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过去一年独角兽数量腰斩,周期还将持续多久?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chinaventure.com.cn/news/80-20230519-375278.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这是一个短期的周期性现象,还是预示着长期的趋势?

统计显示,每年新晋成为独角兽的公司,数量从2021年的接近600家,下降到2022年的300家,一年下降了一半。这是一个短期的周期性现象,还是预示着长期的趋势?

“2023中国投资年会”上,在艾瑞资本创始人杨伟庆的主持下,天图投资创始合伙人、CEO冯卫东,云启资本创始合伙人毛丞宇,联新资本创始合伙人曲列锋,海通开元董事长张向阳,君联资本联席首席投资官周宏斌六位资深投资人,围绕“投资潜行期,独角兽退潮了吗?”的话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讨论。

曲列锋认为,相对于2021年,2022年美国的募资同比减少了5000亿美元,投资下降了2000亿美元,退出下降了90%。因此独角兽的减少,表面上是科技和产业的现象,本质上是一个货币现象。

毛丞宇赞同独角兽减少是一种货币现象,他还谈到,把时间拉长到过往二十年来看,这也是正常的起落。这一次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的创投还有一个根本性的变化,是从以创新型商业模式驱动,转型为以技术创新和先进智造为主题的投资。 

冯卫东则谈到,独角兽的估值出现down round,估值压力传导下来,过去的项目赔率下降了,但是未来的项目收益率会有上涨趋势。最重要的是投资机构要夯实自己的能力圈,提高在能力圈内的胜率。 

关于胜率,周宏斌认为,今年、明年真正好的项目估值体系下移可能会比较慢,留给投资人的收益空间会收窄,所以需要集中资金、资源到一些质地突出的项目上,选择需求、业务模式相对路径明确、人比较靠谱的项目提高成功率。

以下为现场探讨实录,由投中网进行整理:

杨伟庆:各位好!非常高兴受到投中邀请来主持这样一场活动,我也是投中的自家人,因为艾瑞和投中过去算是兄弟公司。最近我也是用艾瑞资本的名义在外面参与一些活动,一方面提升自己的学习,二是艾瑞资本也是做投资相关和并购相关的服务。

非常开心邀请到5位嘉宾和我们共同开启上午最后一场论坛,请5位嘉宾先做自我介绍,介绍自己基金的主要方向。

冯卫东:大家好!我是来自于天图投资的冯卫东,我们是长期聚焦于中国大消费领域的一个投资机构,投资了很多知名的消费品牌。目前管理资产超过250亿人民币,以人民币为主,也有美元基金,面对的局面更加复杂一些。 

毛丞宇:我是毛丞宇,云启资本成立于2014年,目前管理多期人民币基金和美元基金。我们主要聚焦在早中期的投资,一个方向是产业数字化,包括B2B供应链、企业软件等;另外一个方向是技术产业化,前沿科技和先进智造,比如底层技术创新性零部件和设备等。我们目前已投了近两百家企业。 

曲列锋:大家好!我是联新资本的曲列锋,我们是人民币管理的机构,主要投资于科技方向,具体的赛道是信息科技、半导体、新能源、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等领域。我们主要是在做成长期投资,谢谢大家!

张向阳:大家好!我是张向阳,来自于海通开元,它是海通证券的全资子公司,主要负责投资一级市场。我们投资大部分是在制造业硬科技方面。投了大概600余家企业,180家通过IPO退出了,谢谢大家!

周宏斌:大家好!我是君联资本的周宏斌。公司目前成立至今22年的时间,单笔投资金额从几千万到五、六亿的规模,跨度比较大。我们内部按照投资阶段,以早期投资、成长期投资进行基金分工。另外按照每个行业,进行内部投资业务人员的分组,这样形成相对的专业专注的系统性研究投资团队,谢谢大家!

独角兽数量骤降 发生了什么? 

杨伟庆:主持人在论坛开启时讲了一组数据,每年新晋成为独角兽的公司,数量从2021年的接近600家,下降到2022年的300家,新的独角兽的数量明显下降。我们就这样一个数据,先开始今天的第一个话题。大家有些怎样的观察,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中国和美国有什么样的区别,这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就这些大家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我们先从远端来,先从周总!

