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茨威格_百度百科
近期有不法分子冒充百度百科官方人员,以删除词条为由威胁并敲诈相关企业。在此严正声明:百度百科是免费编辑平台,绝不存在收费代编服务,请勿上当受骗!详情>>
任何流放都会推动一位智者回归内心|斯蒂芬·茨威格的星空
04:27
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1942年2月22日在巴西自杀。
[1]
中文名
斯蒂芬·茨威格
外文名
Stefan Zweig
国 籍
奥地利
民 族
出生地
奥地利维也纳
出生日期
1881年11月28日
逝世日期
1942年2月22日
毕业院校
柏林大学
职 业
作家,诗人
代表作品
《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心灵的焦灼》《
昨日的世界》《象棋的故事》
1881年11月28日,斯蒂芬·茨威格出生于奥匈帝国的首都维也纳,茨威格的家庭是犹太商人,家境富有。1898年,17岁的茨威格在杂志上发表第一首诗;1899年,茨威格中学毕业。
190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银弦集》,收录50首诗歌;1902年,转入柏林大学攻读哲学;维也纳《新自由报》刊出了第一篇小说《出游》,取材于《
圣经》;出版了《波德莱尔诗文集》;编选了《凡尔哈伦诗歌集》。
[3]
1904年,大学毕业,以《泰纳的哲学》取得博士学位;后任《新自由报》编辑,出版第一部小说集《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收录《
雪中》《
出游》《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和《
生命的奇迹》四篇小说;后去西欧、北非、印度、美洲等地游历。
[3]
1912年
1905年,发表了专著《
魏兰》;1906年,第二部诗集《早年的花环》问世;1907年,第一部诗剧《泰西特斯》发表,次年上演;1910年,发表专著《艾米尔·瓦尔哈伦》。
[3]
1911年,结识弗洛伊德,并一直保持友谊;悲剧《滨海之宅》问世,次年上演;第二本小说集《初次经历—儿童国度里的四篇故事》出版,收录《朦胧夜的故事》《
家庭女教师》《
灼人的秘密》和《夏天的故事》;以青春萌发期的儿童视角去观察为情欲所主宰的成人世界,去探索去描绘为情欲所驱使的人的精神世界,这成为他此后作品的一个基调,他把这部小说集称为他
“链条小说
”最初的一部。
[3]
1912年,独幕剧《变换不定的喜剧演员》问世,同年上演;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发表《致外国友人的信》。
[3]
1916年,在莫扎特故居
萨尔茨堡购买了房屋;结识女作家弗里德利克·封·温德尼茨;创作了戏剧《
耶利米》,第一部反战剧在瑞士首演,取材于《
圣经·旧约》中的《
耶利米书》。
1918年,发表文章《信奉失败主义》、小说《
桎梏》;一战以奥德失败告终;1919年后长期隐居在
萨尔茨堡,埋头写作。
[3]
1920年,与离异并带有两个孩子的温德尼茨结婚,创作《三位大师》;1922年,出版
“链条小说
”的第二本小说集《
热带癫狂症患者》,收录《
热带癫狂症患者》《
奇妙之夜》《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芳心迷离》等,写成年期的情欲,展示由情欲所控制的成年男女的心态,它们在潜意识的驱使下犯下了所谓的
“激情之罪
”。
[3]
1926年,发表文章《匆忙的静中一瞥》;1927年,发表第三本小说集《
情感的迷惘》,收录《
情感的迷惘》《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颗心的沦亡》等六个短篇,写老年期的情欲,主人公都是历经沧桑的过来人,这些人在情欲的驱逼或意外打击时心灵的震颤和意识的流动。
[3]
1929年,历史人物传记《约瑟夫·福煦》;1931年,出版《通过精神进行治疗》;1932年,历史人物传记《玛丽·安东内特》;
1933年
希特勒上台,茨威格于次年移居英国,同年被纳粹驱逐出故居,开始流亡生活;妻子介绍一位流亡的犹太少女绿蒂·阿尔特曼做秘书;创作出《
看不见的收藏》《日内瓦湖畔的插曲》《旧书商门德尔》《巧识新艺》等作品;
[3]
1934年发生
维也纳事件,
奥地利的法西斯分子要求德、奥合并,遭
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
1935年,《
玛利亚·斯图亚特》,历史人物传记《鹿特丹人伊拉斯谟的胜利与悲哀》;
[3]
1936年,发表以中世纪的宗教改革为背景的传记《卡斯台里奥反对加尔文》;长篇小说《心灵的焦躁》,1940年被搬上银幕。
1937年,与妻子分居,次年友好地离婚。
1938年,奥地利并入德国后,他便加入英国籍,不久又离英赴美。
1939年,二战爆发,奥地利被侵占;失去国籍;与绿蒂·阿尔特曼结婚。
1940年经纽约去巴西,时值
法西斯势力猖獗,作家目睹他的
“精神故乡欧洲
”的沉沦而感到绝望。
1942年,完成自传《昨天的世界》;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绿蒂·阿尔特曼(33岁)在
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
[4]
1942年2月22日,茨威格与妻子服毒自杀
出版(或发表)年 |
---|
《银弦集》 | | | |
