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卖份额吗?3折收

 7 month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2463730663446661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卖份额吗?3折收

36氪的朋友们·2023-10-07 03:35

最近打折收老股的消息不少。

前段时间投中网写了“黑石打算五折收购拟上市的光伏公司”后,编辑朋友圈底下挺热闹,纷纷表示“五折?这才哪到哪啊!”,比如我就听说,有S基金到VC收购创新药项目,放言3折起谈,哦对了,SaaS项目的收购估值要多一点,4折。

另外还有消息称,红杉以上一轮200亿美元估值的7折,合140亿美元估值,购入小红书老股。

但作为交易的对手方,在价格这块要达成一致可太难了,毕竟估值是个公说公有理的事情,估值是个公说公有理的事情,就连账双方都可以用完全不同的模型,到底按成本算还是按估值算又哪里掰扯的清楚?因此要想达成一笔S交易,价格虽然重要,但还有不少利益交换在潜移默化地起主导作用。

目前上面上,有能力搭S基金的其实不多,主流玩家包括母基金、保险和一部分GP,要么具备在相关赛道方面深入研究做判断的能力,要么S其实已经成了各种利益交换的一个“中间件”,纯粹的S基金很难拿到估值和质量都称心的项目,粗略盘点,大概有以下这么两类主流的交换:

一类是GP或者说资产持有方由于各种原因急于退出的,那就有必要牺牲估值换取流动性;另一类,买方有在短期内实现相对稳定收益的需求,但估值又不能放得太多,怎么办?拿后续的出资承诺作为交换就好了。

比如卖方这边吧,之所以挺热闹,市场的因素就不多提了,还与不少基金即将到期有关。以5+2+1投资期限计算,在2015、2016年募集的基金如今都到了甚至已经超过退出期,市场上就有了很多打折转让股份的交易。此外,上市渠道收紧,A股IPO更多考虑有科技属性的公司,很多以往热门的项目现在到了青黄不接的阶段,投资人又急于退出,预期放低一点也可以理解。

根据一位关注大健康领域的FA透露,现在有S基金出价某个创新药项目的老股,以最新估值3折收购。当然这个“很低”其实也要辩证得看,通常S基金收购项目可以按估值或成本核算,如果按照市场巅峰期的估值,即使打“3折”,恐怕早期投资人也有得赚,得“放血”的只有后期接盘者而已。

不过创新药投资近年遇冷也是事实,目前市场尚在修复悲观情绪之中。2022 年医药二级市场经历投资寒冬,股价跌幅较大。IPO 方面,港股融资遇冷,企业纷纷回 A 股上市,但估值倒挂明显。另外,2021年下半年以来,多款国产创新药在美国的临床研究或上市申请因不同原因失败,而如果创新药企业无法将研发产品投入市场,就有存亡问题。

比如,三年前火热的mRNA赛道频现大额团购融资,争相挤入的投资人如今集体沉默了,像某个曾融资超过10亿元的明星项目,虽然于今年5月再次宣布完成数亿元人民币的pre-D轮融资,但被人质疑这可能是在转老股,缘于引起其目前已陷入数十起诉讼中,多为拖欠供应商货款等案件,而且已经被“限制消费令”。有律师认为,这表明其已经无力偿还债务。

不止医药赛道,同样从风口跌落的还有此前极为火爆的SaaS项目,现在S基金问以最新估值4折收,卖不卖?

