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哈尔滨,一种很新的“霸总型娇妻”

 5 month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2591238525811585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哈尔滨,一种很新的“霸总型娇妻”

凤凰周刊·2024-01-05 07:43
3天狂赚60亿,“娇妻”竟是哈尔滨?
interlace,1

“尔滨,你真让我觉得陌生”。

过去一个月,哈尔滨和南方游客的 故事在互联网传得沸沸扬扬。

故事的开始,是哈尔滨人给穿浅色羽绒服、戴可爱帽子、坐在行李箱上脚依然无法着地的南方游客,取了个独家昵称“小土豆”。

interlace,1

图源:抖音用户@娱圈小宇宙

然后在一系列冰雪游乐项目的现场上演了一段段戏剧张力拉满的 互动:

按照园区规定,工作人员把目测身高不超过1米6的南方游客全部推到了儿童区,丝毫不理游客“我不是小孩”的呐喊。

interlace,1

图源:抖音用户@娱圈小宇宙

种种因身高引发的乌龙,使得某段时间里游乐场里笑得最开心的不是游客,而是本地人。

南方游客,也因此被互联网称为哈尔滨的乐子人。

这些视频片段在互联网爆火出圈。几乎是一瞬间,流量和金钱就急速涌向哈尔滨。

哈尔滨和南方游客的关系,也因此发生了质的变化。 一个里程碑式的标志性事件就是:

冻梨被哈尔滨人做成了刺身。

interlace,1

图源:抖音用户@鞍山云

要知道,当年普京来了东北,吃冻梨都得自己啃。

这 比国宴还要高级的待遇让网友直呼:

“哈尔滨,是一座没有‘底线’的城市”。

interlace,1

哈尔滨被“人格化”的序幕就此拉开。

01 哈尔滨,讨好型市格

在网络文学的叙事中,哈尔滨和南方游客为期一个月的“热恋故事”中:

每个细节都是甜的。

人们赋予哈尔滨的第一重人格,是霸总。

他动用一切资源,只为博南方游客一笑,对游客的态度堪称“无底线”的纵容与宠爱。

纵观整个东北,好像只有哈尔滨能给得起14条滑道、最长 521米的冰雪滑 梯。

interlace,1

图源 :@锦观新闻

也只有哈尔滨,能在短时间内搭建如此恢宏的季节限定冰雪建筑。

interlace,1

图源:抖音用 户@天下奇观

这里不仅好看,还很好玩。

在哈尔滨冰封的江面上,大摆锤的玩法让对冰雪陌生的南方网友欲罢不能。

interlace,1

图源: @黑龙江日报

驰骋在江面上的气垫大飞船,阔绰到让本地人都直呼陌生。

interlace,1

图源:网络

松花江上的热气球,无惧对标欧美。

立志给南方游客留下“不是土耳其去不起,而是哈尔滨更有性价比”的良好印象。

interlace,1

图源:央视新闻

去年的哈尔滨,还在市内严禁烟花爆竹。

今年却为游客“坏了规矩”,不仅允许他们大放烟花,还派出消防队保驾护航。

interlace,1

图源:抖音用户@飞天小娱警

他甚至当街玩起了打铁艺术,把能掏的家底全都拿了出来。

interlace,1

图源 :抖音用户@源宇文化

哈尔滨的第二重人格,是暖男。

一想到 游客在街边“冻得三魂丢了七魄”,却不知道去哪里取暖。

他就连夜在街边搭建了游客专用的取暖温室。

interlace,1

图源 :@生活报

担心南方游客玩得手冷,还在空旷处 支起大火炉给他们暖手。

也许是怕取暖的人无聊,还在播放音乐,搭配BGM,鼓励游客舞动身躯,活脱脱一个东北版的篝火晚会。

interlace,1

图源 :抖音用户@冰城楼市

为了避免游客滑倒,中央大街人行地下通道上铺了地毯。

interlace,1

图源 :抖音用户@小Z的生活日记

暖则暖已,哈尔滨还是个“网络达人”。他深谙当代旅游的一大铁律:

