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迈向笔记终点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sspai.com/post/78322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编注:

本文是少数派 2022 年度征文活动的入围文章。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今年我们采用了更加依赖用户反馈数据的奖金结算机制,充电、收藏和阅读量都将不同程度地影响文章的最终排名与稿酬倍率。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或内容对你有所帮助,请尽量通过充电、收藏或评论等方式表达你的支持与赞赏。


过去七年,我一直被笔记困住了。

我学习,我记录,但我始终找不到一个好的方式去管理它们。于是,它们积累,它们混乱,它们成为了我成长的掣肘。学的越多,反而越痛苦。

幸运的是,过去的 2022 年,我找到了打破这种魔咒的方法。

这篇文章,我有一个小小的野心。

我想给我的笔记折腾生涯画上一个句号,我也想给无数和我一样困在笔记里的人一个答案。

学习:体系化笔记

对于笔记来说,最大的难题莫过于吸收和分类。

在印象笔记时代。我们看完文章,便算吸收了。给文章打上标签,让一篇文章能放到不同地方,便算分类完成了。但这既不算真正的吸收,也难以处理文章段落等更细分的分类需求。

双链软件的出现,带来了「复述」这种更好的吸收方式。同时,分类的最小颗粒度变成了块,完美的解决了分类的需求。但是分类后的笔记难以形成体系化,导致整理和成长都很困难。

大纲、知识库和写作,都能解决知识体系化的问题。但如何处理参考文献和它们的关系?又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对此,我构建了「体系化笔记」,以解决这些问题。

吸收:双性折叠

关于吸收。MindNote、思维导图等工具提供了非常先进的学习方法:拆分原文、重组逻辑。但这类工具的缺点在于:形成的笔记是一个个文件,难以和知识体系产生联系。

我的知识体系建立在 Notion 里。那在 Notion 里,能否实现这种学习方式呢?

Toggle list( 折叠列表)是 Notion 中最基础的结构之一。但在去年写作时,我意外地发现,它具有结构和内容的双性。当你在组织很多个折叠列表时,它就从结构变成了被组织的内容。

1

例如红色框里的内容本身是解释 DIKM 的内容,但是点开它又能看到更详细的解释,所以它又是结构

有了双性折叠的帮助,我们就能在 Notion 里实现类 MindNote 的学习方式了。

方法非常简单:先将原文删减拆分成多段,再用一句话概括这段,再将这句话转化为折叠列表,最后将原文段落折叠进即可。

这样,一篇长文就被压缩成了数句双性折叠,我们得以快速掌握行文逻辑和核心思想。在「拆分重组、用自己的话概括」的过程中,大脑也在不断的分析、思考、学习、吸收。1

1

左边的一大段内容,被压缩成了右边的两端话,大大压缩

最重要的是,吸收的结果是保留在 Notion 里的,是可以和知识体系产生联系的。

分类:体系化笔记

吸收完的笔记,如何分类呢?

其实 Notion 提供了一种非常强大的分类方式:Synced block(同步块)。它可以让同一个内容,同步在不同的页面里,类似于打标签。

这样,我们就可以将刚刚吸收好的笔记,同步到不同的主题页面了。

1

例如这个内容,我从读书笔记同步到「名人传记、激励、人生选择、时间管理」等页面

而主题页面里的笔记,是可以被组织的。

当同步的笔记越来越多,笔记之间就产生了逻辑性。你可以再次折叠合并同类项,也可以加上标题、排列组合,整理逻辑。慢慢地,整体结构就被建立起来了,也就形成了体系化的笔记。

这就是所谓的体系化笔记。

1

「知识管理」的体系化知识

体系化笔记有何妙处呢?

