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上市的杨国福,让网友破防:合成肉、“蝙蝠”触目惊心
source link: http://shenlannews.com/news/2023/12/08/470924.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想上市的杨国福,让网友破防:合成肉、“蝙蝠”触目惊心
来源|深蓝财经
撰文|王鑫
成年人的破防往往在一瞬间,只是没想到,“美食”也能变身科技与狠活,让人崩溃。
近日,一位沪漂点了一份杨国福麻辣烫,结果发现全是合成肉,“崩溃了,想死”,给了个一星差评。
该网友灵魂拷问,“6块多的牛肉,你可以只给我一片但你为什么是合成肉......合成肉为什么不标注?”而且“国外的分店用料食材非常讲究新鲜,中国市场就摆烂?”

能让消费者如此咆哮,一心想上市的杨国福麻辣烫到底怎么了?
杨国福做不了“星巴克”
杨国福有没有中外双标暂时不论,在社交平台上,针对杨国福麻辣烫合成肉的吐槽不是个例。



早在2022年杨国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书之时,就有媒体六问杨国福,其中也直指其合成肉问题。

其实,大家可能更在意的不是吃了合成肉,而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吃了合成肉。毕竟合成肉比真材实料的肉制品要便宜不少,营养更少了风险却更高了,一些在意品质的消费者提前知晓了就不会去吃了,这也提醒餐饮行业要加强监管。
但杨国福是怎么做消费者教育的呢?创始人杨国福本人曾说:“我们对标星巴克,不仅要线上线下多元发展,更希望消费者吃到麻辣烫时也能有荣耀的感觉。”
不难判断,杨国福要走的是高溢价的路线,这也让麻辣烫“身价”暴涨。
在某团上,成都一家杨国福麻辣烫人均消费是30元,这在周围一堆麻辣烫店中是比较高的。而根据网上评论,在杨国福一位女士如果想吃好再加上一瓶饮料,一餐下来随随便便超过50元了。

这样的价格可能已经颠覆了不少人对麻辣烫“便宜”的认知,如果价格再走高一些,火锅店都自愧不如了。
但是杨国福真的配得上其溢价吗?同样是在该店的评价页面,其整体评分只有3.5分,不仅“口味一般”,而且“食材不新鲜”“服务差”。这样的消费者感官,荣耀从何而来?

高价低质背后,杨国福还有不少骚操作。例如,实体店超过25元一斤的配菜荤素同价,另外去过杨国福麻辣烫的人都不难发现,杨国福的一部分菜品被泡在了水里,是否为了保鲜不得而知,但此种做法无疑会增加菜品称重量,而且一些菜品长时间浸泡口感也会变差。

看来,消费者不满意的背后,杨国福是打着做中式餐饮的“星巴克”口号,实际干起了“蜜雪冰城”的活,既比“星巴克”差,又比“蜜雪冰城”贵。
“蝙蝠”事件再揭食品安全短板
如果说食材品质配不上价格考验的是消费者愿不愿意交“智商税”,那屡见不鲜的食品安全问题则是在挑战大众的底线。
在杨国福,消费者吃不到货真价实的肉,但是却能吃到蚯蚓,头发,变质菜品......近日,又有网友发视频称,其在超市买的杨国福麻辣烫中吃出形似蝙蝠的异物,家里小孩连夜洗胃。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对该事件进行调查。


此次涉事的是杨国福的自热麻辣烫系列,有网友反映,所用原料都是一些低廉的农副产品。为了掩盖质量缺陷,杨国福在自热麻辣烫中添加了大量的添加剂,包括防腐剂、色素、香精、味精等,这些添加剂的用量远远超过了国家的标准,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这不是杨国福第一次发生食品安全问题!
2021年7月,曾有视频博主暗访杨国福门店,就发现仓库有老鼠屎、被老鼠啃过的食材继续使用等问题。其后,经国家市场监管部门统筹,对杨国福全国3000余家门店进行集中排查,超过800家责令整改、5家被警告、24家被立案调查。
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有杨国福门店被查处的消息,涉及面之广,从原料的质量,到加工的卫生,再到配送的规范都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隐患。

