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订阅与买断、付费与免费,我是如何进行软件消费决策的

 11 months ago
source link: https://sspai.com/post/80754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写在前面:本文旨在提供一种挑选付费软件的方法思路,无具体推荐,文中提及的 app 均为个人使用或参考,无利害相关,请读者根据功能和需求酌情选择。全文 5000 字,预计阅读时间 13 分钟

使用这个方法,我再也没有为软件付费纠结过

如今,市面上的付费软件和服务何其多,在功能、设计和服务上各有千秋,而且日新月异,不断地进行更新换代。

很多人碰到的问题是,在没有充分了解自己需求的前提下,匆匆为一款软件进行年付或买断,结果发现根本不适合自己,于是悔不当初,又浪费了钱,又浪费了精力,但还是常常犯类似的错误,或者在同类的产品之间纠结选择。

如何衡量一款软件的价值,有选择性的挑选付费服务。在「活得越来越精」的年轻人当中,已然成为了一个更加普遍的问题。

在这样的契机下,这篇文章诞生了,如果你也曾迷失在茫茫众多的付费软件中,不知道如何选择,这篇文章或许会对你有所帮助。

为什么要挑选付费软件,不用免费的

说到这里,必然会有人会跳出来质疑:有免费的不用,为什么要用付费的。

当然,如果有免费的平替,在功能上足以满足自己的需求,那自然是最好。但如今,运营成本居高不下,用爱发电虽收获掌声一片,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对于开发者和消费者来说,付费都是一个对双方都更有利的约束方式,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 4 点:

反馈和激励:对开发者而言,付费代表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这不仅可以收获实际的回报,还能受到正向的反馈和激励,敦促开发者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到优化产品的路线中,持续为消费者提供稳定高质量的服务。一旦功能或服务做得不好,就会直观地体现在付费数据的留存上,这无疑会迅速纠正那些妄自尊大的开发者,沉下心来,用心打磨自家的服务,精益求精。

引起消费者的重视:对消费者而言,付费是成本的支出,这无疑会引起我们的重视。虽说贵的不一定等于好的,但「付费的要比免费的好」是用户心理普遍达成的共识。容易得到的往往不被珍惜,成本的支出会让我们更重视自己的选择,降低一款工具吃灰的可能性。

试错成本小:在付费选择上,消费者始终占据着主导权,若是用得不开心、不顺手,大可以一走了之,没有任何心理负担。毕竟市场百花齐放的今天,能在功能上达到垄断的企业极少,各种平替和取代比比皆是,消费者自然更有底气把选择权牢牢握在手中,不在一棵树上吊死,这对市场也是一个良性循环。

其他成本:对于一个成熟的消费者而言,在经济成本之外,还需要考虑付出的额外成本。这不仅关乎到支付的那一个月/年付/买断的金钱支出,还包括我们上手期间投入的精力和时间,未来数据迁出转移时的成本(注:笔记软件和云数据服务)等。

关于更详细的付费订阅制的思考,可以看这篇文章,本文便不再赘述。

虽说如此,但本着「有免费的东西干嘛不用」的朴素原则,很多人在付费上的选择往往会「小气」很多,可以花几百上千买一个数码产品,却在月付十几二十几的软件服务上显得「抠抠搜搜」。

这也可以理解,毕竟和买断制的产品不同,付费在形式上更像租赁,需要我们源源不断地投入成本,形成的习惯一旦中断,有一阵子不舒适的空档期不说,数据类服务的限制更是「伤筋动骨」。

1

iCloud 云付费方案

例如 iCloud 云服务,一旦后续停止付费,50 G 上百 G 的云空间都会被压缩到 5 G,这种损失是难以估量的,只能提前做好数据备份。至于某些不道德的厂商,甚至会将数据锁死,借此谋取长期的利润,竭泽而渔。这种情况更需要我们擦亮眼睛,谨慎选择。

因此,探究软件的价值,了解哪些软件或服务适合自己,在选择时尽可能考虑周全,避免未来可能会出现的坑,就显得更有必要。

以上,我们已经讨论了为何要选择付费软件,接下来,我将尝试从影响付费决策的几个因素,来分析一款软件是否有值得我们付费、甚至是持续付费的价值。

哪些因素会影响付费选择

一款工具在功能上的定位,应该是我们选择一款软件的核心因素。它能实现哪些我们现阶段无法达到的需求,或是简化我们手上的哪些流程。就功能来说,三种方向是我认为比较有价值的:

1

notion 的数据库模版

实现此前其他软件无法实现的功能:比如 DEVONthink 的搜索功能、Notion 的数据库功能、Ulysses 的长文写作功能,它们在同类软件中的突出特色和体验,市场上很难找到替代,只要符合你的需求,它们几乎是垂类问题下的最优解。

提供优质信息的来源:如何做出正确的决策取决于两件事,科学的方法和准确的信息。科学的方法需要不断尝试和实践,但优质准确的信息往往可遇而不可求,它们的价值难以被量化,但充满诸多可能。如果有一些优质信息的渠道是你感兴趣的,那么,可以仔细思考提供的内容是否对你有价值。《卡片笔记写作法》中提到,

我们的一生会碰到很多有趣的观点,但只有一小部分跟我们的主题相关。

如果你碰到了这样的信息,务必要重视它。

简化某些流程,或让工作变得自动化:给你腾出更多的的时间去做其他的事情。时间的重要性无需多言,对比金钱来说,能用钱给我们省时间的事无疑是充满价值的。在大部分时候,腾出的时间都会带给你更多幸福感和掌控感,不要小看一点时间的节省,如果一天能节省 15  分钟,一年累计下来就有 90 个小时。节省下的时间无论是用以运动还是看书,都足够你培养一个优良的习惯。

工具的价值往往反映在价格上,但价格不等同于价值。对于普通用户来讲,一款工具的付费成本是最需要着重考虑的部分,只有自己试用过后,才能了解工具的付费部分是否值得持续地投入成本。

对于需要长期投入成本的数据内容,特别是对笔记软件来讲,价格高低可能会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因为要考虑到之后的可持续使用,我们并不能准确判断未来会不会有较大的支付压力,可能会在未来某一天,因为费用过高而放弃自己持续使用的笔记数据。

有这种担忧的,建议寻找价格更亲民的平替,例如双向链接笔记 Roam Reasearch 的平替 Logseq 和 Obsidian ,RR 一年的订阅费用上千,对于普通人来说着实是个不小的开支,换用免费或更平价的选择可能会更合适,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你对自己需求的了解上,如果你已经使用很久,完全熟悉了解自己,保持原样足矣。

针对绝大部分小白,我的建议都是选择某个主题下功能和设计尽可能简单的 app 作为尝试,先用最小成本体验整个流程的进行,而不是被繁多的功能劝退;除非是对自己的需求非常明确,对整个工作流程足够了解。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选择尽可能简单易理解的工具,都是体验的最好手段。

《卡片笔记写作法》中提到:

处理复杂事情最好的方法就尽可能保持简单,并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1

不要把效率放在首页,而是先用简单的手段跑通流程,胡乱的选择工具上手繁多的功能,并不能提升你的效率,只有在了解到对应的理念和实际上手后,才更清楚每一个功能在实践中的作用。

对软件的要求:在前期上手难度不能太高,而且要言简意赅地让用户迅速意识到软件的核心功能,一款优秀的工具引导可以在设计上就让读者知道哪些是基础功能,哪些是进阶功能,避免用户在试用工具的前期被摸不着头脑的挫败感打退堂鼓。

界面和交互体验

从设计的角度上,一款工具的美观程度会影响我使用它的频率。一款软件在界面和设计上的用心体现的不仅是完美主义的工匠精神,同样也是对新手无声的引导。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界面不太友好,或者略显老气的 app 就不够用,我自己同样在用 calibre,在图书管理方面,无人能出其右,这是它的功能性决定的。

这一部分着重于笔记软件,对一款笔记软件的支持无疑是最重要的部分,因为这很可能意味着我们会长期使用一个笔记软件,几乎等同于终身的认可。在笔记工具层出不穷的年代,我认为未来我们几乎不可避免地会更换笔记软件,如果一款软件能做出数据迁移完整,那么他在我心里就会大大加分。

除了上面一些比较现实的因素外,还有一些因素会影响我是否付费体验,比如软件下的评论,其他网站对该软件的评价,如果负面的评价过多,同样会让我迅速打消付费的念头,及时止损。毕竟软件的运营同样重要,如果都到了人人喊打的地步,那也就离结束不远了。

月付、年付还是买断,这是我的选择

1

DEVONthink 不同版本的付费标准

Q:月付还是年付?