记录上。你不再需要写逻辑完整的长篇文字,只需要总结一句话,就能压缩所有信息,大大减少了笔记成本。而且下次再记同样的内容,直接折叠就好,越记越少。

分类上。越分类,系统越完善,后续棘手的分类问题会越来越少;

结果上。体系化笔记在记笔记时就能形成组织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助于个人成长,也不再需要额外的写作帮助自己梳理逻辑。内容还能积累、补充、迭代,持续打磨,持续进化;

使用上。内容有语境,不理解就点开折叠列表进行查看;体系化笔记是线性结构,不管是记录、分类、记忆、查找都更加方便;双性折叠的构造也压缩了大量内容,查找起来更快。

1

例如对第三代知识管理不理解,则点开看更详细的同步内容,若再不理解,则顺着同步块到原文去看

当然体系化笔记也有缺点。分类没有双链直接加标签方便。这点,一方面,我们学习很多时候是体系化的,这时主题明确,分类并不麻烦;另一方面,我也接受了一个事实:学习需要时间和实践。所以现在,有时一个月我都只思考一两点,结果是学得新知识没那么多,分类压力也减少了;另外,不能达到双链的无压记录。这点可以通过流程解决,后文提及。

总的来说。体系化笔记吸收了「双链笔记的小颗粒度分类」优点和「大纲/知识库的知识结构化」优点,又克服了彼此的诸多缺点。是一种更好、更少、更有利于成长的笔记解法。

值得一试。

组织:侧边栏分类法

不仅笔记需要分类,笔记系统也需要分类。

关于笔记系统的分类,一直是房间里的大象。打造笔记系统,本质上是在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应用。这本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我们往往跳过了地基,直接去追寻笔记的价值。

的确,好的笔记系统可以产生很多价值。但这一切的前提是,笔记系统是科学的、整洁的、分好类的。这样记进来的笔记才不会陷入混乱,才有后续复利成长的可能性。

所以笔记系统的分类,非常重要。

侧边栏分类法

如何分类?让我们从「点外卖」中找到灵感。

当我们想喝奈雪时,我们会打开饿了吗,搜索奈雪,再进店找饮品。进店后,饮品有很多,这时我们会滑动侧边栏菜单,快速找到想喝的那一款。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只要记得奈雪在哪里,但并不需要记得奈雪菜单里有什么,该饮品在哪个位置。相反,我们是通过对侧边栏临时、快速的识别,快速找到内容的。

1

侧边栏菜单

这件事给了我们两个启示。

第一:大脑的识别能力非常强大。饿了吗每家店的菜单结构都不同,但我们总是能凭借了大脑强大的识别能力,快速分析结构,找到内容。而且这一过程是瞬间的、直觉的,并不耗能。

第二:在以往的分类中,我们需要记住每一层文件夹。但如果我们能运用大脑的识别能力,把要记忆的文件夹,变成要识别的信息。那要记忆的内容会大大减少,压缩的纬度会大大提升。

如何做到呢?

我们需要能构建一种类似「奈雪菜单」的结构,让我们能快速识别信息。同时,这种结构需要和 Notion 本身的结构区分开,避免混乱,才能实现「记忆和识别」的区分。

对第一点。我在 Notion 里构建了一种「侧边栏结构」。

简而言之,我把多个页面打包成一个同步块,放在每个页面的左边。这样就可以通过侧边栏,快速识别所有页面的信息。再点击想要的页面,快速跳转。

这种结构有个要点:每个页面里,侧边栏都必须要在。这样在交互上,页面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成为了整体的一部份。所以你才能掌握整体,就能掌握所有子页面,避免混乱。

1

侧边栏结构,把主题、项目压缩成一个页面

对于第二点。区分的关键是区分。

如果直接用 Notion 的侧边栏做「侧边栏结构」。会很难区分哪些是需要记忆的,哪些是需要识别的。今天区分好了,明天忘记了,又随意拖拽,整个体系很快会陷入混乱。

1

而且展开后观感上很混乱,你还会很困惑:到底应该从哪里打开

相较而言,在我的「侧边栏结构」中。Notion 的侧边栏是软件的结构,我的「侧边栏结构」则是页面,两者观感上、使用上,都有极大的区别,所以很容易区分。

1

左:系统;右:侧边栏结构

构建完成后,其使用成本的确很低。

在我的 Notion 中,第一层页面是要记忆的渠道。但此后每个页面里则都采用「侧边栏结构」。这样,想找信息,只需要找到一级渠道,再点开临时识别子内容就好。方便快捷。

