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摩拜又能退押金了,6年后共享经济被证伪了吗?

 8 month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2472807931240324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摩拜又能退押金了,6年后共享经济被证伪了吗?

雷科技·2023-10-14 02:01
钱放在自己的口袋里,才是最稳的。

“朋友们,6年了,摩拜单车的押金终于可以退回来了!”

10月13日午后,多名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成功拿到了在摩拜单车的299元押金退款。

interlace,1

多名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的分享

没有人会怀疑其欣喜程度,毕竟这些年用户要想从摩拜、ofo那里领回押金实在太过困难了。看多了总部维权、数以万计的等候退押金排队人数等新闻后,终于成功拿回299元押金的消息足够令人振奋。

interlace,1

ofo当时的提醒

6年前,在共享经济的一地鸡毛中,摩拜和ofo急转直下,摩拜单车被美团收购尚有着落,ofo干脆直接经营不善了。在这些平台未能及时退还的押金,就成了很多用户心头永恒的伤疤。组织线上、线下维权活动,在社交媒体分享成功退押金的喜悦和攻略,更是成为了这支“维权者联盟”的日常。

美团接盘摩拜单车多年后,依然积极退还摩拜单车当年欠下的用户押金,这样的做法无疑会给其企业形象“加分”。不过,比单次退还押金更重要的是,如何避免类似的“互联网套路”再度重演。

共享单车鼻祖现状:摩拜靠美团还债,ofo已彻底摆烂

“天降横财!”

吃瓜群众在微博无意中刷到这条动态时,一定会好奇:当事人是中了彩票,在公司年会抽中头等奖,还是无意中发现自己是流落民间的在逃公主/王子?

答案都不是。这位网友只是收到了摩拜的299元押金退款,而这本就是其应得的。当年用户勇敢地在互联网平台上“薅羊毛”,如今被平台“反向薅羊毛”也只能自认倒霉,拿到属于自己的押金竟然会觉得是天降横财——如果算上299元在数年产生的利息,其实这位网友是亏的。 

interlace,1

社交平台分享

在互联网平台,摩拜、ofo退押金的话题在职场“社畜”中间经久不衰,每隔一段时间,“退押金”就能回热搜溜达一圈——或许只是因为网友们被伤得太深了。

其实这并非摩拜第一次因为成功退还押金而被关注。早在去年8月,“摩拜可以退押金”词条就登上热搜。当时,摩拜单车新的所有者美团很快作出回应,称早在2018年用户就可以在美团APP、小程序申请退款,“这并不是什么新消息”。随后也陆续有网友晒出自己早前成功申请到退款的截图,并戏称“感觉将要到手的299元飞走了”。

interlace,1

(图片来自微博)

或许是因为“信息茧房”太过强大,还是有许多用户不知道可以去美团申请退款,以至于网络上反复出现这一幕:

“网友惊讶于摩拜可以退押金——在社交平台奔相走告——部分人惊喜地跑去美团APP申请——另一部分人调侃早就拿回押金仿佛错过一笔巨款”,不断循环。如今再次有网友发现摩拜能退押金,大概率只是因为信息差的存在,其实美团一直都有为用户提供退款通道。最有意思的是,每一个成功拿回摩拜押金的网友,都不忘补刀一句——“XX的ofo,什么时候把押金还回来!!”

interlace,1

(图片来自微博) 

有一说一,虽然结局都不太体面,但摩拜在退押金这个话题上还是比ofo口碑更好一些。

在退押金这件事情上,ofo与摩拜单车走向不同的方向根源还是在于“钱”:在意识到共享单车商业模式的风险后,摩拜在紧急关头接过美团伸出的橄榄枝,ofo却硬气拒绝滴滴收购邀约。

interlace,1

2018年4月,美团出价37亿美元全资收购摩拜,并将其中3.2亿美元划为未来流动性补充,为日后用户退款提供了资金支持。在2020年宣布摩拜APP、微信小程序全面停止服务之后,美团也允许老用户用原账号登陆美团APP,继续使用原摩拜账户的充值余额、骑行卡套餐。

interlace,1

接受美团收购后,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炜以及核心高管均实现了财务自由,核心创业团队、美团与用户各取所需,实现了多赢。

在摩拜收购案尘埃落定后不久,滴滴也有意重启ofo收购谈判,并计划花半年时间完成这个项目。不过ofo高层态度十分坚决,发布声明公开否认上述消息,并坚称将“保持长期独立发展”。

ofo不想寄巨头篱下,但心有余而力不足。之后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很清楚了。2018年12月,ofo最后一次公开发声“为欠着的每一分钱负责,为每一个支持过ofo的用户负责”之后,创始人戴威逐渐消失在公众视野。更让人失望的是,ofo之后发明的一系列“有偿退押金”的“骚操作”,进一步遭到用户的口诛笔伐。

比如2020年底,ofo推出了“拉好友帮退押金”活动,用户邀请好友在ofo购物就能获得购物金额最高40%的返现,此外还有充值400元/800元退99元/199元押金的神操作。ofo抛出的“泼天富贵”用户实在不敢接,你可以不退我押金,但还侮辱我智商那就太欺负人了。

interlace,1

ofo的活动

时至今日,ofo依旧拖欠了大量用户押金,戴威也遭到天猫等资方的索赔诉讼,身背数十条限消令。

客观地说,摩拜用户成功拿回押金,对仍在为退押金而发愁的ofo用户来说没有什么实质性帮助。毕竟ofo创始团队早就分崩离析,创始人戴威远赴美国,且被传出再度创业做连锁咖啡品牌的消息。

interlace,1

ofo创始团队再创业

面对互联网平台的“摆烂”,用户能做的不多,除了时不时在社交平台发泄不满之外,就只能静待其良心发现(大概率一直都不会良心发现了)。

共享单车三分天下,头部平台们力求“健康发展”

