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台革命的浪潮和退潮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2201022561791108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中台革命的浪潮和退潮

远川研究所·2023-04-04 13:00
一个时代的终结
quality,q_100

对于中国互联网行业来说,位于芬兰的Supercell是一家具有神奇能量的公司。 

这家公司成立于2010年,办公地点是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Supercell早期做网页游戏,后来全面转向移动端,至今只发布过5款手游,有4款收入超过10亿美元,其中Clash of Clans(部落冲突)和Clash Royale(皇室战争)更是风靡全球。 

2012年,Supercell的爆款“部落冲突”让其在日本的发行商GungHo赚得盆满钵满,而GungHo的董事长孙泰藏是软银孙正义的弟弟,于是在孙泰藏的推动下,GungHo和软银一起投资了15.1亿美元收购了Supercell公司51%的股份,创始人一夜暴富。 

而到了2015年,Supercell又吸引到了两家中国公司的目光,一家是腾讯,一家是阿里。 

2015年,在孙正义的牵线下,马云带着一些同事拜访了Supercell,发现他们在实行一种有趣的模式:前台成立精悍的独立游戏开发小组,自行决定方向;后台技术部门沉淀游戏开发中的通用素材和算法,支持前台部门灵活调配,快速试错。 

v2_0bacdad0628349608b7814ef39be6f9e@000000_oswg43970oswg1080oswg605_img_000

Supercell创始人在介绍组织模式 

这种模式显然不是Supercell的首创,但“爆款工厂”的标签让它散发出致命的说服力。2015到2016年正是Supercell的巅峰时刻,其第四款游戏“皇室战争”势不可挡,创始人Ilkka Paananen也在各种场合分享管理创新,成为互联网圈竞相研究的对象。 

2016年,Supercell仅仅依靠213名员工就实现23亿美元的营收,净利润更是接近10亿美元。马云在拜访过之后表达了收购的意愿,但最终它被腾讯拿下,后者通过卢森堡财团Halti SA以86亿美元价格买下了81.4%的股份,平均一个员工值3.5亿人民币。

在之后的几年里,中国互联网圈掀起了一场中台的讨论浪潮,“赋能”、“响应”、“沉淀”、“给到”、“串联”……等一系列词汇在互联网圈盛行起来,不仅互联网大厂纷纷做起了组织架构变革,众多传统企业也琢磨着把刀挥向自己,追赶这股潮流。 

然而八年过去,中国互联网渗透率已见顶,所有场景都变成了拥挤的存量格局,而互联网公司们也经历了大浪淘沙,人们对于“组织变革”的热衷也在疲惫中消耗殆尽,随着阿里分拆成“6+N”的一纸公告,曾经风靡一时的中台迎来了退潮时刻。

Supercell从波罗的海吹过来的这股风,在中国的互联网圈究竟经历了什么? 

异化的中台

大型公司的CEO们会被同一个噩梦吓醒: “大公司病”导致行动缓慢,错失机遇,最终被年轻的对手反超。 

这是一个被传统管理学研究了无数遍的课题,组织臃肿、效率低下、协作障碍、官僚主义……这些症状至今都没有完美的解药。而那些一度缓解过症状的、并热衷输出管理哲学的公司如福特、通用、IBM等,最终也都难逃僵化的命运。 

国内企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比如华为就参考2003年伊拉克战争美军的组织架构,搞出了一套“铁三角”理念,前台组织灵活的“作战小组”,后台建设技术研发、产品制造、全球采购等十几个平台,让一线团队能够快速“呼唤炮火”。 

华为的葫芦里可能装的跟Supercell一样的药,但业务场景的巨大差异,让“中台”的移植成功率未必比器官移植更高。 

2015年,阿里巴巴元老级人物张建锋(花名行癫)从张勇手上接过打造阿里中台的重任,但在多年后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却坦率地表示: 当时很多人不知道中台是个什么东西,事实上他也不知道[2]。 

