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产品是锅圈的生命线!揭秘万店锅圈背后的产品逻辑

 6 months ago
source link: https://lieyunpro.com/archives/491153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本文转载自:冻品头条,作者:头条君。猎云网已获授权。

2017年,锅圈食汇品牌刚刚创立。

在开出位于郑州福元路的第一家门店之前,锅圈产品团队对于该采购哪些产品感到挠头。后来他们用了一个笨办法——骑着车在郑州街头找热门的火锅店“抄”菜单,这才有了锅圈门店的第一批产品。

7年多之后的今天,锅圈门店已经超过万家,产品SKU超过700个,品类也早已不再局限于火锅。

2023年11月2日,锅圈成功敲响了港交所的上市钟声。但对产品的不断迭代与升级,依然是锅圈最重要的事情,死磕产品已经成为锅圈的一种执念。

锅圈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如此庞大的产品家族?如何一次次进行产品迭代?未来又有着什么样的产品规划?

近日,头条君带着这些疑问,来到了锅圈的郑州总部,与锅圈产品专家王英杰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沟通,希望能从中寻找到答案。

“先做深后做宽”,万店锅圈的产品拓展之道

从开始涉足社区餐饮零售业态,到成功穿越爆火、爆冷的行业周期,再到收获“在家吃饭”赛道的阶段性里程碑,锅圈能成功的因素可能有很多,但产品绝对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我们与王英杰的交流地点就在锅圈供应链采购中心,这里是锅圈产品的大本营。下午两点,占地几百平米的开阔办公区已人声鼎沸,不时能听到电话铃声以及语速很快的河南方言,也有穿着锅圈红绿撞色工服的员工拿着食材在走廊快步走过。

“我们的办公区很热闹,有同事跟我说她的手表甚至会提醒周围声音超标(超过80分贝)。但好的产品一定不是一个人闷头做出来的,而是讨论甚至是争论出来的。”在办公室坐定之后,王英杰跟我们说。

忙碌又有激情,这是我们对锅圈产品部门的第一印象。

对于锅圈产品的发展思路,王英杰用了六个字来总结——先做深后做宽,“锅圈一直以来的理念都是如此,在区域拓展上也一样:郑州市不做透不做河南省,河南省不做透不做全国。”

从锅圈口号的变迁中,我们能看到这一理念在产品上的落地。

2017年,锅圈喊出了“在家吃火锅,就找锅圈”的口号,产品也聚焦在火锅食材品类,“锅圈=火锅”的消费心智逐渐形成。四年后,这一口号变成了“在家火锅烧烤,就找锅圈”。而现在,随着锅圈产品的延伸已不断覆盖火锅、烧烤、西餐、一人食在内的八大品类,口号也随之更新为“在家吃饭,就找锅圈”。

2023年9月,锅圈食品董事长杨明超在一场活动中提到,“速烹菜”将成为锅圈在家吃饭的第三场景。

“速烹菜”是个什么概念?

王英杰跟我们解释道:“准确地说,‘速烹菜’跟‘预制菜’还是有些差异的,我们的理念跟常见的预制菜有很大不同。在这方面我们做了深入的思考和调研,也做了不少研发。我们不希望做过多的预处理,而把菜品的口味以及烹饪的乐趣给完全损失掉。这个品类的名字其实也没有最终确定下来,目前来看可能会被命名为锅圈‘家常菜’。”

2023年12月,锅圈的家常菜系列新品(川菜、湘菜等),将率先在华东区域打下样板市场。

1511246x3z4r.png
来源:企业供图

与此同时,锅圈西餐系列新品也在全国稳步推进中。锅圈的西餐系列将以牛排为主打产品,辅以鸡米花、鸡翅等广受欢迎的小吃。牛排的定位是针对家庭儿童餐场景设计的一个大单品,王英杰表示目前团队在脑暴口号,或将以“家有小孩,锅圈牛排”推向市场。

