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赛道Hyper | 13 Ultra国产2K屏折射小米豹变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awtmt.com/articles/3687091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赛道Hyper | 13 Ultra国产2K屏折射小米豹变

周源 发表于 2023年04月21日 00:28
摘要:顶级旗舰,配国产屏,何以如此大胆?

“这是专业影像设备,不是一台拍照手机。”徕卡品牌大使、著名街拍摄影师Matt Stuart如此评价刚刚发布的小米本年度人文影像旗舰小米13 Ultra。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比如海报风格、产品设计、视频音乐、手机周边配件(小米旗舰机史上首次同步发布)或发布会解说词等,小米13 Ultra确实很像是一台专业相机。

奇特的是,如此重要的顶级旗舰,却配备了一块2K国产屏,这似乎与小米着力营造的高端定位,有些格格不入。

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通过与业界及小米的深度交流,华尔街见闻发现,采用这块国产屏,暗藏着小米隐晦的重大转向。

所谓“君子豹变”,小米此变,正是中国特有的高端制造业能力提升的缩影;而其作用,却是在事实上成为衔接企业实验室开创性技术到实现市场商业价值的节点。

影像战略升级第二章

影像已经成为当前国产智能手机设备商,推动行业微创新的焦点赛道。

小米在影像领域的突破,源自和德国徕卡的技术合作。首款成果是小米12S Ultra,2022年7月8日上市,从而以之启动小米影像战略升级序幕。

此次推出的小米13 Ultra,首度实现徕卡光学镜头小型化的突破。在影像技术上,进入小米创始人兼董事长雷军说的“小米影像战略升级第二章”,仍遵循“人文影像”方向——追求真实、关注人、关注人关注的瞬间。

小米13 Ultra无限接近“人文影像”目标的杀手锏,就是联合徕卡工程师,正式推出基于专业光学能力、并将这种能力系统性带入智能手机影像领域的Summicron镜头。

小米称,“双方共同设计、开发移动影像领域‘完美的Summicron镜头’,继承徕卡相机镜头的极致光学能力,实现光学性能、小体积、大光圈以及经久耐用的平衡”。

根据小米官方的介绍,小米13 Ultra的镜头设计采用了“超高阶偶次多项式”,镜片拟合精度达到纳米级,逼近光学极限。同时,纳米级的工艺生产能力要求,也让镜片优中挑优,良率甚至不足 10%。

2f625a72-2e6c-4ce8-9fe0-d0dd895e25d0.png

 (图片来源:小米手机官方微博)

 “这支镜头量产和应用难度极高,非常脆弱。小米竟敢在如此重要的旗舰产品上直接推出,是不是有点冒险?”有供应链人士向华尔街见闻表示。

目前小米对Summicron镜头特性的描述较少,从徕卡官方对优质镜头的描述看,小米13 Ultra的这款镜头,具备大光圈、紧凑尺寸和在整个焦距范围内高成像的性能。

徕卡官方推特称,经徕卡与小米团队的持久努力,小米13 Ultra在从广角到长焦的不同手机镜头首次实现了一致的卓越光学能力。

通过与智能手机镜头供应链的深度交流,华尔街见闻了解到,小米工程师们(也很可能包括徕卡团队)重新设计了这颗8片均为非球面镜片的“23mm F1.9”镜头,还对非球面镜片的计算精度与加工精度做了升级。

基于对徕卡光学严苛标准的遵循,Summicron镜头最终实现了在整个像场范围上更均匀的成像表现。

在镜片上做这么深度的优化,原因是小米认为当前业界太过于迷恋影像算法,但摄影的本质是记录光线而非对物理世界的光影做出主观猜想。

因此,小米努力提升13Ultra摄像头光学镜片的品质,目的是想要提升镜头的原始解析力,降低成像原片锐化度(否则会损失初始细节)和不必要的计算摄影干涉,以保留创作成片的光影细节信息。

小米13 Ultra的影像硬件配置,采用四摄组合,传感器结构为索尼IMX989(一英寸大底)和三颗IMX858,覆盖六大热门焦段:12mm - 23mm - 46mm- 75mm -120mm - 240mm。

这款机型最出众的技术亮点,在于这是首款采用1"可变光圈主摄,实现f/1.9|f/4.0两档物理光圈可变的智能旗舰。

技术描述或许过于抽象,在终端体验方面,小米13 Ultra的影像实力,如何体现?