周宏斌:目前,独角兽本身数量到了两三百家,这一数量还是不少的,也不是每个独角兽都会成功。阶段性地会有一批独角兽有突破,或者是有一些停滞都很正常。确实是应该说这一两年,整个大的环境,投资的活跃度是有下降的,我想这也是(导致)新产生的独角兽数量,阶段性下行的原因。可能并不是市场资金不够、可能是对估值的理解阶段性出现了胶着状态。市场的流动性充裕,但是没有合适的投资条件。也有不少企业需要资金,但是它也不着急。我想过一阶段,这一数据会有所回升。 

杨伟庆:周总认为去年特殊情况,数据还会回暖。 

张向阳:我也是刚才听说这一数字在降,我原来也不关注独角兽。 

我认为,第一个是原有独角兽有些本身就不是真正的独角兽,是伪独角兽,是在一些热点情况下,大家在阶段性认为它可以长很大、估值偏高造成的伪独角兽。

第二个是认知发生了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疫情的推移以及现在国内国际环境的推移,对于行业的认知和热点认知发生了变化。所以也影响到一些独角兽的评价。 

第三个是原来看好的独角兽企业,它被同行超越或者是发展落后了,可能因为技术落后或者是管理各方面的原因落后而被替代。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是新技术的替代,就原来大家认为它的技术路线可能会成长很大,会高速发展,但结果没有,认知发生很大的变化。另外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为做了一段时间之后大家发现模式没有发生变化。 

最主要的是现在投资方向发生了改变,原来投模式创新的公司比较多,成长速度很快,三年、五年上市能达到几千亿的市值,尤其是To C的公司。现在都在投硬科技的公司,这类公司增长就会很慢,是需要时间慢慢成长的,哪可能三、五年就长很大。投资方向和重点发生了变化,也造成了独角兽会少一些。 

曲列锋:“独角兽”这一概念是从美国传过来的,人民币基金评价美国的概念不一定专业。但是从一些数据分析,完全可以解释这一现象。

美国是世界上独角兽诞生最多的国家,尤其是在2021年全球大概是接近600家里独角兽,美国占了绝大多数。其实2021年到2022年有一个显著下降。你看这一数字,2021年是美国VC大生态的顶峰,因为2020年疫情开始,美国政府为了救市将利息降到了0—0.25,这是一个低点。资金被赶到了VC生态圈,2021年美国募资达到顶峰,1.3万亿美金,比2020年涨了46%。投资也达到了顶峰,投了6800亿美金;退出2021年是美国牛市顶点,美国市场退出了7000亿美金。2022年,美国开始加息,利息从0.25加到了4以上。最后你看资金的变化,美国的募资少了5000亿美元,投资下降了2000亿美元,退出更惨下降了90%。。为什么独角兽下降了这么多就比较清楚了,表面上是科技和产业的现象,本质是一个货币现象,这是我对独角兽数量去年大幅减少的解读。 

毛丞宇:非常同意列锋所讲的货币现象。此外,出现这种现象还有可能是周期的影响。我1999年加入IDG资本,那时还是美国互联网第一波最热的时候,上海新天地还未建成,当时行业很嗨、很热闹。突然到了2000年3月份,互联网泡沫破裂,从高点下落。后来又有移动互联网、金融危机、百团大战等等,这些都是周期性现象。 

周期性现象背后的原因,一是过去二十年美元提供的宽松环境,二是创投行业自己的市场行为:每当有一个新的概念和新的技术,就像今天的大模型出现,大家总是有一种热情。一开始是几个人前瞻性地看到,然后在一个方向有很多的资金进去,快速地将整个市场的估值推高,持续两三年就会快速诞生一波独角兽和估值高峰。等大家冷静下来,开始关心技术和趋势是否能商业化时,自然会有一波回落。所以过去二十年的时间里,每隔四五年总是会有一个周期,这是货币现象背后体现的周期性现象。现在会不会有大的改变?美国从过去的宽松到开始加息,就算停止,也还是4%—5%的高峰。 

