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预期管理,营销中的防守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woshipm.com/marketing/5785181.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预期管理,营销中的防守

2023-03-20
0 评论 545 浏览 0 收藏 25 分钟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00:00
00:00

在产品进入市场之后,销售者需要思考如何最大程度地吸引用户,而在这个过程中,预期管理,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因为它体现了顾客期望值与感受值之间的差距,做好预期管理的过程,同时也是对用户需求的理解过程。那么如何才能做好预期管理?一起来看看作者的解读。

skwa7D6XvJzjX7SF4pCr.jpg

你会发现:

一款饮料在一线城市销售特别棒,然而,下城到二三线却无济于事,市场部总觉得广告不够多,但几百万、几千万曝光砸进去,还是带不动销量,为什么?

咨询公司很多建议,都集中在如何进入市场和吸引客户上。

这套理论导致领导者认为,一旦把产品卖出去,与客户打交道的挑战就结束;但是,正如符号设计大师乔伊-科尔曼(Joey Coleman)所述那样,让客户买东西,只是他们与你合作的开始。

考虑他为你付费后,是否长期忠诚不渝的选择你,你又能为他带来多少惊喜感,同样重要;想要客户体验像追求浪漫伴侣一样无懈可击,过程中,自然离不开预期管理(Expected management)。

衡量客户满意度,实际上,我们衡量的是“顾客期望值”和“感受值”之间的差距,满意度注重对期望的“理解和管理”。

但想洞察满意度本质,还需理解“顾客损失”,也就是,“顾客勉强接受的现实”与“真正需要”之间的差距,理解不了这两点,打再多广告还是回到一次性消费上。

一、影响预期的两大因素

客户预期是一个一个台阶的,没有攀登新台阶之前,企业的付出注定打动不了客户。

举两个例子:

  1. 超市遇到两种肉制品,包装上标准信息如下,A写着脂肪含量25%,B写着瘦肉含量75%,你会选择哪一份?
  2. 一场疾病中,你面对600名患者,方案A能够挽救200人;方案B有1/3概率挽救600人,而2/3的概率无法挽救任何人,你会如何选择?

现在,对两种方案的评价发生新的变化,方案A会导致400人死亡;而方案B中1/3概率没有人会死亡,而2/3的概率600人会死亡,你如何选择。

如果你在问题1中选择瘦肉量75%的肉制品,问题2的两种情况下分别选择A和B,那么恭喜你和大多数人一样,实际上,不论哪种选择,他们是完全等价。

经济学中,针对理性人的假设遭到否定,针对不同情况下的决策行为,Amos Tversky与Daniel Kahneman构建了新的理论,把它们成为“预期理论”。

该理论用于解释,消费者进行决策时,如何权衡收益和损失,并且认为,人们为收益和损失设定权重不同,更关注感知到的收益,而非感知的损失。

因此,对于瘦肉量相同的肉制品,人们会更倾向于选择给出了瘦肉含量的那种。此外,预期理论,受两方面效应影响。

1. 框架效应

当方案的评定在收益框架下给出时,人们会选择确定能救下200人的方案;方案评定在损失框架给出时,人们会孤注一掷。

目前,人们的决策为什么不够理性,研究者还没有给出统一答案,一些神经科学家研究发现,当做出符合框架效应的决策,情绪相关的脑区会更活跃(感性脑),决策与框架相违背,分析系统相关的脑区会更活跃(理性脑)。

就像,买一款iPad,感性脑做出选择“买一款”的部分,理性脑担任“哪款便宜、性价比高”的分析决策部分。

8aEEF7iV3z54DMbHtI5g.png

2. 损失规避

基于预期的损失规避,担当“买iPad案例”后半部分,人们更倾向于避免预期损失,而不是实际获得收益,这种情况下,会采用比较谨慎且保守的决策,以避免可能的损失。

人们可能会购买保险,即便意味着他们需要支付额外的成本,但它也有可能导致人们对风险恐惧度高,从而放弃可能带来收益的机会。

n(c|r)=μ(m(c)−m(r))

这是期望理论的公式,经济学认为,当人们面临两个选择,他们会根据期望价值决定选哪个。n代表期望效用,c代表获得情况,r代表损失情况,μ代表风险趋避系数,m(c)代表选择胜利情况的期望价值,m(r)代表损失期望价值。

举个例子:

刚运动完走进超市,急需一瓶饮料解决口渴问题,顺手拿起一瓶水,结账时售货员告诉你6.5元,这时,如果“爽感”大于“损失”,你会毫不犹豫买单,如果“损失”大于“爽感”,你会立马放弃掉,当中关键在于,价值和期望值的衡量度。

我经常说,一款产品在一线价格比较昂贵,接受群体较小,去三四线就一定能解决吗?未必。有时产品规模下降,走进下沉市场并不是解决长期销量问题的办法。

因为品牌无法找到受众群体,下沉后企业投入巨大营销成本,转化率上不去,还可能让自己怀疑;即便“爽感”层面,品牌已经进入消费者脑海,若损失感比较大,消费者肯定不愿意接受。

想想看,你是不是也遇到过类似的现象?莫名其妙地在社交媒体上被某家餐厅吸引,看价格和环境都比较合适,结果品尝后口感欠佳,你还会去吗?

消费赛道中,价格、好评率、体验感三者的顺序一定不能搞错,你可以针对产品做一份分区域调研,看看不同群体如何看待“损失”与“爽感”两个数值,用这个公式轻松计算出,哪里是你的受众。

二、为什么要做预期管理

周鸿祎在《我的互联网方法论》中提到,“超出预期的才叫用户体验”,我深刻认同。用户在使用一款产品钱都会有一定心理预期,这个预期可能来自于:

  • 网络获取的;
  • 朋友介绍的;
  • 产品销售讲解的。

当用户带着这些预期使用产品时,他希望尽快证实预期;超出一定是好事吗?未必。

其一,多半客户不知道自己预期是什么,即“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向客户做调研,收集臆想中的需求,据此做产品研发和服务,并不是正途。

其二,超预期的成本很高 ;对于没有使用过“产品”的人而言,超出预期可能导致用户对产品的误解或不满意。就像,都没有喝过某款牛奶,若品牌一味阐述比某款好,最终会反噬自己。

其三,超预期产品不一定符合用户需求 ;某款产品宣传中生称可以瘦身20斤,但实际效果只有5斤,这会让用户产生失望和不满。

其四,超预期和符合实际需求是两码事 ;某个产品在宣传中声称可以用于多种用途,实际上只有一种用途,这会让用户感到被欺骗和浪费时间。

因此,影响用户体验的因素有两个,实际效果,用户预期;超预期并不是好事,需要根据客户接受阶段分析,假定产品刚上市就打“超预期式营销”,必将走向失败之路,所以预期管理格外重要。

mTWwI0KSaBeBO1RPa4jk.png

什么叫预期管理?

尽可能缩小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比如,适当降低别人对你的期待,然后努力让结果超出想象。

也可以理解成,各种渠道宣传产品时,要把握“度”,不能过度宣传。我们经常遇到此类场景,对于客单价高的产品,销售会把产品说的天花乱坠,等你真正使用时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

从投资角度看,无风险利率是投资模型中不可或缺部分,但也要看问题另一面,如果不做预期管理,会发生什么?

以气球膨胀为例,我们知道气球不可能无限制膨胀。如果超过极限,气球会爆炸,造成巨大损失;当气球膨胀到中后期时,如果没有管理措施,内部能量可能会不按顺序直接释放到外界,这会增加气球爆炸的风险。

从市场角度看,预期管理能帮助公司更好的和消费者沟通,假设公司过度夸大自己,消费者对公司的好感度会下降,从而对公司产生负面。

从用户角度来看,预期管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购买的产品或服务。如果一个公司过度夸大产品、服务的特点,那么消费者可能会对产品或服务感到失望。

相反,如果一个公司管理好预期,那么消费者,就能更加准确地了解自己购买的产品或服务,从而更容易获得他们想要的体验,把问题扼杀在源头。

那么,对于期望值怎么才算合适呢?

