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光伏跨界越来越没谱了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qianzhan.com/analyst/detail/329/230602-3c9eda71.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光伏跨界越来越没谱了

• 2023-06-02 16:20:17  来源:市值观察 E1292G0
1

(图片来源:摄图网)

作者|文雨 来源|市值观察(ID:shizhiguancha)

在中国,光伏是一个很反转、很多变的行业。比如,它曾缔造过最精彩的造富故事,但最终却让很多人输得体无完肤;它曾长期面临西方的压迫和剥削,如今却反过来卡了全世界的脖子。

唯一不变的,可能就是人们对这个行业的痴迷和执念。这么多年,总是不断有外行跨界进入,试图从中捞一笔。

现在,形势再次变得疯狂、扭曲,甚至有些失控。

01

睁眼说瞎话

5月22日晚间,A股上市公司棒杰股份突然抛出一则公告,公司及子公司棒杰新能源与江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达成投资协议,拟投资建设年产16GWN型高效电池片及年产16GW大尺寸光伏硅片切片项目,计划总投资约80亿元。

而在去年底,这家主营业务为纺织服装的企业就已宣布在扬州投建年产10GW的光伏电池片项目,总投资约26亿元。

也就是说,棒杰股份要总共砸下100多亿跨界搞光伏,而考虑其自身能力,截止今年一季度,公司的总资产只有13.79亿元,账上现金5.11亿元。

更让人瞠目的是,这种情况并非个案。

今年5月5日,主营房地产业务的天宸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已与芜湖市繁昌区人民政府于签署《投资框架协议》,拟投资建设光储一体新能源产业基地项目,计划总投资116亿元。而公司目前总资产仅为34.13亿元,其中货币资金只有5.98亿元,另外还有5.55亿元的长期借款。

5月30日,聆达股份宣布在铜陵狮子山高新区建设年产20GW高效光伏电池片产业基地项目,总投资约91.5亿元。在此之前,该公司已连续三年亏损,目前总资产只有21亿,货币资金7192万。

去年,沐邦高科与鄂城区人民政府达成协议,在鄂城区人民政府园区内安排项目用地约500亩,建设10GW TOPCon光伏电池生产基地,项目投资规模预计48亿元。这家企业目前的总资产不过34.21亿,账上只有1.9亿现金,另加短期借款1.65亿。

类似的企业还有皇氏集团、蓝光发展……

PV-info有一项统计数据,仅2022年,跨界光伏的企业数量就达到75家。而在前几天刚刚结束的SNEC第十六届(2023)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上海)大会上,中国投资协会能源投资专委会秘书长张杰对外透露一个信息,TOPCon技术出现后,大规模的资本和企业涌入光伏行业,约90%的世界500强企业已经涉足到新能源行业,预计在中国规划投资的TOPCon项目已达1000GW。而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为230GW。

事实上,如此“盛况”在光伏的发展历程中并不新鲜,其结局和归宿,也早有殷鉴。

02

记吃不记打

过去二十年,光伏是中国最好的行业,也是最坏的行业。

光伏好,因为它造富的速度和规模远超其他行业。

早在2005年,施正荣便凭借无锡尚德的上市登顶中国首富,而彼时距离其回国创业仅4年时间。此外,彭小峰、苗连生、李河君等也几乎在同一时间靠光伏坐上地方首富的位置。

直到现在,光伏企业家的财富值依然是顶级水平。

据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衡昌烧坊胡润百富榜》,2022年光伏行业共有74位企业家上榜,其中东方希望刘永行家族,通威刘汉元家族,合盛硅业罗立国家族,隆基李振国家族,晶澳靳保芳家族,德业股份张和君家族,天合光能高纪凡家族,阳光电源曹仁贤家族,福斯特林建华家族等入围Top100。相关企业家财富总和达到1.6万亿。

光伏又不好,因为它有着很强的周期特征。行业上行时,蜂拥而上,把产能提高到全世界都消化不了的程度;一旦转入下行周期,必然伴随大批企业倒下。循环往复,淘尽英雄。

无锡尚德最终走向破产,施正荣一人躲到澳洲;彭小峰的赛维被清算,在挣扎一番后远遁美国;英利因巨亏重组,苗连生被迫拿出全部身家还债;海润光伏破产,杨怀进入狱;汉能系崩盘,李河君被带走……巨头的命运尚且如此,没有规模和成本优势的中小企业,其结局可想而知。

