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欲望社会,还是低期望社会?你低了吗?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2470709583632256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低欲望社会”这个源自日本的概念最近这一年被频频谈及。
背后核心的情绪是:日本的今天会是我们的明天吗?中国会不会像日本一样经历“失去的25年(或30年)”。
本文就来探讨一下“低欲望社会”这个概念。
1 “低欲望社会”这个概念适用于中国吗?
日本“低欲望社会”呈现的种种症状,比如不奋斗、不结婚、不生子、不买房、不消费等,似乎与中国正在发生的实际情况颇为相似。
但这个概念细品下来,还是不太适用于中国的情况。
日本经济泡沫破裂的时候(1991年前后),人均GDP已经很高(1987年已经超过美国),而且贫富分化不很严重。而中国现在的人均GDP才顶得上是老牌发达国家的20~30%,且贫富差距还不小,很大部分人的生活也就是个小康水平。
刚刚踏入小康就变成“低欲望”了?我们这个民族就这么安贫乐道?还没有过过富裕的生活,就已经提前看透了世间繁华?我们这个民族就这么有智慧,跨越式进入“后现代社会”?
还有,很多人目前面临的是收入减少、失业、投资失败、房产价值缩水等这些财务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减少消费和投资,这是量入为出,而不是后现代的低欲望。
另外,贪官污吏还在层出不穷、前赴后继(人民网基本是日更),他们令人咋舌的贪腐金额以及五花八门的贪腐手段,这是“低欲望”吗?显然不是。
所以,综合来说,我认为“低欲望社会”这个词,不足以解释我泱泱大国当前社会现象。
不过,“不奋斗、不结婚、不生子、不买房、不消费”这些现象确实广泛的阶层里。这又如何解释?
我认为,如果把“低欲望”换一个字,变成“低期望”,就可以解释了。
2 什么是“低期望”?
“低期望”指的是“对人生质量的期望比较低”;甚至认为人生来就应该是受苦受难的,社会本来就是混乱无常的,只有那些命好的人才能稍有不同;而且,也认为这种混乱无常的状态不会有什么真正的改变。
举个例子来说明“低期望”与“低欲望”的不同:
大前研一在《低欲望社会-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危机与破解之道》(机械工业出版社,2023年第一版)这本书中的一个核心观点是:(在日本)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对未来抱有深深的不安,所以他们尽量不花钱,而是存钱以备不时之需。国民不消费,经济就会逐渐恶化。所以,“失去的25年”换一种说法就是“对未来感到不安”,或者是“对老年生活感到不安”。
当一个人已经很有钱的时候,对未来感到不安,如何应对未来生活、老年生活的挑战?实际上“低欲望”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策略。对于当时很多日本人,如果少花钱、少投资、少负债,到死的时候,“日本国民每个人将抱着3500万日元离世”(《低欲望社会》中的描述)。
但是,当一个人没有多少钱的时候,未富先老,如何应对未来生活、老年生活的挑战?一方面肯定要靠低欲望策略,节衣缩食。但仅仅靠低欲望是不够的,还要靠低期望:我的爷爷是30几岁就死了,我能活到60岁,已经赚了;我爷爷是食不果腹从山东逃荒过来的,我现在还能吃饱穿暖。
这就是“低期望”与“低欲望”的不同。“低期望”能让我们应对生命中众多不可承受之重、不可承受之轻。
3 “低期望社会”并不是个新鲜事物
我认为中国社会在历史上一直是个“低期望社会”。
只要不是“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比如株连九族,比如因兵荒马乱、旱灾水灾蝗灾不得不背井离乡),人生就已经及格了。
能够衣食住行不愁已经算是良好了。
子女能够争气,能混个一官半职就已经是烧高香了。
不过,在过去30多年里,确实有一批人(收入比较高的那10~20%的人,主要是大城市中产)有了一些“高期望”:在物质上成为中产甚至富豪;在精神上成为有独立人格的专业阶层(专业人士、职业经理人等),甚至成为改变世界的企业家。
放在更长的历史中来看,这种“高期望”是偶然现象,不是常态。
当然,在“低期望”这个赛道上也是很卷的。很多其他社会也是很低期望的。比如,比起印度,我们还低吗?
4 “低期望”就一定产生“低欲望”吗?
