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宁浩不敢孤注一掷_经济学人 - 前瞻网

 9 month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qianzhan.com/analyst/detail/329/230823-71dc1eae.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宁浩不敢孤注一掷

• 2023-08-23 18:49:35  来源:新熵 E974G0

作者|石榴 来源|新熵(ID:xinshangxz)

20230823-af4bd22b57ef73b9_600x5000.png

宁浩踩着陈思诚过河。

电影《孤注一掷》上映第15天,票房就即将奔30亿,如果不出意外,它将超越《消失的她》,成为2023年暑期档最大的票房贡献者。 

它的火爆,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五年前的那个夏天。

2018年的7月,《我不是药神》像是一枚定时炸弹,一投入市场,就如期引爆。票房数字飞速跳动,逐步飙升至30亿+俱乐部。口碑更是惊人的好,598万用户,在豆瓣为它打下9.0分的豆瓣评分。

关于《我不是药神》的讨论也从电影迅速扩散到社会话题,知识产权、平价药、生命权、医保制度……最终又返回到《我不是药神》电影本身,矛头直指所谓的“现实主义”。

过往点滴令人动容,优秀的经验也可供复制。五年后的这个夏天,《孤注一掷》这部与《我不是药神》同出一“脉”的影片,同样从社会议题出发,同样将舆论点燃,也同样来势汹汹地,将宁浩与坏猴子,搬到了大众眼前。

01

《孤注一掷》中了基因彩票

再没有那个暑期档,能像今年一般让人难以预料。

在《消失的她》狂揽30亿+票房时,所有人都以为暑期档冠军已经预定。它压倒性的话题优势,几乎让同期电影毫无还手之力。

但谁也没想到,在暑期档走入尾声之际,《孤注一掷》来了。这个比《消失的她》投资更少、更不被看好的电影,借由令人胆寒的现实议题横空出世。

影片题材是近几年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电信诈骗。缅北嘎腰子的暗黑传说,早在今年年初,便经由短视频引爆了互联网,它将诈骗、犯罪、东南亚这几个词紧紧联系在一起,将境外电信诈骗集团的网络关注度推到了历史最高。

《孤注一掷》来得恰逢其时。这个项目起始于2020年,当年诈骗话题已经开始走热但仍属于小众话题。而经过这些年来的发酵,社交媒体上早已弥漫开来的缅北恐惧,也为这部电影形成了潜在的宣传契机。

以至于电影还未上映,《孤注一掷》已经变成了一座大型话题制造机。宣发团队也深谙舆论风向,在抖音,王传君和张艺兴是传播重点,从#张艺兴被打,#王传君不像演戏,建议警察调查#,再到全网掀起模仿王传君拜佛的风潮,借由抖音,《孤注一掷》这场风暴愈刮愈烈。

目前,《孤注一掷》在猫眼的预测票房,已经飙升至38.26亿,这意味着,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它超过《消失的她》成为2023年暑期档票房冠军,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

但另一方面,伴随着高票房而来的,则是关于《孤注一掷》“按需定制”的争议。

在《孤注一掷》的豆瓣热评里,有一个高赞评论这样写道:“质疑思诚,理解思诚,成为思诚”。

会有这种观感或许不难理解。

尽管同为坏猴子出品,但相比于五年前《我不是药神》的鞭辟入里,《孤注一掷》的故事的确太浅薄了。无论正派还是反派,似乎都在为电影主题和现实话题扫清道路,以至于人物的塑造、情感的递进、善恶的转变,统统都不翼而飞了。观众很难看清他们各自挣扎的内心,一切猎奇、血腥和千言万语,似乎都可以凝结为一句教育口号:不轻信、不贪财、不理睬。

这是典型的“陈氏电影”套路。影评人梅雪风曾这样形容陈思诚的创作思路,“它对时事有着猎隼般的热忱和精准度。现实中‘东南亚噶腰子’的传说方兴未艾,《消失的她》就适时地承接了大众这种津津乐道的兴致。现实中家暴等女性权益话题热度不减,《消失的她》同样在其中对此深挖广查。现实中的关于阶层的焦虑,在《消失的她》中,被直白地描述于经典的单纯富家女和腹黑底层男的故事。”

