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产品如何做出大生意,小报童产品体验分析报告
source link: https://www.woshipm.com/evaluating/5786091.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小产品如何做出大生意,小报童产品体验分析报告
小报童是一个付费内容服务,有两种付费模式,订阅制和买断制。本文作者对小报童这个产品的形式、优势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想要了解小报童的小伙伴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作为一名产品经理,进行产品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要分析的应该是竞品,在职场中,竞品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对手公司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探究的产品设计背后的原因,便于我们理解所在的行业,分析的越多对于我们分析行业、分析用户需求越有帮助。
但很多 B 端行业很难真正体验到友商公司的产品,这个时候也不代表我们需要放弃产品分析,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行业、产品来锻炼分析能力。
我个人对于小而美的产品有特别强烈的好感和偏爱,像flomo、小报童、小宇宙、即刻等,它们的共性在我看来就是 —— 不刻意追求用户量、数据量,由一小撮用户口碑相传发展出另一小撮用户。
基于喜好,这篇文章有比较强的偏好性,不会涉及商业模式、未来方向等深入分析,主要想为大家了解小报童,以及这个产品背后的“人”来提供一些信息的窗口。
文章整体架构是这样的:
- 「小报童」是什么?
- 「小报童」有多小?
- 「小报童」怎么用?
- 「小报童」小优势?
- 「小报童」给的启发
一、「小报童」是什么?
关于「小报童」是什么,还是先看官方介绍吧:
小报童是一个付费内容服务,帮你把“洞察”转化为“价值”。
小报童有两种付费模式:
- 订阅制模式,适合和读者建立长期联系 —— 专栏
- 买断制模式,适合把知识广泛持续传播 —— 小册
但不用纠结,每个创作者都可以申请多个专栏。
如果你厌倦了紧追热点来写作,厌倦了作品被植入软广,厌倦了被杠精无脑吐槽,应该来试试小报童,体面而用心地创作。
一句话概括什么是小报童:没有广告的付费内容推送平台。
进一步从产品分析的角度,描述一下「小报童」:
产品形态:微信服务号 & h5页面;
核心用户:有粉丝基数的内容创作者;
产品背景:小报童可以说是flomo的延伸,「flomo」是用户记录个人笔记,但记笔记需要有来源,除了看书学习,别人的笔记也有可能成为“我的笔记来源”,所以flomo 的创始人希望能通过订阅别人分享的内容,成为自己笔记的来源,而小报童就是「别人的内容承载平台」;
核心功能:为创作者提供内容承载→收费→自动投递功能;
两位原神(创始人):
- 少楠:85后,flomo 的原神之一,ProductThinking 产品沉思录 主理人,10年产品人,曾任丁香园首席产品架构师,负责整个丁香医生的互联网医院项目。
- Lightory:90后,工程师、创业者、投资者,拿过上千 GitHub Star,也扛过百万 DAU。flomo、小报童的机器内核。
行业背景:知识付费行业,随着近几年今日头条的产生,各大短视频平台也越发注重“学习类”博主群体的挖掘和留存,不难想象未来几年知识付费行业的发展前景。
二、「小报童」有多小?
我首次把小报童所有对外展示的形态:官网、公众号、文章全部浏览了一遍,总时长没超过 1 个小时。
「小报童」的核心产品形态是两个公众号:
- 「小报童精选」:负责挑选精华内容,以及帮创作者引流;消息推送频率不高,平均每个月 1-3 次。 (该说不说,小报童的文章首图风格还是非常值得学习的,统一且与品牌相符)
- 「小报童投递」:负责订阅消息推送,其余功能全部链接回官网以及「小报童精选」;只有在购买了专栏/小册,并且有内容更新时才会推送消息,其余时间都是静默的。
各司其职,互相关联,但又互不干涉。

