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价格启示录:谁动了我的奶酪?

 10 month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woshipm.com/marketing/5860087.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价格,如何指导市场配置?本篇文章将对“市场中看不到的双手”——价格进行讨论。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价格在市场交易中,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接下来,我们看看作者对此的分析。

5a73234e-daa1-11ed-af94-00163e0b5ff3.png

我们总说,在自由市场经济中,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在自动调节着市场。

不需要专门的人来指导价格,只需要大家根据自身利益自由交易,市场资源也能得到有效配置。

这个过程,究竟是如何实现的?

价格,为什么能指导市场资源的配置?

今天我们用很简单易懂的例子来聊聊~

一、价格如何“指挥”市场?

假设你是一家奶酪公司的老板,公司通过采购牛奶,来生产「奶酪」。

市面上还有很多奶制品公司,他们也采购牛奶,用以生产「冰淇淋」和「酸奶」。

也就是说,你与这些公司同样在竞争着「牛奶」这种稀缺资源。

有一天,你发现一个良好的商机来了:

由于人们逐步认可奶酪的营养价值,奶酪的需求量上涨。

于是,你决定把之前获得的利润,都用来扩大生产——你计划购买更多牛奶,以增加奶酪的产量,从而满足不断上涨的需求。

接下来,市场上对「牛奶」资源的竞争加剧。

当市面上的奶酪生产者需要更多的牛奶时,增加的需求会促使牛奶的价格上涨。

而冰淇淋与酸奶的生产者,也不得不面对这种价格的上涨。

在自由市场经济中,「价格」自动调节着生产。

于是,冰淇淋和酸奶的生产者会提高价格,以弥补牛奶成本的提高。

这时,消费者可能就会因为高价格而减少对这两种奶制品的购买。

  • 如果冰淇淋的消费者愿意接受涨价,没有降低消费量;
  • 而酸奶的消费者不愿意接受涨价,因而降低消费量。

那么,奶酪所夺取的「牛奶」资源,便是来自于酸奶原有的牛奶份额。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规律:对于某种资源,某个生产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将成为其他生产者必须接受的价格。

放眼其它行业,资源的竞争无处不在:

汽油、柴油、喷气燃料都在竞争着「石油」这种资源;

衣服、毛巾、床上用品都在竞争着「棉花」这种资源;

房子、车子、桥梁、电器都在竞争着「钢」这种资源。

当其中一个生产商,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去夺取原材料资源时,其他竞争者也必须支付更多的钱,才能与这个生产商竞争。

「价格」变动的影响可能不止于此。

随着牛奶价格的上涨,牛奶厂有了动力去生产更多的牛奶。

这就意味着,他们会买更多的奶牛,并且等更多的奶牛长大成熟,而不是作为牛犊被宰杀取肉。

于是乎,牛肉变少了,开始变贵了;牛皮也变少了,用牛皮制作的鞋子、箱包、夹克、皮带、棒球手套、乐器、家具和汽车内饰也变贵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价格的影响,将逐步蔓延至整个经济体。

二、价格会有失灵的时候吗?

价格之所以能自动调节市场经济,是因为「价格」反映了真实的供需关系。

然而,如果供需关系无论怎么变化,定价权依然掌握在某一方手中,那么,价格将失去自动调节的能力。

在这里,市场经济有三大要素:

打个比方,供给和需求分别在天平的两端,价格在中间。

  • 如果供给>需求,价格则向有利于需求的一侧移动(价格更便宜);
  • 如果供给<需求,价格则向有利于供给的一侧移动(价格更昂贵)。

价格能自由移动,才能平衡供给和需求。

有时价格不能自由调节供给和需求,比如:

  • 价格始终在有利于供给的一侧(价格更昂贵),比如垄断、信息不对称等;
  • 价格被限制在中间一段比较小的范围,比如限价等。

1. 垄断性的市场支配力

假设你在某一地区,是唯一的奶酪生产商。

那么,你可能会收取比其他竞争对手,或比其它地区更高的价格。

因为你知道,如果消费者想买你的奶酪,他们将不得不支付更高的价格。

你可以 “任性地” 把价格定在竞争水平之上。

同样的,在其它行业也可能有类似的现象:

如果只有一家公司生产某种药物,它可能会对这种药物收取更高的价格,因为消费者对这种药物有很大的需求;

如果一个地区只有少数几家生产汽车的公司,它们可能会联合起来设定更高的价格,因为该地区的汽车需求量很大;

如果一个地区只有一家物流公司,它也可能收取更高的快递费用,因为行业准入壁垒很高,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比如仓库等)投资。

在其它玩家进入该市场之前,只要消费者对该产品仍有大量需求,而不是轻易转向其它产品,你都有可能获得 “凌驾于” 供需关系之上的定价能力。

2. 信息不对称

假设你知道牛奶即将出现短缺,而竞争对手尚未知情。

你可能会提前与牛奶供应商谈判,以较低的价格签订长期合作的订单。

而竞争对手由于后知后觉,不得不承担牛奶的涨价,你因此获得了定价优势。

同样的,我们也可能发现:

保险公司比客户更清楚某种病症的风险,他们由此获得了定价权,向那些被认为是高风险的客户收取更高的保费;

医院比病人更清楚某种疾病的治疗费用,他们也由此获得了定价权,可以为自己提供的服务收取更高的价格。

如果市场监管不到位,信息披露不充分,掌握信息较少的一方,将会在交易中处于较劣势的地位。

3. 人为的价格干预

假设你所在的地区,行业规定奶酪售卖不得高于10美元。

那么,即使有的消费者愿意出11美元购买你的奶酪,你也只能销售10美元。

现实中也有很多其它的例子,比如:

对天然气、电力、部分食品和药品进行限价;

对房地产行业进行限售、限购、限贷;

对农产品、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进行补贴。

限价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消费者权益,但也可能会让生产商失去追逐利润的动力。

比如,假设你所在的地区,奶酪最高只能销售10美元,利润只有3%。

那么,很多供应商就会选择放弃生产奶酪,转而追逐其它利润更高的商品。

这时候,供给变得更加紧缺,消费者就更难获得便宜的奶酪了。

三、「价格」存在的意义

在资源如此丰富的今天,我们不大可能有一个高高在上的统筹者,清晰地告诉我们:

资源如何分配,用来生产什么,该如何定价,谁将可以获得这项资源。

这样不仅低效,而且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假设资源管理者颁布一条指令说,我们今年生产1万吨奶酪吧。

结果,从第二季度开始,奶酪需求预冷,造成大量积压。

而同时,由于奶酪占用了过多「牛奶」的资源,冰淇淋和酸奶的生产没有得到充足的牛奶作为生产原材料,消费者可能想买冰淇淋和酸奶也买不到。

价格如同有一双 “看不见的手” ,自动调拨着供需关系的天平。

价格偶尔给人幻觉,但终究会「均值回归」。

正如奶酪的价格不可能无限上涨,因为当消费者拥有一定数量的奶酪后,对额外数量的商品需求并不急切。

超过某一个临界值之后,他们就不关心是否能获得更多,甚至在需求已经得到充分满足之后,他们根本就不想获得更多这类商品。

资源的配置,又会重新流向更有价值的地方。

四、写在最后

价格,如同一个神奇的“指挥官”,向生产者和消费者发出商品和服务相对稀缺的信号。

它在“便宜”与“昂贵”之间不停轮动,记录着市场经济数以亿计美妙的交易。

专栏作家

Vinky,微信公众号:叁言梁语,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分享商业干货,关注互联网营销领域。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