主摄采用大底物理可变光圈的设计,让这款移动设备拥有无限接近更为出色的光学表现,因而竟能像专业相机一样,达成细分场景的随时抓拍创作能力。

这个场景,就是“街拍”。小米13 Ultra,能通过双击音量下键,无需对焦,通过小米影像大脑的加速引擎,即可实现0.8s极速抓拍。

这在终端用户层面,带来的体验用一句话表达:免除自动对焦环节,实现随见随拍。在主摄二级可变物理光圈的加持下,成为一款典型的人文街拍智能手机。

这是小米在影像领域软硬件能力的综合体现:小米13 Ultra街拍模式,灵感源自街头摄影师常用的“超焦距”拍摄手法,即通过手动设置对焦点的方式,实现免对焦快拍。搭配专业摄影套装,能拥有更接近相机的握感和操作体验,以及更灵敏的抓拍感受。

伴随主摄影产品发布配套的专业套件,这种方式,就智能旗舰产品层面看,极为少见。小米13 Ultra很可能开启了一个新的专业影像旗舰表达方式,就像小米12s Ultra首创的成像照片底部打上的关于徕卡logo、小米机型和光圈、焦距、感光参数等信息水印,引发业界从众风潮。

与众不同的全链路模式 

近年来,但凡谈及智能旗舰机的影像性能,“全链路”成为高频关键词。但此关键词主要集中在软件算法域(拍摄环节),而小米13 Ultra将范围从拍摄扩展至呈现,甚至进一步扩大到专业影像印制环节。

为满足专业用户冲印“原作”的需求,小米与全球知名的艺术印刷机构雅昌联合推出“小米专业影像印制服务”,这在手机行业中尚属首次。

基于小米/雅昌联合推出的光谱级色彩映射方案,小米专业影像印制服务实现了跨体系色彩管理,冲印图像与屏显图像色彩几乎完全一致。

小米认为,一台合格的创作设备,需要从拍摄到呈现都充分忠于真实,以还原创作者意图。为此,小米联合Adobe、华星、雅昌等行业知名企业,希望给用户带去全链路专业的创作体验。其中,Adobe的作用是对小米13 Ultra拍摄的所有RAW影像文件做全面色彩校准。

与TCL华星联手推动屏幕发光材质的底层技术研发,是小米影像全链路呈现的核心环节:双方联合研发了一块6.7英寸专业2K超色准屏幕,能呈现影像原色。

小米认为,在拍摄环节,通过软硬件实现对物理世界光影特性和色彩的高度还原,需要呈现环节的“高保真”(原色)配合,继而通过印制影像原色,最终完成全链路影像创作流程。

在此过程中,屏幕是否具备“原色”呈现性能,至为关键。

小米13 Ultra这块2K LTPO(Low Temperature Polycrystalline Oxide)屏默认支持新原色模式,采用新版CIE(CIE标准颜色测量系统)2015标准校准,显示效果堪比苹果4万元级别的Pro Display XDR(极致动态范围)顶级专业显示器(浏览视角超宽广,超过10亿色彩,尽以超高精度呈现,显示效果远超HDR)。

这块屏幕采用的C7新型发光材料,由小米和TCL华星联合研发,其技术特征是,在低亮度模式下的发光效率、可视角度(大角度色偏收窄50%)和2600nits最高峰值亮度(全球智能手机屏幕最高亮度),都达到了国产原色屏的巅峰,甚至超越了全球屏幕标杆三星电子顶级屏幕发光材质Display E6。

很难想象,国产屏底层技术突破由小米实现。

华尔街见闻了解到,小米对屏幕底层技术创新,从2016年就已启动。2016年,小米成立专门的屏幕显示技术研发团队,“原色屏”技术也由小米率先引入业界应用,成为旗舰机标配。

2021年8月,小米与供应链科技企业华星光电正式建立联合实验室,共同推进核心技术攻坚:从驻场协同研发、面板定义、材料开发、联合确立验收标准、重建显示构架、共同定义电路排列、优化显示算法、联合制定色彩美学标准、推进10余项品质管控,一直到突破生产良率瓶颈。

最终,双方于2022年底共研共创了这款顶级国产2K直屏,实现了从屏幕面板到内容生态全链路端到端的显示优化,走出了“联合定义、联合研发、联合调校”的模式创新。

在C7发光材质超清屏的研发过程中,小米贡献了两项关键专利技术:小米提供了屏幕内部结构的改善方案,以及生产工艺的优化方案。从而实现了更好的可视角度、更高的发光效率和更好的良品率。

小米屏幕显示技术研发团队的调校能力,也被业界专业屏幕技术工程师称为“发烧级调校水平”。这种调校能力主要包括,减少了2K像素与高效率发光材料的串扰问题,以提升发光效率,同时降低功耗。

为什么竟敢用国产屏?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无法避免要谈及中国高端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任何产业公司的技术进展,都无法脱离宏观产业背景单独存在。小米自然也不例外。

即使到目前,中国制造业仍更多属于劳动密集型。这听上去既不够“技术”,也缺乏性感。但Gavekal Dragonomics技术分析师赵宏(化名)却认为,这一发展模式为中国逐渐实现上游技术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个基础的作用,隐性而不为人注意。

事实上,透过一组数据,也不难发现这个基础带来的价值:2007年,即苹果公司首次在中国生产iPhone的那年。当时,中国企业几乎无法生产iPhone的任何部件。因此,中国只能通过当时制造业最具有全球优势的廉价劳动力,以iPhone产品组装的方式,赚取不到4%的微薄利润。

11年后,到了2018年,苹果发布 iPhone X时,巨变发生。虽然中国工人仍在继续组装iPhone,但中国公司已开始生产iPhone所需要的包括充电模块、音响部件和电池组等在内的多种精密部件。