随着电影扩散的社会话题,几乎百发百中地引爆了最大程度地讨论,观众、片方、资本几乎达到了利益上的最大平衡,一点点剧情上折损几乎显得微不足道。

《消失的她》如是,《孤注一掷》亦如是。

02

坏猴子的B面

在过去,这种类同于产品经理一般的创作思路,或许很难会和宁浩与坏猴子联系在一起。

2014年,电影局派遣了宁浩、陈思诚、肖央、路阳和郭帆一起去美国好莱坞学习,在日后的交流里,陈思诚与郭帆时常在采访中提起,那次学习让他们对于电影工业化有了很多思考。但宁浩对它的感受是,“没啥感受,挺好玩的,加州阳光挺好的。”

那一年,坏猴子成立第二年,宁浩还在为电影《无人区》忙碌。在宁浩的理解里,与自然赤裸相见,以及对人性的绝望,是《无人区》的主题。

彼时,宁浩还是大众所熟悉的宁浩,《无人区》也还是京城电影圈中一个隐秘的传说,看过的人说这是一部风格强烈的电影。最夸张的一句调侃是:“网上说京城逼格高,其中有一条就是看过《无人区》。”

成立坏猴子的初衷,是因为宁浩不想把作品的命运交给甲方。2015年,影视行业涌入大量泡沫,电影的门槛逐步降低,宁浩觉得受到了冒犯,“我拍一个电影,你们可以随便说我也要来拍,我从来没听过哪个人说自己组织一支警察队伍,去当警察。你们怎么就非要到我们这个行业来搅和?你们又不是干这个事情的。”

可一旦选择这个模式,就意味着他必须和更为商业化的一面逐渐捆绑在一起。

从2014年自己参与发行的《心花路放》开始,坏猴子正式入局,成为牌桌之上的玩家。恰恰也正是这部电影,在发行阶段和猫眼联手做了中国电影史上最早的大规模线上票补,以大量9.9元的低价票将用户吸引到了影院里。

尽管宁浩一再在采访中表露出踌躇,“每个人都这么矛盾地活着,被迫矛盾地活着。虽然干得不高兴,但被迫还是得干,结果就是不开心”。但对于此时的宁浩和坏猴子而言,终归还是参与到了近十年中国电影产业最重要的变革里。

而自《疯狂的外星人》杀青之后,宁浩已经多年没有继续拍摄长片了。也是从这一年开始,“坏猴子72变电影计划”推出的青年导演作品逐步面世,从文牧野的《我不是药神》《奇迹·笨小孩》,到申奥的《受益人》《孤注一掷》,几部片子票房亮眼,不仅仅让监制宁浩赚得盆满钵满,也让其背后的合作伙伴,瞄准了“坏猴子”这块声名赫赫的招牌。

一个典型例子是,2018年,出身于坏猴子的导演温仕培执导的犯罪片《热带往事》还未上映,便接连收获了北京文化和欢喜传媒的投资,前者宣称2400万元投资《热带往事》,后者则宣布1200万元投资,并出资500万元-800万元参与宣发。

其中,宁浩与欢喜传媒之间,则又是深度绑定关系。2015年,欢喜传媒的前身21控股发布了一则公告,内容涉及认购新股份及更改公司名称等事项。21控股向认购方发行约17亿股股份。其中宁浩出资1.75亿港元,获得增资后的19%的股份,成为欢喜传媒的明星股东,截止到目前,宁浩仍然持有欢喜传媒1.15%的股份。

可惜的是,这部被寄予厚望的《热带往事》,却是坏猴子出品的电影中唯一一部没赚钱的影片。影片总票房最终定格在6409.6万元,片方分账为2138.7万,相比于1.2亿的成本来说,亏损较大。

尽管这已经不耽误坏猴子的声名远扬了。在2021年,坏猴子电影计划扩编,签约导演数增至19位。但种种缠绕式的关系,让宁浩和坏猴子开始背负越来越多人的期望,也越来越难以承受失败。

