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卷在横店的“童漂”:砸了几十万,没有存在感

 5 month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chinaventure.com.cn/news/78-20231221-378891.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卷在横店的“童漂”:砸了几十万,没有存在感

一夜成名的故事太少,但横店永远不缺“童漂”。

7岁的小语,有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尽管刚入行一年,她已经习惯了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样的作息,经常凌晨四点爬起来化妆,有时候第二天凌晨一点才结束拍摄,连续20多个小时连轴转。

在国内最大的影视外景拍摄基地横店,每天有大量剧组前来,其中不乏和小语一样的小演员,哪怕只有三五岁,熬夜拍戏也不稀奇,妈妈们全职在剧组陪着孩子,每天拿几十块到几百块的片酬。这个群体,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童漂”。

最近,“6岁女孩在横店当童漂,4个月赚250元”的新闻被大众热议。在“小小年纪昼夜颠倒”、“夏天穿冬衣热出痱子”、“100个人抢一个机会”等讨论声中,大众对这一群体既好奇又疑惑,“童漂”,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

「定焦」和多位家长及业内人士交流后发现,家长对童漂的理解不同,很多家长认为,自家孩子不算严格意义上的童漂,只在有戏拍时才奔赴横店。即便久居横店,也会尽量选择孩子课业少的时候。不过,在很多人看来,从三岁到十几岁、在剧组投入了大量时间精力的儿童演员,多多少少都有些“童漂”意味。

综合多方的说法,我们把广义上的横店“童漂”大致分为三类,一类离家近的,比如家住浙江本地,有进组机会,妈妈便带着小朋友从家开车赶往横店;一类离家远的,会选择寒暑假在横店租房几个月,蹲守各大剧组寻找机会;还有一类,孩子在一些知名作品里演过主演的小时候或者曾是儿童剧主演,他们会跟着剧组的时间,驻扎在横店。

这些孩子的共性是形象不错,很多是童模出身,且多才多艺,有着舞蹈、钢琴、相声等十八般武艺。他们家里都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否则难以负担租房、试镜路费、签约费等高投入。

为给孩子博得一个角色,家长们和儿童经纪公司签约,不惜缴纳高昂的费用,甚至带资进组,投入几万到上百万元不等。他们曾抱着“一夜成名”的想法,但最终在一次次的试镜、落选中磨平心气,沦为工业流水线上的一环。

即便如此,很多家长还是不愿放弃机会,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想多熬一段时间。与此同时,也有更多新人,被童星光环吸引,不断前往横店。

横店,始终不缺少“童漂”。

卷在横店 

在横店,没有一位妈妈是不拼的,她们都是时间管理大师。 

Carissa上小学三年级,有着腿长的先天优势,曾是一位小童模,加上小姑娘身上有股酷姐范,外形和气质和汤唯很接近,多次被剧组相中。

妈妈经常带着她驱车4小时,往返于横店和无锡的家中。有好几次,经纪人临时在群里发通知,妈妈看到后晚上立刻带着Carissa赶过去。 

有一次拍夜戏,晚上10点开始,凌晨5点才收工。一结束,母女俩立刻赶回无锡,为的是赶上10点钟的学校早课,全程Carissa只在车上睡了几个小时。 

行程紧张,但丝毫阻挡不了妈妈们的战斗力。 

长相软萌的豆苗今年5岁,已经拍戏一年多了,在几十部剧中拿到小主演的角色。获得这种机会并不容易,除了孩子的自身条件外,还要归功于妈妈拼命带他进组面试。

刚入行时,豆苗妈妈一个月内跑了近20个剧组,今年他们还在横店租房住了两个多月,为的就是拿到更多进组机会。

为了拍一部戏,豆苗妈妈曾通宵驱车1000多公里。有一次,他们刚结束一个西安剧组的通告,准备回横店时,突然得知贵州某个剧组缺少一位小演员,母子俩直接在高铁站改签车票。 

但残酷的是,即便守在横店,也不一定能拿到好机会。 

暑假期间,小语妈妈在横店租了两个月的房子,想着让孩子多进组体验几次。不过小语妈妈发现,虽然自家小孩是童模出身,形象不错,但很难被选中。 

两个月下来,小语接到的多为只有背影的群演角色,稍微好一点特约角色都属于捡漏,比如当群演时被导演选中。纯靠自己投简历,基本拿不到好资源。

在横店,小孩不会因为年纪小得到优待。

和成年演员一样,他们不仅白天拍戏,也会跑夜场,中间候场的几个小时,只能找角落靠在椅子上歇会儿。妈妈们也会在现场陪同,给孩子解释导演的要求,配合剧组完成拍摄。 

冬天拍夏戏,只穿着一层薄薄的戏服,候场等了好几个小时,Carissa的嘴巴被冻得开裂掉皮。夏天穿冬装,在四十多度的高温下暴晒,皮肤很白的Carissa不仅脸晒黑了好几度,还起了痱子。 

