的回复是忘掉所有技术上的难题,不要采购任何设备,拿手机怼到自己前面,拍你最想说的东西。如果你有天赋,这个视频就有回应,回应多少不重要,只要超过100个点赞,就意味着你有天赋,可以做下去。

我们的体感是,粗糙才是这个领域真正的生命力。我这样粗糙质感又简单真诚的存在,并没有在竞争中卷得越来越沉底,这样的创作者反而越来越多了。

我跟B站的UP主聊得很多,以B站的自媒体创作者来看,大家确实感觉到UP主越来越卷,制作的成本周期、人力、团队都是越来越卷。

今天我探讨一下粗糙和精品这两种趋势哪种是主流,我认为是并行不悖的,透露一下最终我的想法是粗糙是这个时代的底色,但是精品或者越来越PGC化是大趋势,未来的流量市场是五五开的,双方不分上下,但市场上90%的钱会被更PGC的人赚走。

我分享的节奏很粗糙,就是最开始讲粗糙、然后讲精品、最后总结。

粗糙是内容市场的底色

先说粗糙化。互联网的每一次版本更新,都是供需两侧的下沉化和UGC化。

最开始用得起互联网的都是精英,比如说中科院、金融的圈子。当更多普通人接触到互联网,诞生了普通创作者。与其说创作者在进化,不如说更多教育背景不一样的创作者进入到视频领域,门槛下降到他们可以接触的程度,于是产生了不一样的内容。

interlace,1

这个事稍微聊得深一点点,为什么粗糙化是这个时代的底色、或者内容市场的底色?

因为内容永远比形式更重要。大众对于真实、陪伴、共鸣的需求构成了市场最大的呼声,我们的生活被其他创作者展现出来,获得共鸣,我们也希望看到非常真实、多元丰富的其他人生活被呈现,突破圈层看到其他人不一样的生活面貌,包括其他人和我不一样的想法观点,这是我说的粗糙化一个最大的背景。

但其中还有一个细分的小逻辑,2020年起普通人叙事开始盛行

一年前我在B站上的一个小爆款视频就是讲这个,标题叫《双向的伪下沉》。“池早是我”“凉子访谈录”是代表,“徐云”也是,这些人跟真正的粗糙化还有区隔。

他们和最早快手上面的下沉内容不一样,那些内容是真正分享给下沉群体看的,受众就是下沉群体,但这些账号的内容不是。这些内容是有经验的视频创作者,创造出来的普通生活,他们的受众不一定真正是底层或下沉群体,双向伪下沉就是这个意思。内容供给者用真实粗糙质感产出PUGC内容,看的人也是一、二线城市重度互联网用户。

interlace,1

这种普通人叙事有三个逻辑。第一个逻辑与增长率有关,这是一个最大的社会背景。

在增长率非常快、阶层流动性惊人的时候,我们不会关注到社会角角落落的人怎么生存的,而会看到一个又一个奇迹,会觉得我好像也有可能达到这样的生活。但当增长率开始放缓,甚至有一个小小拐点的时候,我们会有更多化解情绪压力的需求,会想我的生活出路在哪儿,焦虑、茫然、失措,需要情绪的出口,希望抱团取暖、找到和我一样的人看到他们的故事。

第二是年轻一代记录生活的自觉性提高。比如我的视频制作周期是一周到两周左右,听起来很长,假设是15天的制作周期,其中有12天在调研和写稿,一整天的时间要录制,真正相机摆在我面前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其他时间都在酝酿情绪,让我有精气神和胆量面对镜头。

新一代的年轻人不需要这一点,我侄女从初中开始随手会录旅游vlog,新一代年轻人最大的优势就是这里,他们接触到的信息壁垒不一定多么高,但从小习惯了消费视频,习惯了记录生活和面对镜头。

第三个逻辑是平台的算法引导。我不说因为这样的内容会火,所以更多流量给了这些内容,我说一个更大的逻辑。

假设每年,全中国有3000万个第一次拍视频的创作者,进入流量平台的池子里,我觉得2980万都是对平台没有价值的,说得残酷一点对其他观众也没有价值,他们的内容只对自己和朋友有价值。

但平台为什么要鼓励新人进入池子?就是筛选爆款内容和10万继续做视频的人,最后产出5万真正的高潜创作者。出于平台的利益,大家是一个漏斗,是筛选、而不是进化,最终只有那5万人是真正有天赋做视频的,他们是新的视角、新的思维,把这个水池里面的水变新变活。

所以这个情况下,创作者会有臆想,就像新手福利,发前两个视频给一个小小的流量值,可能有一个评论鼓励你分享给朋友。我认为平台不需要真正的普通人产出内容,需要筛选出来的精英创作者。

interlace,1

这是粗糙化逻辑的基础,生命力之所以会长期存在,背后是大众对于这三个东西的需求:真实、共鸣和陪伴。

粗糙化内容有什么样的演化逻辑?我总结了三点。

第一,观点型内容最终卷的是表现力。我们会看到粗糙化的观点类、知识类内容,不卷制作,不卷包装,而是把内容呈现出一种脱口秀的质感,其实就是卷文案和表现力。

第二,卷“人”的差异化,表面上最没有门槛的内容,门槛最吓人。你的内容没有任何技术门槛,谁都可以拍,那为什么是你火、而不是别人火呢?是因为对你这个人是谁有非常高的要求,你必须得有别人没有的,卷的是人的差异化。

