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致微信公众号:算法不是图文的救世主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yunyingpai.com/%e4%bc%81%e4%b8%9a%e8%bf%90%e8%90%a5/%e7%bb%8f%e9%aa%8c%e5%88%86%e4%ba%ab-%e4%bc%81%e4%b8%9a%e8%bf%90%e8%90%a5/939390.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致微信公众号:算法不是图文的救世主

微信公众号作为发展最火热的自媒体之一,为什么现在一部分运营人员想要撤离公众号,作者就这一现状进行了分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SxqdUdZD0pHqH8vM5yua.png

微信公众号还有必要运营吗?

在百度、知乎、小红书等平台,你能看到越来越多类似的问题。曾经作为“自媒体”代名词的公众号,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许多账号都在讨论一个问题:“撤离公众号”的潮流是否合理?

这个问题本身就很有趣——大家甚至都不问这种潮流是否存在!

要知道,公众号依然是一个月活超过10亿的庞然大物,依然是自媒体的天花板。

作为“赛博众议院”的新浪微博是5.8亿;图文新贵小红书向3亿迈进;“人在美国刚下飞机”的知乎月活不到1亿……但很少有人觉得微博、小红书快要垮了。

反倒是公众号最近频繁地改动,传递出一个很明确的信息:微信内部认为公众号系统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候

相关吐槽已有不少,但本文想关心的是:频繁改版背后,公众号平台应该思考的真问题。

公众号,应该给创作者提供“稳定性”。但在近两年,这种感受实在太稀缺了。

一、当大V们开始吐槽公众号“瞎折腾”

腾讯的危机感其实可以理解,月活这个数据虚实不同,各家的实际生态差别也很大。

百度百家号月活6.5亿,流量生态也是闭环的,但作为图文自媒体的影响力明显和月活不匹配。

大家心里都很清楚,百家号的流量是百度“灌水”的结果,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来自搜索引擎、百度系APP的引流,换句话说,百家号并不是一个“内容驱动”的模型,它的流量是需要打折以后再比较的。

同样的,微信公众号的兴起和发展,极大地依赖微信这个国民APP的社交垄断属性。

虽然微信公众号的内容质量公认要比百家号强得多,但具体强多少是难以量化的,公众号事实上一直是“我和微信合砍10亿月活”的状态,作为自媒体天花板的真实流量与价值,并不能完全以录得的流量来衡量。

所以公众号团队一直有某种焦虑,担忧在微信这棵大树下乘凉太久,被其它内容平台弯道超车,失去内容和流量模式上的优势。

这种担忧本身肯定是合理的,但是一直在公众号的流量分配和界面上做改动,解决不了公众号系统的根本问题,反而在急速削减创作者对平台的信心,大家纷纷担忧公众号是否“退环境了”,很大程度上就反映了公众号的“战术失当”。

有意思的是,公众号背后的腾讯帝国并不是权威背书,反而是一种信心上的“负资产”。

最近包括头部大V“魔都囡”在内的多个知名自媒体都吐槽过同一件事:自己因为发布由微信官方匹配的“互选广告”而被封号了。

自媒体人表示离离原上谱,官方推荐、官方审核的互选广告,居然被判定违规,申诉还极其困难,微信到底想不想做生意?

其实真要分析,这属于正常的大企业病,广告部门和审核部门之间不是一套KPI嘛。

微博大V们就日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官方推动的各种商业计划,在发布后因为“本条微博含有商业推广内容”而被屏蔽、删除甚至禁言,这是大眼崽的基本操作——世界的本质是草台班子,大V们博学多闻,应该很清楚才对。

但头部公众号却并不是这样想的,腾讯哎,中国互联网真巨头,暴跌之后市值仍然超过5000亿美元的企鹅帝国,岂是区区37.5亿美元市值的微博能比的?