麻烦之处在于,人们只愿意相信向上的前景,却从来不考虑向下的后果;只看到一举成名天下知的逆袭神话,却没有认识到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残酷现实。也正因如此,才会有源源不断的人怀揣侥幸心理跨界光伏,然后碰得头破血流。

2009年,“太阳能屋顶计划”横空而出,地方政府从旁鼓动,企业大干快上,很多八竿子打不着的企业都转行光伏,有卖水泥的,有做服装的,用当时一个企业家的话说:“只要有钱就可以整!”疯狂程度,可见一斑。

结果是,到2010年,全国建了一百多个光伏基地,1000多家企业的组件产能高达35GW。要知道,当年全球新增装机量不过15GW。2011年,中国有260多家光伏企业,“欧美双反”后的2012年,只剩下112家,几乎所有跨界企业,都被秋风扫落叶般的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黑格尔说:“我们能从历史中吸取的唯一教训,是我们从来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当下,光伏正处于从P型电池向N型电池转变的过渡期,那些跨界的企业以为又等到了染指光伏的机遇。

但事实上,这大概率又是一场“劫难”。

03

倒计时

“碳达峰”和“碳中和”政策发布后,整个光伏产业发疯似的投资,据黑鹰光伏的统计,从2020年至今,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等核心环节,以及光伏玻璃、胶膜、金钢线等辅材环节,累计可查的投资总额已超过2.5万亿元。另一个经典的说法是,过去18年,国内厂商总共建设了380GW左右的全产业链光伏项目,而在最近18个月,又新建了超过380GW的全产业链项目。

其结果,必然是又一次严重的产能过剩。

据业内预计,今年全球最多也只有400GW左右的新增装机规模。供过于求的背景下,光伏各环节的价格已经开始大幅度下滑。

硅料价格连续十周下跌,连续跌破15万元/吨、14万元/吨关口,最新价格已经下探至12万元—13万元/吨。硅片也一样,TCL中环于5月5日和5月11日两次下调硅片报价,而隆基绿能5月29日发布的最新硅片报价显示,公司150μm厚度的P型M10硅片价格已由4月底的6.3元/片下调至4.36元/片,降幅30.8%;150μm厚度的P型M6硅片价格由5.44元/片下调至3.81元/片,降幅30%。

内忧的同时,外患也近在咫尺。

值得警惕的一个事件是,前不久,美国参议院以56票对41票通过了取消关税豁免的决议,该决议旨在废除美国总统拜登暂停对东南亚四国太阳能电池板征收关税的决定,支持美国本土太阳能制造业的发展。尽管这一决议最终被拜登否决,但其传递出的信号是非常明确的,就是美国国内已经有非常强烈的保护本土光伏企业,同时打压中国光伏企业的声音和情绪。

在业内摸爬滚打多年,大风大浪都见过,光伏老炮们对行业发展显然有更为深刻的洞察和预判,他们也在不遗余力的为光伏奔走呼吁,传递理性、客观、真实的声音。

通威股份的股东大会上,刘汉元毫不避讳的指出:“2023年下半年、2024年上半年会是第一轮相对过剩的时点。2024年半年的时间,甚至全年的时间,多晶硅都会处于供过于求的局面。”

李振国直言:“产能过剩可能是下个月,可能是下个季度,也可能是下半年。甚至当然也有可能是到明年才会发生,但越发生得晚,可能下一轮过剩的程度就会越强。今后两三年,会有超过一半的企业被淘汰出局。”

高纪凡在SNEC第十六届(2023)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大会上开宗明义:“中国光伏产业面临产能过剩、技术迭代和国际环境三大挑战。”

在巨头纷纷准备过冬的背景下,跨界的企业就更显得自不量力和幼稚可笑。须知,光伏有着鲜明的同质化竞争属性,这就决定了企业最终只能靠价格战决出胜负。

头部企业由于有规模和技术优势,成本控制能力自然更强。那些信誓旦旦要跨界的企业,且不说本来就囊中羞涩,即便能投产,在技术、品牌、成本、供应链管理等方面也毫无优势,最终大概率还是被踢下牌桌。

末日审判就在眼前,以为蹭上光伏概念就能上岸的企业,你们的算盘打错了。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市值观察(ID:shizhiguancha),作者:文雨

本文来源市值观察,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前瞻网的立场。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0755-33015062 或 [email protecte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