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一吨碳的“新”生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news.iresearch.cn/content/202305/469428.s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一吨碳的“新”生

来源:北京商报    作者:金朝力 袁泽睿      2023年05月15日 10:55

“我工作日都是骑共享单车上下班,往返路程加起来大约5公里,会显示我可以获得1.25公斤的减排量和13个减排积分。”在天通苑居住的陈先生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目前,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都推出了各自的个人碳账户。在对个人碳账号进行探索的同时,2011年,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北京、天津、上海等7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尝试把“二氧化碳的排放权”当作商品进行买卖的新商业模式。也就是说,碳减排量将参与到碳交易市场的流通中,在当下各企业碳中和压力日益增长的背景下,一吨碳配额或许将成为新的“紧俏货”。

新账本

个人碳账户成了新商业模式

陈先生在一家广告公司上班,从家到地铁站大约2.5公里,这段路他以前一般都会选择开车。2023年1月,他经同事推荐添加了“北京绿色生活季”小程序。扫码、注册,简单几步,一个专属于他的“个人碳账本”开启了。

在“北京绿色生活季”小程序上,每个绿色行为的减排量,都被量化到克。骑行共享单车,可以获得每公里250克的减排量;点外卖选择“无需餐具”,每次可获得45.72克减排量;物流使用电子面单,可获得5克减排量……这些都会被记录在个人碳账本小程序中,并获得相应的绿色积分。

“现在每天我都是骑车去地铁站,这样一次能得到2个积分。攒够积分去兑换共享单车的月卡,还能继续减碳!”从一开始的好奇、有趣,到后来每天参与,来自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徐彬则慢慢地养成了很多新习惯:平日里尽量电子化办公,减少纸张使用;自带杯子购买咖啡,自备袋子去商超购物;周末全家出行,垃圾会分类投放……看似简单的小举动,却可以为绿色生活作出大贡献。

个人碳账本在帮助公众养成绿色行为的同时,也在倒逼企业低碳减排。例如部分外卖行业使用过多的包装和一次性餐具,这种情况有可能因为公民的绿色行为而发生改变。

北京商报记者发现,除北京外,上海、深圳也都推出了各自的个人碳账户。像深圳就曾推出居民低碳用电小程序“碳普惠”,通过对家庭电量进行换算,对居民家庭减排量进行统计,给予用户不同等级的个性化标志勋章。此外,淘宝也上线了自己的个人碳账户平台“88碳账户”,用户则可以通过拍照的方式对生活中各项绿色行为进行打卡,将碳减排量记入个人碳账户中。

北京节能环保中心宣传培训部部长武德俊表示 ,“在碳账本的设计上,我们结合了北京的城市特点,包括了共享单车、外卖、出游、购物消费等,希望打造一种‘北京模式’,全面记录我们的碳足迹,引领大家更好地践行绿色生活”。

中国科学院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居民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占全社会碳排放总量的53%,超过了总碳排放量的一半。

在新一轮的个人碳账户潮流中,个人碳账户的覆盖范围开始变广,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正在形成。

新交易

成交价格每天都在变

2021年,天津市新天钢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天钢”)综合部能环主管郭新经过培训、考试,成为天津市首批持证上岗的“碳管理师”,也是钢铁行业首位“碳管理师”。

在郭新职业转型的同时,一场国内碳交易的历史变革也正拉开序幕。2011年10月,国家发改委批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等7个重点省市作为首批碳排放权市场交易试点区域。

其实,早在启动“个人碳账本”10年之前,北京就作为全国7个试点省市之一,率先开启企业法人间的碳排放权交易。

碳交易指的是,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在6种被要求排减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为最大宗,所以这种交易以每吨二氧化碳当量为计算单位。

交易前,主管部门将规定时期内的碳排放配额分配给重点排放单位。如果A单位加大研发投入、开展技术创新,实际碳排放量低于配额,就可以把“富余”的配额在市场中出售;如果B单位的碳排放量超过配额,就要以市场价格从其他单位购买碳排放配额。

2013年开市至今,北京各类碳排放权产品累计成交约1亿吨,成交额超过35亿元,配额线上成交均价大约为每吨68元。“同期津、沪、渝、粤等试点区域,总交易量为5.8亿吨,交易金额152亿元,交易价格为26元。也就是说,北京接近全国碳配额价格的两倍还不止。”北京绿色交易所有限公司总经理梅德文说。

“在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以下简称‘天排所’),碳交易主要通过线上交易平台进行。客户需要注册交易账户、绑定银行账户之后就可以对交易大厅已挂牌的项目进行报名、参与线上竞价。每日的开盘价为前一交易日线上交易均价,每日的成交价格是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定价的,由市场自主定价。”天排所交易业务部总经理安丽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据安丽介绍,根据《天津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和《温室企业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国内外机构、企业、团体和个人均可参与碳交易,但目前天排所仅对国内企业、机构开放。目前碳排放交易的大户主要集中在电力、钢铁、化工、石化等高能耗、高排放行业。