所以他们的感觉是“出这种低级错误,公众号是真的不行了”……

大厂?大厂总出小错这才要命。

这是许多自媒体宁可得罪平台,也要敲响企鹅家“登闻鼓”的原因之一:微信你开门啊,你有本事瞎折腾,你有本事开门啊!

二、天降10万+?算法不是图文的救世主

焦虑是会传导的,平台的担忧一定会影响内容创作者,使他们不再坚定。

这个道理微信公众号肯定明白,只是他们在KPI压力、视频时代冲击等多方压力下,被迫要采取一些行动,比如改动流量分配方式。

就在2年前,微信公众号改个界面都是自媒体运营人的大事,值得分析一下腾讯有何深意,未来运营方式应该如何变化?

而现在嘛……界面、推文刷新方式频繁改动,谁还去分析微信有何深意啊,明天算法是什么样还不知道呢。

这显然是有问题的,平台想让内容创作者长期深耕,就需要提供稳定性

此前,公众号曾在这一点上做得出类拔萃,提出一系列“以慢打快”的理念,早期的Slogan“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简直是情怀与战略定力拉满的宣传。

即使在抖音直播电商来势汹汹的时候,公众号/视频号系统也并没有完全跟随主要对手淘宝和抖音的“疲劳战”模式,虽然在直播电商GMV上大幅落后,依旧保持了公众号系统创作模式的稳定。

在许多人看来,微信这次着急可以理解,但“改算法”本身没有道理。抖音确实靠短视频算法打出了一片天,但图文是很难单纯靠算法破局的。

坐拥3.4亿月活的今日头条同样面对流量萎缩、吸金能力下降的困局。在2021年报中“今日头条”的广告收入450亿,只剩抖音的三分之一。

更糟糕的是,今日头条的用户粘性、使用时长等关键指标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退,很显然,算法并不是救世之舟。

所以公众号到底为什么觉得,通过学习今日头条(虽然官方不会认同这个说法),就可以让自己的流量回春呢?

与其反复折腾算法,不如和MCN、个人创作者一起研究一下内容生成。

最近不少公众号创作者反映吃到了“天降10万+”,平台通过“看一看”等渠道制造出的关联阅读,让创作者摸不着头脑,这种“反经验”的流量分配方式倒不一定不好,但创作者与平台之间需要达成共识,才能确定内容的整体方向与风格,安排好更新的形式。

更重要的是,优质创作者往往需要更确定的反馈,这种“玄学流量”并不是他们真正喜欢的。

这一点,公众号应该清楚,并尽快做出适当的调整。

三、垂直领域与创作门槛,还是公众号的护城河吗?

谈到公众号的优势,人们会想到什么?

微信生态的内嵌优势、早期积累了大量优质垂直领域创作者、人们在信息获取上的路径依赖、各大蓝V官方信息披露的主阵地……

这之中有一些是微信生态独有的优势,很难撼动。但垂直领域创作者和阅读习惯这两个优势,显然正在不断被挑战。

公众号的“订阅”这个模式本身,就是倾向于精品内容制作的。

小红书、微博每天可以无限次发布图文,今日头条每天可以发布5条,而公众号订阅号绝大部分一天只能推送一次,普通服务号更是每月只有4次推送机会。

可以说,公众号是全网唯一一个严格限制更新次数的内容平台,许多早期的头部账号可以通过一周2~3次的精品化更新,保持很不错的阅读和收益。

整个“订阅—推送”的系统,在许多小细节上都是有门槛的:比如瀑布式的浏览方式是为“长图文”准备的,星标、关注、粉丝积累系统,需要再长期运营之后建立创作者与粉丝的强联系,然后去获取收益……

这些细节都在暗示创作者,质量比数量重要。也正是这一套体系,养出了全网品质最高的垂直类目创作者

但随着2018年以来,微信公众号为了“自救”,反复修改流量分配方式,再加上MCN批量入场等不可控因素,垂直类目创作越来越难。

公众号系统中,更新频次的重要性日渐增加,在众多运营指南里,“流量宝典”的机械化操作反复侵蚀着垂直类目创作者的收益空间。

同时,粉丝和创作者之间的联系也被系统削弱了。众所周知,曾经公众号是以关注号列表来分发内容的。

现在,公众号是以……谁知道它是以什么方式分发内容的!