1

例如我想找收集的优秀标题,我只要记得它在「Refer参考」页面,点进去再识别具体在哪里

有意思的是,「侧边栏结构」的拓展性很强。

你可以结合「体系化笔记」和「侧边栏结构」,建立更庞大的知识库;你可以对结构本身进行组织,让其更有逻辑性;你甚至还可以在 Notion 里建立 Flomo,解决它地笔记的吸收难题。

1

蓝字:整理逻辑

1

档案库

总的来说。「侧边栏结构」是利用了大脑的识别能力,对知识体系大大压缩。让我们用极小的记忆成本,就能获得对系统整体的掌控感。少,但更好。

同样值得一试。

主体结构分类

「侧边栏结构」可以把 100 个页面压缩成 10 个。

但剩下的 10 个页面,也就是系统的主体结构,应该如何分类呢?

这个答案,我在去年的「构建笔记大厦」里已经研究过。

简而言之,需要遵循三个原则:1. 符合直觉。这可以让系统用起来更舒服,更快速;2.MECE,也就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3. 最多不超过 4 个层级,包含侧边栏结构。

这里就不多赘述了。

1

例如符合直觉:我喜欢按「计划、工作、学习、生活」作为主结构,因为符合我记笔记的直觉

构建:让工具成为思想的延伸

分类好能给笔记系统带来整洁,但不一定好用。

想要笔记系统使用起来更舒服,我们需要观测我们的使用行为,需要顺应我们的使用习惯,需要像打造一个应用一样打磨我们的笔记软件。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如何做好呢?有一个很好的指标:让工具成为思想的延伸。

举个例子。我们平时吃饭时,是注意不到筷子的。想吃,仿佛就送上嘴,筷子和思想是同频的,筷子成为了思想的延伸。但如果去吃韩式烧烤,你会发现扁平的筷子用着很不习惯,这时,你注意到了筷子,筷子打断了你的思想,这种体验就会变得糟糕。

而「让工具成为思想的延伸」的关键,就是工具的操作,要符合我们的直觉。

以记录为例:无压记录

我们以记录为例,看如何根据直觉优化笔记系统。

记录行为:当有什么想法时,或想收藏什么东西时,我们会快速记录,想着未来能用上。

这个行为有三个特点:第一:记录是分散的,我可能在不同的软件里都顺手点了收藏;第二:记录是纯粹的,当我记录时,并不想管如何分类;第三:记录是有目的性的:我想未来能用上。但如果我的笔记系统很混乱,我知道记录后会混乱,我可能就想不记了。

1

小红书顺手收藏了,该如何纳入 Notion 知识体系里呢?

根据这三个特点来优化。

第一:记录是分散的。记录时很懒,就想点个收藏了事。我们接受这种分散,但我们可以列个代办清单:每三个月到如下软件清理。这样就在符合直觉的基础上,解决了分散记录的问题。

第二:记录时不想分类。那就不用分类。我们可以设立一个 Inbox / Dailynote 专门放随手记,当成一个缓冲区。未来想整理时再整理。

1

Notion 里的 Inbox

第三:记录的心理垫底。我们需要知道,未来一定会整理吸收,现在才能无压记录。那我们就做好笔记的整理吸收。本文探索的「体系化笔记」和「侧边栏结构」就是解决这个问题。

这样,我们便做到了真正的「无压记录」。

这里再拓展几个我自己的例子。

记录。我不喜欢整理时还要区分「文献、永久」等笔记类型,这很反直觉。所以我全部混合记在体系化笔记里。因为体系化笔记最终是为体系服务,所以也没有必要分类。

1

我也不会在记录时区分是教程,观点,还是如何。按直觉记录就好(例如本图之混杂)

整理。我不喜欢每周整理笔记,这很累,会让我讨厌笔记。所以我定了一个弹性的要求:三个月整理一次。有趣的是,三个月再回看,大部份笔记都没有吸收的冲动了,整理反而更简单。

学习。我经常三心二意,学到一半暂停。所以我参考 Linear 打造了一个吸收流程,并且把暂停学习的内容集合起来。这样我可以放心地暂停学习,因为我知道想重新学时很容易找到文本。

