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2023年一季度经济学人问卷调查:稳就业、保主体是关键 宏观政策精准有力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opinion.hexun.com/2023-04-16/208301727.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2023年一季度经济学人问卷调查:稳就业、保主体是关键 宏观政策精准有力

208301722.jpg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晓丹 实习记者 左孟祎 2023年经济开局保持了复苏态势,宏观经济政策组合更加清晰: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紧密配合的同时尤为注重精准发力,既要保护当前经济的复苏成果,也要切实有效地保护市场主体、激发经济活力,为应对内部和外部风险留出政策空间。

本期调查显示:41%的经济学家认为2023年一季度GDP增速4.0%~4.2%,34%认为2023全年GDP增速5.3%~5.5%;一季度投资主要集中在:大型基础设施(60%),科技(20%),能源(11%),房地产(5%),消费(4%);在影响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中,收入的影响最大,占比达到81%,对经济的预期(16%)。

与此同时,经济学家们也提醒,当前就业压力依旧不容小觑,对消费恢复后劲和总量形成约束,宏观政策应该依然延续宽松基调,不应过早地实施正常化。

经济学人调查由《经济观察报》发起,每季度进行一次。受访者包括投行、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的权威经济学家。本期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87份。

巩固经济复苏态势

208301723.jpg

工业生产恢复力度偏弱、失业率小幅回升、核心通胀不高、民间投资增速回升缓慢,这些是2023年一季度宏观经济遇到的主要问题,这将对经济能否实现持续复苏产生影响。

本期调查显示,41%的经济学家认为2023年一季度GDP增速4.0%~4.2%,25%认为是4.6%~5.0%,16%认为是4.3%~4.5%;对于2023年全年GDP增速,34%认为在5.3%~5.5%这一区间,28%认为是5.6%~5.9%,22%的经济学家认为是4.7%~5.2%。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祝宝良认为,一季度GDP增速在4.0%~4.2%这一区间,2023年经济将呈现出“内需担主纲、外需有拖累”的复苏格局,全年GDP约增长5.5%左右,呈“N”型走势。

祝宝良进一步分析,要尤为重视工业生产的恢复,目前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生产多数回升,但下游消费品生产恢复偏弱,主要有三个原因导致:一是受出口延续负增长、民间投资持续偏弱等因素影响,需求不足对工业生产的制约犹存;二是疫情三年冲击,企业资产负债表修复和生产投资信心恢复还需要一些时间;三是随着全球不确定、不稳定性因素增加,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有所下降,对整体工业生产的拖累显著。

本期调查显示,一季度投资集中的领域是:大型基础设施(60%),科技(20%),能源(11%),房地产(5%),消费(4%);与此同时,在影响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中,收入的影响最大,占比达到81%,对经济的预期(16%),实际需求(3%)。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高帆表示,2023年经济保持复苏态势,有三个关键点:第一,扩大内需取得更大成效;第二,优化营商环境,推进企业投资;第三,通过企业岗位创造,做好稳就业相关工作。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陈彦斌表示,一季度经济复苏势头还需要进一步巩固,关键点在于使用宏观政策“三策合一”促进总供给和总需求螺旋式上升;从长期视角来看,总需求不够强劲与结构性原因有关,因此要扩大内需,必须推动需求侧与供给侧同步扩张,这就需要将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

“仅靠货币政策难以同时促进需求侧和供给侧,因而需要联合使用稳定政策、结构政策、增长政策三大类型的宏观政策共同应对,也就是秉持宏观政策‘三策合一’新理论框架,加强宏观政策协调,推动政策调控效果顺利实现。”陈彦斌说。

应对需求偏弱与金融冲击

208301724.jpg

在一季度,虽然经济复苏态势不断稳固,但是物价指数并没有在逐步宽松的金融环境之下出现同步上涨,而是有所下降。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金融与物价指数的背离?

海通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梁中华认为,金融数据持续亮眼,一方面主要和信贷投放节奏前置有关系,另一方面银行向国企、大型企业提供更多资金,但企业生产和投资的需求或仍偏弱;而且从近期高频数据看,地产成交再度走弱,消费类店铺数量仍在减少,后续融资增速或有所回落,与物价数据的分化不会持续太久。

重阳投资董事长兼首席经济学家王庆认为,这是一个被夸大的短期现象,本轮通缩主要是工业品出厂价格PPI贡献的,PPI受到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非常大,而主要大宗商品价格又是全球定价的,不过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下跌与中国需求关系都不大,相比欧美目前PPI的高通胀,中国PPI的通缩体现了中国在能源自给和供应链稳定上的独特优势。

本期调查显示,2023年出口面临不小压力,需要重点关注的行业是:电子产品(占比39%),高端制造(24%),消费(13%),汽车(12%),服装|纺织品(12%)。

但是,王庆也指出目前有一个中期问题需要引起重视,中国面临有效需求偏弱的中期压力,需要更加积极的政策应对。“自去年以来,国内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涨幅在大多数月份中是低于预期的,这既体现在猪肉、汽车等食品和耐用消费品上,也体现在房租等各种服务价格上,表明有效需求总体偏弱,劳动力供给相对于需求来说相对充裕。”王庆说。

相比于短期通缩,经济学家更关心的是金融稳定性,特别是美联储持续加息所带来的影响。本期调查显示,56%的经济学家认为2023年美联储的加息会放缓,但仍会继续加息;31%认为从二季度开始不再加息;10%认为尚无法判断。与此同时,45%的经济学家认为2023年中国会降息1次,19%认为会降息2次。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认为,目前美联储抗通胀仍是“主旋律”,5月加息概率较大,6月会否加息仍需观察数据。钟正生给出了三个理由:首先,美国就业市场尚不具备大幅降温的基础;其次,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走高,或再次推升商品通胀;最后,银行业危机已暂告一段落,信贷紧缩的影响有待观察。

