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本人27岁技术总监,收入太高慌得一批…… - 职场生涯 - dbaplus社群:围绕Data、Blockch...

 9 months ago
source link: https://dbaplus.cn/news-149-5502-1.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本人27岁技术总监,收入太高慌得一批……

Mr.K 2023-08-20 16:22:00

一位读者向我咨询:



K哥,我是某跨境电商技术总监,今年27岁,公司元老,跟着公司一起发展起来的,3年的时间从经理做到了总监,刚开始拿2万/月,现在8万/月。现在下面带80个产品和开发,已经不写代码了,日常工作主要是评审需求和技术方案。

虽然我的经历确实比同龄人丰富、收入也高不少,但是这一切来得太快,感觉自己没有足够的积累,心里很慌,害怕有一天会失去。请问我现在应该怎么办?

我是这样回复这位读者的:

你的情况,我也经历过,大概在我30岁出头的时候,做到了大厂研发总监,当时觉得自己牛逼,根本没有想过其实只是平台牛而已,自己只不过是一颗可有可无的螺丝钉。

后来,我跳槽去另一家竞争对手公司,想要开创一番天地,过去以后彻底懵逼了:这公司所有技术体系都要从头开始搭建,而我对那些东西也是一知半解。不到半年,我就自己辞职了,因为根本搞不定。

我给你3点建议:

1. 下笨功夫,拼命提升自己,珍惜平台给你提供的每一个学习机会;

2. 突破舒适圈,争取轮岗,成为“π型人才”,为35岁职场转型做准备;

3. 养成终身受益的好习惯,成为“职场超级个体”。

其实,这位读者的情况有一定代表性,我给他的建议里面,尤其是第3点,对于大部分职场人来说,也是适用的。下面稍微展开讲一讲习惯养成的话题。

回顾我将近20年的职场生涯,所谓的成功和好运,其实不过是一些好习惯日积月累的复利。下面就和大家分享几个让我终身收益的好习惯:

一、有规律的作息:高度自律,才能高度自由

一个人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良好的睡眠是保证机体健康、消除大脑疲劳、保持良好情绪状态的重要因素。但很多人对自己的作息却非常佛系,熬夜的时候就给自己讲张朝阳每天只睡4小时的故事;想睡懒觉时,又拿谷爱凌每天睡眠10小时以上的例子宽慰自己。

K哥觉得,对于成年人来说,作息也许并没有固定的标准。几点睡几点起、睡多长时间,都会因个体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每个人的体内都有一个专属的生物钟,并据此为每一个人订制了一套作息规律。一个人之所以在第二天昏昏沉沉、头晕脑胀并不是因为前一天少睡了半小时,而是因为突然打乱了生物钟的节奏。

K哥年轻的时候作息也比较随意,大概五年前开始注意遵循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作息规律。K哥现在一般晚上10点半上床,早上5点半起床。对我来说,7个小时左右的睡眠,足以保障在第二天的工作生活中,精神充沛,元气满满。不过K哥这里要“炫耀”一下我的另一个好习惯,就是坚持上床后不刷任何电子设备,真心觉得这对保障睡眠质量有非常大的帮助。

医学研究发现,视网膜的内生感光视神经细胞,只要受到蓝光8分钟刺激,就会让身体持续兴奋超过1小时,造成生物钟的混乱。即使带着耳机入睡,也可能会刺激耳膜的听觉神经,从而影响睡眠质量和生物钟。

K哥非常理解不少人“补偿性”刷手机的心理,但这确实容易让你在不知不觉间一次次破坏自己的作息规律,甚至造成生物钟紊乱,不仅会影响自己的精神状态,还会损害我们的身体健康。

试着更加自律一些,从作息时间开始,毕竟人生比这更难的挑战还有很多。

二、精力管理:高手善于工作,更善于休息

造物主在设计人类的时候,有意无意地留下了不少Bug。比如,人过30按道理应该需要更加充沛的精力才能面对各种现实压力,但实际情况却是,我们的身体在30岁以后开始拉跨。

有研究表明,成年人的精力水平在30岁以后呈逐年下降趋势,主要因为我们大脑中负责记忆和空间定位功能的海马体组织,会在30岁以后逐年萎缩0.5%。

但现实中,我们很多人往往忽略了这一点,不少人知道时间管理,却往往对精力管理没有概念。如果精力管理不当,做事效率就会降低,即使再强大的时间管理能力,也无法确保我们未经管理的精力能处理好每一件事。

吉姆·洛尔曾在其著作《精力管理》中说过“我们需要为真正重要的事物尽己所能,提供最好的精力,确保最优表现的最佳精力状态是全情投入”。他还提出了“效能金字塔”理论,即体能,情绪,思维和意志,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了精力的四大来源。充沛的体能支撑积极的情绪,正面的情绪带动思维的活跃,进而形成顽强的意志,奔赴崇高的目标。

K哥觉得精力管理的认知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岁数越大,它的作用和意义就越明显。以下是我的实践,供你参考:

早上5点半起床,做1个小时运动,然后吃顿简单、但营养均衡的早餐,为一天的精力消耗提供必要的体能基础。

中午会放空或冥想30分钟到1个小时,这是一个整理、调整情绪的过程,经过半天的工作,难免会遇到各种事情,产生一些负面情绪。这段冥想放空的时间,相当于一次情绪排毒,非常有帮助。