另外,中国的创投环境里,还有一个根本性的变化,是从以商业模式驱动的投资方向,到了以技术、先进制造、新能源、芯片、自主可控和进口替代等一系列的以技术和制造为主题投资方向。 

国内的创投环境有两个趋势在叠加影响。我相信经济、投资始终有周期,我们更要思考和探讨的是周期的底层逻辑发生的变化,以及我们作为投资人和创业者怎样适应变化,使得自己以合适的节奏在未来二十年的大环境中去发展。

冯卫东:我觉得独角曾潮起潮落是科技阶段性爆发的必然现象,货币周期只是让它延缓或者来得更猛烈一点,是一个辅助的变量。每一次科技的巨大突破,走向C端的时候都是如火如荼,会催生很多独角兽。

我认为,未来这一大的模式还是不会改变的。过去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到现在面临人工智能的大突破,我们坚信和货币没有根本关系,还是来自于技术创新的扩散带来的一种浪潮,因为它必然不是平衡发展的。它一定是结构化的,永远会有热点行业的突破。

从全球来看,美国和中国都是最大的独角兽乐园,过去几十年中美贡献了全球GDP增长的80%。其实西方发达国家、欧盟过去十几年是不增长的,日本也是不增长的,但是美国增长、中国增长,还有一些发展中国家增长。所以随着增长的持续,我们还是相信独角兽潮会再次到来。

独角兽产生速度有50%的波动在创新的扩散过程中很正常,作为投资机构,你只有相信独角兽出现,才会持续在那里等着独角兽出现,最后捕获它。就算你预测错了也没有损失,而你预测来来没有独角兽,就算对了也没有收益,所以我们作为投资者必须是乐观的。

但还是会很谨慎,货币辅助的独角兽这部分有一定的泡沫,成长性过高的企业,在资本泡沫的推动下,有些成长不一定创造价值,还有可能毁灭价值。所以这样一个“回潮”可以让独角兽生态更加健康,成为真正的独角兽,而不是拖着“脐带”的独角兽。 

杨伟庆:冯总做了总结,讲到整个的技术变革,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变革,带来了整个变革的周期。尾声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率在全球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程度,对整个创投领域产生了大的影响。另外是周期性的货币,这是两个重要的原因。

上市遇阻 独角兽如何应对挑战

过去在地缘政治和国际环境的影响下,中国独角兽遇到了一个特别的现象:原来两头在外的公司,比如原来是美元结构融资,现在退出方面遇到了很大的问题,不管在美国、香港退出,退出机制包括流动性方面都遇到很大的挑战。那对于这些独角兽,作为投资人来说,作为持有者,对于上市遇阻的独角兽有什么建议,尤其是偏模式创新的项目?

请周总先说,君联应该也有一些这样的项目。 

周宏斌:确实现在海外的资本市场阶段性对中概股、港股都估值偏低,有较大的压力。这类独角兽企业,无论已经上市还是没上市,都是阶段性的,还是要积极看待。作为投资机构及企业家而言,更多的应该是去想如何解决问题,专业的投资机构怎样帮助企业。 

举个例子,比如目前企业有重组的机会,但可能由于估值偏高,公司的实际价值阶段性有点跟不上。这时候如果公司能够通过重组,让早期的投资人股东有机会通过打折变现退出,因为基金需要DPI,而对外面新的投资人可以用相对综合较低的估值进来,这对公司来说就解决了当下资金流动性的问题。完成重组以后,有的公司可以转向A股上市,有的公司可以通过回归,再重新规划调整,那么,这些独角兽公司就都有机会重新进入良好的发展轨道。否则的话,估值顶在高点,没有足够的资金去投入发展,早期的投资人基金又到期了,对公司来说也很痛苦。