第三,普通人叙事的PGC呈现。这两种内容中间有融合的趋势,从下往上融合的方式,池早、凉子访谈录最有代表性,他们讲的是普通人的生活,但是做的是PGC的呈现。

在能力有限的情况下,粗糙和真实相对应、精致和造作相对应,但不一定。如果我们的能力突破一定范围,不管团队化还是我们对影像有更多理解,精致的东西也可以是真实的。

人口红利后,内容市场将迎来消费升级和细分化

另一个趋势是视频的PGC化,我认为是由几个因素导致的:

一是短视频化的回弹。大家看多了信息量低、太碎片化的内容之后,自然会有一小撮人反弹出来其他的内容需求,这是一种次生的逻辑。

比如我们看美国的英雄叙事的超人片,这种片是主流的情况下,才会产生出《黑袍纠察队》这样的电影。城市化趋势太猛烈之后,才会有人从北上广逃回农村,这个需求真实存在。

二是信息量和可看性平衡的结果。如果我要视频同时富有信息含量又好看,又有娱乐性,怎么办?包装视频就是最好的方式。假设我有科普内容,原理非常难以呈现,怎么办?那我们做一个特效动画。

三是自媒体的成长和马太效应,自媒体创作者越来越多,非常明显的差异化空间已经没有了。半佛横空出世的2019年末,他可以找到差异化的、没有人做的定位,时效性内容加上玩梗平衡娱乐性,还有他的个人风格。但现在这些可见的差异化空间都已经被填满了,所以大家都往PGC转。

四是商业化和平台的需求,需要能给用户带来心智上的影响。

interlace,1

我观察到的精致化PUGC视频赛道的机会有很多,这里列出四个:

一是大师课/名人对话。这个在国内做得很狭窄,国内的大师课就是把有影响力的人叫过来讲怎么成功的,这种距离感比较远。国外YouTube上面是各行各业的人员,可以对话一个黑帮成员或是某个派系的厨师,问的都是日常化的内容。

二是微综艺。这个是更精致、门槛更高的整活,现在B站上的整活信息含量太低了,外网是用更高的视野和维度做这个事情,比如“野兽先生”做的视频,他们整的活更大,创意更好。

三是科普号。这是中国非常空白的领域,众所周知的科普大号消失之后,这个领域迟迟没有被填补上来,但是公众有没有很高的科普需求呢?我觉得是有的。

四是纪实类的内容。刚才谈到的“凉子访谈录”和“峰哥亡命天涯”是把争议外显的纪实性内容。但我们有没有更接地气的许知远和《十三邀》呢?

你可能会问这几种精致化的内容为什么之前没有出现,是因为之前有人口红利,在市场体量飞速扩大的阶段,最具性价比的决策就是用非常低的成本、非常高的效率先把粉丝量做起来,那时候做高质量内容是非常傻的行为。

interlace,1

我也列举了其他的案例,网文、电视剧、手游应该不会有国内受众觉得起点很高。

我们最早认为这些领域的内容质量不是很高,但一旦没有人口红利后,精品化程度会大幅提高。这两年各种各样的创作者涌入网文,有一些网文质感接近类型文学了。手游上美术资源投放也比之前大很多,这就是人口红利消失之后PGC的例子。

我的精品化内容尝试:微综艺“以假乱真”

我之前就是一个相机怼脸的粗糙化内容创作者,非常典型,最近一年尝试做微综艺节目“以假乱真”。

节目形式是从YouTube上借鉴过来的,在几个人里面找出两个真的身份,比如从六个普通人里找两个富豪,比如从六个中国大学生当中找两个留学生,从母胎solo者里找两个谈过恋爱的,从四个说唱爱好者中找两个rapper。

我觉得这个节目可以把各种内容需求平衡得很好,是一个高信息量的整活,打破行业信息壁垒和刻板印象,有穿透圈层的社会价值。

比如,大家对说唱选手的印象就是大专毕业、没有门槛、谁都可以唱,但我们发现真的rapper选手是筛选出来的,这其实就打破了刻板印象,进行了行业科普。我们可以看到真实的富豪、老师、律师怎样工作、怎样生活,他们的行业有什么壁垒。

内容延展性也非常好。我可以随便说一些选题库里的题材,除了做过的以外还有职业向的,普通人里选律师或医生;还有具体领域里的细分项,从医生里面选出两个中医;以及身份向,从年轻的男男女女中选出做父母的人;还有找到传统文化爱好者中的非遗传承人,类似这样的选题延展性很强。

做这样内容的根本目的,就是一旦把形式卷上去后,甲方能够植入内容的空间会更多,受众的反感会更少。一张大脸怼屏幕唯一的植入方式就是口播,但如果是游戏的视频形式,就可以定制游戏环节、定制奖品等等各种方式。

interlace,1

做完这个东西以后,也回答了为什么我们认为市场上精品化内容大家都不爱做——因为难度很高。制作费用现在就能达到几万元一期,作为一个自媒体来说还是比较昂贵的制作成本。

我觉得需要做市场上暂时没有的内容类型,之前要么是B站UP主整活,要么是卫视综艺,甲方已经有了一套投放逻辑,自媒体微综艺需要从头去解释,但我非常有信心这个节目会卖得很好,嘉宾的质量也会做得很好,因为它是一个新的东西。

最后我总结一下,未来精致和粗糙内容中间有无限灰度,存在两方面的过渡:一方面是面向普通人叙事的内容会进一步包装;另一方面精品化内容有真实的网感和表达,真实和精致之间的墙会随着创作者的经验、成本和团队能力的提升,从而被打破。

谢谢大家!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榜”(ID:newrankcn),作者:新榜编辑部,36氪经授权发布。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