消费品公司有两大阶梯,其一,把满足需求作为基础(功能、情绪价值、价格),其二,提供一定额外价值,让用户感觉被尊重。

有人把它形容为摘苹果,只有跳起来才能摘到时,人才会用力摘,倘若跳起来也摘不到,人就不跳了;如果坐者能摘到,无需去跳,便不能使人得到惊喜,可见,要在锚定范围内超出一点点,才符合期望。

若要做好预期管理,必定离不开“对客户的理解”和对“预期过程变化的分析”

三、客户体验背后三段论

美国客户体验专家Joe Pine,把客户体验分为三段论,事实证明,一个消费者也会经过这三个阶段,品牌营销应该遵循阶段变化。

1. 评估期:期望体验(Consumer Expectation)

用户初次接触品牌,是他们对产品/服务进行初步评估时刻,此阶段,会尝试了解产品卖点、与竞品有什么差异,以及售价和期望值。

满足客户的期望体验的前提是“目标客户锁定”。

你可能需要重新界定商品属性,如一次性商品,成本低耐用性强,再比如,快时尚趋势,提供的商品材质上降低要求,但把资源放在设计上,让客户每一次都可以换新装。

评估期常见客户期望有,使用效果、购买便捷性、包装形式、售后咨询;核心围绕基本需求解决方案,这个阶段品牌的基础是客户口碑。

2. 认可期:欣喜体验(Consumer Excitement)

“微微一笑很倾城”是所有营销人的梦想。可是,如果没有明确的策略,让客户持续微微一笑,却很难。陈光标式撒钱营销很容易,能让目标受众立马惊喜,但方案能让CEO点头很难。

“某品牌只花“很少”的钱,就能获得价值千万的曝光量”,老板总被这种信息所困扰。然而,真没有出路吗?

假设按照冰山理论来看,品牌或者市场人员都在做一件重要的事情,即“检验客户需求,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没有满足的”,请记住,在市场演变中,那些为满足却越来越重要的需求,会被优先考虑。

因此,研究市场变化并捕捉这类需求,是抢先于竞争对手或做出标杆示范的关键,从客户体验角度,让消费者欣喜若狂的方法有很多:

请明星代言IP合作(知名设计师、某大学设计专业团队),VIP活动邀请(酒会、发布会、体验会);新科技辅助(H5、AI、VR)。

力度折扣(生日免单,会员特惠),产品限定(纪念款,季节特惠);个性化选择(歌词、昵称、星座),不确定购买(抽奖、福袋)等。

最重要一点,品牌不要自己玩,要和用户共创这些动作,毕竟,绝大部分广告创意人都在做一件事“寻找消费者感动(Passion Point)”,又或在受众的洞察和创意之间搭建桥梁。

这是构建“目标群体客户体验关键部分”,如果没有客户体验的顶层设计,每年都做单点创意传播,很快被客户“相忘于江湖”。

dUm4qfPMtAsjPm3yMZoQ.png

3. 肯定期:极致体验(Consumer Excellence)

这个时代,传播可以不花钱。所有行业标杆之所以能够变成社会标杆,因为产品体验做到极致;极致体验有两种:公开的、非常隐秘的。

什么是公开的?苹果产品一直以来被视为公认的典范,无论是硬件设计、软件界面、线下旗舰店还是网店,甚至是它的新品发布会。

什么是非公开的?以喜茶为例的品牌,一杯售价并不低,基本是同商圈的2倍,但依然引来无数人排队购买,这是为什么?

设计装修、服务流程、产品口味、包装品质,这些不是简单“标准化”就能做到,和迪士尼是一样的,它虽然价格很高,但还是有无数人选择它。

达到肯定阶段,背后离不开全公司系统化工程,这三个层级需要逐步进化,同时也需要一些技巧去调整,很多公司都在做,声量的确不错,之所以用户不买单,一方面在于没有 “营销节 奏” ,另一方面在没有做好 “预期预设”

四、营销忽略的预期预设

人们进行决策时,已经对某事的预期,做出了设定。

经济学预期理论演进过程中,先后提出了静态预期(static forecast)、适应性预期(Adaptive expectations)、理性预期(Rational Expectations)等形成的假设,正好完美解答该问题。