锅圈的供应链、渠道以及用户会员体系给产品品类快速拓展提供了不小助力。

根据锅圈上市文件中的数据显示,锅圈的门店数量已经突破一万家。这些锅圈门店占据了社区的入口,并拥有了超2000万的注册会员。

通过供应链体系和数字化系统,即便是位于青藏高原的拉萨门店,也可以在报货第二天就收到货。

目前锅圈的供应链、数字化、渠道、会员体系在不同的产品类别上都可以复用,这是我们效率的来源。王英杰说道。

先进的产品理念,加上基建带来的落地能力,这或许就是锅圈产品可以不断推陈出新并获得成功的基石。

“好吃方便还不贵!”锅圈产品的三大“军规”

“‘好吃方便还不贵’是锅圈产品的第一指标,丢了这七个字,锅圈产品的‘根儿’就没了。”

到底什么是“好吃方便还不贵”?我们用一个多小时把这句看似简单的话掰开揉碎,发现这是锅圈产品背后最底层的逻辑。

好吃

“你们认为什么是好吃?”当我们抛出这个问题之后,王英杰又把它抛还给了我们,这让我们陷入了沉默。

汝之蜜糖,彼之砒霜,“好吃”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概念,给它下一个推之四海而皆准的定义几乎不可能。

“其实我们已经把锅圈对‘好吃’的理解做成了横幅,挂在了办公区。总结下来就两个,第一是‘产品的稳定性比味道更重要’,第二是‘底料好,涮啥都好吃’。”王英杰指着挂在锅圈办公区的红色横幅说道。

可口可乐之父阿萨·坎德勒也曾提到:一种受大众欢迎的饮料,最重要的一件事是稳定品质,保证品质,而不是创新,尤其在口味上,切不可轻易变更。

毕竟消费者复购的动力,源于第一次消费的满意,以及对二次消费的稳定预期。

但“稳定”听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

锅圈的食材来自上游的农牧渔业,这些行业本质上仍未完全脱离靠天吃饭的处境。多下点雨,食材的口味就会变淡,光照差些,颜色就不好看。不同的原料来源,原料选择以及验收标准……都会影响食材成品品质。

到了加工环节,同样有很多会造成产品不稳定的因素——工厂的产品配方,加工工艺,设备型号,设备参数……

由此可见,要靠生产环节把不标准的原料变成标准的成品,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一个小误差,最后都会累积成大的口味差异,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稳定的口感是怎么来的?首先是稳定的原料来源,先进的原料处理技术,再往后推,还需要稳定的工艺参数,而稳定的工艺参数要依赖稳定的加工环境、设备等等。这些都需要锅圈和工厂去共同研发,找到最可靠的原材料来源、原材料验收标准、配方和生产工艺流程,并彻底固化下来。”在王英杰看来,“每一步都环环相扣,其中一个环节不稳定,都会导致最终产品口感的变化。”

为了稳定原料,锅圈对原料产地和品质做出严格要求。比如锅圈的明星产品番茄火锅汤料,原材料必须是产自新疆乌苏番茄,因为新疆阳光充足,日照时间长达16小时(平均每日),可以很好地避免霜冻的产生。沙质土壤给予天然养分,矿物质天山雪水灌溉……这些都为新疆番茄的口感和风味提供了保障。在藤蔓上自然完熟的番茄,经过机械化采收,在产地就会经过第一道机器色选仪筛选,只要达标的番茄就会第一时间被送达就近加工厂,进入工厂还会经过预处理与人工筛选等环节。原料的稳定与工艺标准的严苛等,都是汤料口感浓郁,酸甜可口的保障要素。

为了稳定工艺,锅圈要求原料配方比例以及工艺环节必须严格执行。比如锅圈的牛油底料,会用到石柱红辣椒、内黄新一代辣椒等,有的辣椒提辣,有的增香,有的强色,相互比例固定,不能随意更改。

这些产品配方和工艺标准,在合作之初就写进了锅圈和供应商的合作备案里。合作过程中,锅圈会通过自建的化验室,以及第三方检测机构,以送检、飞检等手段,不断地检验产品稳定性。

好吃的第二点是味道,而味道的灵魂则是:底料、汤料、蘸料、撒料、酱料。

“火锅这个产品,全靠底料给菜品增加味道,在食材靠谱的基础上,味道的好坏全靠这一锅汤。当然,烧烤品也一样,对料的要求极高。不夸张地说,‘蘸料’和‘撒料’就是烧烤的灵魂搭子,它们影响着烧烤食材的风味走向。对于锅圈正在做的其他品类,好味道也同样来自于汤料、蘸料、撒料、酱料这些调味料配方。所以做好一锅汤和做好调味料是锅圈研发的核心之一。”

