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ChatGPT持续“高烧”,再走一遍元宇宙的老路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tech.sina.com.cn/csj/2023-02-14/doc-imyfsncm3288536.s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ChatGPT持续“高烧”,再走一遍元宇宙的老路

2023-02-14 19:33:07    创事记 微博 作者: 锌财经    我有话说(0人参与)

5d63-41713dc0050116ac9995692bd58a832f.jpg

  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文/路世明

  来源/锌财经(ID:xincaijing)

  2021年火爆全球的元宇宙散去“虚火”,2023年风靡世界的ChatGPT正在“高烧”。

  近日,微软解散了成立仅四个月的工业元宇宙部门,该部门内约100名员工已全部被解雇。如果说项目裁员还不足以证明元宇宙的“过气”,那么关于“钱”的数据则更为直观。

  比如被称为元宇宙第一股的Roblox,其市值一年时间蒸发约600亿美金,跌超70%;再比如被誉为元宇宙概念龙头的Meta,自2019年起在元宇宙项目上已经累计烧掉300亿美元,仅2022年就亏损了137.2 亿美元。

  国内方面也不遑多让。A股元宇宙板块2022年全年跌幅高达47.58%,字节的元宇宙社交 App“派对岛”上线三个月即被关停;腾讯旗下的数字藏品平台-幻核上线不足一年被裁撤。

  相比裁员、股价、市值、亏损这些,一个更为明显的感受是,如今无论是网络还是现实,关于元宇宙的“声音”已经大幅减少。但作为人类的未来方向,AI行业从来都不平静。元宇宙之前有自动驾驶,元宇宙之后,又轮到了ChatGPT。

  上线两个月以来,这个由AI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经历了和元宇宙一样的走红过程,几乎是一夜之间,ChatGPT成为了全球热议的对象。在承包各大媒体平台头条的同时,ChatGPT也为国内外大大小小的资本和科技玩家们,打了一针添加过量兴奋剂的“鸡血”。

  不可否认,ChatGPT所展现出来的对话、写作能力的确很“强悍”,其所释放出来的可能性以及市场前景也值得资本们深入参与。但是眼下资本和企业玩家们对于ChatGPT的追求已经变了味道。

  在不少企业看来,只要敢于蹭概念,就能获得股价的高升,就能获得VC们的投资。

  只要敢蹭,股价就敢起飞

  上线仅过去两个月,ChatGPT便获得1亿月活用户。在互联网过去的20年发展中,绝无仅有。这既印证了ChatGPT的热度,也是人们对于ChatGPT价值认可的最好体现。

  有米云VP、品牌市场负责人刁龙告诉锌财经:“ChatGPT会存在一个非常强的平替作用。很多工作岗位,尤其是内容工作方面,有60%是可以被替代的。如果需要做一个60分的文字输出,可以直接通过ChatGPT来做,内容团队的效率会被极大地提升。”

  相比于普通用户,对于这样一个展现出巨大商业价值的产品,资本和科技圈玩家们的态度更加坚决。比如360创始人周鸿祎首次谈到ChatGPT便直言:“如果企业搭不上ChatGPT这班车,很可能会被淘汰。”和周鸿祎的“预言”相符,ChatGPT的火热正引发着科技圈玩家们的跟风,也推动着资本市场的情绪高涨。

  国外方面,2月以来,美股市场不断传出上市公司推出ChatGPT相关技术的消息。

  比如微软推出新的人工智能搜索引擎必应(Bing)和Edge浏览器,新应用将由OpenAI提供最新技术的支持。新版必应基于OpenAI的语言模型运行,比ChatGPT更加先进,可以轻松地切换到人工智能聊天模式。

  紧接着的是谷歌,2月7日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突然在官方博客上宣布推出谷歌下一代AI对话系统Bard,并表示该对话系统将很快集成到谷歌的搜索引擎中。此外,美版头条之称的数字媒体公司BuzzFeed,也正计划采用人工智能程序ChatGPT协助内容创作......

  海外科技巨头扎堆入局,国内玩家们也相继而至。

  目前国内互联网大厂腾讯、阿里、百度、京东、字节和小米均在推进ChatGPT和AIGC相关方向的研究。其中,百度旗下的类ChatGPT项目名字确定为文心一言,英文名ERNIE Bot,3月份完成内测并向公众开放。

来源:百度公众号
来源:百度公众号

  有米云CTO蔡锐涛向锌财经表示:“我个人觉得如果国内大厂开发相关产品,其实对腾讯是最有利的,因为腾讯可以把没有被索引的公众号内容全部拿出来,作为训练数据。”

  至于京东、阿里、拼多多,则更多是从智能客服方向切入,字节跳动则是从原来今日头条的UGC(用户生产内容)逐步迁移向AIGC。还有网易、科大讯飞、知乎、360、商汤等不少玩家,也在不同方向上保持对AIGC这个革新技术的跟进。