Supercell只能给到一个基本的启发:简单来说,中台可以理解成预制菜。后台是菜市场,前台是嗷嗷待哺的顾客,中台则负责把顾客最常点的几个菜事先切好、配置调料,等顾客下单就能快速生产。 

v2_b799847c5c4a4ed383f33db04ebb0f41@000000_oswg167665oswg1080oswg654_img_000

阿里中台架构示意图 

沿着这个思路,阿里逐步将搜索事业部、共享业务平台、数据技术、产品部拆出来,一并组成了“中台事业群”。中台发展到后期,会员、营销、交易等等通用链路早已成为一套中台服务体系,前台业务在需要时就能快速启用。 

这样做最直接的好处便是降本增效。在传统的IT架构之下,每新增一个新产品,就要配置相应的研发和运营人员,不仅会造成烟囱林立的信息化困境,也是“重复造轮子”浪费资源。 

阿里历史上推出过无数产品,如果每次推新产品都要按照“后端+前端”一体化的常规思路,巨大的成本早已把阿里拖垮。 

这种模式同样适应于竞争激烈的市场开拓期。2010年千团大战一触即发,阿里调用共享事业部的资源紧急开发一款团购网站,最终仅用了一个半月就上线了聚划算,而同类团购平台 “投入的研发资源是阿里的几十倍,准备时间可能是阿里的几倍”[1]。 

成为新晋巨头的字节跳动,在快速发展中似乎也在“中台”来取经。

成长于巨头缝隙之间的第二代互联网公司,基本都会把“内卷”写进了公司基因里,自然不会错过系统复用,敏捷创新的风口。从成立的第二年起,字节就陆续搭建了增长、算法、工程等平台,迅速积累技术和能力,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开放效率。 

在中台的支撑之下,抖音成功践行了“大力出奇迹”的产品策略:根据不完全统计,2020到2022年,字节共推出近20款产品,一度被称为“APP的超级工厂”。这些新推出的业务一旦失败,整个团队就会迅速调转方向,投入到另一个业务线中。 

不知不觉中,“中台”这两个字就像野火一样,开始蔓延到整个互联网圈。 

百度大刀阔斧地调整组织架构,宣称要打造AI时代最领先的技术平台;徐雷将中台提升到“永不停歇的超级引擎”高度,并决定亲自带队;字节将抖音、西瓜视频、火山小视频的直播技术和运营团队抽出、合并,搭建直播大中台。 

就连讲中台讲得最少的腾讯,也不得不站出来表态。在2019年5月,腾讯宣布向用户开放数据中台和技术中台,在随后的一次采访中,腾讯2B业务负责人汤道生对第一财经的记者解释道[8]: “我们不善于讲,大家就有一个误解认为腾讯没有中台能力。” 

腾讯并购Supercell,主要是看中了其游戏开发能力,对其“中台”模式并不感冒,至少没有在全公司范围内效仿。这主要因为腾讯本身产品文化浓郁,相比阿里、字节、京东各业务独立性较高,建设横跨多个事业群的“中台”既吃力又不讨好。 

但到了2018年“930变革”之后,腾讯把2B业务上升为业务重点方向,而此时同行们都在用“中台”一词来包装2B业务,腾讯也不得不去适应这套营销话语体系,也开始讲起了“中台”。而在2018年之前,你其实很少会听到腾讯提到“中台”这个词。 

从一个管理学词汇,演变成一个营销学词汇,这是“中台”在中国的第一次异化。

买铲子的人

互联网大厂身先士卒地跳进“中台”的漩涡中,自然也顺带培养一批卖铲子的人。 

2019年后来被称为“中台元年”。靠着中台经验成名的玄难、钟华等阿里员工纷纷进入中台赛道创业。资本市场的聚光灯也打到了中台创业公司的身上:云徙科技拿到3.5亿元B轮融资,滴普科技袋鼠云奇点云等也备受风投青睐。 

怀揣着中国Salesforce的梦想,创业公司们靠着中台战略的PPT和大公司的成功经验,向各大传统公司布道。数澜和云徙在成立两个月时,就分别拿下了万科集团和宝洁公司。也难怪传统企业如此执迷中台,谁让他们总是“颠覆式革命”里被革命的那一方。 

中台在To B市场能火热一时,并不难理解: 它叠满了Buff。 

中台的通用能力,让公司可以打破部门墙,避免资源的浪费,从而达到降本增效。中台能力赋予的敏捷前台,又能支持快速创新,敢追瞬息万变的市场。用大白话翻译一下便是:既能省钱,又能创新,充分满足了甲方既要又要的一贯原则。