我跟一位投资人聊天时提到目前S“打骨折”的现象,他认为,过去美元基金投资人由于很少人真的能拿到carry,所以KPI就以“被投项目估值涨了多少倍“为标准之一,有意推高估值就成了普遍现象,市场泡沫也就逐渐形成了,今天S基金“打骨折”收购这些公司的股份,也不失为校正估值的方式之一。

而对于S基金的管理人来说,最终还是追求的财务回报,要在基金期限内,给自己的LP带来符合预期的收益,那就必须在不同项目间做好统筹和配置。

一位S基金管理人对我表示,对于S基金来说,三年左右DPI到1比较合适,之后的MOIC至少要到2倍。至于对项目的判断,主要看这单要赚的是“折扣”的钱还是“成长”的钱,项目没大问题的前提下,成长性不好判断的,5-6折收,成长性比较确定的,折扣不重要,8折甚至有些溢价也没问题,总之,需要统筹去配置“成长”和“折扣”的收益比例。

这位S基金的管理人对我透露,目前买方对于估值的预期一直在向下调整,尤其是消费、医疗、软件这些行业,今年上半年投资进度都慢下来,确实看了不少S项目,折扣普遍较低,但“S不是在买不良资产”,项目优质是前提,他今年交割的近10个S份额中,估值普遍在上一轮的6-8折,不过也有项目是溢价收购。

最近,险资LP和我谈过投S基金的隐忧,总体来说更谨慎一些。保险做大类配置,是长期投资人,他们有一些额度,但“不一定非要投出去”,除了盲池基金以外,最近确实看S份额很多,但“看多做少”,核心原因是,认为管理人在估值、退出节奏方面都偏乐观,甚至有些S份额也看不懂,他们还是秉持谨慎的态度。

还有险资LP对估值有明确的标准,S份额8折才入库,“二级市场定增都8折了,才6个月锁定期,一级你不打个七八折,还有什么可谈的?”

也有险资做过一些短平快的S交易,比如某保险LP今年以1.2倍的成本溢价接了一笔S份额,投资的时候就是奔着DPI去的,“资产包总体能算过来账就行。”

另有母基金的人向我透露,目前市场上S的供给份额很多,但符合他们标准的不多,优质的S交易机会更少,其实也有一些竞争的压力。“见过有些保险公司2-4倍溢价把优质份额配走的。”做S核心就是DPI和MOIC,不光GP圈要比较熟,能接触到优质份额,更得有后续出资能力的支持,“没FOF谁理你?有些份额你帮他接,其实就解决了GP的问题,合作嘛!”

总之,不同的主体接S基金,考虑的点都有所侧重,但都会综合去考虑性价比。险资很难像GP一样对各个赛道有很深的认知,就需要依靠好的GP帮忙筛选,或者直接做算账的短平快交易。既是GP又是LP的母基金,就可以多考虑S交易的成长性。

因此,S交易的折扣更像市场上小贩叫卖的噱头,折扣够低不重要,有得赚、赚得稳定才重要,折扣只是交易达成的基础。“垃圾资产买过来还是垃圾,S交易的核心是怎么用合理的价格买下一个资产。”

但不管怎么说,喊了不少次的S基金时代,这次可能终于要来了。上半年,我与汉领资本董事总经理夏明晨、科勒资本北京负责人杨战都交流过中国S市场的发展,这俩家机构都在海外和中国从事多年的S交易。

杨战认为,中国私募股权市场过去十来年的发展已累积了存量资产,现在进入尾盘期的基金越来越多,中国S基金的快速增长指日可待。以亚洲市场来看,中国私募股权资产的存量约占全亚洲的60%-70%,这就意味着在中国出现S交易的几率更大。

夏明晨则表示,中国市场很多人对于流动性需求强烈,买方挑选空间比较大。这几个月市场上S交易渐趋活跃,也印证了他们的看法。此外高盛在2023年6-7月对于私募市场的调研显示,二手份额投资是LP预期增配的资产类别之一。

“LP增加对二手份额和共同投资的配置符合私募市场的自然发展规律,这当中有的敞口是通过十年或更长时间逐渐建立的。”高盛资产管理合伙人兼外部投资组联席主管Michael Brandmeyer说道。“当前,越来越多成熟的LP已经拥有足够的资源和知识,将这些策略作为核心配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投中网”(ID:China-Venture),作者:竺晶莹,36氪经授权发布。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