这也是为什么讲要积极面对,寻找解决办法。但如果是一个企业的基本面不行了,需求、市场都出现问题,那怎么折腾也就没用了。 

杨伟庆:市场上有一个好的案例是爱奇艺,它在过去一年多迎接了这样的挑战。从亏损到盈利,给了给投资人一个非常好的改变和一个很好的认知。请毛总和冯总了了,你们都是偏美元的基金。 

毛丞宇:我觉得美元和人民币基金差别还是蛮大的,钱的属性不一样,决定了很多的特性不一样,并无对错之分。

像投最近的ChatGPT,大多以美元投,因为风险高、看不清楚。但在中国这样的大环境里,我们也投出了MiniMax,并见证它在两年不到的时间里变成了独角兽企业。作为投资人,我们现在关心中国能跑出多少单独的大模型、怎样成长出独立的大模型平台,最终它能不能跑出来。市场越是显性、大家看得越清楚,往往风险越高,不一定能让投资人赚到钱。这样的环境适合让美元投,因为它容错率高,对时间的忍耐性长。当然,在今天这样的大环境中,美元的退出也带来了不确定性。

我们的人民币基金会投先进制造,投新能源。同时我们也需要美元投大模型和不确定性高的赛道,它也会成为中国整个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底层的基础设施,这两边都是需要的。

现在环境的不确定性考验的是投资人和创业者对大环境的判断,以及对企业发展的判断,企业业务要做得扎实,这是投资人和创业者更加关注的重点。

冯卫东:我们当前投资组合中独角兽也有十几只。年初百果园上市了,现在锅圈食汇也在准备上市,这个项目也是独角兽企业,做的是线下新业态的模式。另外也有小红书这样的超级独角兽,估值百亿美金以上。

独角兽的重心下沉,是一个挑战和压力。之前基金的回报预期因此会受到一些影响,但是对未来来说,它又未尝不是好事,估值压力部分传导下来了。项目出现了Down  round,特别是成熟期的项目,早期项目还好,受到估值压力的冲击比较小,因为离上市还远。

估值出现down round,这对于整个行业都是一个很大的调整。未来投资行业还是要靠盈利才能生存,或者生存下来的机构要能够持续盈利,要么是提高胜率,要么是提高赔率。但这两者可能是双管齐下的,比如估值压力传导下来,过去的项目赔率是下降的,但是未来的项目收益率会有看涨趋势。

最重要的是机构要夯实自己的能力圈,提高在能力圈的胜率。天图就是长期聚焦于消费,对于消费我们长期耕耘。机会少的时候我们就是蜇伏一下,因为窗口会来的。现在是技术突破的窗口阶段,To B会火一些。到了技术成熟阶段,就是造福给众多消费者的优势阶段,也成为独角兽爆发的窗口,我们希望不要蜇伏太久。

硬科技退出的变化

杨伟庆:全面注册制之后,整个科创板退出都有限额,每个季度退3%。很多高估值的企业纷纷上市,我们前一段时间刚刚经历过一波,很多的企业去香港上市,估值很高,现在又跌下来了。大家现在在对于硬科技类的一些企业进行一些投资,尤其是原来估值比较高的,未来再在中国的资本市场做退市。

关于硬科技项目在中国资本市场未来退出,大家觉得有哪些变化和风险?有怎样的建议?对于你们基金来说,你们是怎样做的?

张向阳:这个问题我不是很理解,硬科技在国内退出还是有好的时机。我们有减持新规的要求,确实影响比较大。我们有一个股票上市,到今年是第3年上了,还没减持完,我们还是大股东(持股5%以上),这对我们报表的影响会特别大,因为是按市值计算的,按照节奏减少两年,去年市值还有400多亿,今年就跌了一半,我的报表上十几亿就没了。 

但好的方面有两点:一个是上市来说,国内硬科技公司上的比较快,基本上8个月左右,快的7个月,慢的9个月、10个月就在科创板上市了;二是国内市场交易量大,流动性好。目前国内的交易量与以前相比较有所下滑,但在全球来看流动性还是好的。所以国内科技企业能上市,我觉得退出的压力不是很大。