20230823-0f5bfec58282d716_600x5000.png

有媒体统计,在这些年里,坏猴子文化参与投资13部电影,累计斩获179亿元票房。

宁浩越来越像一个成熟的商人了。

03

宁浩闯入危险战场

与此同时,在这些和市场、产业走得更近的电影里,宁浩也付出了相应的“代价”:他不得不越来越多地参与他所不喜欢的竞争,不得不和商业化走得更近。

宁浩的上一部作品是主旋律拼盘影片《我和我的家乡》。一部写满了政治正确、正能量与通俗喜剧的命题电影。他负责其中的《北京好人》单元。整个单元不过短短二十多分钟,和一部电影的体量相差甚远。再往前追溯,则又是《我和我的祖国》中的一部单元短片《北京你好》。

宁浩在采访中透露,离开那把导演椅的主要原因是,“不知道要拍什么。不是因为没有时间,也不是因为疲惫,而是没有觉得什么东西拍出来有意义,拍啥?世界上又不多一个商业片,又不缺一个商业片。”

或许很难想象,这样的话会出自这个有着“鬼才”之称的导演口中。在《疯狂的石头》和《疯狂的赛车》里,宁浩曾掌控过最多6条叙事线,依然保证了较高的完成度。但自《疯狂的外星人》起,大众对于宁浩,好像不再买单了。

而宁浩自己,也的确没能破解“出道即巅峰”的宿命。在靠《疯狂的石头》获得第12届华表奖最佳新人导演奖和第7届华语传媒大奖最佳导演奖之后,宁浩没有再获得任何主流奖项。

他在票房上越来越成功,但表达却越来越令人失望。

而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或许是宁浩在走上商业导演这一条路后,必将会面临的命运。

2006年,《疯狂的石头》投资300万,最终票房2300万,创造了低成本电影的奇迹。当年,这部电影的发行方是中影集团,韩三平看了片子,很有魄力地定下了一百个拷贝,要知道同年上映的《无极》也才发了三百个拷贝。后来,韩三平很悔恨,要是做三百个拷贝,这部电影绝对能破亿。

到了2009年,《疯狂的赛车》以1000万的投资,斩获过亿票房。但对于这部电影,宁浩的自我评分并不高。在《混大成人》里就曾,他曾这样追溯自己的创作之路:“做《疯狂的赛车》的出发点不是从电影创作本身的角度出发,而是从市场的角度出发。”结果证明,宁浩复制了自己的成功,这也让宁浩继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之后,顺利成为亿元导演俱乐部的一员。

但到如今,这样以小博大的奇迹已经很难如期出现了。或者可以说,投资不够大、成本不够高、后台不够硬,连竞逐电影的入场券都难拿到。这意味着,在接连证明过自己票房号召力之后,宁浩已经很难退回自己中低成本喜剧的舒适地带了。

以《疯狂的外星人》为例,这部看似平平无奇的影片,背后仍是多方利益的牵扯。这部电影的主演是黄渤和沈腾,出品方是欢喜传媒和坏猴子,保底方是乐开花影业。欢喜传媒背后是徐峥,坏猴子背后是宁浩,而乐开花影业背后则是王宝强。

可以说,《疯狂的外星人》这块肥肉,在上映前被安排得明明白白,一滴汁水都没留给外人。这意味着,这场多方的利益游戏,让宁浩必须心甘情愿地舍弃了黑色喜剧的内核逻辑,进而奔向更大范围观影人群的需求。

从这一层面来看,做监制、签约新导演、推出“坏猴子72变计划”,在某种程度上或许可以被定义为他曲线救国的新方式。其中,不论是路阳导演的《绣春刀2》还是文牧野的《我不是药神》,甚至是《孤注一掷》,总成本都不过在亿级范围以内。

但这种曲线救国的胜利,终归很难属于宁浩本人了。

在宁浩的储备列表中,仅有一部由刘德华主演的《红毯先生》。二十年前,在宁浩还是个穷学生的时候,因为刘德华慧眼识珠,他导演的《疯狂的石头》,成为刘德华亚洲新星导计划中唯一一部内地作品。

如今二十年时光倏然而过,宁浩已经是最成功的商业导演之一,但他似乎也失去曾经天马行空的自由了。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新熵(ID:xinshangxz),作者:石榴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