所谓静态预期,即用户会根据历史信息来估算出未来状态。

消费型市场中,用户初期不会贸然接受某款产品,公司也不会冷不丁没有对标在市场宣传一款产品,从用户视角,他是否接受某个品牌取决于效用大小。

1998年,统一“绿茶”,为争夺康师傅公司“冰红茶”市场份额,将其绿茶品牌名称和价格等方面与对手对标,并最终占据了一席之地。

无论在一线市场还是下沉市场,用户只考虑“口感”这一因素,就能做出决策,大大降低用户的选择成本;换言之,如果静态预期内,用户选项过多,他可能不会选择你。

所谓适应性预期,即用户对某个产品或服务的期望值,会随着经验而发生变化。它受到以往经验、场景信息、以及内部需求三者而影响。

用户刚开始使用一款软件,可能对其功能和使用方法都熟悉,期望值自然比较低;随着时间增加,用户会逐渐熟悉某个软件的功能、使用方法,对其期望值自然也就提高。

用户使用某个品牌的饮品时,可能对其品质、服务等方面期望很高,但如果多次购买,发现质量不稳定或“口感也就那样”,期望值会降低,最终放弃。

所以,适用性预期关键在,什么场景下,刺激用户购买行为,以及该场景下,能否给用户带来新体验,这是满意度和忠诚度的密码。

所谓理性预期,即针对现实认识和分析基础上,对产品的一种基于自我效用的合理、客观的预期选择,以最大化收益来规避风险。

你是一名股票投资者,你想预测某只股票价格变化,就会会收集公司财务报表、行业趋势、政治和经济情况等多方面的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来做出预期。

如果你预计该公司的业绩将会增长,你会买入该股票;如果你预计该公司的业绩将会下降,你会卖出该股票。这种基于各种信息的预期就是理性预期。

但是,“情绪、认知偏差、锚定、品类特性,很多因素会干预理性预期;消费品市场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低价”,即便产品做得非常好,也抵挡不了价格导向。

看出三者区别吗?

消费者静态预测会参考“以往经验” ,这是为什么一线品牌饮品,下沉市场后,二线消费者口头禅会说”都是饮料,凭什么你卖这么贵“的关键,毕竟品类给人的印象就在2-3块之间。

适应性预期,是场景、想要(多巴胺)的结合在起作用。 一个人之所以想喝可乐,可能闻到了可乐的味道,也许是某件事让它产生了欲望,这时,即便贵出几块钱也无所谓。

理性预期,可以看作静态预期和适用性预期的综合,它是尽可能让自己舒服,又不多花钱的选项 ;把三者结合客户体验三段论(评估、认可、肯定)来看,你也就能360度完成预期分析。

36zCxVMYdch6K4jBs3Cj.png

能得到什么启发?

1)市场营销要分阶段、多层次‍

认识“现状”是营销的基础,也是预期的开始,当前状态好坏,直接影响消费者预期高低和选择。

有个段子,乞丐A问乞丐B,如果有钱后会做什么?B说,我会买个金碗,你呢?乞丐A骄傲的说,你就没我聪明,我会雇人帮我要饭。

从另一个维度讲,现状是用户认知水平、和消费行为的差异;认识现状则是用户画像的缩影,行为数据是不断加深了解用户的有效途径,把这些数据抽象化分析后,就能针对性做出营销策略。

2)营销要预测好“峰、终”体验‍

预测是基于当前所掌握信息量来做出趋势性判断,具备主观性,掌握信息的广度和真实性直接影响预测结论,股市无法预测,但散户都是按照预测在操作,未来涨就买,跌就卖。

通过掌控信息,你可以影响消费者”适应性预期“,换言之,第二个阶段打市场时,应该把那些标语,转化成”用户在什么场景下会买“的体验。

这就像,每年618、双11,各大电商都会铺天盖地的广告一样,为用户传达“我们平台最便宜”,受众会形成一个预测“在某平台购物最省钱”的记忆。

一般而言,除了“峰点”(峰值时刻),顾客使用后的体验也会影响消费行为,这两点共同决定顾客对产品的评价;宜家通过打造“峰”与“终”优质错觉,降低对品牌存在的不满(物美价廉的挂钟、设计一般的展区)等。

3)预期可以提高,同样也会降低‍

提高预期,意味着持续创造惊喜和愉悦,用户对产品预期越高,关注度也就越高,只要不破坏预期,定能实现转化,但是,降低营销策略不一定意味着消费者期望会降低。

就像,高端酒店降低房间价格,仍然提供高品质的服务和设施,消费者期望可能会保持在高水平,毕竟,他们依然期望在这个酒店享受高品质的服务和设施。

诚然,一款消费品,想要预期保留在“正常情况下”不会下降,那就要掌握好自己的“营销快慢节奏感”,慢慢改变「静态预期」。

预期管理,被营销人忽略的能力。

单一产品的好、贵并不能带来销量,统一大品类下,符合大众“静态预期”的极致性价比与差异化,是被选关键;除非你能开发新品类,打开新市场,否则尽可能少做超预期式营销。

专栏作家

王智远,公众号:王智远,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畅销书《复利思维》作者,互联网学者,左手科技互联网,右手个体认知成长。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div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