杨伟庆:对于亏损的呢?因为如果业务健康,这方面的企业我们不是太担心,因为市场上有一批财务方面可能未来两三年还会亏的科技企业。 

张向阳:亏损这件事其实是有一个过程的,在美国市场有一些成熟的投资人投了很多的亏损企业,比如说马斯克,他一直在亏,但他判断的是以后他的企业会很大,他是成熟的投资人。

在国内,缺少这样的成熟投资人,如果类似这样的企业在国内上市,估值肯定不会有那么高。但我们有很多的科技企业在美国上市,肯定比美国的企业估值高。

投资群体的认知是有差异的,这个很现实。

所以,在国内亏损的企业如果增长速度不够快,市场渗透率不够高,估值就可能会低。不过现在好的机构投资人多了,他们发现好的企业即使是亏损的也会去投,这是一个慢慢转变的过程。 

曲列锋:伟庆问的问题,我觉得是两点:一是怎样对独角兽这类估值企业投资;二是结合国内资本市场的情况,如何考虑将来的退出以及投资。

在我的理解中,一是刚才几个同仁也讲了,中美独角兽企业的“口味”存在偏差,尤其在细分赛道上。美国独角兽的赛道和我们的赛道,在细分市场方面分道扬镳。这种情况下,要关注不同市场的“口味”,你在美国、香港和国内科创板上市,它的Focus和关注程度可能不一样。

二是关注独角兽企业,对于我们VC投资机构来说是不会投这样的企业,除非老股东追加投资。对于PE来说,还是要把判断时间拉开来看长期价值。如果短期有一二级倒挂,但是企业长期有独特的竞争力,未来的市场增长能够消化掉现在的估值,那我觉得就可以做投资,不符合的话就无法做了。 

杨伟庆:因为不同的基金擅长的领域不同,所以我接下来会问每个基金自己的投资领域。因为去年有疫情,今年经济一季度有比较好的表现,各位在今年的投资策略有怎样的调整,原因是什么?请每个基金结合自己擅长的领域,和大家讲一讲自己投资策略的调整及背后的原因。

冯卫东:我们一直关注投消费升级,过去更多关注需求端的变化,包括商业模式的创新。我们去年开始重新思考,未来创造投资价值的最大驱动力是什么?我们认为科技发挥的作用会越来越大,所以会关注科技在创造新消费,特别是开创新消费品类上所起的作用,同时也会加强科技属性。

当然,我们还是会继续保持传统对需求的洞察和商业模式的理解。 

杨伟庆:毛总,你们投SaaS比较多。 

毛丞宇:过去九年,我们确实投了一百多家数字化领域的企业,大概有十几家估值从投时的两三千万美金跑到了独角兽,或者是20-30亿美金,比如说MiniMax、PingCAP等。

首先,因为是早中期投资,今天它冲到30亿美金也好,又回到10亿美金也好,我都是在“水上”,就是账面价值波动比较大。中国和美国有一个大的区别,美国市场环境变冷以后,是可以接受DownRound的。这是因为,美国的企业人力成本高,相对来说对现金的需求更大。

中国不太接受Downround的文化,会带来很多复杂的问题。一般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做Downround。另外,企业人力成本相对低,如果融了一亿美金,足够自身维持两三年。

我们投的很多软件企业,两到三年出来融一轮,每次业务大概增长50%左右。To B企业的好处是,一旦成为行业领头羊,收入呈线性稳定增长。这是我们对于大多数软件企业,碰到这一市场环境怎样解决Downround或是独角兽企业数量下降的现象的看法——本质还是在于业务的稳定增长。。

从投资的角度来说,在美国,大家都是在投数据和模型。中国的发展业态比较多元混合,而且行业比较多,模型、流程、数据都在投,都有机会。我们既要看到美国的技术发展趋势及历史,同时也要了解中国的国情和各个行业,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找到好的企业。在投进去以后,首要的是企业的业务能稳定增长,建立起核心壁垒。

曲列锋:我们投资的半导体、能源科技、生物医药等,估值还比较高,所以相对不太好投。整体来看,未来还是看好这些赛道的长期发展,所以投资策略没有太大的变化,还是坚持在这些赛道里。哪怕估值不低,我们还是坚持寻找有长期增长价值的企业,投资策略上做了一点微调,就是尽量投早、投小。

杨伟庆:现在的新能源,尤其是锂电价格狂跌,目前有点企稳。对于新能源领域的投资,生态方面会有改变吗? 

