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2023年6月总结

 9 month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zmonster.me/2023/07/13/june-review.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2023年6月总结

2023-07-13

六月是我正式离职后的第一个月,也是 2023 年上半年最后一个月,这个月我待在北京哪里也没有去,主要就是在玩游戏,偶尔看看书,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惬意平静,不过有时也会感到无聊和焦虑。对懒散拖延的我来说,没有了工作来强制分配时间后,自己维持生活的基本秩序还是有点挑战的,就像一个骤然暴富的人,突然一下有了这么多的可自由支配时间让我有些不太适应,在察觉到自己心态和情绪上的问题后,我开始去做一些尝试,同时也决定恢复以前定期回顾总结的习惯,以便从更大的尺度上了解自己的变化、发现问题。

2023-06-zelda.jpeg

《王国之泪》我是五月二十六开始玩的,在最开始的半个月内(从五月二十六到六月十来号)我除了吃喝拉撒几乎都在玩,到六月十号把主流程推进到只剩打最终 BOSS 后才开始每天玩得少一些了,现在游戏时间已经接近 200 小时了。

我觉得游戏最好玩最沉浸的阶段,就是在探索地图的时候。说到地图探索的体验,我会先想起《黑暗之魂1》里那精妙绝伦的地图设计,在不死教区躲过敌人坐电梯回到荒凉破败的传火祭祀场的时候、在巨人墓地远远望见恶魔遗迹的岩浆和灰烬湖林立的世界树的时候,那种惊喜和震撼是难以形容的,但《塞尔达》(包括《塞尔达:旷野之息》和《塞尔达:王国之泪》,后文的《塞尔达》指这两部游戏)的地图探索体验是不同的,它地图的各个部分互相之间没有那么强的关系,《王国之泪》在原来《旷野之息》地图的基础上加上了天空浮岛、幽暗地底以及地表与地底之间的洞窟,但地图设计的理念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正如《旷野之息》的名字所说的一样,它提供的是一个巨大的旷野,让玩家能在其中自由的探索和玩耍,无论走到哪里皆是如此,它没有像《黑暗之魂》里传火祭祀场那样的中心 —— 监视堡垒算是大本营,但是里面所有的人都在鼓励林克外出探索。在一个巨大的旷野上探索什么、怎么玩耍呢?想像一下我们小时候在旷野上是如何玩耍的 —— 观察每一朵花和每一棵树、惊喜于草丛里扑棱棱飞出来的昆虫、拣拾漂亮的落叶和石头、把奇形怪状的石头想像成怪物或精灵……《王国之泪》里的开放世界地图就是这样的,它空旷但并不空洞,充满了细小但有趣的内容:用剑把草割开会有蚱蜢飞出或者蜥蜴爬出,抬起石头偶尔也会有昆虫从下面爬出,夜晚萤火虫在不远处轻盈飞舞,草地上出现一个突兀的有缺口的三角形石阵,一棵巨大的樱花树下有一个石像而且它面前有一个好像能放上贡品的小坑(放个苹果上去会发生什么呢?),形如兔子、散发着青白色光辉的小精灵在不远处玩耍被发现后慌忙跑向一个黑黢黢的洞窟(洞窟里会有什么呢?),荒废的村落里埋藏着宝箱打开后只是一柄锈蚀的短剑……一般的游戏都会设计一些游玩的大致流程并且在游戏里引导玩家,《塞尔达》虽然也有主流程但在引导上非常非常弱,即使是在赶着救公主的路上,玩家依然会非常非常容易被路上的各种东西吸引 —— 哎呀有棵树摘点苹果吧,波克布林(游戏里的一种怪物)在吃水果耶好可爱,这三棵树长的和周围的不太一样啊去看看有没有呀哈哈,有马群我要抓个马,这个瀑布后面有没有隐藏洞窟啊过去看看,啊有小精灵悄悄蹲下过去抓一只……像小孩子一样抱着探索一切的心态,在玩《塞尔达》时是最能体会到快乐的,如果像玩其他游戏一样只是跟着任务走反倒无趣。