中台理念在企业服务市场火热一时。但凡科技会议,不带上中台,就缺少了科技范。企业的CIO(首席信息官)学会了偷偷把推不动的IT项目跟中台搭上边,满足了老板追逐潮流的心。销售们孜孜不倦地传播最新的PUA话术: 

90年代不上ERP会死,现在不上中台也会死。 

在中台焦虑耳濡目染之下,原本只需要一个Excel的小老板,却买了一个数据中台。实际上很多企业平均寿命,都够不到中台的故事兑现的那天。 

在这个中台神话紧密输出的时期,围绕中台产生了两大幻觉: 

一是万物“中台化”。连中台的奠基者张建锋都始终没有给中台下过确切的定义,晦涩难懂的技术词汇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于是中台就成了个框,啥都能往里装。业务中台、数据中台、算法中台、方案中台、AI中台、硬件中台、研发中台、供应链中台——简而言之,只要能共享的,都算中台了。 

那么问题来了, 在互联网大厂上班的食堂大妈算不算中台? 

二是中台“万能化”。被互联网的先进生产力打得毫无还手之力的传统企业,极度羡慕其扁平的组织结构、快速迭代的产品理念、清晰通畅的数据系统……中台就成为了一个万能的方案,包治百病。 

但当高深精美的PPT落地到企业实践时,问题却逐渐爆发。云徙接下茅台的中台项目,曾让无数同行艳羡不已。但当云徙前高管王峰开展项目时,才发现“别说建系统,你连电脑都带不进茅台的仓库[4]。” 

几番波折之下,茅台虽没中断合作,但拖了至少13个月才正式签约,云徙在这个项目上都没有收回成本。甚至由于茅台极不满意,一度放话: “一分钱都不给,让你们滚出茅台[4]。” 

2018年,浙江一家大型传统制造企业火热开展中台,CIO发起,项目代号“奔月”,总投资五千万,期望借此完成数字化转型,支撑集团未来5年的发展。然而项目2年后被叫停,CIO引咎辞职,收尾项目成了“拆除中台”[5]。 

事实上,这场失败是注定的。这家企业IT架构还停留在90年代,各类ERP、CRM、客服系统的用户账号都还没统一打通。想在两年内重建IT系统,5亿都未必够[5]。 

在一场万物“中台化”的过程中,大家最终发现:大公司上中台,钱没了;小公司上中台,公司没了。

中台不万能

中台之所以逐渐成为一种玄学,原因在于中台体制搭建困难重重。

一个众所不周知的事实是,在推出“大中台”战略前,阿里的中台就已经孕育了七年之久。 

中台的原型,是2009年诞生的“共享业务事业部”。彼时天猫只是淘宝旗下的一个部门,靠着淘宝的技术人员开发和运营。但在天猫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有限的资源却都倾斜淘宝。为此,阿里成立了共享事业部,组织架构上与淘宝、天猫平级,共同支撑二者开发。 

中台的搭建看似是一个技术问题,实质上却牵涉着组织变动和企业战略,牵扯众多利害关系。中台却又是很难有底气的部门,没有量化的营收,导致最后中台成了一笔说不清道不明的账。甚至连CIO都一度存在薛定谔状态: 有没有价值,全看CEO信不信。 

在这个拆解权力并再分配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几个关键人物的推进,中台也就成了无源之水。阿里中台雏形共享事业部在创立之初,从技术架构上完全符合中台的设定,但却被被夹在淘宝和天猫之间毫无话语权,运营人员一度只能“只能默默流泪[1]”。 

直到阿里高层强制要求淘宝、天猫必须通过共享事业部接入流量攀升的聚划算,才让其站稳了脚跟。 

v2_fcfba83604794796bc7eaa6f0d470630@000000_oswg34130oswg1080oswg457_img_000

共享事业部的变化 

在张勇提出“大中台、小前台”的组织战略后,阿里在之后的三四年内,进行过近20次的组织调整,为中台战略扫清了障碍。 

如果没有成熟的组织战略和管理方法作支撑,中台甚至会成为组织内斗的工具。有心者借着冠冕堂皇的中台项目,调整组织架构,暗地排除异己。 

中台膨胀后,也可能成为新的权力中枢。中兴和华为就曾提出“一线主战,专业主建”,其中的“XX体系”便是实质上的中台。中兴通讯的一位中层称:“体系里都是大爷,要调动资源得使出十八般武艺。” 

