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电车们还在掐架,氢能车就要来了?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chinaventure.com.cn/news/110-20231212-378729.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电车们还在掐架,氢能车就要来了?

在汽车圈,关于氢能和纯电的路线之争由来已久。

纯电只是过渡,氢能才是未来!这两天,一则消息的发布,又让氢能汽车火了。

近日,据央视新闻报道,《共建中国氢能高速行动倡议》在12月1日中国燃料电池汽车大会上发布。该倡议旨在加快构建以京津冀、上海、广东、郑州和河北五城示范群为基础的氢能高速网络建设。这五个城市示范群共有41个城市,目标是建立一个联通五大示范城市群的氢能高速网络。

在汽车圈,关于氢能和纯电的路线之争由来已久。

理论上,相比纯电,氢能的优势极为明显,无论是对环境的污染,还是效率等各方面,都远胜于纯电。可在成本、运输、补给以及最重要的安全等问题面前,似乎纯电又是最佳的选择。

这些困难并没有阻拦住车企们对氢能车的追求脚步,能够看到,氢能在商用车领域已经得到了落地应用,具备良好的经济性。此外国内的长城、长安、吉利等一众车企,也在加速氢能乘用车的研发,并且已经推出了一些产品。

当然,相比入局氢能赛道更早的日本、韩国车企,现代和丰田的氢能技术显然更加发达,这也意味着我国氢能乘用车还有较大提升空间,自主车企仍需加快步伐、奋力追赶。

国内玩家不少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各国都制定了碳中和目标,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在交通方向上,近年来大力推动的纯电车,其实并非实现碳中和的最佳方法。一个事实是,在电动车的生产过程中,其原材料所产生的污染并不亚于传统燃油车。

除了纯电,作为一种清洁、高效、可再生的能源利用方式,氢燃料电池汽车近两年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如果单从理论上来看,氢能源汽车的确要比电动车更先进,其具有无污染、可再生、高效率三大优势,更符合碳中和的目标。

也正是因为这一核心原因,近两三年来,我国氢能产业发展能够得以提速,不少车企也纷纷参与了进来。

或许在这些车企看来,谁突破了氢能源汽车的技术堡垒,谁就能主宰下一个时代。

据统计,截至今年11月底,全国累计生产燃料电池汽车5261辆,同比增长35%。而在产业生态方面,我国目前有62家企业具备燃料电池汽车整车的生产能力,公告的车型超过了700个。当然这一数据中所更多的是商用车领域,而非乘用车。

其实国内做氢能乘用车的车企并不少,其中长城汽车是国内最早布局氢能领域的整车企业之一。

早在2016年,长城汽车就已经开始布局氢能产业,在氢能领域已具有一定的技术积累。到两年前,长城汽车曾在氢能战略全球发布会上,宣布采取“商乘并举”模式,通过场景探索带动技术及产业发展,加速产品落地。

在乘用车领域,长城也宣布将在2021年推出全球首款C级氢燃料电池SUV。可惜的是,此后在商用车领域长城汽车不断公布新动作,产品亦按规划进行,但在乘用车领域,那款C级氢燃料电池SUV迟迟未落地。

长城之外,长安于去年年末带来了国内首款量产氢燃料电池轿车。据悉,深蓝SL03氢电版,是国内首款量产氢燃料电池轿车,百公里氢能耗只需0.65kg,实现1kg氢气发电20.5度,做到3分钟超快补能。

不过亮眼的数据之外,深蓝SL03氢电版高达69.99万的价格也极为“惊人”。

氢能目前的利用方式主要有燃料电池和氢内燃机两种,后者具有低成本的显著优势,是一个重要的技术方向。作为国内的老牌车企之一,吉利在这一方向上,取得了一定成果。

今年年中,吉利汽车动力研究院官方曾宣布,经过两轮探索和开发,将自研的2.0L直喷增压氢内燃机热效率提升至46.11%,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事实上,除了长城、长安、吉利,包括东风、广汽等车企,近两年都在氢能乘用车领域,陆续都公布氢燃料电池车相关进展。这些车企的入局,使得我国在燃料电池核心技术、系统集成及关键部件、材料上取得了一定的产业化突破。

虽然值得鼓励,但众车企只是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国内车在氢能车方面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与日韩车企仍然存在差距。

丰田现代领先

进入21世纪后,全球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发展逐渐成熟,车企们也不断推出相关产品,首当其冲的是日本车企。

2014年,丰田首款量产氢燃料电池汽车Mirai上市,这款车以“快冲3分钟、续航600公里、只排水不排碳、零下30摄氏度畅行无阻、避难野营时可作为移动应急发电站对外供电”等划时代概念,被媒体称为一款将“氢能社会”照进现实的车。

