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华为内部论坛高赞「内卷的真正原因」,我们把它搞成了投资人版

 9 month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2408902540534533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华为内部论坛高赞「内卷的真正原因」,我们把它搞成了投资人版

青年投资家俱乐部·2023-08-29 10:03
如果你参透了投资圈的真相,兴许会过得好一些。
interlace,1

之前有一篇流传甚广的文章,据说来自华为内部论坛,内容针对社会内卷的几大行为进行了案例演示性的分析,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共鸣。

内卷这个词,现在提起来,已经过了热度。但内卷这件事,并没有随着热度而改进,反而在当下并不十分乐观的大环境下显得尤为突兀。

投资领域一向容易上演群雄逐鹿的戏码,高学历、硬资源比比皆是,抖音网红天使投资人徐不投曾经讲过一个事,当时人称“报考指南”的张雪峰被“强制性”送医后,有粉丝问过徐不投,“我家孩子到底还能不能报金融专业,出来做个投资人?”

徐不投直接回了一句:

“你家有钱吗?”

“如果你家有钱,能找到靠谱渠道,去看各种各样靠谱的项目,大概率你是可以成为一名投资人的,但是投资人这个职业其实很卷,每天要看很多的项目,就像我今天下午要去参加一个AI的闭门路演,这里面有30个投资人,据我了解,他们没有一个是金融专业毕业的,所以你家有钱吗?

也许这段回答或多或少加了一些“佐料”,但创投圈的内卷着实让人心酸又无奈。

以下,是我们整理的6个投资圈内卷的真相。

无意义的精益求精是内卷

常年混迹创投圈,一定听说过PPT绣花的故事。

几句话说明白的东西,非要写个PPT,Word能搞定的东西也非要弄个PPT,把PPT做得像要去拿设计大奖,浪费时间不说,更容易偏离了核心目的。

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是让LP更了解项目?还是让领导更了解进度?

只是很多人不自觉地把时间花费在PPT的美化和模板寻找上,从而留给内容精细化梳理的时间不多了。

但话说回来,如果一个PPT的感观效果非常差,色彩搭配惨目忍睹,字体颜色五彩斑斓,文字内容满满一屏,那其实更容易让人产生你不专业的心理。

大部分人对PPT的期待,是美观的,只是美观是要付出代价的。

小编觉得,江湖上传闻的什么PPT比Word沟通更高效的优势,仅限于像罗永浩演讲时那样的PPT,简洁,重点突出,要表达的内容凝练成一句话,少做美化,不做动画,背景通篇纯色即可。

这样才能达到PPT一页一重点的效果,才能让用户跟着你的思维去走,去想,而不是被一些花里胡哨的东西转移了注意力。

所以,我们到底要表达什么才必须要用PPT呢?

为了免责而流程的工作是内卷

这个时代,再深的行业研究也敌不过人脉。

通常面对一个项目,投资经理见了创始人,花了大精力去了解项目、了解行业、了解竞品,做了好多的行研,背调,又内部开立项会,认真做了项目报告,确定这个项目为优质项目,可那边自家机构合伙人跟项目创始人是老相识,吃顿饭就直接拿下不少份额。

只是绝大多数的领导不会告诉你,别做无用功啦,我们已经拿到手了,而是会告诉你,你做的也很重要,事后对项目有个了解也好,但其实说白了也不过是流程中固定的一环而已。

你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吗?虽然结果是好的,但跟你没什么关系。

最终也只会得到领导语重心长地对你说的那句:“多学习学习没有坏处。”

与预期的目标偏离的工作是内卷

投资领域卷,还是跟着大佬的步子卷,前几年,红杉、高瓴投后做的风声水起,不仅组建了上百人的投后团队,甚至还通过猎头四处挖人,一个好的投后负责人年薪甚至高达几百万。

这之后,几乎一夜之间,投后就变成了VC/PE除了投资第二重要的事情。

可是有很多行业内人士发出质疑:

投后真的有用吗?

