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德“烧不起”本地生活?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woshipm.com/it/5781024.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高德“烧不起”本地生活?

2023-03-15
0 评论 1339 浏览 1 收藏 17 分钟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00:00
00:00

从餐饮团购、外卖到打车,抖音将这几年互联网的创新业务都做了个遍。对高德而言,打车是基本盘,以打车服务切入餐饮、娱乐、酒旅甚至房地产业务,高德的二级界面俨然是“另一个美团”,作为日活1.2亿的国民级应用,能不能同样靠流量赚钱?本篇文章与你一同探讨。

sp4ey5DSUBzhPWq69rPb.jpg

高德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据36Kr消息,阿里巴巴生活服务板块下饿了么到店业务(原“口碑”)将与高德合并,原到店业务负责人张亮将由向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公司CEO俞永福汇报,改为向高德CEO刘振飞汇报。

自口碑被阿里收购以来,从获得集团的流量扶持到如今并入支付宝首页的十二宫格,到店业务的范围一直在收缩。

对高德而言,口碑并入,一方面意味着收获更多的应用场景和服务,但另一方面,以高德的流量为基础,重振到店业务,则是另外一步暗棋。

背负重任,今日的高德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只专注做地图的高德了。

以打车服务切入餐饮、娱乐、酒旅甚至房地产业务,高德的二级界面俨然是“另一个美团”。但现在,高德有了新的对手。

从餐饮团购、外卖到打车,抖音将这几年互联网的创新业务都做了个遍。四处开弓的姿态让一众互联网应用草木皆兵。对高德而言,打车是基本盘,餐饮是到店业务的核心,抖音的强势触及了它的逆鳞。

如果说,抖音对美团的威胁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前者的崛起,却让高德陷入更为尴尬的境地——作为日活1.2亿的国民级应用,高德除了打车,凭什么不能同样靠流量赚钱?

01 出门生活,“雨露均沾”

比起高德打车,过去饿了么的到家业务一度被阿里认为是更贴近C端的业务。

起初,饿了么承载了阿里的厚望。从2018年以95亿美元天价全资收购饿了么,再到收编百度外卖,合并口碑。在外卖市场,饿了么扛得辛苦,效果却并不明显。

就单一的餐饮业务而言,饿了么始终被美团压着打。从最初的五五开,到三七开,餐饮外卖市场格局既定。

在餐饮之外,饿了么的服务范围也逐渐扩大至非餐饮领域,从送外卖到送万物。但比起到家业务,出行显然更有想象力。

相比其他更容易被C端记住的品牌名称,高德在一众互联网应用中显得并不惹眼,这与它的品牌基因有关。

早年间,高德主要做To B生意,囊括汽车导航、提供互联网位置服务等,宝马、本田、谷歌等都是它的客户。

2010年,顺应移动互联网各种新业态的崛起,高德开始转型,陆续上线了团购、打车、外卖、代驾、上门保洁等10余个O2O业务。

UC并入阿里后,俞永福主导了高德的转型工作。彼时,“百团大战”如火如荼,他首先就砍掉了O2O业务,重新聚焦地图基础技术,企图“掰倒”百度地图,称“三年内无商业目标”。

专注地图的高德可以没有KPI,但是绝对不能没有商业想象空间。

2017年,高德上线打车业务。从C端来看,彼时滴滴已渗透进大江南北甚至海外市场,后来者高德打车只能选择蛰伏。

然而,世事难料。前有美团入局夺走滴滴一部分市场份额,后有滴滴一夜之间“后退”,这都让高德打车后来的崛起显出几分幸运的色彩。

高德“烧不起”本地生活

图/高德地图官方

回想起2017年美团悄然上线打车业务当天,美团王兴和滴滴程维尚未“割席”,双方还在吃饭,这一消息却被瞒得密不透风。

美团打车攻势凶猛,先在南京、上海等地试水,靠补贴很快拿下所进入城市三分之一的网约车市场份额,巷战不断升级。

对高德来说,美团这样强有力的挑衅者,恰恰吸引了大部分滴滴的火力,使其能够暗中积蓄力量,凭聚合服务的轻资产模式杀出一条血路。

但显然,依托点位优势,想象空间尽在打车业务之外。

2020年9月,高德发布“高德指南”,进军酒旅、餐饮团购业务,剑指更高频的本地生活服务。

2021年,阿里进行组织架构调整,并将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三大业务,即高德、本地生活和飞猪,组成生活服务板块,由俞永福代表集团分管,向张勇汇报;李永和担任本地生活事业群总裁。