A:现在的订阅制软件大多会在年付上给予还不错的优惠,年付还是月付,也就变成了一个有些纠结的选择。我的建议是:对于任何软件都需要先体验,确定需求,然后再选择要不要购买。不要去创造不存在的需求,也不要为一个「将来可能有用」的念头提前付费。将来有用的时候将来再付也不会迟,现在支付无疑是提前支付了成本。

在你不了解自己的需求之前,对于任何软件都需要试用一段时间。大部分的软件会提供试用期,等试用完以后,觉得满意即可续订;如果还是犹豫,那个万年不变的观点是可以被拿出来的,「当你买一个东西需要犹豫时,大概率是你消费不起的」,只有当你毫不犹豫支付的时候,这个软件的价值才切实地对你有帮助。你可以试着先订阅 1 个月,直到 3 个月以后仍在使用,就可以考虑年付了。

Q:年付还是买断?

A:毫无疑问,买断是个一劳永逸的选择,对于那些真正有用的软件,买断制的服务显然会更让人放心。但出于保守的心态,我还是建议你在购买之前,尝试用几个月,至少得是一个月,至于后面是否需要,你也会有自己的判断。

Q:软件大促要不要买?

A:对于那些犹豫付费的软件,我的建议是在软件促销的最后一天付费,先按捺住你那颗付费的心

1

让子弹飞一会儿,如果此后第一天、第二天、直到最后一天,还是想要,那么毫无疑问这就是你需要的,等到最后一天的时候再付费也不迟。这可以最大程度减少我们买来就开始吃灰的状态,减少剁手的悔恨感,让理性思维战胜感性,我们的支付才能有条不紊。

以上,便是我关于一款软件是否值得付费的思考,基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步:

  1. 在功能上独具特色、能提供优质信息、能节省时间的软件
  2. 价格合理,且无需犹豫的,特别针对笔记软件
  3. 简单易用,交互合理
  4. 负面评价、可迁移性等
  5. 推迟付费,试用至少 1-3 个月软件后,再决定是否付费

当然,以上观点都是笔者个人对一款软件的主观评价,真正付费的价值,更取决于它是否符合你的使用习惯和方式,能否融入到日常的工作流程中,实现个性化的需求,这些才是符合个人价值评判的标准。

其实在影响付费选择的因素中,还有一点我一直没提,是因为这个因素比较特殊,也因人而异。

抛开功能和实用的考虑之外,我个人还很容易被一些软件的理念打动。

例如 flomo 的创始人少楠对其功能和定位的明确,可以说是与我不谋而合:专注于做好基础的功能,避免其他的干扰。

对理念的认可更偏向于感性的支持,有时甚至会出现「这个工具对我好像没什么用,但是它好美、它理念跟我一致、它让我爱不释手」的感觉。

我自己买的第一款 iPad 就是这个理念下的产物,尽管那时候我并不知道用它来做什么,但还是咬咬牙买下了这个价值不菲的家伙。毫无疑问,这是一次冲动消费,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像个痴汉一样捧着它,然后天天在网上搜索 iPad 能用来干什么,尽管它几乎毫无作用,但我就是喜欢那种拥有它的感觉。

虽然不那么理智,但我觉得这种为爱买单的时刻,让自己开心的价值,其实并不比实用的价值低多少,允许自己在某些消费上任性一点,只要自己足以把控成本和损失,在自己的接受范围之内,也未尝不可。

在《思考,快与慢》中,有这样一段话:

当我们尝试对一个复杂问题提出解答时,用逻辑性的思维从头到尾分析出利弊和影响是很难的,但是大脑会置换一个简单的问题:你喜欢这个吗?这个解答显然就容易多了。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这是为了降低大脑的思考,但我认为这更代表了对诸如「我是谁」「我喜欢什么」「我希望留下什么」这样一个关乎自己的终极问题的解答,也是我们给当下互联网生态的一次投票。

你对内容的每一次支持,都会影响资本对哪些内容的侧重跟供给,都在创造出你想要的这个世界和内容的价值观,付费选择对个人来说影响很小,但放到市场上,你的每一次付费都是一次投票,而这些投票,最终会决定哪些软件和内容值得被留下来,这是选择付费软件更大层面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在互联网生态越发恶劣的今天。

曾经我会埋怨那些生产「屠龙宝刀」的公司,但是转念一想,如果没有用户的支持,滥竽充数和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又怎么会出现呢?

谨慎认真的选择每一次付费,不仅是对自己和生活的尊重,更是对内容生态的一次重新洗牌。

正如 B 站 up 主巫师这期节目结尾的总结:

资本会看到你的每一次投票,也会看到你每一次的不投票,而我们现在投的票,就是未来内容市场的样子。况且,不要默默喜欢,因为讨厌他们的人,不会默默讨厌。

> 下载 少数派 2.0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解锁全新阅读体验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