就拿被奉为经典的“百丽投后案例”来说,很难说是机构投后成就了百丽的数字化转型,还是百丽数字化转型成就了机构投后?

甚至有机构合伙人认为,“好项目不需要投后,需要投后的不是好项目。”

可这些质疑都并不妨碍投后业务的飞速发展,有了投后,不管对创业团队是否真的有用,但对募资来说确实是一个亮点,有的LP也会认为,投后不仅要有,还需要创造价值。

头部机构在做,其他机构就得被迫去做。

但事实是,中小机构一是没有那么财大气粗,无法快速建立一个大的投后团队;其次,也没那么强的资源生态和能力去深度赋能。

对于中小机构而言,投后更像一块夹板,把自己困在其中很难破局。

投资机构的投资目标是获得高的回报收益,可投后对于大部分机构而言,却成了拖垮他们的那根稻草。

低水平的模仿和复制是典型的内卷

在投资领域,你一定听过这样的话,"最近大家都在看XX,我们一定要先抓一个投进去,这样才能提前进入赛道,投到好项目。”

如今这个XX,从前几年的区块链、元宇宙、人工智能,到这几年的新能源、大模型。

这两年,投资圈最不缺的就是风口,最缺的是好项目和钱。

可风口不值钱,一个接着一个的轮着来,还都是些高大上的方向,让投资机构很着急。

急于下场的后果,就是学习成本的增加以及为失败项目复盘会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

最近几年,很多看消费的、看TMT的投资人都转去看了科技板块,因为科技热啊,就好像你不赶紧入局就被时代甩在了身后一样,可科技领域的壁垒也高,对投资人的要求也高,因此投资圈出现越来越多的博士、博士后,学历也卷得一塌糊涂。

好像我们很难逃脱跟风的怪圈。

跟的时候没有考虑自己有什么,跟完之后才发现自己没了什么。

不专业的做了专业的事是内卷

各司其职,实现效益最大化。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就是不信邪,我能做我都能做。

在投资领域,有个段子:天使个人化、机构天使化、VCPE化。

当年,天使投资火出圈的时候,大量有钱人涌了进来,他们一个人就地成了天使投资人,以至于这个行业看似跟每个人都会讲5分钟脱口秀一样,无需门槛,只要有钱每个人都能投,当然有钱确实任性,但赚不赚钱就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

这些天使投资人最大的优势就是快,在“机构天使”的投资经理们还在跟创始人聊这个商业模式有待改进,还要跟机构过会汇报的时候,那边个人天使投资人,咖啡喝完,钱就投出去了。

“机构天使”被逼无奈,转身就投了个B轮。

于是多米诺骨牌效应显现出来,一个倒逼一个,投资人只有不停的卷卷卷,才能找到自己能投的项目。

一方面是,“机构天使”不得不向决策效率和市场竞争因素低头,另一方面,做大了的“机构天使”本身也有往后走的诉求。

只是这个事让行业内涌入很多不成熟的投资人,或是对风险没有如此敬畏的投资人,导致他们在牛市的时候赚得很多,但大多数是被割肉离场。

讽刺的是,这波人又恰恰是很多VC机构的潜在LP,被割肉的潜在LP,很可能对天使投资失去信心,那机构天使又被卷入募资难的困境之中。

圆圆圈圈,圈圈圆圆,卷来卷去,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所有无实质意义的消耗都可称之为内卷。但面对毫无意义的内卷,投资人能做什么?

躺平?还是跟着卷?

如果你参透了投资圈的真相,兴许会好过一些:

“投资人分为两类,一类是专注研究某一领域,精准打击类;一类是来者不拒,处处留情类。

但,最终成功的往往是运气比较好的那一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青年投资家俱乐部”(ID:TheYoungInvestorClub)编辑:Moon ,36氪经授权发布。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