| | | |
《艾丽卡·埃瓦尔德之恋》 | 短篇小说集 | | |
《早年的花环》 | | | |
《泰尔希特斯》 | | | |
《艾米尔·凡尔哈伦》 | | | |
《初次经历》 | | | |
《变化不定的喜剧演员》 | | | |
《滨海之宅》 | | | |
《耶利米》 | | | |
《生活的传说》 | | | |
| | | |
《罗曼·罗兰,其人和作品》 | | | |
| | | |
| | | |
《人类群星闪耀时》 | | | 1943年扩充重印
[5]
|
| 传记
[14]
| | |
《约瑟夫·福煦》 | | | |
《穷人的羔羊》 | | | |
《小小作品集》 | | | 收录《 看不见的收藏》《日内瓦河畔的插曲》《雷泼莱拉》《书商门德尔》 |
| | | |
《玛丽·安东内特》(断头王后) | | | |
| | | |
| | | |
| 中篇小说
[13]
| | |
| 自传体回忆录 | | |
参考资料
[3]
[6]
《茨威格经典传记丛书:巴尔扎克》以细腻的文笔、生动的笔触记述了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一生,描绘了巴尔扎克的独具个性的幻想与追求,艰苦的写作生活,以及与同时代名人、朋友及家庭成员的交往,将巴尔扎克的痛苦与欢乐作了人性化的展现。他的代表作《人间喜剧》被公认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
《马来狂人》,又译作《热带癫狂症患者》。是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年)的代表作之一,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齐名。故事描写了一个医生出于法律抑或私欲,拒绝帮一位贵妇堕胎,但后来又后悔,甚至因此而变得神经。可怜的贵妇最后死去,固执的医生誓死替她保...
-
《人类群星闪耀时》是2011年6月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传记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传记名作之一。本书...
-
《三大师》2001年10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图书,作者是斯蒂芬·茨威格。本书以“凝炼、浓缩和准确”为原则,怀着炽烈的热情,...
作品主题
茨威格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小说创作,主要以“情感、激情—情欲、女性”为主题,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展现出的各种复杂丰富的感情活动和心理状态,恰与中国读者的审美期待视界相融通。这些小说文本或者重视对少男少女青春萌动的心理剖析,或者记录为情欲所驱使而犯下激情之罪的成年男女的痛苦心灵自白,或者描写暮年男女激烈情感历程的悲苦回忆。读者在茨威格的作品里“发现了一个陌生而吸引人的情感世界”,并为此与它们产生了“共鸣”。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欧洲并不是个和平世界,貌似安全的表象下隐藏着动荡不安,战争阴云的笼罩使到处呈现出血腥和混乱。生活在这一时代的欧洲人难免或多或少地承受着环境变异历带来的负面结果:物质的贫乏、环境的压抑与精神的负担。
尽管茨威格小说中的人物在物质生活上属于不愁温饱、生存不受威胁的有产者阶层,然而茨威格知道饱食终日的物质生活安宁并不能逃避精神的困扰,为了体验,茨威格给他的人物设置了种种特殊的环境:陌生女人的“生活天地非常狭小”,“设法向别人诉说心事”,没有人“指点,提醒,毫无阅历”,“失情少女心冷怠沉”;而马来狂人由于挪用医院的公款被逐出鹿特丹,他没有被放到“有人、有俱乐部、有高尔夫球、有书报的城市里去”,而是去了一个离最近的城市还有两天的路程的地方,社交圈子只有几个令人乏味的官员和几个混血儿,其他的就是茫茫无尽的森林、种植园、沼木丛和沼泽地。他们沉溺于自我内心世界的人,是一些被遗弃者,这些人物通常是有些空虚、孤独和自闭的,他们缺乏正常社交的机会,缺乏正常且平庸日子的充实,久而久之、也随之失去了社交的能力和愿望,感情也失去了一个正常的解放管道。但心灵的积累越多,受得压抑就愈大,只要有一个合适的契机,它爆发时更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
混乱而碎裂的生存环境,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冷漠的关系,造成了大量情感沦落者,内心的孤独无助常常促使他们表现出一些僭越情理的行为,那完全是一种不自觉的挣扎,是溺水者妄想抓住一根救命稻草的徒劳。正因为此,茨威格作品的人物都有一种异乎寻常的勇气和高傲。
[7]
艺术特色
茨威格笔下人物的奇特行为常常突如其来,常常有违一般意义上的伦理道理。所以,当激情过后,当事人或羞于开口,或不屑于与世俗妥协,把自己的真实绽放暴露于世人,被世人所嘲弄甚至耻笑。但人心灵的负荷不致过重,一旦到了极限,倾诉的欲望会席卷一切,这些压抑过久长期处于失语状态的人,需要遏上合适的对象和合适的时机,语言就会排山倒海,不可阻挡。茨威格不仅知道并且把握了这一点,几乎不让任何的插话或者无用的描写引导提示和中断倾诉者,从而削弱了表现的力量。大段连贯的、急切得近乎神经质般的告白,与其说是对人倾诉,不如说是独白,一种游移于社会边缘的焦灼不安状态下的喃喃自语,一种借助陌生人这个介质对往事的重温。