丰田在2014年推出Mirai时,燃料电池系统的成本非常高。在申请补贴后,Mirai在日本的市场价格约为500万日元。为此,丰田近年来把降低成本当成研发的主要方向,目标是降低到现有成本的一半。

此外,到2025年,其设定的目标是将其减小到1/4,并将续航范围从650km增加到850km。

其次是韩国的现代汽车,现代汽车在氢能源领域的动作始于1998年。这一年,基于对氢能产业前景的前瞻性研判,现代汽车设立了专业研发机构,致力于氢燃料电池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仅仅两年后,也就是2000年,现代便开发出首款氢燃料电池车,再到2013年,现代汽车推出ix35 Fuel Cell,成为全球首款量产氢燃料电池车。

2018年,现代又推出了氢电动汽车模型“NEXO”。“NEXO”的韩国销量从2018年的727辆增加到2019年的4,194辆,数量一点也不多。但近年来,在韩国政府的支持下,增长却非常显著。

据全球新兴能源市场调研机构SNE Research发布统计显示,今年1-7月全球氢燃料电池汽车登记量突破1万辆,现代汽车销量位居第一。

从市场份额来看,得益于今年1月推出的“NEXO”表现强劲,现代汽车以51.2%的份额位居第一,其次是丰田(40.1%)、本田(1.6%)。

起步早、技术积淀丰富,是丰田和现代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核心优势,也造就了它们在氢燃料电池汽车乘用化领域,不可撼动的领先地位。与这两家车企相比,我国车企在氢燃料电池汽车乘用化进程方面落后了不止一个级别。

当然,从大的层面来看,政策的细化、产业的完善、技术的提升,都是造成差距的原因。

滞后是事实,但也无需妄自菲薄。我国计划在2030年实现氢燃料电池汽车100万辆的规模,如今还有六七年的时间,只要车企们不断优化和进步,相信国内氢燃料电池汽车必将迎来厚积薄发的那一天。

商用车成主角

优势极大,且有人做,但从整个汽车市场来看,氢能汽车仍然极为“小众”。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氢能汽车难以实现规模成长。

氢能车的成本不仅包含整车的成本,更为重要的是能源补充的成本。无论是制氢成本、还是加氢站等补能产业链,目前都在发展的初期缓慢爬坡。

比如制氢方面,目前主要的来源是并不环保的化石燃料获取。据中国氢能联盟数据,氢气的制备来源煤炭占据64%,工业副产来源为21%,最绿色的电解方式仅占1%。

其次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目前国内补能的加氢站数量极少。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国内累计建成加氢站刚超过110座,对于依赖氢能补充的车辆来说,补能端的规模化发展是氢能车快速发展的前提之一,相较于遍布国内各地的加油站和充电桩,加氢站的数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其实无论是制氢、储氢、用氢,都不是什么无法逾越的障碍,只要有大量的经济和政策支持,这些都可以解决。

氢能真正的核心问题,实际上在于安全。

氢能源本身可以看做是一个个移动的炸弹,是极其危险的能源来源。试想一下,一个个散落在社会各个角落的氢能源车,比如在地下车库,一旦发生泄漏,浓度达到4%-10%,整个车库遇到明火就直接爆炸。

仅此一个原因,就注定了氢能乘用车在消费类领域,很难通过“大力出奇迹”的思维得到大范围应用。

虽然在乘用车领域难以施展,但氢能源在商用车领域却大有可为,比如重卡、巴士等车型。 

原因并不复杂,因为商用车车身尺寸较大,不用担心车内空间的占用问题,而且加氢速度快、补能时间短,对于商用车来讲能明显提高运输效率。

除此之外,由于商用车的运营路线较为固定,根据其路线相应设计加氢站,就能够更好地实现及时补能。

就拿现代的氢能源车来说,也是以重卡为主。至于我国,氢能在交通车辆领域的重点也是重型商用车,尤其是重型卡车。

在上险量方面,根据中汽协的统计数据,2022年氢燃料电池汽车整车厂上险量位居前三的分别是北汽福田、宇通客车和佛山飞驰。

从这些车企品牌可以看出,它们无一例外都是以商用车为主。从具体的商用车车型结构来看,也主要为重卡与客车。

由此来看,氢燃料电池车在未来一段时间将依然以商用车市场为主。至于乘用车领域,能做的似乎只有“等待”。等待技术的突破,等待市场东风的到来。

网站编辑: 郭靖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