  虽然截止目前还没有几个能真正拿出产品说话的玩家,但资本市场已给出强烈反应。

  美股方面,在拉开了AI搜索时代的序幕的同时,微软的市值也迎来了飙升, 一夜市值飙涨超800亿美元(约5450亿元人民币),报267.56美元/股,最新总市值1.99万亿美元,为5个月新高。BuzzFeed的股价也是连续大涨,曾在两天内暴涨300%。人工智能软件提供商C3.AI Inc在一月底宣布将ChatGPT集成到其产品中后,股价也是大幅飙升。

  看到AI应用巨大潜力的不止海外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国内也是同样的景象。

  过去的两周里,百度、知乎、云从科技、三六零等ChatGPT概念股均出现大涨,三六零连续三个交易日涨停,知乎在2月8日盘中最高涨幅逼近60%、股价创历史新高。此外海天瑞声、汉王科技和云从科技等几家企业,也因为“ChatGPT概念股”的身份,股价一路走高。

  有人真搞科技,也有人只是想蹭一波概念,只要与ChatGPT技术沾点边,就赚一波快钱。哪怕沾不上边,只要敢“硬蹭”,股价就敢起飞。其中,被广泛质疑为“蹭热点”的企业非寺库莫属。

  此前,在破产边缘徘徊的寺库宣布将对AIGC和ChatGPT相关技术进行深度研究与拓展,并且将应用至相关服务中。受消息影响,寺库美股股价当日暴涨124.4%,至3.77美元收盘。

国内ChatGPT概念股前十企业1月3日-2月9日涨幅
国内ChatGPT概念股前十企业1月3日-2月9日涨幅

  做ChatGPT这种产品需要丰富的对自然语言文字处理的经验,以及大量的数据,需要相关的算法,国内真正能做的科技玩家并不多。像寺库这种公司,纯粹是为了炒作而炒作。

  创业新潮,资本被打鸡血

  相比二级市场上的企业,一级市场上也有很多闻风而来的创业玩家。

  无论是从技术还是数据体量上来说,做一个类似ChatGPT的产品,大公司显然更加有希望一些,在未来的商业变现过程上,也自然更加的顺利。但没有任何一个行业的蛋糕,会完全被巨头们吃掉,在AIGC更为细分的领域,创业者仍然有机会。

  目前来看,创业玩家们可以在特殊场景下做类咨询业务。比如一些做客服业务的公司,眼下非常迫切希望给市场讲一段关于AIGC的故事。又比如一些做营销的公司也在非常积极地讨论相关话题,思考如何做一些有创意又能提高效率的东西。

  虽然吃不到市场的大部分红利,但借着ChatGPT的风口,创业玩家很有兴趣打着AIGC的名义进行融资,一级市场的资本们也有了足够的理由放手投资。当然,一个例外是发布ChatGPT的OpenAI,作为主角,“钱”来得只会更为“被动”。

  1月24日,微软在其官方博客宣布,已与OpenAI扩大合作伙伴关系,微软将向OpenAI进行一项为期多年、价值数十亿美元的投资,以加速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突破。

  早在2019年、2021年,微软便已两度注资OpenAI。这次的股权投资方式,也是其在大力推动自主研发外,积极拥抱AIGC的一大策略。

  除了OpenAI,海外被巨头资本们“盯”上的还有其他一些头部创业型AI企业。据数据分析机构PitchBook的融资报告,过去的一年里,生成式AI公司在美国筹集了约9.2亿美元,同比增长35%。进入2023年两个多月,除去微软向OpenAI投的数十亿美元,多家生成式AI公司已经筹集或正在谈判的金额累计超过7亿美元。

  相比海外,国内一级市场上的反应早在年前AI绘图出圈时便开始了,投资人们已经看过大量AIGC领域的项目。

  去年11月,从微软人工智能团队独立出来的小冰公司完成10亿元的A+轮新融资,由高鹄资本作为财务顾问,高瓴投资、IDG资本为投资方。目前,小冰框架是全球实际落地及完备度最高的AI Being基础框架,在AIGC领域的商业化成果也已广泛应用于金融、文化、纺织、旅游等垂直领域。

  再到昨日,原美团联合创始人王慧文在社交平台发文宣布进军人工智能领域,称将打造中国的OpenAI。王慧文表示,将成立北京光年之外科技有限公司,王慧文出资5000万美元,估值2亿美元,他个人不占股份,资金占股25%,75%的股份用于邀请顶级研发人才,下轮融资已有顶级VC认购2.3亿美元。

王慧文朋友圈
王慧文朋友圈

  无论是海外还是国内,一级市场资本围绕着生成式AI的投资热情不断升温,主要原因在于其广阔应用前景及巨大市场规模。据中信建投测算,按2021年包括游戏、短视频、直播、剧集、电影、综艺、在线音乐、图片版权、网络文学等数字内容领域1万亿元的规模来计算,AIGC的市场空间可达1千亿元。