很快,高德也正式升级为“出门好生活开放服务平台”,用俞永福的话来说,就是专注出门之后的场景,“用一张地图承载衣食住行”。

这也意味着,阿里开始进入多引擎渠道、多业务赛道发展阶段。例如,高德和饿了么迅速开始联动,用户可在高德一键直达饿了么门店页面,享受排号、外卖、预定自提等服务。

愿景很美好,但现实给出的回答是:高德的本地生活业务做得不温不火。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高德在阿里财报中的着墨都不多。

从2022财年第三季度开始,阿里将收入分部调整为中国商业、国际商业、本地生活服务、菜鸟、云业务、数字媒体及娱乐、创新业务及其他八部,关于高德的具体发展才更多进入大众视野。

在2022财年第三季度报和第四季度报中,阿里表示“在高德的用户交易量及使用频次推动下,‘到目的地’业务(包括高德及飞猪)的订单量快速增长……”

在本地服务的一片混战之中,高德用户交易的增长及用户忠诚度,似乎帮阿里找到了一丝光亮。

02 抖音乱入,高德应战

打开高德,首页提供了“首页、附近、消息、打车、我的”五个频道,其中美食、酒店、旅游、休闲/玩乐、商场/超市等吃喝玩乐,酒旅、餐饮团购功能均涵盖在“附近”频道中。

对比美团不难发现,通过高德接入的到店服务,例如餐饮和酒店预定等,即使是同一家店铺,高德渠道的产品价格会比美团渠道略有优惠。

高德“烧不起”本地生活

图 / 高德(左)美团(右)

“苍蝇小也是肉”,经历过团购时代的血战,中国消费者是熟悉这种低价补贴套路的。

相比拥有成熟的服务渠道的美团,高德尚且存在价格优势,但对于同样以低价标签打入市场的抖音团购来说,这个优势恐怕就会烟消云散了。

抖音对本地生活也觊觎已久——与其卖流量给平台客户,倒不如直接卖给平台上的B端商户。

2020年3月,抖音升级企业号,上线团购功能;6月,抖音星图平台上线达人探店任务,商家可通过后台和达人对接,达人在视频内容中挂上商家信息;7月,抖音上线门票预订、酒店预订功能,下单时直接跳转到美团、同程等第三方内嵌小程序。

最新的消息是,抖音将于2023年3月在全国上线外卖服务。

不少餐饮商家早已接到入驻抖音的邀请,但抖音团购的走量是以商家让利为代价,低价优惠了C端,却可能让商家在短期内赔本赚吆喝。

抖音如此,高德亦如此。

“如果只能通过低价方式吸引价格敏感用户,一旦用户形成低价依赖,不仅很难再吸引到优质客户,平台想要赚钱也会更加困难。”行业观察人士谌风(化名)对「子弹财观」表示。

如果说在过去,以高德为代表的阿里本地生活业务,总能和美团打起遭遇战的话,那么高德如今的对手已换成抖音——毕竟,后者拥有互联网最大的流量池之一,也有更加草莽的打法。

就连美团对抖音的忌惮几乎都是明面上的。

而对高德来说,现阶段本地生活的竞争早已不是以价格为核心,问题的关键在于,高德将流量变现的逻辑是否足够顺畅。

“高德的产品工具导向性非常明显,打车服务的使用频次也远不及餐饮等服务,由打车向餐饮、酒旅等其他到店业务延伸本身逻辑就不是很顺畅。”谌风表示,且高德的地图业务本身并不赚钱,压力可能会更大一些。