王英杰认为,锅圈对产品味道的苛求,源于创始团队的餐饮基因。锅圈核心团队有二十多年的餐饮行业经验,对于什么是“好味道”,本身就有深刻理解。

“当然做餐饮是不能拍脑袋想当然,我们对口味的开发也有标准化流程。”王英杰提到。

目前,每一款锅圈产品在落地之前都要历经数轮口味筛选与评估:

第一步,锅圈产品中心的采购、品控、研发、商品等部门,联合对产品进行盲测,其中包括多名资深厨师,他们对产品也有着更专业的理解。

第二步,邀请一些非餐饮/食品从业者品尝新品,他们代表着普通顾客的喜好。

第三步,在多个同类产品中挑选出口味最好的,再确保供应商的各项审核、检测都合格,才能最终纳入锅圈产品体系。

以上仅为关键的几个产研步骤。由此来看,锅圈选品团队每天都在重复着找产品,试吃,再找新产品的过程。这不枯燥吗?

王英杰说:“讲一个我的经历吧。有一次朋友出去吃饭,朋友问,咱们去吃什么?我下意识地说,要不就火锅或者烧烤吧。朋友很无语,说,你们天天做这个,还没吃腻啊?我说我好像也想不到别的,就对火锅烧烤这些有感情,每天吃也吃不够。”

“可能就必须得热爱我们自己做的产品,才能真正做出好产品。”他顿了一下,补充道。

方便

让消费者5分钟买到,5分钟吃到,这是锅圈所追求的“方便”。

“方便”的达成,一方面来自遍布社区的门店,作为国内少有的万店品牌,门店的密度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消费者的购物时间成本;另一方面来自标准化的产品解决方案:食材工厂将食材预处理,门店提供菜谱,消费者可以免去洗、切、配、调的繁琐过程。

而更重要的一点,则来自对消费者痛点的洞察,以及对产品细节的不断优化。

为了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这一点,王英杰从工位拿来了麻酱样品。

“这都是麻酱,看得出来哪个是新的,哪个是旧的么?这两款,是很典型的基于用户食用便利和口味升级需求,做的产品迭代。一个人吃火锅,麻酱吃不完,放在一边又容易撒。我们就在包装上做了创新,加了个密封盖,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它还不易走味,好存放。拿出来吃的时候,也省去了兑水、搅拌、和匀的步骤,这个挤出来就能吃。”

说完,他又拿出了一款蘸酱。

“其实在家吃火锅最麻烦的是吃完了以后刷锅洗碗,所以我们又开发了另外一款带碗包装的蘸料,好存放,也免去洗碗的麻烦。”

当然,并不是每次对细节的优化都可以成功。正如王英杰所提到的,消费者在家吃火锅,最麻烦的就是吃完了洗锅洗碗。曾经锅圈的产品部门提出了“一次性锅具”的想法,吃完火锅也不用愁洗锅,甚至已经做出了原型产品。

“后来发现这个锅使用50分钟以上火力就不够了,但很多消费者在家吃火锅要超过50分钟,这个产品就只能再进行研发了。”王英杰很遗憾地说道。

这种代入到用户视角,并将“方便”作为重要标准的研发观念贯穿了锅圈的产品开发流程。

如果产品不能满足消费者“方便”的需求,锅圈宁可砍掉。

之前锅圈曾经上架过一款烤鱼,原材料是开背腌制的罗非鱼。消费者买回家需要先解冻,然后烤或煎,整个过程对厨艺是不小的考验。

“消费者根本做不成,我们就把这款产品全部下架淘汰掉了。”

经过迭代升级之后,锅圈推出了新的烤鱼产品,一款产品包含3个包——经过处理和提前烤制的熟整鱼、一个烤鱼调料包和一个高汤包。考虑到家庭通常没有适合制作烤鱼的厨具,产品还附带了一个不锈钢托盘。产品解冻后放入托盘,再加入青花椒调味料(包)和汤汁调味料(包),都不用加水,明火加热至沸腾就可以吃,再涮点金针菇、豆腐等配菜,一顿两个人的饭就能轻松搞定。

151125eyduiu.png
来源:企业供图

“新的烤鱼产品现在已经成了爆品。这两个产品不同的市场反馈,也是我们拿来自我鞭策的案例。只有代入到消费者视角,才能开发出他们想要的产品。”王英杰说道。03

还不贵

一条经烤制处理后净重一斤多的鱼,两包口味堪比到店餐饮的料包,再加上一个不锈钢烤盘,这样的一个产品组合,零售价是多少?