由于这些中国公司能掌握复杂技术,所以可生产比亚洲和欧洲竞争对手更好的产品,比如中国国产的中高端智能旗舰手机,横扫欧亚和非洲大陆。如今,中国科技公司已占据iPhone增值成本的25%+。

此等事实,反映了一个变化:在大多数制成品中,中国企业已从组装国外制造的零部件,转向生产包含自研尖端技术的先进产品。

这种变化,也体现在如今如火如荼的新能源汽车领域。近年来,中国国产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首次实现了大规模的海外市场拓展。在欧洲,众多国产汽车新势力(广义)竞相登陆,在多国多频次快速攻略市场。

赵宏认为,在很大程度上,中国在制造业领域的崛起,得到了其自身工业能力提升的推动——来自中国庞大而先进的制造业劳动力的收益。

如果从2007年算起,经过16年在发展过程中的学习,中国积累的过程知识,帮助中国在电子供应链的技术成熟度方面,可与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展开正面竞争。

成立于2010年的小米公司,正是在这一宏观产业和技术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中国制造业的一个微观缩影。

不过,从集成式技术创新起家的小米,已经逐渐进入自主创新阶段。此次推出的2K国产超色准屏,就标志着小米已经着手赋能供应链企业,从底层核心入手实现技术创新。

经小米和华星屏幕技术人员持久不懈地努力,实现了对高清屏关键显示技术的攻坚,最终实现了国产第一块2K LTPO屏幕的量产。这块屏幕在技术的多维度和体验端的实际表现,超过此前全球顶级屏幕商三星电子全球最新代际的E6屏幕发光材质。

依托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发挥制造业的效率和规模优势,凭借参与全球供应链建设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能力,推动在底层技术领域的突破。这也是中国制造业当前技术研发的主要特征。

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小米在其迄今为止最重要的旗舰产品小米13 Ultra上,敢于选用国产屏的真正原因。

面向变革:蓄势如满月

从集成式应用创新,到转向自研创新,以及产业链协同的底层技术创新,小米的这套创新模式,具有何种有别于其同行的价值?

事实上,通过小米建立在洞悉终端用户需求基础上的技术体系的全面拉动,形成了实用而强悍的商业应用技术能力。比如小米此次联合TCL华星研发的小米13 Ultra 2K LTPO超色准屏,在小米一系列累积开创性技术(国产化角度)的加持下,未来可形成体系化的解决方案。

华尔街见闻从小米了解到,未来,这些技术也将沉淀到更多华星光电的产品体系中,继续为小米后续产品以及行业内其他手机厂商提供屏幕解决方案。一旦实现对整个行业的技术输出,这就能提升整个消费电子行业的技术能力,成为中国高端制造能力的一部分。

从这个角度看,小米公司不光是一家互联网公司,还在向着制造业技术公司的转变。尽管这种转变,隐性而低调,但却并不突兀,也有迹可循。

正所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小米公司在北京亦庄有个小米产业园,就有着鲜明的技术型制造业色彩。比如这个产业园主要通过无人工厂,生产小米旗舰手机,此外还承担仓储物流、云计算中心、生产研发和实验等功能。

小米这座在北京的智能工厂二期,预计今年底将建成投产,届时会建成符合“灯塔工厂”标准的智能工厂。

正如赵宏提及的那样,尽管仍面临较大技术挑战,但中国的工业正在达到世界一流标准,国家科研也在稳步推进。

赵宏说,“一路走来,中国企业已经开始推进自己的重大创新”。应当注意,这不是一个普通论断,这是在消费电子全球格局发生剧变背景下的产物。未来5-10年,全球消费电子将进入智能化新阶段,中国成为最关键的创新市场。

雷军对此,作何打算?

在今年年初的内部信中,雷军称,2023年对于小米而言是开启全新发展周期的一年,也是一系列深刻变革进入深水区之时。“2023年小米的关键词是‘稳健推进,蓄势待发’,为未来5-10年的长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并为未来2-3年的新一轮爆发做好充分准备”。

从宏观层面看,鉴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全球消费电子供应链面临重构挑战,而中国消费电子的技术国产替代,也已如箭在弦。

来自中国本土供应链领头羊“链主”的公司,将从多维度带动国产供应链的技术崛起。

不夸张地说,小米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小米为国产自主可控供应链提供的标准技术解决方案,并不限于此次推出的2K超色准屏。华尔街见闻了解到,小米智能制造体系正在向整个制造行业持续输出,部分供应链合作企业已启用了由小米输出的整套产线设备和智能工厂系统体系。

此外,在2022年底推出的小米13系列高端旗舰机型,小米智能工厂落地实验了这款机型高精密组装工艺,精度0.09毫米,也就是1根发丝的直径。这项测试很成功,小米13系列机型的部分核心器件装配精度由此提高1倍。

可见,小米正在深耕智能制造,全面推动核心元器件国产化攻坚,向着成为中国消费电子进入新一轮技术和产业变革周期新标杆迈进。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