摩拜和ofo曾被视作互联网现象级公司,甚至是互联网模式创新的标杆,它们红极一时,却出道即巅峰,倒下跟爆发一样快,整个过程令人唏嘘。但平心而论,摩拜和ofo不是毫无贡献:它们推动了共享经济理念在国内乃至世界的普及,类似的商业模式在共享充电宝、共享电单车等业态上开花结果。

在ofo们退出历史舞台后,共享单车行业又经历了几番大浪淘沙。目前国内形成了美团、哈啰、滴滴青桔三足鼎立之势。根据艾媒咨询发表的中国共享单车市场及用户行为监测报告,2022年最多用户选择的共享单车品牌前三名分别为哈啰、美团和青桔,对应的比例分别为62%、61.2%和56.8%,三者不相上下,且和后面的品牌都有数倍差距。

interlace,1

(图片来自艾媒咨询)

那么在吸取了摩拜、ofo的失败教训后,美团、哈啰、滴滴青桔三巨头把生意经营得更红火了吗?

这有些难以回答:是、也不是。

积极的一面是,美团、滴滴财大气粗,哈啰背靠阿里(以及蚂蚁)这片参天森林,不用再靠收取押金获取发展资金,用户利益得到了更大保障。相较于ofo们的疯狂扩张而言,吃了教训的新玩家们更重视发展的安全底线,最烧钱的做法无非是推出各种骑行卡,对用户来说有益无害,对平台来说本质是折扣而不是“撒币”营销。基于此,平台也不再担心不断失血到活不下去。

消极的一面是,共享单车平台赚钱依旧很难,前段时间的涨价和权益调整就让遭到了一轮讨伐。年初开始,共享单车三巨头就频繁因为涨价登上热搜。其中美团单车成都地区的单次骑行起步价从1.5元/30分钟调整1.5元/15分钟,哈啰也跟着将价格调整为同一水平。青桔规则相对灵活,前15分钟收费1.5元,此后每增加10分钟收取1元。不久后,相关调整在上海、广州等更多城市实施。除此之外,原本尚算优惠的骑行卡的权益也在缩水,引得官媒下场追问:“部分城市共享单车已经贵过公交交通工具,这下骑单车还不如坐公交了?”甚至有媒体开始讨论:我们的城市到底是否需要共享单车这样的公共交通服务?它给城市带来的价值与损害到底孰轻孰重?

其实共享单车平台们也有自己的难处——说到底还是因为成本太高。美团、哈啰们不再无序扩张,不热衷烧钱营销,但单车的投放、日常维护、产品损耗后的更新以及平台技术支持,都有巨大的成本。平台要“活下去”必须要形成正向现金流,因此涨价也是不得不为。然而,要让习惯了便宜甚至免费的用户要接受“互联网服务越来越贵”的趋势,也绝非易事。

免费的才是最贵的,我们不能再“记吃不记打”了

除了共享单车之外,共享经济正在其他领域开花结果。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等产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特别是去到对应业态不发达的城市,人们对此都有深刻的体会。比如很多游客在疫情结束后去香港游玩时手机没电却发现,街上基本没有共享充电宝可租赁,要想充电只能去便利店或者商场指定区域付费充电。

但共享经济平台的烦恼都是类似的。共享充电宝和共享单车一样,因为涨价被背上“充电宝刺客”名号,头部平台的利润率依旧徘徊在低位;共享按摩椅商业化受阻,在商场、高铁站、电影院的大规模投放未能换回消费者的欢心,反倒因为清洁等问题收到了不少差评……

其实共享经济的本质就是“租赁经济”,它强调产品/服务的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多人分开时段共享同一个产品,因此对应的服务自然也就降了下来。然而问题在于,要实现分时共享又会出现对应的管理成本,比如技术、运营等等,结果就是:“便宜的才是最贵的”。

对用户而言,今天支付宝等平台的免押金认证已经成熟,人们不再需要担心押金问题,但也不得不接受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越来越贵的趋势。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一分钱一分货”、“羊毛出在羊身上”,我们可以讲很多道理,但又有多少人愿意听呢?

最后说回退还押金的问题。很多用户都吃过“押金不退”、“健身房倒闭”、“教培机构跑路”这样的亏,很可能已被坑过一次甚至多次“押金”“预付费”等资金,但在商家强大的优惠吸引下,很多人还是忍不住“预付充值”。

就在前几天,“互联网鲜花平台”花加宣布经营不善,工资停发、鲜花停送,很多用户再度被“背刺”,小雷一位朋友刚在花加购买了上千元的鲜花定时配送套餐直接化为了泡影,根本不知道怎么才要得回来,“互联网平台的充值服务再也不敢相信了,你想要它的优惠,它想吞了你的钱”。

interlace,1

花加的一封信

对于永远处在弱势地位的用户来说,恐怕以后还得多留个心眼,长点记性,不论什么名目什么套路,只要让你“先给钱过段时间再获得服务”的模式,都要谨慎。毕竟,钱放在自己的口袋里,才是最稳的。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