1

Linear 流程

结构。我觉得待吸收的笔记,和笔记体系,都很有重感,让我不想打开 Notion。所以我把它们全部放在一个 Teamspace,大大减少里笔记系统的整体重感。

1

所有让人有「重」感的内容都放在一起,减轻整体的重感。

压缩。体系化笔记虽然能大大压缩文本,但是随着记录完善,也会很冗长,让我对体系重点失焦。所以我又建立里一个 Priority 页面,提炼体系精华。这样体系内再冗长混乱也不焦虑了。

1

Priority 相当于是对体系化笔记的再压缩 |掌握重点其实更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每个人的直觉都是不同的,并没有一个通用的解法。我们一定要多观测自己的行为,找到不舒服的点,尝试改变或增加流程去抚平异样,最后让工具顺应自己的直觉。

培养科学的直觉

但过于相信自己的直觉,也有可能让系统变得难用。

因为有时我们并不知道我们想要什么,并不知道我的行为会带来怎样的结果。例如我去年在文章里举过的例子:想把常用的结构集中到一个页面,结果让该页面无比难用。

1

大家常用的工作台,其实不是一个好结构

幸运的是,人的直觉是被构建出来的,换而言之,是可以被改变的。例如我以前特别喜欢把所有结构展开。后来学习了交互知识,结合自己的实践,改变了直觉。现在一展开就非常难受。

1

再例如我的主结构,实际是是经历了多轮进化,详见「构建数字大厦

所以我们可以不断学习科学的方法,培养好的品味,正确的直觉,让系统越来越好用。

1

例如学习苹果「如何改善 iOS 导航」的视频,可以理解为什么工作台不是一个好结构

我的知识体系全览

无论如何,凭空构建一个科学、好用的系统是很难的。

这里我简单提供我的笔记系统,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主体结构:计划、工作、创作、学习、生活、笔记。

1

侧边:主体结构

计划:包含「计划」和「日记」。

内含间歇式日记、博客、工作计划等等。

1

「计划」页里的「间歇式日记」

工作、创作、学习、生活:项目文档,运行项目有关的笔记。

例如工作文档、创作看板、学习资源等。项目开始新建,结束归档,和知识体系关系不大。

1

体系具有灵活性。例如「学习英语」是我非常重要的当前项目,就从「learn」里独立出来了

笔记:包含专业技能、软实力、档案库。

专业技能是领域硬知识。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一定要理清自己的核心领域,充分聚焦。对于非核心领域,侧重记录资源和用法,直接拿来用就好,没必要花时间学习钻研原理。(这也是压缩笔记内容的一种方式)

1

我的领域|只有这几个领域相关的内容我才会完备性记录

软实力是和自我成长有关的内容。

我的软实力拆分成了两个页面,一个是职场成长、沟通方式、自我认知等偏外在的内容;一个是认知自我、树立价值观等偏内在的内容。拆分原因是我觉得放在一起不太舒服。

1

我把这两者拆分了,因为合在一起总不太舒服

档案库则是当下不重要的内容。

它包罗万象,既可以是归档的项目,也可以是暂停学习的文章。更重要的是,我把它当成了 flomo,记录那些我觉得未来有用,但当下用不到的内容。未来用上时,可以快速调用。

1

档案库刚刚建立,不过也能看出它包罗万象的潜力

对了,为何把日记、计划、flomo 等都放在 Notion 里?

之前我爱记 flomo,后来我发现,当 flomo 里的内容变成我当前研究的项目时,想从 flomo 导入到 Notion 整理无比难受。后来我乖乖地 All in One,再也不折腾了。

1

回看 flomo,笔记只是收集,从未学习吸呐,没有「体系化笔记」好。

使用:实践 > 笔记

写到这里,笔记系统的分类和使用难题都被解决了。

让我们思考一个更深层的问题:笔记系统真正的价值是什么?

想回答这个,我们得先清楚,对我们真正重要的是什么?

我很爱看名人传记,因为它们是成功人士最精华的思考。但是翻阅会发现,名人传记里很少有如何看报表,如何函数这类硬知识。更多的是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决策、如何沟通等软知识。

这并不代表硬知识不重要,因为决策是建立在充分的了解上;但毫无疑问,软知识更重要。

回到笔记系统。笔记能让我们掌握书面上的硬知识,但能让我们掌握软知识吗?