如此大费周章建立的中台,事实上也并不是万能的。

中台的实质是将过去的能力抽离出来,快速复用。但这种复用式的创新,本质上只是一种方法论的内卷。在跑马圈地的增量时代,或许一口气推出12个产品的打法,能快速突破,占领市场。 

但当组织越来越庞大,业务范围纷繁复杂时,通用型的大中台反而成了组织效率的拖累:前台埋怨响应不及时,中台在满足前台庞大需求时,疲于奔命。 

2018年,饿了么CEO王磊接受采访表示:美团说打饿了么就像站在二楼打一楼,现在,饿了么站在了六楼。言外之意便是饿了么融入阿里生态,将要用更高的纬度打美团,但最后的结果却并不理想。 

阿里内部也意识到这个问题。犀牛智造在成立之初,张勇就建议其设立独立编制,要有自己的业务、技术、开发、产品,类似于一个独立的公司。原因在于,阿里有很强的中台,但问中台要资源,效率不够高[7]。 

当主流需求已经被大部分互联网产品满足时,决定胜败的关键早已是颠覆式的创新。回看阿里过去八年的实践,中台降本增效或许有,但创新却频繁发生在有强势领导人主持的“经济特区”里:新物种盒马、收购来的高德,前者有侯毅,后者有俞永福。 

在集团统一的中台战略下,一个新业务通常很难快速起量。作为狙击拼多多的重要产品,淘特诞生之初需要依赖淘宝的技术、架构,但一个需求却需要一两个月才能排得上。为了快速独立,淘特选择搬出西溪园区,去三公里外租了个写字楼。 

尾声

早在2021年,张勇就在各个渠道不断发声:要把中台做得越来越薄,要让阿里的业务变得敏捷。 

坊间刮过一阵“中台唱衰风”,但最大胆的猜测也不过是中台碎片化,谁也没料到阿里在2023年的改革会如此大刀阔斧。毕竟连身处其间的员工都很难想象,一家成立23年的大集团,一场历时八年的中台战略,分得清楚拆得明白也是一项巨大工程。 

从2010年开始的,已经“上岸”的大型互联网公司们为了预防大公司病,同时也为了阻止挑战者的出现,祭出了各种形式的管理创新,但这些创新大都没能起到理想的效果,唯一受益的,可能就是机场书店里被塞得满满当当的管理学书架。 

在主动折腾和被动折腾的过程中,时代变了,互联网增量见顶了,曾经打鸡血的大厂员工们也疲了累了准备躺了,三里河的“计划经济”已经过时,小岗村的“包产到户”才是主角,一句顶一万句不好使了,各个山头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才是王道。 

而曾经被反复研究的Supercell,最终也没能重复昨日的辉煌。Supercell自2018年推出第五款游戏Brawl Stars之后,创新基本就停滞下来,第六款游戏至今杳无音讯。而从2016年至今,Supercell的收入和利润基本上就没怎么增长过。 

所以“中台”到底是什么?在不同人手里它是不同的东西:可能是一只笔,也可能是一把刀,也可能只是一碗浓郁化不开的管理鸡汤,它只是那个折腾不休的时代的一家兵器。而这个时代,已经随着这件兵器的“入库”而划上了一个句号。 

一个时代的终结,总是事先张扬,但又猝不及防。

参考资料

[1]  企业IT架构转型之道,钟华 

[2] 阿里中台,变了,雷锋网 

[3] 两万字解密:腾讯为何把产业互联网交给他,虎嗅 

[4]  中台,我信了你的邪,36Kr 

[5] 中台搞了2年,项目叫停,CIO被裁!技术领导力 

[6] 中台:理想国还是葬送场?锌财经 

[7] 重磅:解密这头犀牛,盒饭财经 

[8] 对话汤道生:腾讯没有中台能力是误解,第一财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远川研究所”(ID:caijingyanjiu),作者:杨婷婷,36氪经授权发布。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