“以钢铁行业为例,在钢铁的生产过程中,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工业生产过程排放,以及净购入使用的电力、热力、固碳产品隐含的碳排放。其中化石燃料的燃烧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郭新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安丽表示,参与碳交易的企业分为三大类,一类是被纳入配额市场的控排企业,需要完成强制履约任务;第二类是自愿购买碳信用并注销以实现其所作出的自愿碳减排承诺、改善自身的ESG表现,建立绿色品牌形象,从而降低其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成本以及获取长期收益,在消费者市场获得青睐;第三种是投资类客户,把碳资产作为可投资的大宗商品或金融资产,通过交易获得经济收益。

新转变

配额盈余商机凸显

“在碳排放履约中,我们经历了从配额不足到配额盈余的过程。”北京公交集团科技信息部副经理刘宝来介绍,集团在2016年被正式纳入北京市碳排放交易试点范围。入市前三年,集团每年都要额外买配额,低碳转型迫在眉睫。

“我们最主要的措施是推广使用新能源车辆。”通过逐步采用新能源车辆替换老旧车辆,2019年起,公交集团碳排放配额终于有了盈余。数据显示,通过“油换电”低碳转型,与2016年相比,2022年北京公交集团能源消耗减少了30万吨标准煤,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50万吨,柴油消耗量由25万吨下降到10万吨以内。

“2021年和2022年碳排放履约期间,集团将盈余的配额在北京市碳交易市场进行了公开交易,先后完成挂牌80次,成交42笔,活跃了碳交易市场的同时也为公司获得了收益。”刘宝来兴奋地说。

北京公交集团的情况绝非个案,很多企业都在碳交易中出现了新变化,发现了新商机。郭新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在进行碳交易的前几年,新天钢的碳配额有较大的缺口,需要去碳排放交易市场上购买指标,直到2021年度碳排放指标才实现盈余,可以在碳排放交易市场上交易。

新天钢能实现碳排放盈余,也得益于投入了一系列的节能减排项目。郭新介绍,新天钢不断深挖余能回收潜力,提升能源转换和利用效率,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严控能源消耗总量。先后实施了100MW超高温亚临界发电、烧结余热发电、干熄焦余热发电、冲渣水余热回收、节能电机、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一系列节能减排改造项目。2022年度自发电量 31.52亿度,年节约费用22.7亿元,自发电率达 52.65%。

“如果碳排放有结余的话,不仅可以节约购买配额成本,还能把结余部分进行市场化交易,给企业创收,这提高了企业进行低碳转型的积极性。既有助于落实‘双碳’目标,也是钢铁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必然之路,更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实际表现。”郭新说。

“因为我们配额总量是紧平衡的,以前我们去调研的时候,企业会着重表达碳排放减排压力大、配额不足等诸多担心。”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应对气候变化处三级调研员李春梅说,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有了从思维到行为的全方位转变。“现在一些大型新建厂会做充分的调研和成本分析,在可用的空间里安排上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热水等节能设备。这样它进入碳市场不仅没有压力,还会获得很多收益。”

新效应

今年交易量将有较大提升

尽管在个人碳账户和企业碳交易两条战线上都取得了进展,但国内的节能减排并非坦途。

2022年是全国碳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的第一年,交易十分冷清。2022年,全国碳市场碳配额交易量为5088.9万吨,其中大宗协议交易占比87.84%,挂牌交易占比 12.16%,总交易量较2021年同比下降71.54%。总成交金额为28.1亿元,同比下降63.27%。

相较2022年全球125亿吨的交易量和8650亿欧元(约合6.3万亿元人民币)的交易额,中国碳市场的规模显然任重道远。

就个人碳账号而言,仍然需要探索。中华环保联合会有关专家表示,建立系统化的碳减排“数字账本”难点不在于技术,而是一直以来对个人碳减排行为缺乏统一标准。

北京商报记者发现,各种个人碳账户的标准并不统一。例如在“北京绿色生活季”个人碳账户内,骑车出行每公里的碳减排量为250克,在“88碳账户”中,这一数字则为334克。个人碳减排行为标准无法统一,最终导致不同平台之间碳减排数据无法互通,进一步阻碍了交易平台的构建。

在企业端,碳市场还需要长期、稳定的制度安排。路孚特碳组高级分析师谭琭玥表示,全国碳市场的市场运行和保障制度还不完善,控排企业大多处于被动履约的状态,即在履约前较短时间内进入市场交易。现货交易的碳市场一般在履约截止日期前出现交易高峰,流动性比成熟的金融市场差;在非履约季,碳价没有很好地反映碳减排资产的价值。

有关专家预测,在交易量方面,由于2023年底是第二履约周期企业履约的截止时间,今年的交易量势必将比2022年有较大提升,交易高峰期将在下半年。目前的数据也验证了上述趋势,截至4月11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超过2亿吨,远远超过了2022年的全年总和。

郭新认为,落实“双碳”目标,不是一个行业,也不是某一个人的责任,而需要整个社会、每个人都积极参与进来。对于企业来说,不是某个部门的工作,而是从上到下都积极行动,将降碳意识和责任贯彻到工作始终。

在四川的某大学食堂,刚吃完早餐的方琦(化名)就拿出手机给空盘子拍照,然后通过微信小程序进行光盘打卡……

让每一次低碳绿色行为都能被记录、被看见和被肯定,低碳环保理念的正向效应不断放大与释放。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艾瑞网立场)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