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价格战,特斯拉也怕了

 9 months ago
source link: https://lieyunpro.com/archives/489461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本文转载自:定焦,作者:温故,编辑:方展博。猎云网已获授权。

特斯拉又降价了。国产Model 3送8000元保险补贴,国产Model Y直降1.4万,Model S/X最高降价6.2万元。马斯克再一次用实力演绎,价格屠夫长啥样。

很多人认为,2023年下半年的价格战要以此为由头开打,但其实,价格战在一个多月前就开始了。

零跑、哪吒、极氪、比亚迪,以及一大批合资车企,在特斯拉之前降价,而且幅度比特斯拉大。这一次,特斯拉算是追随者。

特斯拉现车降价,是为新车上市做准备。传闻已久的新款Model 3,最近被传出已经开始收集订单,将会在9、10月期间择机上市。到时候又是一场腥风血雨。

降价是一把双刃剑,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上半年的价格战,让特斯拉打出了近三年来的最低毛利率,让新势力们亏损加剧。

现在的局面是,所有车企都不想打价格战,但都逃不开打价格战。

下半年,谁会最先撑不住?

谁在拱火?

今年上半年的价格战,的确是特斯拉挑起的。1月6日Model 3最多降3.6万,Model Y最多降4.8万,让特斯拉的新车创下了当时的史上最低价。小鹏、问界在第一时间跟进,后来燃油车也加入降价阵营,车企纷纷掀桌子。

3月,以理想打头,很多车企推出了保价政策,承诺不降价,降价补差价。当时承诺的时限,大部分是3个月,也就是到6月中旬前后结束。零跑、哪吒、腾势等品牌,都参与了。

保价承诺一到期,就有车企蠢蠢欲动。于是在7月6日,中汽协拉着比亚迪、特斯拉在内的16家主流车企,签订了一份正式的承诺书,约定不打价格战,这就是外界调侃的“不降价联盟”。

联盟只存在了两天,因为不降价的条款违反了《反垄断法》精神。而特斯拉在签订承诺书的第二天,不降价条款被删除的前一天,反手就给了自己一巴掌——变相降价:通过好友引荐购车,奖励3500元。

另外15家车企目瞪口呆。

也许是被特斯拉降价搞怕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8月的第一天,车企们都在忙着公布7月销量成绩,零跑宣布降价,最高降幅达到2万元。

零跑这一抢跑,哪吒马上跟进,在8月5日宣布,旗下2022款哪吒S部分车型降价2.6万-4.9万元,另外还给8000元金融贴息或置换补贴。

想降又有点降不动的欧拉,搞了个限时优惠,8月底之前,部分车型最高可优惠3万元。

极氪也玩起了限时立减,极氪001降价幅度约为10%,入门款价格降到26.9万元,史上最低。

一直没啥实质动静的特斯拉,直到8月14日才跟进。Model 3是推销现车,算上8000元的保险优惠与3500元的引荐奖励后,后轮驱动版Model 3的价格降到22.04万元。这比今年初的价格还要便宜近一万元。Model Y的长续航版和高性能版分别降价4.8万、3.8万,也是历史最低价。

直到特斯拉进场,下半年的车市价格战,才算正式打响发令枪。

跟之前一些车企“欲拒还迎”式的降价不同,这次是直接降,不玩花招。

比如极氪。上半年的那波价格战,极氪用送权益的方式变相降价。当时推出了“产品力限时免费升级包”,号称“下定享至高80000元限时免费升级”。

这句宣传语里有很多定语——“至高”,意味着大部分人拿不到8万补贴;“限时”,说明是短期促销;另外,很多送的权益并非用户刚需,价格实际没有降。总之,套路很多,诚意不足。

“不实在。对于新客户来说,车价降低是实实在在的,加装的价格是厂家定的,不是必需品,这就是一本正经地优惠了个寂寞。”有人评价。

车企不愿意直接降价,一是怕伤害品牌,让用户形成观望情绪,二是怕老车主不满,觉得自己被割了韭菜。

像极氪这种之前遮遮掩掩的品牌,现在光明正大地降价,说明市场竞争相当激烈,必须甩开包袱全力冲刺了。

降价有用吗?

就当前的竞争环境,车企降价有用吗?

降价不一定有效果,但不降价一定没有效果。对于相当一部分品牌而言,现在摆在眼前的问题,不是多卖多少辆车的问题,而是还有没有资格继续坐在牌桌的问题。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前七个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前十名的车企占据了85%的市场份额,同比提升了7.7%。

两级分化越来越严重,市场份额不断向头部集中,尾部的造车品牌被淘汰的风险加大。

库存也在重返高位。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国内经销商库存指数在经历连续3个月下降后,7月再次反弹至57.8%。

对于一些销量遇到瓶颈的新势力,以及过于自信、定价过高的合资品牌,降价几乎是必然的结果。

零跑是新势力中第四家上市公司,一直想冲击20万元以上的市场,并为此推出了C系列车型(C11、C01)。

今年3月那波价格战中,零跑对全系产品大幅降价,最高的降了近6万元。原本起售价接近20万元的零跑C01,直接被降到了15万以内。这一次,零跑又把C系列的中高配车型拿出来,继续往下降,售价接近22万元的车型降到了20万元以内。

在去年公开的上市招股书中,零跑用详细的数据论证,15万-30万元的中高端市场前景广阔。零跑就聚焦在这个价格区间。现实情况是,两轮价格战打下来,零跑缩回到15万-20万元的区间,冲高失败。