热爱运动的诺诺今年12月才开始拍戏,有一场夜戏是从下午4点到凌晨3点,妈妈记得很清楚,那天晚上只有零度左右,母子俩坐在露营椅上抱着取暖。由于困意很浓,诺诺在妈妈的怀里睡着了,每次轮到诺诺上场,妈妈就会把他叫醒,四五个小时内,诺诺被叫醒了三四次。 

草莓更是在剧组迎来了出生三年来哭得最惨的一次。 

齐刘海大眼睛的她是个甜妹,由于她在疫情期间出生,经常待在家里,性格偏慢热,她妈妈总想着带她出门锻炼,于是选择了拍广告、学马术、当演员。

 第一次拍戏,看到剧组各式各样的灯光和摄影机,还有一堆陌生人,草莓吓哭了,第二天,妈妈告诉她没被选上,草莓又哭了很久,双眼皮都肿成了单眼皮。

不过,草莓妈妈觉得,这短短二十几分钟的剧组体验并不亏,“女儿之前从不让陌生人牵手,现在可以让组剧的叔叔阿姨抱了。” 

妈妈拼,孩子累。在横店,卷成了一种常态。

除了卷时间和体力,妈妈们还展开了金钱的较量。

小演员的成长路径通常是,素人-群演-特约-小演员-童星,戏份、片酬逐级提升。

群演级别最低,充当的是背景板,片酬大概几十元一天,不需要选角,用行话说,在横店找群头趴活就好,想拍随时可以。 

特约有露脸机会和台词,小演员是更高一级,能演一些重要角色,比如大剧主演的小时候,片酬可高达数千元/天。 

从群演进阶到特约,这个群体人数最多,也是最卷的一环。不少家长表示,很多孩子拍了一年,都不一定能拿到一个特约角色,但也有一些小朋友,能在短时间内接到不少。 

这就涉及到小演员产业链上绕不开的一环——儿童经纪公司。除了实力,小朋友有没有机会进组,儿童经纪人发挥着重要作用。 

影视是一个高度依赖人脉的行业,横店每天都有大量剧组开机,每个剧组都是成百上千人,家长如何在茫茫人海中找到机会,并从中筛选出自己孩子能演的角色,再进行有效简历投递,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而和掌握大量资源的儿童经纪合作,属于一个捷径。他们能拿到剧组最新的招聘需求,也能通过经验判断一个孩子是否适合这一角色。

“找到一个靠谱的经纪人,对家长来说往往事半功倍。一些小孩入行就能做特约或者小演员,主要是我们给机会。”资深儿童经纪妙妙对「定焦」表示。多位家长的感受也是,想快速拿到好一些的机会,基本都要和经纪公司签约。 

至于收费标准,分为“全约”和“代理”,每家经纪公司金额都不一样。签全约时,有的经纪人会先收一笔会员费,后期从孩子的片酬中进行抽成,签约时间可长达十年、十五年之久,也有的经纪人前期不收费用。签代理时,通常要先交一定的费用,从几万元到十几万元不等,代理时间2年到5年不等。 

一般来说,全约是一对一,具有独属性,门槛也较高,经纪人会多方面衡量小朋友的成长空间;代理则为多对多,门槛相对较低。一位妈妈表示,很多家长为给孩子争取上镜机会,签了五六家经纪代理。 

近两年,云贵川成为拍摄热地,儿童经纪的盘子进一步变大,这也让当地的家长源源不断地加入进来,带着好奇心一试。 

急速膨胀的儿童经纪行业,出现了一些乱象。 

有媒体曾报道,有部分儿童经纪公司打出了会员模式,“2万1年,1年内能保证至少3部戏。5万3年,3年内至少8部戏”。 

妙妙表示,一些不正规的儿童经纪公司,或者自称培训机构的单位,瞄准了家长的焦虑,开出了十几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培训费,称不仅能让孩子学到专业课程,还可以全方位辅导孩子入行。实际上,这些承诺很难兑现。 