为了保持思维的活跃和Update,每天保证1个小时的阅读,K哥一般选择在晚上9点到10点之间,处理好杂事,给思维做做保健操。

盘点一件让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这样做并不是矫情,相反这可以很好的证明,我们和咸鱼之间的分别。既是过去一天的Happy Ending,也是新一天的能量起点。

三、阅读和写作:思维的深度,决定职场的高度

K哥经常说:“思维的深度,决定职场的高度。”提升思维深度最好的方法就是阅读。在节奏快,压力大,时间碎片化严重的今天,能有心情、有条件静下来读书的人越来越少。

关于读书的意义,除了K哥上面提到的锻炼思维外,还可以帮助我们学会某种技能;满足某种好奇心,探索某个未知的世界;领悟更丰富的人生意义……

这些道理每个人都懂,K哥也不想在这里把阅读神圣化,只是觉得阅读作为门槛最低、最便捷获取别人经验、知识的途径和方式,被不少朋友主动放弃了,确实有些太可惜。杨绛先生有句名言:“读书不苦,不读书的人才苦。”K哥不敢说不读书到底苦不苦,只能说读书确实挺甜。

关于写作,我认为这是一种信息、知识输入内化后的梳理和表达,是向外界甚至这个世界阐述你的观点和主张。这首先是一种权利和态度,当然他也可能成为你的技能和特长。

K哥最开始做自媒体也只是想单纯表达自己对行业、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后来受到越来越多读者朋友的支持,也让我更加不能懈怠。同时也深刻体会到写作给自己带来的能力和认知的巨大提升。

关于写作的经验,K哥用一句话和大家分享:始于敢输出,成于勤输出、终得善输出。这是三个阶段,也是三种境界。

K哥真心鼓励更多的小伙伴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体会由此带来的乐趣和成长。

四、计划与复盘:真正厉害的人,都懂得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的就是计划和规划的重要性。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学会做计划,是人生不能逃避的重要一课。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唐纳·舒伯把人的生涯分为成才阶段(14岁以前)、探索阶段(15~24岁)、建立阶段(25~44岁)、维持阶段(45~64岁)、衰退阶段(65岁以后)。相信大多数小伙伴目前都处在“建立阶段”,而个人职业或人生长远规划的建立,就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

相信每个人都做过不少计划、立过不少Flag,至于最后的落实情况,打脸的居多。K哥和大家分享一种比较灵活,而且不那么“单调””的计划制定思路,“奥德赛计划” (Odyssey Plan)。

奥德赛计划,简单点理解就是你可以同时设计3种不同的5年计划。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三个计划并没有任何互为备胎的意思,也不是同一目标下的三个实现路径。而是每一个计划都是你真正渴望去做、而且完全可以做到的事。

比如,第一个计划可以根据你现在正在从事的工作制定;第二个计划可以根据“如果不再做目前的工作”这一假设来定;第三个计划可以根据“如果完全不考虑工作”自己最想做的事来制定。

奥德赛计划的一个很明显的好处,是覆盖面广,不给你随便放弃的理由和机会。不管是当前的工作、理想的工作,还是工作以外的其他领域,都有了明确的努力目标和方向。

K哥自己的奥德赛计划是这样的:IT职场的坚守者、管理经验的传播者、人生感悟的分享者。扪心自问,在这三个方向上,K哥一直在努力,从没跑偏或放弃过。

“如果时间没有记录,就好像生活不曾发生过一样”,而复盘则是在计划落实过程中最有意义的“记录”。想想看,我们以前制定的很多计划,为什么会不了了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复盘,没有及时对计划执行中出现的问题,纠偏导正。

在落实计划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回顾目标、评估结果、分析原因、总结规律等环节,排查问题,吸取教训,为下一阶段的计划执行,更好赋能。小事及时复盘、大事阶段性复盘、事后全面性复盘,养成复盘的习惯,对职场和人生都会大有裨益。

五、坚持利他:利他,是最大的利己

稻盛和夫在《心》中写道:“抱利他之心,行利他之事,命运自然会好转。宇宙中俨然存在这样的因果法则。” 也许我们的境界和能力远达不到经营之神的高度,还不能完全把利他当做自己的主要追求,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一些简单的悦己悦人的事做起。

前两年K哥花了3万块,拜了一位颇有名气的老师学习冥想。学的效果还算不错。后来被一位朋友知道了,逮机会就跟着K哥学,再后来很多同事、朋友都成了K哥的“弟子”。一开始K哥也觉得压力很大,但后来压力就慢慢变成了因利他而产生的满足感,让K哥非常享受。

去年年初,K哥还从一位咖啡师朋友那里,学到了不少咖啡制作的手艺。后来K哥就在办公室里添置了装备,做起了“K哥手冲咖啡”,每个周五下午都会请同事们品尝我的手艺。动机很简单,就是单纯地想让大家放松一下,没有任何功利性。每次所营造的氛围和感觉,都让我比喝咖啡还“上瘾”。

《自私的基因》里有一段话:“我们只是基因的载体,即使我们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利他行为,但最后的本质都是为了利己,都是为了基因的不朽”。K哥觉得,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利他,都能给自己带来很大的满足感和愉悦感,这一点是千真万确的。

亚里士多德曾说:“人是被习惯所塑造的,优异的结果来自于良好的习惯,而非一时的行动。”所有好的习惯,都是在某种意识觉醒后,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和强化才得以拥有的。希望你有好习惯傍身,享受它们带来的馈赠和回报。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