茨威格正是抱着这种对生活在那个时代、那个乱世里人的深切理解和同情,才选择了这种表现形式;或者说,也只有这种形式,才使茨威格作品里人物的情感得到充分的、淋漓尽致的表白,让读者通过这些人物的叙述来认识那个时代对人物的扭曲和异化,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把那个时代推上了审判席。
茨威格的小说有个鲜明的特点,即他的小说带有—种戏剧的味道。无论是《
二十四小时》中年轻赌徒的手、《
月光胡同》里那寒光闪闪的匕首,还是《陌生女人》那隐隐绰绰的反复出现的白玫瑰,无不具有戏剧的夸张和悬念性质.而作品中大段甚至整篇的人物独白,正是戏剧的表现形式。
[7]
二是一系列历史人物传记,其中包括四百年前的人文主义者伊拉斯,拍案而起、反抗宗教改革家卡尔文思想统治的瑞士勇敢学者卡斯特里,16世纪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和18世纪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托内特等。无论是叙述传主的生平,还是评价其地位与功过,不管是刻画其心理与行为,抑或是描述其命运与得失,都是从人道主义出发,肯定自由理念和人道情怀,抨击思想禁锢和专制独裁,表达了茨威格爱人类、爱生命的人道主义精神。
茨威格的传记文学创作,与他生活的时代和历受的教育关系极为密切。维也纳养育了茨威格,培育了他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培养了他无与伦比的艺术鉴赏力,造就了他的艺术才能。他深受西方人道主义精神熏陶,又批判地接受
尼采超人哲学、
泰纳、
罗曼·罗兰、斯特拉奇和
弗洛伊德等人的思想、学说。
[8]
茨威格的传记文学创作植根于西方文化的沃土和现实生活,深受人道主义的滋润,受到尼采、泰纳、罗曼·罗兰、斯特拉奇和弗洛伊德等的影响,深入传主的内心世界,细致人微地展现传主心理的发展与变化。
[9]
茨威格去世后,巴西总统下令为这位大师举行国葬。1945年以后,茨威格的作品首先在美国和日本,接着在苏联引起强烈反响,惟独在德语国家似乎为人所遗忘。直到1981年,茨威格诞生一百周年,联邦德国S·费歇尔出版社重版了茨威格的作品,他的中短篇名篇《奇妙的一夜》《感情的混乱》,他的作家传记《三大师》《与妖魔搏斗》,他的历史人物传记《约瑟夫·富歇》《玛丽·安东奈特》以及他惟一的长篇小说《
爱与同情》先后出版,并且一再重版。
[10]
茨威格是翻译语种最多的现代德语作家。
[11]
茨威格在全世界所赢得的声誉实至名归,在时代的沉重压力下,他尽管天赋极高,意志力却崩溃了,这真是令人无比悲痛。他最让我欣赏的一点就是具有独特的天赋,能够凭借心理上和艺术创作上的技巧栩栩如生地重现历史上的某些时期和人物形象。(德国作家托马斯·曼评)
[12]
茨威格是奥地利的市民社会高贵的代言人,对他们的能力和弱点,魅力和绝望最好的描写者。(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评)
[12]
茨威格所写的书籍很有益处,茨威格不愧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俄国作家高尔基评)
[12]
茨威格驾驭语言至为纯熟,他善于表达一个对象,使得它的最精致的细枝末节都变得形象鲜明具体。(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评)
[12]
参考资料
1
斯台芬·茨威格
.易文网[引用日期2016-11-08]
2
潞潞,韩沛奇,张霞编著,一生读书计划 文学书架[M],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09,第15页
3
(奥地利)斯特凡·茨威格著;韩耀成等译,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茨威格中篇小说选[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06,第642-646页
4
何丽娜编.心曲没有终止符 非正常离世作家非常档案.哈尔滨市:北方文艺出版社,2012.02
5
(奥)斯蒂芬·茨威格著;高中甫,潘子立译,人类群星闪耀时 14位巨人的尖峰时刻 增补版,湖南文艺出版社,2018.02,第293页
6
(奥地利)茨威格著;高中甫等译,茨威格中短篇小说经典[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01,第513-515页
7
茨威格的叙事手法新论 袁萍,YUAN Ping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年6期
8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传记文学大师茨威格 杨荣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8年12期
9
读者的审美视域与茨威格作品的审美价值 张晓青,ZHANG Xiao-qing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3期
10
张玉书著.海涅 席勒 茨威格——德语区国家文学论集.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185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