但有一点是很清楚的,当平台将“流量池”视为自己最大的筹码,创作者与粉丝之间的联系实际上被割裂了。

B站和小红书的UP主们都吐槽过类似的问题,当平台根据“算法”决定用户的首页显示,甚至当人们都找不到自己关注的UP主时,创作者也很容易陷入迷茫和自我怀疑之中……对垂直类目的深度内容创作来说尤其如此。

垂类创作,原本是公众号重要的优势,但随着算法和流量分配方式的趋同,其它平台现在可以更轻松地挖走创作者。

长图文本身给人一种“垂垂老矣”的感觉,这就让公众号系统更不容易留住人才。

垂直类目的精品图文,创作门槛相对是很高的,创作者一旦流失,补充起来就很困难了。

长此以往,垂直类目的精品内容还会是公众号的护城河吗?

四、让视频的归视频,让图文更像图文

归根结底,公众号平台还是要理清自身的发展思路。

我的看法是:视频号与公众号的绑定本身是合理的,但如果思路不清,公众号成为视频号的附庸,那这个版块就真没有太大的必要了。

视频浪潮的冲击下,传统图文平台八仙过海,这本身就很值得观察。比如微博聚焦“信息上游”这个属性,通过图文的快捷、严谨和即时属性,成为了全网信息的第一爆点。

许多发源于豆瓣、小红书、抖音的舆论事件,最终引起主流关注都是通过微博发酵,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

王力宏离婚案,两位美国公民的婚姻官司,在美国法院判了以后要上微博求个“公道”。

微博不仅是“赛博法庭”,还是“赛博众议院”,它日活不如抖音甚远,但没听过抖音“赛博法庭”的。

某种程度上,“两微”是有一致性的。虽然他们体量不同、风格也不同,但作为图文的核心优势很接近:迄今为止,图文依然是广义上信息传播效率最高的载体,通过信息的精编,图文不但比视频更高效,而且更严谨。

另一方面,因为网民普遍技术能力还比较低,他们可以方便地快速引用和复制图文,却无法独立引用、剪切和编辑视频,这就造成了只有图文才能满足“复制—编辑—传播”的需求,至少目前视频还无法成为信息的绝对上游。

所以,微博在很大程度上,是替代了传统社会中“报纸”和互联网初期BBS的生态位,电视没有消灭报纸,反而被新生的“网络报纸”替代了。

谁又能确定地说,视频一定会取代图文呢?

公众号的问题,可能在于它仍想让长图文在流量上“正面击溃”汹涌而来的短视频,就像当年报社想在趣味性和传播性上击败电视台一样,根本就不可能。

回归到图文的本质,才是“活下去”的关键,一方面,两微一样要尽力留住各种“权威发布”,在信息精准性与权威性上下功夫;另一方面,报纸可以“剪报”,图文可以复制和编辑,这是重要优势,要争取像微博一样,成为信息的上游。

再者,长图文的内容门槛高,但技术门槛低,这未必是坏事,如何扬长避短比“如何分发流量”要重要得多。

公众号如果确实怀疑“订阅—积累”的精品内容模式,至少应该有行之有效的替代方案,而不是今天搞“小绿书”,明天学抖音搞流量分发,其它大厂都有自己的特殊情境,“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个道理,按说没有人比腾讯更清楚了。

公众号能否留住垂直类目优势、让内容继续成为自己的护城河?

今天看来,十分十分考验腾讯的战略定力。

作者:河马君;编辑:楚青舟

来源公众号:深瞳商业(ID:DEEP-FOCUS),破译你每天的时间和钱都去哪儿了。

本文由@深瞳商业 授权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