至于被网友戏称为绿皮科技的左纳乌科技,确实设计得很有意思也很有可玩性,但我没有在这上面花太多时间,也就是造了个 MK2 小摩托用来赶路,至于成为海拉鲁机械工程师什么的我还是算了。探索各种零件之间的组合当然也是一种乐趣,但和在旷野上自由奔跑的感觉还是不一样的,对我来说玩左纳乌科技和《Minecraft》里的红石电路没太大差别,当年我在《Minecraft》里用红石电路造刷怪塔、自动农场、自动造石机、村民自动繁殖中心……红石电路还是图灵完备的呢。阻碍我去玩绿皮科技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每一次制作设备都是要消耗矿石的,《王国之泪》又不像《Minecraft》一样把游戏机制就建立在挖矿和制造上,不想去卡 bug 复制矿石,也没有制作视频获取更多粉丝的需求(网络上有用左纳乌装置来演奏音乐的行为,整个过程很辛苦演奏效果也不好,我不太能理解),总而言之,这个机制对我来说深度探索的麻烦大于乐趣,所以我就只是当工具在使用了。

比较后悔的是我过于匆忙地推进了主流程并且太快把所有地图点亮了,本来就是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地享受探索乐趣的,我却东奔西走,翻山越岭到达鸟望台(游戏里用于探测一个小区域并为之建立地图的设施)点亮地图然后马不停蹄往下一个鸟望台赶过去,遗漏的很多东西只能后面因为一些别的任务出门的时候才会再顺路看一看,那时候体验就没有那么沉浸了。

游戏之外我没有太多的娱乐活动了,看了一部《蜘蛛侠:纵横宇宙》的电影,看完了《黑镜第六季》,没太多可说的。

其他朋友离职、退休后,都爱出去旅游,我好像对出去游玩没有特别大的念想,反倒是还在工作的时候会想得更多一些。

  • 06.09 Tapas by Alba

    西班牙菜,第一次吃,主要是长下见识。

    • 伊比利亚火腿香肠拼盘

      2023-06-09-food-1.jpeg
    • 马德里煎蘑菇 & 烟熏三文鱼配芝麻菜

      2023-06-09-food-2.jpeg
    • 香草牛肉塔塔 & 松露红虾蘑菇塔

      2023-06-09-food-3.jpeg
    • 西班牙蒜香油滚虾

      2023-06-09-food-4.jpeg
    • 西班牙传统海鲜饭

      2023-06-09-food-5.jpeg
  • 06.10 食醴湘

    醴陵小炒肉是带汤的,学习了,味道还行但是价格有点高(相对味道和量来说)。

    2023-06-10-food.jpeg
  • 06.11 三倒拐市井火锅

    重庆火锅,不比壹圣元差呀。

    2023-06-11-food.jpeg
  • 06.17 重庆壹圣元火锅

    主要是见朋友,味道的话去太多次没什么好说的,不放图了。

  • 06.22,端午节小饭桌

    由 CFO 和大渔记出品。

    2023-06-22-food.jpeg
  • 06.29,老广酒楼,踩雷了,烧鹅、卤水还可以,其他的菜多少都有点问题,还贵,不放图了。

六月的前半个多月大部分时间都在玩游戏,到后半个月才开始去读一些书,但也没有特别专注地去读,把《卡拉马佐夫兄弟》《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技术的本质》《蚱蜢:游戏、生命与乌托邦》《千脑智能》《如何阅读一本书》《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脑与阅读》《思考:快与慢》这些书都翻了翻,没有一本看完的。

《卡拉马佐夫兄弟》一直想读的,那么长的篇幅我估计也没办法短时间内看完,里面的人名确实让人比较困扰,冗长的人名就算了,同一个人名也能有不同的翻译,阿列克塞、阿辽沙、阿辽什卡是同一个人,德米特里、米特里、米嘉、米剑卡也是同一个人,不是太能理解……

《工作、消费主义和心穷人》从工作伦理和消费主义的角度反思社会现状,读这本书主要也是因为对现代社会工作感到很困惑,未必能从这本书里得到什么答案,就是开拓一下思路吧。

