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自媒体「内卷」时代,该如何破局?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digitaling.com/articles/917174.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自媒体「内卷」时代,该如何破局?

自媒体「内卷」时代,该如何破局?

作者:桑明强,来源:新眸

在刚刚结束的2022微博超级红人节上,微博运营高级副总裁曹增辉公布的一组数据尤其醒目:目前微博作者规模(粉丝大于1万)达到143.6万,同比提升6%;其中10万粉以上新增作者中,站外入驻超过一半,集中在外部视频平台的头部网红作者。

这其实是一个特别有趣、而且值得深入讨论的现象。因为如果从上线时间来算,今年已经是微博第14个年头,从最早期的图文、到如今的短视频,即便近些年各类社区层出不穷,但微博还是那个微博,依然是最重要的舆论场,以及明星、粉丝、KOL和品牌方的连接器。

一些人把其中原因归结于微博强有力的运营体系,的确,作为一个拥有2.52亿日活跃用户的平台,用户在平台上的关注点,也反映了市场的发展变化,而兼具社交和媒体属性,让它能在瞬息万变的流量时代,始终被主流话语和主流人群青睐,并向更广阔的场域辐射。

曹增辉本人也十分认可这点,他在红人节上明确表态:2023年,微博将加强垂直化跨圈层运营,优化热搜定位,帮助大V提升变现效率,让真正拥有活跃粉丝的大V获得更好的收益。按照他的逻辑,微博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有很多,但归根结底,微博最核心的出发点还是让好内容和优质博主能被大众看见。

尤其在自媒体“内卷”时代,互联网行业从增量竞争,进入到存量竞争已经是行业共识,在高速增长时期后,内容创作者和内容平台也迎来了激烈竞争的红海时代,很多人直呼“平台和大V数量太多,以至于用户都不够用了”。

这里其实涉及到1个关键问题:未来的平台或者说大众需要的内容平台,应该是怎样的?

关于这个问题,我曾经和不少自媒体同行交流过,有的人的答案是小众、有逼格,也有人认为是有身份标识、能带来一定收益的,还有人倾向于对创作者友好的、且能给流量和权益扶持的。当然,以上还不是全部,如果你一一拆解这些诉求,你会发现,大家对于好平台的认知,就是它能满足各自细分的需求,并且在这个过程能产生一定的社会价值。

但对于微博这样一个DAU过亿的大众平台来说,我们很难用几句话讲清楚,它中间要权衡和取舍的难度有多高。很多人习惯于把微博比喻成一个“大熔炉”,吐槽它内容太多、太杂,但事实上,这恰恰是一个面向大众的内容平台必须要经历的过程。

拿我身边一个比较好的朋友举例,他在微博平台坚持更新、运营了12年,现在「每天学点经济学」在微博上拥有近250万粉丝。用他的话说,这些年他入驻过各种平台,光开通过的各类账号可能就有几百上千个,但微博是他一直在坚持的,因为这里离用户最近。

放在之前,人们很难想象原来在微博上还有这么多人关注经济学,而且这些粉丝还十分乐于在评论区互动,发表一些自己的独到见解。这也是微博被大众容易忽略的地方,它的包容性很强,无论你是网络红人,还是科技、美妆、美食爱好者,都能在微博上打造属于自己的一番天地。

我十分认同曹增辉的一个观点,是关于好内容的定义,他认为能被大家认可的就是好内容。这句话多多少少有些哲学思辨的逻辑,它和乔布斯对好产品的定义如出一辙,在乔布斯看来,好的产品应该站在科技和人文的十字路口上。

这不免让我想起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B站UP主停更事件,同时也是眼下内容创作者普遍面临一个处境:收入在下降或者停止增长,运营成本和人员成本却在提高。最终这些人选择停更,并不是因为不热爱这个行业了,而是迫于成本高企和生计的压力。

相对来说,对比长、短视频,图文内容的生产成本要低很多,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像@垫底辣孩、@山城小栗旬、@Michael董宇辉在内的短视频网络红人会选择入驻微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流量其实是一个很虚浮的东西,大V的价值更多的是体现在忠实粉丝上,包括发布的博文对粉丝消费、营销的带动。

按照这套逻辑,现在大V面临着的,其实从“卖流量”向“卖铁粉”的转变,这就意味着,你的核心竞争力是你的忠实粉丝,而不是流量。这是市场供需逻辑转化的必然,也有事实佐证,根据微博方面披露的数据,过去一年,拥有忠实粉丝的账号收入在上涨,原来的流量号和运营号,收入却在大幅下跌。

这同时也是微博正在发力的重点。

“2023年一个重要动作,就是深入建设垂直生态,覆盖8大品类40个领域,通过增加内容品类之间的联动和跨界,提升微博内容活力。”之所以曹增辉把目标设定为内容活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厘清了当代自媒体“破内卷”的路径。

本质上来讲,微博打从一开始就想清楚了,用规则去绑定优质创作者是不可行的,微博跟其他平台在大V的归属上也不是零和的竞争关系,只是现实中确实存在一些视频平台的作者,有来微博进行社交的需求,而微博恰好可以承载这些需求,一个中立的社交Hub是微博这些年沉淀下来最明显的特征。

这里其实藏着微博的一个底层逻辑:正因它承接这些社交需求,大V们才会选择、并且一直留在微博,甚至把它作为主阵地,这也间接解释了为什么微博这些年市场地位一直很稳固。

需要声明的是,这同时也是微博内容足够丰富、博主足够多元的土壤,对于那些博主来说,尤其是今年新晋的百大新锐博主,从养成系电竞选手@eStarPro清融、到喜欢搜集球鞋的@浙大二院急诊科卢骁医生,他们发布内容的初衷,更多是因为单纯想分享,而非想火。

所以,只有你搞清楚这些背景,才能理解微博在运营、产品和变现维度密集动作背后的发心。比如针对运营方面,微博全面升级了金V运营体系,以前的金V只考核流量维度,只要你近30天阅读数≥1000万就可以,但现在新融进了社交考核指标,想获得金V标识还得铁粉数≥1000个。

微博这么做得目的很明确:“去水提质”,帮助真正拥有活跃粉丝的大V获得更好的收益。

懂行的人都知道,这种运营考核方式其实是比较激进的,因为它是对创作者生态的一次重新洗牌,但微博之所以敢这么冒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两点原因:1、微博对这件事想得很明白,好的创作者生态对平台很重要;2、规模庞大的用户数和高净值的活跃人群,微博有殷实的家底支撑它的自我革新。

但这并不意味着,微博就只会向下改革。

事实上,就像我前面讲到的,为了让这套方案更有效,微博在产品和政策的顶层设计方面也做了优化。比如,通过AI生产工具辅助大V进行内容生产,调整关系流产品策略,基于兴趣内容拓展关系,让更多优质账号被发现,增加对优质内容的流量分发。

平心而论,作为一个常年刷微博的人,我很乐意看到这样的变化。这么一来,即便是大家最为关心的微博商业化难题,也不局限在“产出-投放”,而是融入到了微博“洞察市场、观察消费者、沟通消费者、管理销售、积累品牌复利”的营销全链路模型,尤其在现在这个时代语境下,这一步十分关键。

以上论断也是这篇文章的核心,与其讨论内容经济时代,平台如何让存量价值最大化,不如把格局放得大一点,拿现在的微博来说,它的确是一个很好的“连接器”,不单单是大V和大V、大V和粉丝、大V和客户,还是大V和各个平台粉丝之间的连接,而这种高效连接的背后,恰恰是微博需要被正名的地方。

作者公众号:新眸(ID:xinmouls)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