对于美联储是否继续加息,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的判断是,美联储结束加息周期的可能不大,影响加息因素的权重排序目前应该是:风险>通胀>就业,近期全球金融市场波动较大,小型危机不断出现,但美联储停止加息或降息的可能性不会很大,当前需要考虑将加息周期变得平缓。

亚洲金融合作协会创始秘书长、中国银行(601988)业协会原专职副会长杨再平也认为,美联储会放缓加息的节奏,但仍会继续加息。

3月10日,美国硅谷银行宣布因资不抵债申请破产,成为美国2008年以来最大的银行倒闭事件。有观点认为,美联储本轮加息节奏过快,对市场的流动性冲击巨大,利率不稳定引发长期资产价格大幅变动。

本期调查显示,59%的经济学家认为美国银行业危机不会导致美国经济衰退,25%认为会衰退,16%表示无法判断。

“硅谷银行倒闭引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较低,美国政府会积极干预,而且美国金融体系的各项指标目前较为稳健,但美国银行业危机加快紧信用到来,对中国出口可能产生负面拖累,中国应继续通过RCEP、一带一路等途径积极开拓新的出口市场。”李迅雷说。

政策组合精准有力

208301725.jpg

保持经济复苏态势,目前最需要的注意的是什么?本期调查显示,就业最重要,占比66%;投资26%,外部风险8%。

祝宝良表示,就业和收入是支撑消费持续增长的关键,2月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较1月提高0.1个百分点,为5.6%;其中16-24岁人口和外来户籍人口调查失业率分别较上月提高0.8和0.3个百分点,分别达到18.3%和6%,表明就业压力依旧不容小觑,对消费恢复后劲和总量形成约束,不利于代表中低收入群体的限额以下社零持续较快恢复。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明表示,当前经济面临内外部的不确定性,外部不确定性仍然较高,主要有三个:全球经济下行的不确定性,美联储短期内陡峭加息可能继续导致全球市场震荡,以及国际地缘政治冲突上升;内部的不确定性除了三年疫情导致的“疤痕效应”,2022年达到人口拐点之外,还需要看到的是,当前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宽松财政政策的支撑。

“很多人认为,今年中国经济增速理所当然会回到5%以上,因为市场自发修复的力量很强大,但如果宏观政策开始收缩,可能会难以实现目标。”张明表示,考虑到内外众多不确定性,今年宏观政策应该依然延续宽松基调,而不应过早地实施正常化,宽松政策过早退出的结果,就是经济增速可能再度掉下去,那时想再重新恢复经济增速,很可能需要花更大代价。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赤字率拟按3%安排。财政赤字率从去年的2.8%提高到今年的3%,这被看作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的主要举措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勇表示,没有赤字率的适度提高,财政支出规模的扩大就会受到影响,必要的支出强度也会受到影响,2023年积极的财政政策之加力主要是加强财政资金统筹,优化组合财政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扩大财政支出规模,保持必要的支出强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275130亿元、增长5.6%。

“在扩大投资上,不仅要强调政府投资,而且要更加注意加强政府投资对全社会投资的引导带动。扩大政府投资,还要注重投资绩效。今年的财政政策更加强调政府投资绩效,要求防止盲目扩大投资,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两个毫不动摇’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杨志勇说。

张明也认为,居民消费的复苏取决于民营企业能否健康成长,在当前坚持“两个毫不动摇”非常重要,加大对民营企业和企业家财产的保护力度非常重要,为民营企业开拓更多的经营空间非常重要,只有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才能带动中国大多数人的就业,提高居民收入,从而扩大消费、重启内需。

本期调查显示,目前债务风险最大仍然是地方债务,占比72%;民营企业25%,居民负债3%。

杨志勇提醒,2023年还是要预防地方债风险和房地产市场风险。

杨再平表示,2023年要预防的金融风险包括地方债、房地产重振困难、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小微及涉农贷款不良率上升,以及滞胀。

李迅雷认为,“财政压力倒逼”也会促使地方政府进一步降低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由于土地财政的缩减,地方财政压力往往更大,这会倒逼地方加速壮大股权财政规模,而地方龙头国企作为当地财政的主要贡献来源,对于“做大做强”的诉求也将更大;同时,在土地财政缩减的压力下,地方政府做大地方产业诉求提升,政府引导基金往往会结合地方产业规划进行相应的投资,有望带动当地相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发展,一些国改动作领先的省市地区,其地方优质国企龙头仍然值得重点关注。

本期调查显示,2023年中国经济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债务风险(占比31%),外部影响(金融和外贸等,占比30%),经济政策调整的时点和力度(23%),房价大幅下跌(14%),股市过快回调(2%)。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首席市场分析师、市场研究总监桂皓明提醒,2023年除了对债务违约风险要做出预防,还要注意理财市场的无序波动。

祝宝良表示,2023年的宏观经济政策组合应该是:财政政策偏稳健,货币政策需要更加有力。

“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偏稳健的情况下,需要货币政策更加精准有力。”祝宝良进一步解释,总量维持合理适度,结构性货币政策有望继续发力,聚焦稳住地产融资,对普惠、科技、绿色领域保持有力支持;降低居民和企业的实际融资成本,增加消费信贷;提振市场信心需要找到抓手和切入点,这就是要支持平台经济、优质民营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单方面实施部分中欧投资协定的条款,鼓励外资。

208301726.jpg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