《技术的本质》尝试对技术给一个明确而严密的定义,探讨技术的起源、演变背后的机制以及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看起来挺费劲的,不过我觉得我的有些问题或许能从这本书里得到启发,不一定会读完这本书,但会有针对性地翻一翻感兴趣的章节。

《蚱蜢:游戏、生命与乌托邦》是去年朋友推荐的书,它是一本宣称玩游戏是人类的终极理想的严肃哲学书籍,当然这里的玩游戏在书里是有严密的定义的。虽然这本书尝试以对话体这种比较轻松的形式来写,但是要理解这本书想表达的内容还是需要充分调动思维的。读这本书,有比较大的一部分因素是因为我喜欢游戏。

《如何阅读一本书》我非常喜欢,要是能早点读这本书就好了,它对阅读做了一些分类,并针对「增进理解」的阅读提出了从理念到具体方法的一系列指导,我在之前写《至少还有书》的读后感的时候说「没有人管束我的另外一面是也没有人引导我」,我想,这本书就是我曾经缺失的引导。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是毛姆关于书和作家的随笔,读起来很轻松的,我就有兴趣了随时翻一翻,这本书也不用太按顺序读,比如我就先把里面讲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卡拉马佐夫兄弟》的那章读了。我在微信读书上有一个叫做「书的书」的分组专门放一些讲书的书,作为找其他想读的书的一个入口,比看豆瓣评论什么的会更有感觉一些。

读《千脑智能》《脑与阅读》《思考:快与慢》这三本书是出于对人脑认知能力机制的好奇,事实上这个方面的书我收藏了一大堆的,想做主题阅读的,但发现自己并没有形成比较体系的主题阅读的方法和过程,先随便看看吧。《千脑智能》目前看得多点,里面提出的新皮质认知智能模型很有意思,如果可以验证的话对人工智能的发展会起到很大的帮助,但不知道是不是出于易读性而对细节含糊带过还是翻译的问题,新皮质认知智能模型的具体细节我不是太能理解,如果整本书读下来还看不明白,我可能会去翻翻作者的论文。

不像其他人,不工作后我并没有变得非常开心,大部分的时间心情是比较平静轻松的,但要说很开心可能谈不上。认真想想的话,上学时忙于学业、工作时忙于工作,我并没有完全自主地安排自己生活的经验,如果不想在既定的框架里生活该如何做,我其实是缺乏回答这样一个问题的理论和经验的,自由是有代价的,我觉得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得住。

六月中旬开始,我频繁地被「得做点正事」的焦虑和「什么也不想做」的逆反心理之间的冲突所影响,情绪经常低沉,甚至一些要解决的生活琐事明明并不困难也不复杂,也觉得要打起十分的勇气才能去面对,那种「得做点正事」的惯性和对此的厌恶,我认为不是出去四处转转吃点好吃的就能解决的,这也是我没有急匆匆出去游玩的一个原因,我希望能真正以轻松平静的心态去面对美景和美食(当然,这可能也只是一个未必能达到的理想态),而不是靠美景和美食来「疗愈自己」,没有那么容易疗愈的,因为很多心理和行为的惯性是过去三十多年的生活里在目前这个社会的规范中逐步养成的,与其说伤病,不如说是畸形,这些就是我在《辞职了》那篇文章里说的「真正重要的问题」。我有过份地向内探寻的坏毛病,什么伤病、畸形说的可能有些矫情,简短些总结的话,就是在离职后的第一个月里有时出现了懒、拖延、迷茫、焦虑、空虚、无聊等一些常见的负面情绪和行为,问题并不大(或者说这些问题本来就一直存在),不过收集 badcase 对系统进行迭代优化已经是本能了,所以会对这些多注意一些。

察觉到情绪不太好后,我迅速地建立了应对机制,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从六月二十日开始,开始每天晨练、阅读、冥想、吃早饭、不那么晚(八九点)起床,规律的、有序的生活很快就让我状态大大改善。写这篇总结的时候已经是七月六日,目前为止这个机制运作良好,坏情绪已经较少出现,平静、满足常有。我并不那么追求快乐那种让人兴奋的感受,能够获得平静就已经很好了。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