答案显然是不能的。举个例子,游泳书看了再多遍,各种姿势都熟记于心,但显然还是不会游泳。只有真正去实践,去不断尝试、调整、优化,才能真正学会游泳。

软知识就像游泳,只有真正实践了,才能学会。而这是笔记系统做不到的。

但幸运的是,在实践中,我们需要学习,需要反思,需要积累经验等,而这些是可以通过笔记载体去实现了。换而言之,笔记系统不能代替我们实践和成长,但能相辅相成帮助我们成长。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双性折叠学习知识;通过记工作日志,帮助自己专注;通过写日记,帮助自己排解情绪;通过写博客,帮助自己反思;通过记录决策,帮助自己建立价值观 …

所以回到开头的问题:笔记系统真正的价值是什么?

是「存储信息」和「协助成长」。前者可以帮助我们掌握专业知识,后者则是帮助我们成长。而对自己最关键的是成长,成长需要去实践的,这一点笔记系统并不能直接做到。

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和笔记系统的局限性。

它可以帮助我们摆脱笔记成瘾,真正实用性地使用笔记系统,处理好笔记系统和生活的关系。

如何辅助成长

关于实践,它更多地是一种思维上的约束。

但是关于辅助成长,则有很多笔记层面的例子。

辅助工作。工作时我会记间歇式日记,帮助自己提高专注,冥想放松。

辅助学习。除了用双性折叠学习。我还特别注重收集推文、评论,因为这些是个人经验的精髓;很多内容笔记后,我知道自己并没有吸收,会单独放在「引路人」页面里,常看常新。

1

引路人

辅助认知。我会经常记日记,记录情绪等,并积累总结,更了解自己。我还会特别注重记录价值观的思维和实践,帮助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给我带来一种健康的心态,指引我做事。

辅助实践。我非常侧重记录别人是如何解决问题的,挑选当下对自己最有启发性的内容,主动实践;记录自己的决策过程,优化思维;记录激励自己的内容,例如传记视频,给自己力量。

1

记录自己的 changelog

只要重视能和行为产生联系的笔记方式,还能发现很多类似的笔记。这里就不多赘述了。

总结:迈向笔记终点

文章最后,我不禁再想,笔记系统真的重要吗?

或许,真的没那么重要。

试想舒尔茨、巴菲特、马化腾等顶尖大佬,真的会每天勤恳地记笔记吗?答案大概率是否。他们的洞察力、决策力和成功,是来自一次次具体的实践、思考和学习,这些是笔记做不到的。

对于绝大多数人。他们不必思考「知识如何吸收」等复杂问题,他们并不需要笔记系统。他们需要的,就是简简单单地把文件整理分类好。所以反而,flomo 是个更好的解。

所以,回顾这七年的笔记生涯,我的一路折腾有意义吗?

嗯……应该,是有意义的吧。

这种意义,不是来自于记了多少笔记,成长有多大。而是很本质的,我天生对这件事有兴趣,我这一路是快乐的。就像你问爱玩游戏的人,玩游戏有意义吗?他会告诉你:快乐就是意义。

不过,命运的馈赠,何尝又不是一种诅咒呢。

这七年里,我太过于看重笔记,追求整洁,导致我不断地在这个圈里转,我被困住了。这个兴趣已经妨碍到我的成长了,我不想再这样了。

所以过去两年,我一直在探索一个交代。这个交代,要解决了我以往遇到的所有问题;这个交代,能让我坦然地对过去说再见;这个交代,是「到这里,就结束吧」的挥别。

这个交代,就是「体系化笔记」,就是「侧边栏结构」,就是这篇文章。

如果你还在苦恼如何记笔记,如果你还在知识的诅咒里挣扎。我想说,你遇见的,我也遇见过;你经历的,我也经历过;我感受到你的痛苦;我也愿意与你分享我的喜悦。

这篇文章并不是知识管理的又一篇陈词滥调。请相信我,请试一试,它真的是一个答案。

最后,我可以很坦然地说:

我终于逃离了这个诅咒,我要开始过我自己的人生了。

> 下载 少数派 2.0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解锁全新阅读体验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