有的妈妈就被“儿童经纪”坑过。 

据一位妈妈描述,前期这位儿童经纪很靠谱,签约的孩子都给到了相应的进组机会,但后来就变了,有一次收完钱后,直接拉黑了十几个家长,根本找不到人。她觉得,这可能是“他最后的疯狂”。

还有更快给孩子谋得角色的方法——“带资进组”,这也是圈内不成文的规定。 

不少妈妈会从培训机构、经纪公司手里买角色,一次花费几万元到十几万元,有的角色有两三句台词,有的甚至连台词都没有。 

小丫妈妈透露,某部电影开出了4万的价格,可以和片中的实力派演员有对手戏;如果是大流量的剧,要8万起,大概有20场戏、20句台词,哪怕一个“哦”字,也算一场,万一拍完导演剪辑时觉得效果不好,也有被删的可能。她身边的一位家长,交了8万,跟组三个月,结果只有三句台词和无数个背景板身影。 

虽然带资进组违背公平,也有很多坑,但在机会面前,很多人还是默默接受了这一潜规则。 

“你家孩子好,掏10万,别人家孩子也不差,掏12万,如果你是副导演,会选谁呢?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运行规则,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最后就看哪家更有钱,就更有机会培养出一个童星。”一位妈妈表示。

当一个个家庭开始发挥“钞能力”,小演员选拔也沦为了一场金钱游戏。

被流水线“驯服”

童星,在很多人眼中,是一个自带光环的词。 

在与「定焦」的交流中,小朋友入行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几类。最常见的是童模出身,意外被经纪人带入这个圈子,打算试一试。 

有一些小朋友是有明星梦,想展示自己,剧组的光鲜亮丽对他们来说,很有诱惑力。比如,小丫穿着裙子在零下7度的室外拍戏,冻得全身僵硬依然在坚持。对于学舞蹈的她来说,登上舞台和上电视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还有一些小朋友是受到家人的影响。草莓的妈妈平时喜欢看一位演员的剧和综艺,草莓在一次活动上见过这位演员姐姐后,也喜欢上了。她的愿望是,将来有机会站在这位姐姐的身边。 

他们都曾被一夜成名的故事吸引,但入行后才发现,儿童演员的选拔不会过多考虑“个性化”,更像是一场流水线作业。 

小丫妈妈已经不相信马路上会有星探这回事了,如果有人跑过来跟自己说,孩子很优秀,她会认为有坑,觉得这个人要么是卖课的,要么就是经纪公司来拉人头的。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选拔方式造成的。

剧组选小演员大致可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大规模海选,或者星探主动挖掘,一种是casting(选角团队),靠家长和经纪人推荐。 

由于前者耗时耗力,目前内地几乎见不到全民海选,基本都采用后者。即家长把孩子的简历发给儿童经纪人,经纪人再把这些简历打包发给剧组,剧组从中挑选出合适的小孩进行面试,最后确定人选。 

虽然成年演员也是类似的流选拔程,但剧组对儿童演员的要求要更模糊,在表演专业性上的要求不太高。 

多位经纪人和导演都告诉「定焦」,小孩子过多地表演痕迹,会丢了天真,他们更想要的状态是,小朋友本色出演。很多家长存在误区,觉得自家小孩让哭就哭、让笑就笑,是有天赋的体现,但在他们眼中,这并不能和演技画上等号。 

相比之下,家长的配合度才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妙妙介绍,如果给到面试机会,但家长多次以没时间、学校请不了假、怕孩子熬夜等理由拒绝,那么再有机会,当两个小孩资质差不多时,她更愿意将名额给那些很配合、每次很痛快赶到剧组的家长。

小演员这条路,三年是一个坎,最后留下的一批,往往是配合度高的家长和小朋友。

而儿童经纪人的分成模式,也助推着这条流水线的运转。 

“相比成人经纪,片酬低的儿童经纪赚的是走量的钱,也就是分约。目前市场上的剧,儿童戏份不多,单靠全约的片酬分成,根本赚不到多少钱。”妙妙说。 

妙妙在这行已经有五六年的资历,签全约的孩子仅有个位数,签代理的数量比全约多。她表示,在横店,一家儿童经纪公司,可以同时代理多达上千个孩子。 

“一些儿童经纪公司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甚至家长掏钱就能进,怎么能指望能选出好苗子呢?”一位业内人士认为,这是目前小演员选拔的一大痛点。 

在流水线之下,小演员想要出头更难,这也让家长的态度时刻发生变化。很多家长的底线是不带资进组,但他们也在犹豫,如果哪天遇到一个特别好的班底,或者能和自己喜欢的演员合作,带资金额也在能力范围内,是不是也可以考虑花钱搏一搏?