二、「小报童」怎么用?
小报童的用户分为:创作者、订阅者两类,所以使用入口也有两类。
1. 关于订阅者
订阅者可以通过微信投递、邮件投递、h5页面的形式阅读内容,但平时应用最多的应该是微信投递了,即「小报童投递」公众号。这个公众号目前只做新内容推送提醒,多余的信息几乎一个都没有。所以,如果是新用户的话,在没有购买任何的专栏/小册之前,只能看到一个空的没有任何介绍的公众号。
购买了小册 / 专栏之后才会看到对应的专栏列表:

针对每个专栏的操作也非常简单:购买、阅读、有启发(点赞)、留言、评论。
2. 关于创作者
「小报童」的创作者不是开放注册的,而是人工审核机制,并且是一对一沟通审核。
不过申请条件还是比较明确的,早期要求是“公众号粉丝 1000 以上,其他平台粉丝 2000 以上”,现在随着创作者数量的增加,现在提高要求到 “全网粉丝在 3000 以上”。如果不足 3000 也可以申请,至于会不会通过目前不得而知,可能需要视沟通情况而定。
在使用层面与知乎、知识星球等平台类似,创作者可以通过PC 端发布内容,也可以通过微信端发布内容。2022年我看的时候还只能进行文字内容编辑,现在已经支持图文混排了;另外,「小报童」延续了 flomo 中对于「标签」的使用,并且放到了比较重要的位置,猜测后续小报童的标签可以与 flomo 打通,将我订阅的内容直接收集到我对应的标签中。

四、「小报童」小优势?
优势一:聚焦创作者
「小报童」给自己的目标是:帮助 1000 个创作者构建内容生意。它从一开始就把重心聚焦到了 “服务创作者”,强调以创作者为中心,体面而用心地创作、站着把钱挣了。
作为一款 2C 产品,「小报童」会主动筛选用户,只向已经在其他平台有粉丝基数的创作者提供服务;会主动降低用户预期,无论是产品设计还是营销文案上均强调以创作者「个人」为主。
要说公众号、知乎也是内容承载很好的平台,但创作者想要赚钱是非常难的,目前基本上是以接商业广告为主。一旦接了广告,想要自由的创作几乎是不可能的,自己的文章改动的大小取决于与甲方(爸爸)来回沟通的结果,所以有时候为了生计而跪在所难免。
我认为「小报童」除了想让创作者站着挣钱,更想让创作者清楚 —— 相对于社群运营,内容才是核心。通过一些运营手段来收割用户始终是无法长久的,但通过内容来交付给用户是可以的。
世界上的资源可能会枯竭,但人的思考只会越来越有深度,所以能够长期提供内容的创作者会越来越值钱,这也是「小报童」的聪明之处。
优势二:体量小,好转身
「小报童」的任何功能增量都显得比较克制,最核心的创作者是靠第三方工具(金数据)来申请注册,后台人工审核,这样真的很节省开发和设计成本。当然,现在是内测阶段,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开发在线提交申请,并自动审核,有可能,但这不是核心需求,大概率不会着急做。
另外,内测版本像故意留 bug 一样,没有增加任何的「无数据提示说明」,账号没有权限查看的模块会直接显示空白。
这种做法的优势在于:产品优化起来会比较灵活,可以根据骨架一点一点填好肉,而不用先剔除不要的功能,再增加需要的功能。在此基础上会舍弃一些用户体验,比如,如果不是深度用户,可能真的无法从首页获取到完整的服务信息,导致用户增长比较慢。
不过也能理解,毕竟整个研发团队没几个人,貌似短期内也没有扩大的打算。
除了一个分销功能,小报童没有为创作者提供内容曝光、社群运营的附加功能。纯粹的内容发布、内容分发、内容阅读、评论、点赞。作为设计者之一的 Lightory 说,「小报童」的核心是 —— 没有社群,所以产品整体设计会少一些纷纷扰扰,看起来更像是一份报纸,只是用于信息推送和承托。相当于提前跟创作者说好,不要对这些有期待,能接受我们的服务就用,有更多需求去找其他平台,从而筛选出了一部分忠诚用户。
进一步说明,「小报童」的核心用户群体非常明确 —— 对自己的可交付能力非常了解的“创作者”,延伸到对“创作者”比较信任的内容消费者。而非为了打发时间逛内容社群的“消遣用户”,这类客户小报童也公开推荐了其他产品。