  就商业化而言,蔡锐涛表示:“目前ChatGPT的商业模式有两个方向,一个是作为应用收用户的订阅费用。另外一个是开放API,方便其他平台将ChatGPT整合到目前已有的各种应用里面。”

  有人跟风,也有人敲钟。搜狐创始人张朝阳认为ChatGPT积累了许多年,涉及到算力要有多少服务器,知识库、标注等等很多问题,若没有这些能力的公司跟风入局,会消耗掉许多资源。

  事实的确如此,虽然AIGC有着不错的市场前景,但动辄百万美金的门槛,也值得VC和创业者们更加“谨慎”一些。

  概念炒作,是换汤不换药

  一夜爆红、全球关注,股价飞涨、妖股频出,创业玩家剧增,一级市场热情。如果仔细回想,这波ChatGPT的热潮,和2021年的元宇宙如出一辙。

  两年过去了,如今的元宇宙已经“没落”,但ChatGPT正在重演它的故事,不少投机的资本,也在“换汤不换药”地做着炒作的事情,比当年炒作元宇宙更甚,这些投机者打算狠狠地割一把新鲜的韭菜。“韭菜”们必须明白概念炒作和价值投资的区别,别做巨型镰刀下的“亡魂”。

  从概念炒作的套路来讲,度过爆炒阶段之后,“ChatGPT”还要经历两个阶段。

  首先,过不了多久便会有不少股价飞升的上市企业进行“澄清”,表示要摆脱ChatGPT概念股标签,这会使得企业本身的股价回到冰点,也会让市场对于“ChatGPT”的投资热情快速降温。但此时,那些炒作的资本们已经轮番套现离场。

  至于“剩余”的市场资金和人气,也会转战至更为“纯正”的概念股继续炒作,直到热情逐渐散去,市场回归理性,真正的价值投资者们开始入场。

  其次,ChatGPT将步入今天元宇宙的阶段:做好产品、做好商业化,给价值投资者们一个满意的答案。

  ChatGPT和元宇宙一样都要用到前沿技术,而前沿技术总要通过场景和应用来进行验证。如果ChatGPT玩家们没有找到一个好的商业模式,注定会在发展中陷入低潮。

  刁龙表示:“相比元宇宙,ChatGPT的商业应用前景会更大。元宇宙各方面的条件还不成熟,比如AR/VR硬件的大规模生产,以及硬件设备里的内容系统,整个ToC市场还处在极早期,还需要很漫长的商业化周期。但ChatGPT能够随时运用,除了没有情绪之外,它任何时候都能给你一个60分的东西。这在商业上是非常实用的,商业化速度也自然会更快一些。”

  对于目前进入这个领域的玩家来说,无论是科技巨头还是创业者,在技术之间没有实质差异的情况下,如何去应用这项技术,做出来一个比较友好的产品,并能持续优化模型,是整个项目最为重要的纲领。

  尤其是在初期的产品功能上,更应该做好优化训练。毕竟因概念上涨的股价,自然也是非常的敏感脆弱。

  比如谷歌的“Bard”,在一场发布会上对用户提出的问题给出错误回答,紧接着谷歌股价便暴跌超7%,市值一夜蒸发千亿美元。

谷歌股价 来源:雪球 2月14日
谷歌股价 来源:雪球 2月14日

  和美股的机制不同,虽然ChatGPT概念持续高温,但A股也在不断降温。

  2月8日晚间,上交所分别向海天瑞声、云从科技两大ChatGPT概念股下发监管工作函;与此同时,深交所亦在8日和7日分别向“三连板”ChatGPT概念股鸿博股份及ChatGPT人气股汉王科技下发关注函。

  受此影响,2月9日开盘,ChatGPT板块领跌,其中云从科技、海天瑞声一度双双跌超10%。截至午间收盘,云从科技跌超11%,海天瑞声、东港股份(002117.SZ)跌超6%,高鸿股份、新致软件、汉王科技、科大讯飞等跌幅靠前。

  其实,概念炒作是比较正常和健康的,这是一个国家的资本市场充满活力的表现。尤其是像AIGC这样的新兴技术、新兴产业,炒作可以吸引到更多资本的目光,使得其中真正有发展前途的企业获得更多资金,从而加快技术的进步、商业化的落地,并推动我国AI的进一步发展。

  但是,炒作和过渡炒作完全是两个概念,过度炒作只会引发更多泡沫,不仅危害市场,而且根本上损害投资者切身利益。能够看到的是,经历了将近一年的过渡炒作,如今元宇宙的金融泡沫正在被戳破,相关的国内外科技公司,有的是股价纷纷进入下跌通道,有的是深陷亏损泥潭,只能寄希望于资本融资续命。

  ChatGPT的泡沫什么时候破灭?没人知道。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当ChatGPT虚火散去的那天,就能知道谁是真正的科技玩家,谁又是浑水摸鱼的投机者。

b8b4-b7c3167fc54b3452a8a249d5ac81e5a6.jpg
1.png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