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该不该,复制淄博_经济学人 - 前瞻网
source link: https://www.qianzhan.com/analyst/detail/329/230511-f04350d9.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该不该,复制淄博

作者|李杭 来源|读城记工作室(ID:DUCHENGJIPLUS)
熊熊的烧烤炭火
与
炙热的工业铁水
没人能想到,淄博能持续霸屏热搜。
两个月连上热搜一百多次,“24人吃淄博烧烤花760元”“淄博大姐留宿12名无房游客住家里”“淄博烧烤不涨价的最大底气”……

任何能跟淄博扯上关系的,都能冲上热搜,比如“男子返乡遇淄博爆火留下卖橙汁”“男子在淄博吃完烧烤直接买房定居”……
“顶流”的实力,逐渐变得直观——淄博一季度GDP超1000亿元。
不少城市都想“抄作业”。
有的直接带队去调研,近距离观察。据媒体报道,4月以来,辽宁锦州、河北安阳、河南信阳等多地的文旅、招商部门,组团到淄博走访。
有的则是复盘研究,学习淄博的成功经验。锦州烧烤协会、河南省南阳市社科界为此专门召开会议,研究淄博烧烤的“出圈”路径。
但是,淄博的这波出圈操作是否能成为城市营销的样本,尤其是否值得工业城市“照抄”?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可能要先捋清烧烤和老工业城市之间的渊源。
落寞的工业,火热的烧烤
中国从不缺好吃的烧烤,更不缺烧烤好吃的城市。
黑龙江的鹤岗、佳木斯,吉林的长春、四平,辽宁的锦州、鞍山、本溪,新疆的巴楚、尉犁,山东的济南、淄博……
从西北到东北再到华东,都有拿得出手的烧烤之城。
猛地一看,它们之间好像没有什么联系。
不过细细整理,你会发现,在这些城市中,除了新疆、内蒙古等占据先天原料优势,其他大多都是工业城市。
烧烤,为何与工业城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人们赞美一座城市烧烤氛围浓厚时,往往会带上一句话,“在这里,人人都是烧烤师傅”。
在老工业城市里,没人天生就会烧烤。支起这些城市里成千上万个烧烤摊的,背后往往是一段段充满失落与伤痛的往事。
上世纪80年代,对于我国的工业发展来说绝对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年代。
在当时,我国整个工业领域都开足马力搞建设,办工厂。那是我国重工业发展最激情澎湃的年代,也是我国很多工业城市的辉煌年代。
在那段辉煌时期,大型国营工厂,是最红火的“铁饭碗”单位。在那里工作的工人,则是最具有消费能力的群体之一。
齐齐哈尔某家烧烤店老板告诉时代周报记者,1980年代,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下班后和家人、朋友去街边吃点小串,是工厂工人较为普遍的消遣方式。
有消费便有生意。烧烤从此开始在工业城市里生根发芽。
然而,谁都不会想到,烧烤行业在老工业城市的进一步兴盛,也是因为工人。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加上产业结构单一、改革开放促使经济重心南移,不少工业城市的大规模国企破产、改制、重组,很多工人不得不离开工厂。
那个年代,在重工业城市,民营和个体经营企业相对较少,工人多数要靠自己琢磨生路。
烧烤作为门槛相对较低的餐饮行当,成为当时很多人的选择。再者,工厂废弃材料多,为工人改造烧烤装备提供了便利。
比如齐齐哈尔的烤盘,第一代的烤盘就是用工厂废料在车床上车出来的。
90年代末期,这些工业城市街头巷尾的烧烤摊子越来越多。在这些烧烤摊上,烤串的是过去的工人,吃串的也是过去的工人。
他们之中,一半的人靠烧烤维持生计,一半的人靠吃烧烤喝啤酒来排解生活的苦闷,渐渐地把工业城市的烧烤越烧越旺。
这种饮食习惯一直流传了下去,逐渐演变成一种文化。
街头巷尾的一炉炉炭火,延续了老工业城市里本来燃烧着的熊熊工业之火,承接了一个又一个漂浮在时代浪潮中的工人家庭。
当工业城市变成“烧烤大市”
靠烧烤火起来的城市,淄博并非是第一个。
以锦州为代表的东北烧烤城市,在21世纪初期就已经试着尝试。
和众多工业城市一样,锦州的烧烤始于20世纪80年代,兴于90年代。
到了21世纪初,作为东北烧烤的扛把子,锦州烧烤已经有了较大的名气,吸引了众多电视节目争先报道。
凭借电视节目的传播,以及人们的口口相传,在当时,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到锦州品尝当地的特色烧烤。
见识了自家烧烤的实力之后,锦州主动出击,不仅成立了烧烤协会,当地政府也开始有意识地把烧烤打造成一个文化品牌,并同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开发相互融合。
从电视时代进入新媒体时代后,锦州也曾搭上过流量的快车。
2016年之后,在《天天向上》《舌尖上的中国》《人生一串》等节目的轮番宣传下,越来越多游客因为烧烤奔赴锦州。
由此,锦州的旅游收入连年增长,由2016年的174.7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244.8亿元。
其他“烧烤大市”也都或多或少像锦州一样,营销过自己家的烧烤。
2017年,辽宁丹东曾举办烧烤盛宴,免费提供7000斤黄蚬子,吸引超过3500名游客聚集;齐齐哈尔在2018年曾举办“齐齐哈尔芭比Q之旅”,以“美食+旅游”推动当地文旅发展。
这些“操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也让这些地方的烧烤有了名气,但是都没有在社交媒体上形成现象级传播,也没有在短时间内吸引全国游客“蜂拥而至”。
谁都没有想到的是,这些烧烤界“老大哥”都没能完成的事情,被淄博这个烧烤界“小弟”完成,并且是超额完成。
从数十万大学生“进淄赶烤”,到连续登上热搜榜两个月,淄博真真正正成为了“顶流”。
这之后,网络流量迅速转化成了文旅的“留量”。
3月以来,淄博火车站日均发送旅客1.9万人次、到达旅客2万人次,连续5次打破近三年来该车站单日到发旅客数新高。全市1288家烧烤经营业户日均接待人数13.58万人。
“留量”又转化成了消费,实实在在地推动了淄博的经济发展。