当“童漂”值得吗? 

刚入行时,很多家庭的想法很简单,运气好点,能像童星杨恩又一样,因为探班被导演发掘,然后又得到一部大火的片子,一跃成名。运气差一点,成不了明星,就全当花钱陪孩子在剧组锻炼。但随着投入的增加,他们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这条路,值得吗?

从赚钱的角度来说,家长们的共识是,小演员这行属于高投入低回报,甚至零回报。特别是前期,很多家庭都是不计成本地投入,其中大头是资源费,也就是和经纪机构的签约费、带资进组的费用。 

其次是往来剧组的机票、车票等路费,和一些需要打点的人情费。比如经纪人或者关系还不错的制片人、导演把机会给到自家孩子,妈妈们会准备些小礼物或者请客吃饭,如果对方要来家附近的景点玩,妈妈们也会安排妥当。 

至于食宿,反而在总体的支出中不算大额。大部分剧组都提供盒饭,在横店租房每月一般不超1000元。 

豆苗妈妈常驻横店的几个月根本没想过赚钱,用她的话说,拍戏顶多赚点给孩子买玩具的钱,想平衡掉食宿酒店路费花销根本不可能。 

小丫妈妈这两年为了孩子拍戏,已经投入了近五十万。 

妙妙发现,现在入行的小演员,基本上都不是普通的工薪家庭,而且有父母一方全职带娃,能随时随地跑剧组。家境普通一点的,最后大多以退圈收场。 

但这个行业的残酷在于,砸钱也不一定能百分百有收获,好的角色也靠运气。 

在经历了这一年跑组后,小豆苗虽然已经有了一些作品,妈妈每天也很拼地带孩子进组找机会,但他们不再抱着一飞冲天的想法勇闯演艺圈,更多是想多走多看。至于能坚持多久,豆苗妈妈不知道。小丫妈妈这几年的体会是,如果一个家庭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最好是把钱留给孩子学习或者旅游。 

豆苗妈妈看到过身边有很多家长,由于接受不了这种落差,情绪几度崩溃,她庆幸自己之前做过几年生意,能接受这种起伏。 

时间久了,妈妈们的心态被一次次磨平,不再计算投入回报比。 

而随着“童漂”群体受到关注,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 

剧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影响吗?长时间地熬夜,会不会对孩子健康造成伤害?拍戏不会影响学习吗?

草莓妈妈在剧组见到过一些长期拍戏的小孩,举止显得有些“油腻”,她也担心过早进组影响孩子成长,但后来想想,更关键的是家长引导。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梦梦上小学六年级,已经入行3年,她妈妈觉得自家孩子比同龄人更成熟,小小年纪的他经常把“冷暖自知”放在嘴边,也更懂得照顾身边的人。

摆在妈妈们面前的最大难题,是如何平衡孩子的拍戏和学习。

多位妈妈表示,拍戏很耗精力,一旦进组,孩子需要向学校请假,自己在拍戏间隙抽空学习,每天的学习时间不能固定。所以拍戏越早越好,初中是一个坎。没上小学之前,家长可以带着小孩扎在剧组,小学期间知识点相对简单,如果因为拍戏耽误了上课,也比较容易赶上来。

由于长期在剧组,梦梦妈妈经常和其他家长讨论学习话题,他们都希望孩子能兼顾学习和拍戏,因此一直在寻找更有效的自学方法,比如市场上哪款学习机好用、什么样的网课合适。

目前,梦梦的学习成绩没有出现下滑。不过,明年梦梦就要上初一了,原本家里打算到了初中就让他暂停拍戏,但此刻梦梦妈妈有些犹豫。

“我们正处在演艺生涯的上升期,如果按照孩子自己的想法,肯定想继续拍,但家长得好好想想。”梦梦妈妈思考了一会儿,“可能还是会选择拍戏吧。” 

剧组是一个小型社会,身处其中的人意识到,小演员这行,时间、精力、金钱、运气缺一不可,因此一旦看到了机会,很难轻易放手。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豆苗、梦梦、妙妙、小丫、小语为化名。

网站编辑: 郭靖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