低期望不一定会产生低欲望,很多时候低期望甚至会产生更加无节制、扭曲的高欲望。
在低期望之下,绝大部分平头老百姓只能选择低欲望,当然少数人会成为“刁民”、“混世魔王”以及极致的利己主义者。
但很多有权有势的人,会更容易滋生“高欲望+低期望”的现世主义者、虚无主义者、享乐主义者:很多贪官信奉的是“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大贪特贪;很多胡搞的老板实际上就是趁能赚的时候多赚点,赚到了就润,赚不到就倒。
这些行为本质上是低期望,而不是高期望。我不能改变现状,但我得成为现行规则的得利者,潇洒过一生。
反过来说“高期望”就一定产生“高欲望”吗?也不一定。有一些教派实质上提倡的就是“高期望+低欲望”(比如清教徒)。
5 从高期望到低期望,谁需要调整?
对于那些收入比较高的10~20%的人(主要是大城市中产),现在确实面临着从“高期望”向“低期望”的转化。
这10~20%的人,也同时面临在物质上从“高欲望”到“低欲望”的调整(比如从中产到小康的调整)。这10~20%的人,算起来也远大于日本的总人口了。从这个角度讲,中国社会确实有一部分人在复制日本的“低欲望社会”。
对于这部分人来说,如何顺利实现这些调整,确实可以从日本的近30年的经历中学习。不过,从高欲望到低欲望的调整,在中国历史上本身就是有很多精神资源的,完全可以“自学成才”。比如佛教,其核心的观点就是人生的烦恼主要就是因为欲望。管理了欲望就会获得自由。所以,这就解释了类似“在求人和求己之间,选择了求佛”、“在关系和体系之间,选择了佛系”这类流行的说法。
这10~20%的人的期望、欲望调整,对于整个社会来说的好处是,10~20%的人脚步慢一点,大家可以更接近一些。
另外一个巨大的好处是可以筛掉不切实际的高期望,减少急躁。在这10~20%的人里面,有很多人对标的都是老牌发达国家,想把300年的事情100年就做完。这种期望本来就有点不切实际。
这10~20%的人的一个重大挑战在精神层面:从有独立人格的中产到“老百姓”的调整。这个调整就不能用“低欲望”来解决了。这就是“低欲望”的局限性。这个挑战必须用“低期望”来解决。
另外,对于10~20%之外的那80~90%的人,实际上一直就是低期望,一直就准确地把自己定位为老百姓。所以他们的调整难度并不大,尤其是当他们看到那10~20%的人群调整难度比较大的时候。
看到那些大城市中产的状态,年轻一代也不再有盲目的向往。他们认识到,那不是唯一一条值得走的路。
其中一部分人,趁着年轻就在“老百姓”的赛道上抢跑了。
于是,人生在世,吃喝二事;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于是,凤凰传奇、伍佰的歌会变得更流行。
于是,平替、经济实惠、极致性价比会成为主旋律。
等等等等。新时代的大幕徐徐拉开。
在这个新的时代,既会有失落,也会产生新的机会。
6 低期望之下的组织工作
在“低期望”之下,员工和企业的关系也会发生诸多变化。
低期望带来的好处是,员工们更注重工作安全感(job security),而把工作满足感(job satisfaction)放在第二位。所以,员工会“更稳定了”。
不过更稳定了并不代表更好管理了。在低期望之下,员工会难以被激发,甚至是“非暴力不合作”,出现“不满意也不离职”“先苟着”“出工不出力”的员工。对于公司来说,这只是换了一种管理挑战,难度并没降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高了,因为大家还没适应这种新常态下要怎么管理。
一群低期望的人会更容易产生“低信任”,各人各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很多人也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工作之外,经营个人私域,从中获得更多满足感,与世无争,做一个“完美老百姓”。
如果有越来越多的“完美老百姓”,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就会更难获得,一群人组织起来的难度会提高。(电影《无问西东》里的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自己的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
另外,在低期望下,需要长期投入的东西,因为无法得到现世报,就更可能不会被重视,比如技术的东西、专业的东西。
这些都是企业在新常态下需要面对的挑战。
不过,我相信,一定会有些企业率先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在员工群体中,保持一部分人或一部分小环境的高期望及高欲望;利用有限的资源让这部分人保持略高于平均水平的预期和欲望。
实际上,我一点都不担心中国人的“欲望”。在大前研一的《低欲望社会》书中,“高欲望”的代表者是美国。我认为,中国人的“欲望”水平也是世界领先的。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要想保护增长、发展所需要的欲望和期望,还是很有可能的。
总结一下,我认为源自日本的“低欲望社会”这个非常“后现代”的概念并不适用于中国。“低期望社会”更能解释我们的现状问题,并能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正确的思路。
当你认为问题在于低欲望,你就会着重于如何去提高欲望;但如果你认为问题在于低期望,那么你就会做很多改善期望的动作。
你认为如何呢?你低了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首席组织官”(ID:COO-STRATEGY),作者:房晟陶,36氪经授权发布。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div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