曲列锋:这个调整正常,能源科技不止锂电这一条线,其他的科技在未来3-5年会层出不穷涌现。能源的整体变化,包括商业模式也不断出现变化,所以能源大的领域的赛道还是有很多机会。 

张向阳:一直在微调,但是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去年比往年还多投了十几亿元,一年的投资总量大概三十多亿元。这也不是我们的硬性指标,就是遇到了好且看得懂的企业就投了,遇到不懂的企业就少投一点。 

方向还是这几个主流行业,但是我们注重两点东西:一个是技术的领先性,二是进口替代。我们把进口替代看得比较重,如果说前几年我们投的很多进口替代是大项目、设备和大行业上的产品,最近这两年我们发现自己投了很多小的行业或者是材料类公司。其实市场并不是很大,但是原来全部从国外进口,比如说高端光刻胶,那国内就是空白的。所以说这些小的行业,还有一些半导体的配件、零件和材料,大概市场规模就只有几十亿,但这一类能做到进口替代类的项目,我们最近投得比较多,而且估值还可以,大家还没有在这上面把估值炒得很高。

虽然在新能源和半导体领域一些项目估值很高,但是我们坚信这两个行业是要一直坚持投下去的。

杨伟庆:前两天听一个专业做芯片的同行说,芯片这一产业基本上投得差不多了,感觉行业的新机会涌现的概率很低。 

张向阳:我觉得他说的是一部分,这是两个行业。新能源是一个领先行业,半导体是补短板行业,但它在国际上已经是非常成熟的行业了,很多已经投的企业在国际上就是一般制造业水平,但在我们这里是先进制造业,因为我们是在补短板。

所以在整个过程中,每个环节都有很多公司,它是很成熟的产业链,但是我们在这中间,国内能够制造的占到百分之十几,方方面面大量都是进口。从材料、设备、制造,每一个环节都有机会去替代,这就看技术能不能达到,因为它已经相对成熟了。

你要说它有很大的变化,不太可能,一个新的技术把半导体的颠覆?不太可能,这是两个不太一样的东西。 

周宏斌:我们的投资方向一直没有大的调整,第一个是先进制造业,第二个是科技领域,包括软件、数字经济相关的赛道,第三个是医疗健康,这三个大的行业主题构成所有基金的投资主题。

我们从去年年初做了调整,总体一句话:所有的资源资金尽可能往质地突出项目集中,我们的出资每年的投资当量(指投资总额)并没有明显的下降,但我们的项目数量会有所聚焦。原因是什么?我们觉得可能今年明年真正特别好的项目估值体系下移会比较慢,留给投资人的收益会收窄,所以我们需要集中资金资源到一些比较特别突出的项目,选择需求、业务模式相对路径明确,人比较靠谱的项目,这样我们提高成功率,通过提高项目的成功率来保持基金较好的收益水平。

杨伟庆:今天这场论坛的时间也差不多,刚才也讨论了全球和中国的独角兽,还有各个基金目前的退出以及投资策略的观点,有非常多的干货能够帮助在座各位做基金投资以及产业相关服务,也提供了一些比较有价值的建议。

投中资本一直在做并购,帮很多独角兽寻求一些被并购的机会,艾瑞资本和投中资本一起合作,帮助一些上市公司寻找被整合并购的退出方式。

今天有位嘉宾讲,在全球的股权投资市场和非二级市场的投资领域中,不管是美国还是欧洲,都是以并购退出为主,中国目前是成长型投资为主,并购为辅。我们希望投中的一些业务能够给各位投资人提供退出的渠道,在有些项目方面提供帮助,给在座的各位同行提供一些服务的机会。

非常感谢五位嘉宾精彩的发言,也感谢在座的同仁、朋友一起来听这场论坛,感谢!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