没拍照等于没来过,拍照的质量和游玩的质量成正比。

游客说想拍圣索菲亚大教堂的绝美夜色,他就挂起了人造月亮。

interlace,1

图源 :黑龙江日报

游客说这里是梦幻的冰城,中国人自己的霍格沃滋,他就在马路边演绎什么叫飞马踏冰。

interlace,1

图源: 抖音用户@麻吉魔法

就连威猛的东北虎也不知怎么就成了“金渐层”,接客时化身“咪咪”,不是擦玻璃就是露肚皮。

interlace,1

图源:抖音用 户@coco妈

终于,当游客在哈尔滨拍到逃学企鹅以后,整个互联网都为之沸腾了:

“哈尔滨,你还有什么惊喜,是朕不知道的?”

interlace,1

图源: 抖音用户@青柠娱乐家

当鄂伦春族人牵着鹿从大兴安岭的深山来到哈尔滨街头, 鄂温克族人带着驯鹿出街之后,哈尔滨从历史文化方面守住了冬季旅游的第一把交椅。

interlace,1

图源: 抖音用户@巨星火火

过去的一个月里,哈尔滨凭借一己之力满足了南方人对北方的一切想象。

而这种满足的背后,是自身“人设”的全面逆转。

一个月前,哈尔滨还遍地都是远东猛男靓女,互联网画像无限接近“生死看淡不服就干”。

一个月后,昔日的东北老铁性格180度大转弯,开始用夹子音说“王子公主请下车”。

全城人都拿出了热恋期的温柔。

185男大“提溜”着装满热饮的暖壶,给排队的南方游客送温暖。

interlace,1

图源:极光新闻

如此巨大的反差,让走过路过的网友,尤其是东北网友彻底坐不住了。

他们带着2分悲伤3分失落5分自豪的呐喊,响彻互联网的云霄:

“尔滨,你真让我觉得陌生”;

“我在东北生活30年,从没见过这些”;

“原来你并非无声的海,只是不为我澎湃”......

2024年伊始,昔日的东方小巴黎哈尔滨,有了新标签:

讨好型市格。

02 哈尔滨,给南方人带来了多少震撼?

在2023年的最后一个月之前,哈尔滨对自己的定位还是喊麦达人。

“我姓哈,喝啊哈,五湖四海谁都夸,冰天雪地出溜滑......”

interlace,1

图源:哈尔滨文旅

这边官方的宣传片自带搞笑属性。

那边,网友却在哈尔滨拍出了冰与火之歌和权游的氛围感大片。

interlace,1

图源:@花田文化

走过路过的网友一边嘲笑官方把“性缩力拉满”,另一边又自发成为哈尔滨的宣传大使, 为这座北国 冰城 操 碎了心。

虽说哈尔滨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国际商贸都 市,也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最早的国际化都市之一,很早就开始打造冬季旅游项目。

但在2023年 之前,哈尔滨的热度并不算高。

毕竟就连本地人都觉得这里太冷了。

动辄零下20-30℃的天气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养成了“猫冬”的习惯。

在近6个月的冬天里,本地人早就把“非必要不出门”刻在了骨子里,大多数情况 都待在室内。

而想把冬天“猫”过去,就要围绕一个核心:

整点儿热乎的。

洗浴在东北的休闲娱乐生活中,是“热”的集大成者,被体验过的游客称为“哈尔滨冬天的正确打开方式”。江湖上甚至流传 一句箴言:

“到哈尔滨不搓澡,等于白来”。

在互联网流传的搓澡体验vlog中,洗浴中心那宫廷一样的装修、热到微微发烫的地暖、果蔬海鲜自助吃到饱的餐饮区、高达50度的汗蒸房、文艺小资的电影区、拍照打卡的室外温泉......每个细节都在刷新着外地人的认知。

interlace,1

图源:抖音用户@周周学妹(收机版)