但更让人失望的是,杨国福麻辣烫不知悔改,屡犯不止,让消费者十分痛心。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搜索“杨国福”有关投诉,高达1240条,仅在最近一个月,就有不少投诉都指向食品安全问题。



“麻辣烫第一股”搁置
一边问题不止,另一边杨国福却在冲击“麻辣烫第一股”。
从哈尔滨的夫妻小门店——杨记麻辣烫起步,杨国福本人通过往红油里加牛奶等尝试,把重麻重辣的四川麻辣烫改良为适合北方人的口味,从而成功出圈。
经过20多年“麻辣”扩张,杨国福抢在同样做麻辣烫的远亲张亮之前,率先向资本市场扣门。
早在2022年2月,杨国福麻辣烫就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但半年后仍未完成聆讯和上市,招股书失效。
2022年10月,杨国福赴港上市终于获中国证监会批复,但至今杨国福仍未二次交表,这表明公司上市计划出现了变故。
上市停滞的同时,股东们坐不住了。近日,天眼查显示,杨国福麻辣烫的运营主体——上海杨国福企业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注册资本由1.03亿元减至3000万元,减幅约70.9%,包括杨国福和他配偶朱冬波在内的多名股东出资均有所减少。


跳出杨国福给投资人勾勒出的创业故事,我们来看看杨国福之所以问题不断,根源在哪?
根据此前的招股书,截至2021年9月30日,杨国福品牌旗下共有5783家餐厅,包含位于上海的3家自营餐厅,5759家加盟餐厅,以及21家海外加盟餐厅。官网信息显示,目前杨国福全球门店已经突破6000家。

2019年、2020年以及2021年前三季度,杨国福来自加盟店的收入分别是10.36亿元、10.56亿元、10.97亿元,分别占期间总收入的87.6%、94.8%、94.3%。
来自加盟店的收入又主要分两块:加盟相关费用和销售统一采购的货品。加盟费实际仅占总营收5%左右,销售货品占总营收接近80%。销售货品中,仅调味料和麻辣烫汤底料由四川工厂生产,其余大头都是外购。
换句话说,杨国福主要是从第三方统一采购货品,再卖给加盟店,赚其中的差价,这与蜜雪冰城的经营模式异曲同工。与其说它是一家麻辣烫公司,不如说它是麻辣烫原材料的搬运工。
这种经营模式对杨国福的好处很明显,直接省去了开直营店的成本困扰,资产轻,风险小,扩张快,每年只需要向加盟店甩货就把钱给赚了,还时不时占用下加盟商资金。
体现在利润表上就是——暴利。
2019年、2020年及2021年前三季度,杨国福麻辣烫分别实现营收11.82亿元、11.14亿元和11.63亿元;同期净利润分别是1.81亿元、1.69亿元和2.02亿元;对应销售净利润分别高达15.31%、15.17%、17.37%,把同期通过直营扩张的海底捞甩出了几条街。
但是杨国福的弊端也很明显。加盟店拥有很大的经营决策权,难以保证终端品控、卫生和服务统一,这对其质量控制系统是极大考验。更不乏一些加盟商退出加盟后,仍然打着杨国福的招牌坑骗消费者。
因此,杨国福门店屡屡“翻车”。久而久之,这可能自毁品牌,把“吊牌之王”南极人的路再走一遍。
麻辣烫原本具有高效率和高性价比的优良特点,正成为中式快餐的重要增长极,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接近2000亿元,5年复合增长率11.5%。由于通过加盟快速扩张,杨国福无论是商品销售额还是餐厅数量都在中式快餐市场排名第一,自然也是麻辣烫领域老大。
但如今杨国福规模做大了,口碑却有崩坏的趋势。对此,杨国福也可以选择增加管理成本,更加严格管控质量,以及在选材用料上更加良心对待消费者。只是这些措施又会压缩自身的利润空间,在餐饮内卷的洪流下,即使能上市,也可能失去了腾飞的想象力。
但仔细想想,门槛不高的餐饮行业本身就是赚辛苦钱,贪图暴利最终只会适得其反。
</div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