“只需要39块。这其实是你去餐饮店吃一餐烤鱼1/3的价格。”王英杰告诉我们答案之后,脸上显露出了一丝得意。

这样的价格确实堪称品类杀手。

同样的产品摆在那里,消费者为什么选择锅圈?就是因为同时做到了好吃方便还不贵。

这种既要又要还要标准,对产品开发是很大的挑战,但锅圈确实做到了。

之所以能实现这一点,锅圈在商业模式上的独到之处功不可没。比如只跟工厂合作其最核心品类的“单品单厂”模式,带来了稳定的产品供应和采购端的规模效应;比如先进的数字化能力和成熟的冷链物流体系,带来了高流转,降低了库存成本。

如果我们将目光聚焦在产品层面,会发现产品理念也为产品的“不贵”作出了巨大贡献。

提品效, 是锅圈产品经营的头等大事。

什么是品效?“品效有好几个指标,但简单来说就是一款新产品,在一定时间内能创造多少价值。”王英杰解释道。

而如果再向上游倒推,影响品效的最重要因素是选品。

每一个产品开发的背后,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涉及采购、品控、研发等诸多环节。如果一个产品上市后市场反馈不理想,整个系统都会跟着白忙活,供应链空转会造成极大的浪费。

“我的领导经常强调,你在开发一个产品之前一定要问自己几个问题:这个产品你做出来自己愿不愿意买,愿不愿意给自己孩子吃?吃过一回你妈妈愿不愿意复购?如果你自己都不愿意买,不愿意吃,不愿意复购,那就不要上。”王英杰说。

所以每个产品是否要上,都要基于充分的市场洞察和消费者洞察。

王英杰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我们最近在升级东北的烧烤产品,思路就是把过去锅圈做过的烧烤标品全忘掉,根据东北的需求开发。东北消费者对烧烤食材的口感要求很高,比如说他们喜欢吃筋皮子这种比较筋道、有嚼劲的食材。像这种产品,我们会跟当地的供应商联合开发,所谓‘欲知地头事,须问方内人’,当地人还是更了解当地的口味需求。”

一款产品是市场需要的,是消费者接受的,有足够的市场容量,当所有这些因素都具备了,那才是一款真正值得做的产品,整个供应链的效率也才会高。

第二是为上游工厂赋能。

“如果一个供应商经营有困难或关停,就需要重新找供应商。这意味着之前所有的采购流程要重新来一遍,会极大拉低整体效率。”王英杰叹了口气,这是他们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

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锅圈尝试发挥自己作为平台的优势,联合优秀供应商以及外部的三方资源为其他工厂赋能,让体系内的企业共同成长。

这种解决方法,无疑是锅圈企业价值(低调、务实、下沉、谦卑、利他)中“利他”二字最为具象的体现。

“工厂不会?没问题。只要你愿意学,我们愿意教。我们不会的,就请优秀供应商或者花钱请第三方的专家来培训。我们会去收集供应商的需求,结合在对其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做针对性的培训。比如很多工厂都希望完善质量控制体系,我们就找在质量控制上做得特别好的供应商/机构,给大家讲一堂课,让这种好的经验,在其他供应商身上得到复制。上完课还没完,为了保证大家真的学到东西,我们会像学校老师一样,每次培训完都安排考试。”王英杰解释道,“锅圈在这方面从不吝啬,这是花小钱省大钱。”

利他就是利己。正因如此,锅圈的供应商极少流失,一直保持稳定的合作关系,供应商稳定了产品才会稳定,也才能实现最高的效率。

迎合市场需求的食材,配合上“好吃方便还不贵”,让消费者更愿意复购,高复购推动了单品单厂模式下的规模效应,规模效应配合上数字化能力,让产品的成本进一步下降,品质进一步提升,让“好吃方便还不贵”的标准进一步夯实。

“这是锅圈在产品上的增长飞轮,缺一个,飞轮也转不起来。”王英杰说。

“从追着市场跑到引领消费风向”,锅圈的产品之变

“好吃方便还不贵”,这条铁一样的产品军规,也像一根定海神针,围绕着它,锅圈筑起了坚固的产品大厦。

但大厦不是一日建成的,锅圈的产品体系也是在一点一滴中打磨出来的。

锅圈刚创建的时候,第一批产品是怎么来的?