比起澡堂,洗浴中心更像是一个 休闲综合体,提供着包括洗浴在内的吃喝玩乐一条龙服务 。

当然,最令来人震撼的还是脱到一丝不挂才能体验的搓澡服务。

不得不说,东北人的搓澡像极 了做菜。

醋搓、奶搓、 啤酒搓、红酒搓......每个首次搓澡的人看到洗浴中心的搓澡项目单,都很容易产生一种看菜单的感觉。

虽然搓澡需要和阿姨(叔叔)赤裸相见非常尴尬,但洗浴中心还是成为南方游客来哈尔滨的核心体验项目之一。

因打卡的人实在太多,“南泥北掉”一度成为网络热词。

interlace,1

图源:新华社快看

天天洗澡的南方人到离开哈尔滨那天也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可以这么脏。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口耳相传之间,北方人不洗澡的谣言不攻自破。 南方人蓦然回首,终于发现 :

不会洗澡的竟是自己。

搓澡和吃饭,是“猫冬”的一体两面。

长久以来,东北的冬季饮食结构,始终围绕“热乎”二字。

interlace,1

图源:抖音用户@杨梅荔枝牛油果

东北的冬季饮食多围绕“炖、煮、蒸、烩”四种方法。

驰名中外的东北乱炖、铁锅炖、杀猪菜、什锦火锅、白菜炖豆腐、小鸡炖蘑菇......无一不是紧扣一个“热”字诀。

而蔬菜,则是东北冬季的紧俏物资。

一入冬,东北人家 里的长辈就把囤大白菜加入了必做清单。 菜市场里, 上千斤的白菜直接堆到地上任人挑拣。

interlace,1

图源: 抖音用户@大咔嚓逛铁岭

和南方人一斤两斤的买菜风格不同,东北人买起白菜来总是动辄二三百斤。

豪迈,贯穿东北人整个的饮食文化。

东北人家 里来且(客人)了,请客吃饭时总会点一大桌子菜,点的菜目往往比实际需要的多得多。

一句“都可劲儿造!”曾是东北人待客最大的诚意,也是最妥帖的体面。

但如今,一切都变了。

遥想2023年的夏天,江湖上关于东北早市的传说还只是便宜大碗。到了深冬,哈尔滨的红专早市却流传出一个旷古未有之奇闻:

南方游客想买一个萝卜,东北大爷他不仅卖了,还切片了。

interlace,1

图源:抖音用 户@多读书多睡觉少吃零食多看报

这里可是东北,东北人要只想买两个萝卜都是“抠几”,南方游客来了就变成“王子公主请吃”。

更离谱的是,卖红薯的东北大哥甚至主动帮南方游客把红薯掰开,并配了小勺。

interlace,1

图源:抖音用 户@替身使者-尹明瑞

评论区里,从未享受过如此待遇的东北博主哭诉:“这一勺子,给我心挖碎了”。

不仅如此,哈尔滨还以一己之力消解了豆花的甜咸之争。

在南方游客要求吃甜豆花的时候,东北摊主往豆腐脑里加白糖了。

挑拨东三省的关系,只需一碗甜豆花。 据说, 此举已经 成功 让吉林和辽宁破防了。

interlace,1

图源:抖音用户@七哥爱旅行

想要“猫”过漫长的冬季,光是吃喝还不行,得有些精神文化生活。

这不,哈尔滨的商场里,交响乐团居然就地公演,免费。

interlace,1

图源:极光新闻

看到这儿,哈尔滨人彻底坐不住了:

“ 皇额娘,这样哄孩子的歌,你从未对我唱过。”

interlace,1

更摇滚的是,哈尔滨居然还有蹦迪公交,上车2块,不收现金。

interlace,1

图源 :抖音用户@大爽玩转哈尔滨

冰天雪地之中,哈尔滨还举办了自己的音乐节。

零下20多度的夜晚,话筒冻坏了,东北歌手们就大声清唱,有游客喊冷,就摘掉手套陪他们冻着。

interlace,1

图源:中国新闻网

被哈尔滨的真诚打动之余,人们这才发现:

原来,哈尔滨是全国唯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承认的音乐之都。

不仅如此,这里 也是大批演艺人员的老家。

2023红遍互联网半壁江山的叔圈天菜 赵文卓、张译、王阳统统都是哈尔滨人。因为“亲爱的菜根花宝贝”走红的倪大 红,老家也是哈尔滨。

“看似猛男,实则文青”——哈尔滨的第三重人格。

03 今冬的哈尔滨,比三亚更火

2022年,光明网曾报道过哈尔滨人的另一种“猫冬”方式:

interlace,1

在互联网流传的诸多地域传说中,三亚都是东北人的第二故乡。

但今年, 哈尔滨人关注的焦点回归了老家。

1月2日,据哈尔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提供的大数据测算:

截至元旦假日第3天,哈尔滨市累计接待游客304.7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9.14亿元。

从数据上看,元旦哈尔滨旅游收入是海南全省的2倍还要多。

3天,近60亿的旅游收入,让热衷给哈尔滨立人设的网友如梦初醒:

哪有什么霸总!明明都是在服务金主。

饱受争议的“小土豆” 称呼也飞速迭代,变成了“小金豆”。

interlace,1

往年哈尔滨人一到冬天就想飞往三亚,今年才发现:

原来自己的家乡,也是别人的三亚。

切换到上帝视角,东北人和南方人的冬季度假选择,某种程度上构成了一种互文的大迁徙:

东北人“猫”在海南岛,南方人勇闯哈尔滨。

为了接住这泼天的富贵,哈尔滨人 澡堂也不敢去了,早市也不敢赶了。

interlace,1

图源 :长江云新闻

讨好型市格具体到每个市民头上,变成了服务意识,或者说志愿精神。

哈尔滨人纷纷自发接待外来游客,免费接送南方旅客。

interlace,1

图源 :南阳网

在中央大街,给南方旅客发暖宝宝,嘴里喊着“东北人就别来凑热闹了”。

interlace,1

图源 :抖音用户@摸娱少女

听说游客买东西比本地人贵,反手就是一个举报,自发整顿市场乱象。

interlace,1

图源 :@直播长三角

要说这场席卷全网的冰雪盛会,唯一“受害者”或许就是哈尔滨人。

interlace,1

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网友,在每个哈尔滨主题的视频下扬言:

要为哈尔滨人点播一首《消失的母爱》。

任何一个网络爆火的哈尔滨细节都足以让哈尔滨人汗流浃背。 在这里 生活20多年的哈尔 滨人 ,不仅没见过气垫船,还曾 斥巨资到外地去看 打铁花 。

哈尔滨人遭遇的“嘲讽”是全方位的。

“现在的哈尔滨人已经给不出一点儿玩哈尔滨的攻略了”,已经成为全网公认的事实。

看到哈尔滨的“冻梨咖啡”新闻之后,我发给了编辑部的黑龙江籍同事,问他的感受。

interlace,1

他连连摇头,直呼不懂东北。

interlace,1

不过,这个陌生的哈尔滨反而让他对回家 过年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期待。

哈尔滨的爆火不仅有天时地利,还“背后有人”。

冰天雪地的风景和独特的深厚地域文化吸引来了游客,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可爱的人,留住了他们。

哈尔滨终于还是接住了这“泼天富贵”。

2024年,每一天都还有全新的哈尔滨在等待着人们。

据说今天冰雪节,哈尔滨放假。不多说了,我突然有点急事,先去趟哈尔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凤凰周刊”(ID:phoenixweekly),作者:章鱼,编辑:闫如意,36氪经授权发布。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