转型迫切的合资品牌,陷入了“不降价就卖不动”的境地。东风日产的纯电动SUV Ariya艾睿雅,去年9月上市时的指导价为27.28万-34.28万元,今年7月价格下调约6万元,新增入门款的价格下探至20万元内。

降价的目的,是以价换量。大部分时候,降价是有用的。

特斯拉最明显。每次特斯拉降价,都能促进订单大涨,然后过一段时间,又因为交付周期变长再涨价。降价是特斯拉调节供需关系的一种手段。

比亚迪用降价巩固市场份额。今年2月比亚迪秦PLUS DM-i推出2023冠军版,起售价只要9.98万元,首次把价格打到10万元以内,3月销量就超过日产轩逸、大众朗逸,拿下A级轿车销量第一。

后来轩逸、朗逸通过车型改款、降价等手段,夺回一些市场份额,比亚迪秦PLUS DM-i的销量在6月、7月连续下滑。于是在8月上旬,比亚迪在部分地区对秦PLUS DM-i补贴3000元,进一步调低起售价。

在10万-15万元的低价市场,用户对价格敏感,降价的效果非常直接。

一位比亚迪秦PLUS DM-i车主对「定焦」分享了他买车时的感受,“当你进了店,一辆车到底买不买,可能就差那么几千块钱。权益都是假的,价格才是真的。”他跟销售砍价优惠了3000元,还送了底盘防锈、挡泥板、全包围地毯。

某合资车企的一位渠道人士对「定焦」说:“包装出来的降价促销,老百姓按按计算器就能知道水分多大。最真实的商战,往往朴实无华。相比各种花里胡哨的免费送权益,降价最简单、朴素。”

在高端市场,此前一再表示不会降价的蔚来,最后同样需要降价拉销量。蔚来在6月中旬对全系新车降价3万元,带来7月销量首次过两万,相比6月几乎翻倍。

谁会最先撑不住?

降价不仅需要有车,还得有钱。

特斯拉能任性降价,是因为钱袋子够深。超过25%的毛利率、接近15%的净利率,让它有足够的底气打价格战。

而大部分车企,是在用亏损换规模。去年,蔚来的车辆销售毛利率13.7%,公司全年亏了146亿;小鹏车辆毛利率9.4%,亏了91亿;零跑的毛利率还是负数,公司亏了51亿;还没上市的哪吒,也亏了69亿。

要算总账的话,这些车企都是在亏钱卖车。

新势力降价的另一个难处在于,还得考虑老车主的感受。如果品牌不够硬,就得掏钱补偿。比如哪吒S在7月推出新款降价后,引发众多老车主不满,哪吒不得不为他们加装氛围灯,加装电动门把手……这又是一笔开支。

合资车企大部分是盈利的,因为有燃油车的基本盘在。比如广汽丰田和广汽本田,去年就为广汽集团贡献了超过100亿元的投资收益。合资燃油车仍然是广汽盈利的主要支撑。

所以对于很多合资品牌来说,要不要做电动车,打不打价格战,是个选择题——要市场份额还是要利润。

就像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长明说的:合资公司有自己的考量,卖80万辆车、一年赔30亿元,或者卖30万辆车不赔,哪个更好一点?

这种局面,特别像一群人打牌。现场有两类桌子,一类是新能源,一类是燃油车,新势力都在新能源的桌子上打,而传统车企同时占了好几个桌子,它在新能源的桌子上亏钱,在隔壁桌子赢钱,输得起。

起亚中国COO杨洪海今年6月谈到中国市场时的一番话很有代表性:“我们今年一季度全球挣了21亿美金,贴得起中国市场,你本土企业有这些资金实力玩?你先烧死了,我后面再等着进来抢市场也可以。让敌人先去试伤好了,我兜里都是钱,都是技术,我又没有放弃这个市场,在合适的时间进来收拾你们也是一种策略”。

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大家都知道,燃油车的桌子终有一天会被没收,所有人都得回到新能源的桌子上。但那个时候,还有没有位置?

所以对于很多传统车企而言,即便打价格战亏钱,也得跟进,至少先占个位。

已经降价好几回,还免费给车主更换座舱芯片的福特电马,就是咬着牙要上桌占位。福特的电动车业务整个上半年亏了18亿美元,拖累了整个集团的盈利能力,但还在坚持投入。

现在既有量,又有利润的车企有三家——特斯拉、比亚迪、理想。

特斯拉的单车盈利约7万元,比亚迪接近1万元,理想2.7万元。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说,在中国汽车市场10到20万元的价格带内,比亚迪有产品定价权,但他不想搞得大家很难受,别人都没活路。

现实情况是,全场比亚迪一直在“赢钱”,90%以上的人都亏钱。去年,比亚迪实现净利润166亿元,超过之前5年的总和。今年上半年,比亚迪预计净利润超百亿元,再创新高。

被比亚迪冲击最大的,其实是“两田”、日产、大众等燃油车企,“油电同价”让比亚迪不断抢走燃油车的市场份额。对于威马、零跑这类电动车企,比亚迪的冲击是间接的。但尴尬的是,“前方打架,路人受伤”的情况很常见,总会有人成为炮灰。

特斯拉的降价空间是最大的,Model 3完全可以降到20万元以内,特斯拉照样赚钱。但特斯拉需要权衡,受降价影响,今年二季度特斯拉的利润率,已经跌至2019年以来新低。

在中国打价格战,让特斯拉也很难受。一方面有比亚迪这样的对手,另外有像福特、大众等要拼命的巨头,还有一些长期亏损的新势力在负隅顽抗。

这场价格战或许最后没有赢家。但最后活下来的,一定不是降价最凶猛的,而是成本控制最出色的。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