这里有朋友可能会问,为什么有粉丝基础的创作者要选择用一个功能如此 “简陋” 的产品?
我认为,恰恰是因为功能简单且垂直,但核心内容交付功能一项不少,才是内容创作者选择它的原因。 功能少意味着用户上手简单,没有营销工具意味着读者能够专心学习,不会因为被乱七八糟的工具和广告吸引而忽略内容本身。
单就这一点就可以打败市面上大多数的产品了。
优势三:不做免费
小报童中不生产免费内容,所有的专栏、小册都是收费的。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小报童并没有贪心的要做免费订阅支持,核心原因也是创始人本人没有打算融资,免费的数据对于创作者没有价值,想要数字公众号、小红书都可以,小报童不想重复造轮子。
要求创作者通过收费,和读者建立长期契约,因为没有广告,创作者收费之后可能会产生“负债感”,加强内容质量。
基于对创作者的筛选,以及对内容的强制收费,通过时间的积累小报童累计的各个标签的内容质量应该是比较高的,也许还可以通过授权而开放搜索(类似知网?)。
五、「小报童」给的启发
小报童虽然体量小,但是也是可以盈利的,目前小报童的收费会收取创作者收入的 15% 作为服务费,另外个税、微信支付手续费是单独计算。
以《知识资产:从一张卡片开始积累》这个专栏作为示例来简单算一笔账,专栏买断单价为 148元,那「小报童」可获得: 5575*148*0.15 = 123,765, 约 12万的服务费; 如果服务100 个类似的专栏,可以收入 1200万的服务费。

当然从资本的角度不能这么简单的计算,还需要考虑流水、企业税收之类的因素,但这就是一个小而美、且可正向发展的商业模式。
之前听少楠说过,目前flomo、小报童都不考虑融资,他们真的是在扎实、稳定的赚小钱,对于小团队来说,这比高风险创业更香。
最近 flomo 团队向飞书收购了幕布,虽然没有透露收购金额,但这就是这个小团队资金充裕的体现。
我认为,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我们应该学习小报童的“克制和减法”,要敢于推出真正的 MVP。
少楠经营着三个自己的小生意:产品沉思录、flomo、小报童,这三个小生意都是“小而美”的,但却能长期坚持。
六、写在最后
之前看过一个定义,说好的产品是什么? 是用户没见过,却很惊喜。
我真的好喜欢 flomo、小报童的名字,是那种,即便不知道它能干啥,但看见名字也会想点进去看看的感觉。所以,我也非常好奇「小报童」产品名称的由来,目前的猜测是灵感源自于《小报童》绘本。
听到「小报童」我的脑子里就出现了一个形象:“戴着小帽子,背着斜挎包、奋力蹬着二八大杠自行车的年轻小伙子,声音洪亮、风雨无阻、朝气蓬勃的送信人。”
我还想象不出来这个产品具体的功能是什么,打开之后 “大字报”视觉风格与我脑子里对它的印象匹配上了,这就是一种惊喜,订阅了一两个专栏之后,时不时跳出来的内容推送,每一篇都是我信任的创作者的精华内容,也是惊喜的。
通过调研和使用之后,发现背后产品逻辑的克制——先做骨再填肉,看着这个产品一点点完善,从而更喜欢了。所以,在我看来,小报童本身就是一款好产品。
好的内容创作者从作者逻辑出发,创作出好的作品。好产品+好作品,怎么想未来都不会差!
作者:leamo;公众号:Leamo的花圃
本文由 @Leamo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div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