目前,阿里本地生活业务仍在艰难扭亏的过程中。

根据阿里财报数据,本地生活业务占总收入比重为5%,且2022财年第三季度、2022财年第四季度及2023财年第一季度,本地生活服务经调整EBITA分别为亏损49.87亿元、亏损54.83亿元及亏损30.44亿元。

作为对比,已从餐饮布局到娱乐和打车的抖音却是另一番景象。

据业内人士透露,2022年抖音本地生活GMV达770亿元,而在2022年前三季度,阿里本地生活服务收入分别为104.45亿元、106.32亿元和130.73亿元,GMV共计341.5亿元。

03 “烧不起”的本地生活

对高德来说,如果本地生活是战斗一线的炮筒,那么打车业务就是弹药。

出门后的所有场景和服务都基于打车,换言之,在本地生活没能盈利之前,打车业务将一直为其输血。

然而,网约车市场已经进入存量时代,滴滴回归,曹操出行和T3出行死盯行业第二的宝座,高德可谓四面楚歌。

聚合打车模式让高德迅速以低成本从一众强劲对手中崛起,其扩张思路也相当灵活,将接入的网约车平台分为“一环”和“二环”。

其中,“一环”包括滴滴、T3、神州、曹操等8家规模较大的网约车平台,“二环”则是155家中小规模网约车平台。

更多地通过“二环”这些小规模网约车平台,高德得以迅速进入新城市,而不用担心运力和司机问题。

此前据晚点报道,高德打车业务已经实现盈利。曾有专业人士分析称,“高德打车业务每单收入1.5-2.5元。”同行的每单抽成普遍在20%以上,但高德略低于20%,有时候甚至免佣。

因此,如果只做聚合平台,高德打车赚的仍将是“辛苦钱”。

虽然聚合平台规模化后,边际成本低,收入可观,但这种合作的模式在市场进入存量空间后,很快会到达天花板。

事实上,2021年高德打车已经开始筹备自营服务“火箭出行”,但该产品却拖延到2022年10月才上线。据了解,该服务并未在司机端进行大范围推广。

高德的试水意味明显。即便是使用高德App打车时,火箭出行也并没有获得靠前位置,而是排在“免佣联盟”、飞嘀打车和旅程易到等经济车型之后。

高德“烧不起”本地生活

图 / 高德打车

如果没有流量上的倾斜,火箭出行的单量和运力都有限,在资本及劳务密集型的网约车领域,小范围试水用户未必有市场感知。目前,已经有部分司机反映火箭出行接不到单。

“况且自营打车并不一定赚钱,司机调度和用户补贴都非常烧钱。”谌风补充道。

在他看来,高德做自营可能是出于向产业链延伸的考量。“汽车租赁公司是打车平台非常重要的合作伙伴,但如果只做聚合,出行的关键数据以及运力调配等供应链端的情况平台掌握不到。”谌风说,这就相当于把核心竞争力拱手让人。

幸运的是,如今的高德占有网约车市场3成的份额,稳坐“行业老二”位置——滴滴事件窗口期之后,高德打车成为最大受益者,单量增幅超过三倍。

但比起抖音的“卖水”能力,短期内,高德的本地生活恐怕还是无法脱离打车业务,或者直接靠流量变现。

毕竟,对大多数用户而言,打开高德的目的性太强,在App内搜索感兴趣的内容再进行消费链路太长。“如果是在用户需要寻找附近的消费场所这种情况下,可能会有一些转化。”谌风表示。

但更多场景下,高德充当的仍然是一个信息渠道商的角色。

“高德的流量算是小流量,不够精准,流量对他来说不是摇钱树,只有一个附加价值,所以将这种附加价值卖出去,能够带来一些收入。”谌风补充道。

在当前本地生活业态进入“三国混战”的情况下,“烧钱”的打法也不再奏效,高德在提升打车业务效率、努力扭亏的同时,还需要尽快在本地生活方面找到差异化优势,甚至可能要从品牌形象、渠道运营和App设计等多方面去扭转用户对其“只是一个打车App”的品牌认知。

作者:冯羽;编辑:蛋总;公众号:子弹财经(ID:zidancaijing)

本文由 @子弹财经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