“其实是很笨的办法。”王英杰告诉头条君,就是创始团队在点评上找知名的火锅店,然后骑着电动车去火锅店里探店“抄”菜单,“如果不做食品从业者,说不定他们能成最早的探店网红。”

“抄”回来的菜单会放在一起交叉印证,如果各家店都卖同一个产品,那就采购上架。

“后来选了60款产品,对于一家火锅店来说这完全够了,但放在店里的冷柜里,却只填满了三分之一的空间。没办法,只能再继续跑继续选。”王英杰无奈地笑了笑。

“先有再优”,是一个企业产品体系从起步到成长再到走向优秀的必经之路。在不断的摸索中,锅圈建立起了自己的选品逻辑,同时也具备了消费洞察的能力。

如今,锅圈的选品已经从跟随市场,转变为引领风向。

对此,王英杰表示:“锅圈的优势就是自己平台的身份。我们在下游有上万家店,有了数字化工具之后,门店的销售情况,消费者的反馈,我们都会实时收到。在上游,我们有许多行业知名的供应商,他们自己也有其他渠道可以收集消费趋势变化。我们会把这些上下游的信息和数据整合,做出分析,预判消费趋势的变化。之后再和供应链厂商以及高校等第三方机构进行联合开发,做出让消费者满意的新品。”

从大的趋势来看,锅圈发现消费者吃东西越来越讲究了,不单是要吃好、吃饱,追求食品安全,更注重营养健康。随着网络信息的丰富,以及越来越多食品行业科普的出现,消费者的专业性也在提升。以前消费者选商品顶多看个生产日期,现在还要看配料表、营养标签,关注产品是不是高蛋白、低脂、低卡,够不够健康。

蝉妈妈智库的一份数据显示,2016—2022年,我国功能食品市场规模从1370亿元增长至2079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7.2%。人们在食品饮料的消费中,对健康的关注和需求不断提升。

“健康当道”,同样也是艾瑞投资研究院预测的食品行业三大趋势之一。据其预测,中国营养健康消费品市场2020-2025E复合增长率最高,将达到9%,高于全球/亚洲(6%/7%),超87%的受访者更愿意购买健康食品。

而锅圈也敏锐洞察到了这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并早已在产品上付诸行动。

两个月前上市的有机笋,就是代表。据王英杰介绍,“有机”认证,对笋的产地、生长环境、口感、出品率和部位都有具体的要求,上市之后也深受消费者欢迎。

“我们的第一代笋产品是纯野生笋,这一代是有机笋,两个产品卖点不同。新一代产品进一步提升了便利性,做了预切片处理,消费者回家冲一下水就可以直接用来炒菜。”

近日,锅圈供应商们都接到了一封特别的邀请函,锅圈邀请他们共同参与“营养健康产品”计划,这也是锅圈未来对产品更长远的规划。

“营养健康产品”,不仅仅是给供应商提出的单方面要求,也是锅圈对自身的要求,要联合供应商一起,共同打造这方面的产品。

比如一家生产海带苗的供应商,锅圈在上游溯源时,发现其产品早已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且在2022年获得了中国有机产品认证,就主动与其联系,在11月,联合外部质检机构,在产品包装与卖点沟通上向绿色与健康升级。

“有机、地理标志、富硒、高蛋白、低脂肪、低GI、低嘌呤等,都是符合‘健康’大趋势的卖点。锅圈会通过工艺的调整,配方的优化,往这个方向努力。”王英杰表示。

从跟着别人跑到自己具备前瞻能力,引领消费方向,锅圈在产品的打造上,不断精进,在紧跟消费潮流的同时,不断延伸品类边界,同时也引领着“在家吃饭”赛道的新风向。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