据淄博统计局发布的2023年一季度经济数据,根据市级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淄博一季度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057.7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7%。
其中,淄博消费市场复苏势头强劲。一季度,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3.6亿元,同比增长8.3%,分别高于山东全省、全国2.7个、2.5个百分点。
如此亮眼的成绩,引来了不少老工业城市的目光,让它们猛然发现,工业城市转型,似乎也能用这种“很轻”的玩法。
产业转型,是众多城市面临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像淄博一样的老工业城市。
对于这些老工业城市来说,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是一种思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也是一种玩法。
淄博的想法是从2013年开始。那会,淄博提出要发展文化旅游业,努力以服务业跨越发展带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从那时起,淄博试着在文旅营销上花力气。
2013年初,淄博市开始有意识的与淘宝、途牛、同城等多家OTA合作,同步进行景区门票和线路及旅游产品的网络营销,还和搜索引擎网站合作,把淄博作为“旅游目的地”,从网络上开始推广。
2015年,淄博把文化名城建设的地位与“工业强市”“生态淄博”并列,把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文化名城建设的突破口;2016年,淄博在各区县相继启动“百万市民游淄博”活动,到山东省内16城市“安利”自己,以此开展旅游巡回促销。
或许就是从那时开始的积累,让淄博政府有了能够承接住流量的能力,也让当初定下的“把丰厚的文化与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发展优势”的目标逐步成为现实。
今年“五一”假期,淄博成功跻身为旅游热门目的地,创下近10年来的客流量最高记录。
当地知名打卡地“八大局便民市场”登顶全国景区排队榜单;淄博站累计发送旅客超24万人次,较2019年同期增长8.5万人次,增幅55%。
淄博的成功,让很多老工业城市忽然明白,工业城市向“轻”转型,效果也还不错。
老工业城市,不止“补烤”
巨大的流量,让淄博正在撕掉“工业城市”的标签,转向“旅游城市”。
年轻、友好,正在成为淄博新的关键词。
比如发布烧烤地图、定向发放烧烤消费券、设置高铁烧烤专列、新增21条定制烧烤公交专线、在全市34家A级景区推出“免费开放日”活动等。
淄博以烧烤的名义,重新出现在外界面前,很多城市赶来“补烤”。
从近期组团到淄博调研走访的信息能窥出端倪:
4月16日至18日,锦州市凌河区赴山东淄博张店区和临淄区,考察调研烧烤产业发展情况;
同月24日至26日,锦州市太和区赴山东潍坊、淄博等地开展招商考察活动;
还有河北省定州市、河南省信阳市商务局、天津市河北区等,分别到淄博进行考察招商和学习调研。
但问题是,老工业城市该“照抄作业”吗?
以东北地区的老工业城市为例,直播、烧烤,甚至是旅游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的热闹,并没有为经济带来直接影响。相反,人口外流、房价低反倒是当地城市出圈的代名词。
“其实,文旅只是淄博转型中很小的一个方向。淄博这么多年也在发展数字经济、智能制造、智慧医疗等一系列新经济和新产业。”互联网分析师丁道师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这是所有老工业城市可以向淄博借鉴和学习的。
把时钟的指针拨回2018年。当时,淄博作为山东省唯一的全国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既有产业结构偏重偏旧的难题,也有新产业还没有发展起来的局面之困。
淄博的做法是,“出清”水泥、钢铁、陶瓷等传统产业,“上新”新能源汽车、储能、光伏、氢能等新兴产业。
近五年时间,淄博已经没那么“重”了。
目前,淄博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5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36家,省级瞪羚企业130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20家,数量居全国第六。
但是,要解决老工业城市的转型困境,还得从自身出发。
“从长远来看,像淄博这样的老工业城市不可能只靠烧烤、餐饮和文旅行业,因为它没有像张家界、九寨沟和武夷山这种特色景点,所以未来它还是要靠创新。创新才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人才是城市的发展内核,有了人,创新的种子才能在城市内部生根发芽。
“对于老工业城市来说,想要成功转型,急功近利是万万不行的,还是要靠通过设立大学,培养人才,从而驱动城市创新发展。”丁长发认为。
在丁长发看来,工业城市想要实现转型发展,最终还是要靠内生驱动,这样才是可持续的。
“就像匹兹堡作为美国的钢铁工业中心,在经济衰退之后,主要靠的是当地的大学来培养人才,留住人才,靠人才来进行创新,内生驱动。”他说,淄博也可以学习这种方式,建一个好大学,逐步培养人才,从内部爆发出新的动力。
而今,有了“热情好客”的城市名片,淄博揽才也就变得容易多了。
据报道,近日,淄博市名校人才直通车赴吉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开展人才招引。三场招聘活动共有45家企事业单位参加,累计超千名学子到现场咨询洽谈,达成初步就业意向591人次。
这次,工业城市或许能先从这开始“抄作业”。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读城记工作室(ID:DUCHENGJIPLUS),作者:李杭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