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从一根笔到一个箭头 | 少数派会员 π+Prime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sspai.com/prime/story/from-a-pen-to-a-cursor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当我们低头看向电脑时,日常的操作已将人机之间的交互熟稔得如同呼吸一般自然。键盘上的敲击回响,屏幕上的字符应声跳动;鼠标的拖拽引导,屏幕上的光标流畅漂移。这鼠标映射的光标与键盘映射的字符,宛如精准的狙击枪,我们的信息由此被精确无误地发射出去,并得到相应的回馈。这种持续的信息交换,就像思维和肢体在与电脑一同舞蹈,而电脑屏幕上的光标则成为了这场舞蹈中的电子指挥棒,无法缺少。

当一种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变得理所当然时,我们往往会忽视它从何而来,又将会去到哪里。可曾想过,这个我们日复一日依赖的光标,这把打开电子世界大门的钥匙,究竟是如何逐渐变得足够尖锐,以至于可以轻易穿透我们与机器之间的那层膜,得以使我们可以触碰那零零散散的 1 和 0 的。

庞然大物

1

System/360

要开始这趟二十世纪箭头的旅程,或许跟随 IBM 在 1964 年发布的那台硕大的 System/360 之时最为恰当。

这台可以运行着最多 9MB 内存的庞然大物1,加之五颜六色的按钮,和各式旋钮与说明,怎么看也不像是一台智能的机器,反倒像是一台地下室没人愿意碰的杂货柜,拉开侧面的红色闸门后叮叮咣咣掉落出一堆垃圾。

然而,我们这些捧着小巧手机和轻薄电脑的家伙,或许会避之不及这台并不可爱的机器,但在那时它可以说非常成功,因为 IBM 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机器形式。这个系列从小型到大型,从低性能到高性能,都使用相同的指令集。这意味着一个公司可以在资金紧张的时候先购买小型版本的 System/360,而后再逐渐转变成性能更强的 System/360,而不用重新编写使用的程序。

这种灵活性大大降低了使用电脑的壁垒。对于大多数其他电脑品牌,企业不得不在他们可以接受的性能和可以接受的成本之间做出痛苦选择。好的兼容性和适配性自然带来了好的市场反馈,System/360 迅速占领了那时美国大型公司的电脑市场,「电脑」这样的抽象概念从实验室转变成了各大公司某一个吵闹的房间里必不可少的机器。

时尚的摩登女郎穿着得体的商务套装,优雅的坐在鲜红的 System/360 旁,纤细的手指敲击在与 System/360 配套的 IBM 1052 I/O Printer-Keyboard 上,完成着商务工作。一沓沓打印纸随着打印机的吞吐逐渐变厚,摩登女郎身后的磁带机也在滋滋啦啦不断记录,仿佛财务指数也跟着这噪音一同增长。

1

System/360

让我们暂时结束这沉浸在 1960 年美国五彩缤纷的办公室畅想中,晃晃脑子,擦擦眼睛,好好看看这里是不是缺了什么?

主机、键盘都已经到齐,还差一个台屏幕。屏幕哪去了?

指指点点

在 1964 年 IBM 发布 System/360 时,其实就一同发布了一台名为 IBM 2250 Graphics Display 的显示器。20 世纪 60 年代,能在面前摆上一台屏幕可以算是一种奢侈的享受,相比把碳粉控制在一张白纸上,把光子控制在一块荧幕上要困难得多。

就像 IBM 的员工 Peter Capek 说的:

2250 是一只非凡的野兽。

说的确实没错,这只野兽 280,000 美元的售价,与它的显示能力一同在发布时令世人叹为观止。与我们现在所见的色彩丰富、分辨率极高的显示屏相比,IBM 2250 的能力似乎有些抽象。它仅能显示一种颜色,并且这款显示器并不能显示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图像,只能以几何线段的形式绘制出简单的图形,甚至出于性能的限制,显示的字体也会被简化到极致。这么说来,比起它的显示能力,可能使用者的脑补能力更为重要。

1

IBM 2250

不过,高昂的售价和简陋的显示能力并不能阻碍那些战后蓬勃发展、一切向往美好的美国企业,在高性能计算和复杂图形处理的工作中,还是可以看到这台「野兽显示器」,当然,在看到那个显示器的同时,还能看到那根笔。

1

使用 Light Pen

在几乎所有的 IBM 2250 使用中,做在电脑前的人们像是从生赖范义的科幻杂志封面里走出来,端着一根黑色的笔,在画着什么。你或许会好奇,怎么一个 CRT 屏幕旁,会出现了一根对着屏幕指指点点的笔?

1
1

在 IBM 2250 Unit Model 1 说明手册里,介绍了这根名为光笔(Light Pen),可以使用的功能。用户把光笔紧贴着 IBM 2250 的显示器屏幕。当 CRT 的电子束掠过屏幕上的某一点,这一点就会发光,光笔通过检测这个光来确定自己在屏幕上的位置。当光笔检测到光的时候,它会发送一个信号到计算机,告诉计算机它在屏幕上的位置。这个过程异常迅速,让用户几乎感觉不到延迟。接着,用户就可以通过移动光笔来在屏幕上进行绘图或选择菜单。

镜头从时尚的摩登女郎转向另一个角落里的工程师。这个穿这条纹衬衫的工程师坐在他的办公桌前,面对着他的 IBM 2250 显示器,将光笔的尖端放在了他需要修改的电阻符号上。他轻轻地点了点显示器,接着,他移动光笔,选择了显示器上的一个数字键盘。他点了数字「3」,然后又点了「3」和「0」。每一次点选,光笔都向计算机发送信号。计算机接收到信号后,就会在电阻上写上新的值。他挥动魔棒,让我们这些不会使用光笔的麻瓜看的目瞪口呆。

经过一系列的操作,他成功地修改了电阻的值,看着屏幕上的电路图,满意地点了点头。随着 光笔放在了支架上,我们不禁感叹,这样有趣的交互方式,究竟来自未来哪个世纪的发明。

或许,是过去?

旋风和战争

战争的步伐往往催生科技的前进。

这样的论断在历史的长河中得到了无数的印证,而这并不是偶然的巧合,也不是出乎意料的结果。IBM 2250 发布的 13 年前,1951 年出现的一台电脑——旋风一号(Whirlwind I),就是这种密切联系的生动体现。

诞生于冷战时期的旋风一号是由麻省理工学院领导并为美国海军开发的,它在防空计划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如果我们把那台计算机界人们津津乐道的 Xerox Alto 看作是现代个人电脑的鼻祖,那么旋风一号无疑可以被视为 Xerox Alto 的蓝图和原型。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