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首季完美收官!《三体》总编剧田良良:新手如何成长一个好编剧?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www.gamelook.com.cn/2023/02/509157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首季完美收官!《三体》总编剧田良良:新手如何成长一个好编剧?

【GameLook专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GameLook报道/近日热播的《三体》真人剧集可以说成了2023年影视行业的首匹黑马,从开播至今“高开高走”,网络热度不减的同时,剧集质量也在不断带给观众惊喜。日前,腾讯视频也宣布包括续作《三体 II:黑暗森林》、衍生番外剧集《三体:大史》等未来都将上线,足见《三体》剧集的成功和三体粉丝的支持给了腾讯更多的信心。

lazy.png

目前《三体》通过超前点映,已经在腾讯视频放出了真人剧集的全部内容,古筝计划在电视剧结尾上演,罗辑也在最后出现,不过正脸镜头,只有一个清华大学的校徽。

该电视剧截至笔者完稿时,在豆瓣的评分也达到了8.2分,在超过21.7万人的评价中,有44%的网友都给出了五星评价。对于观众对剧集的认可,总制片人白一骢也表示,目前《三体》剧集的优良反响,超越了自己最开始的预期。

lazy.png

左:总制片人白一骢  右:总编剧田良良

而在这些好评背后,无论是备受称赞的电视剧对原作精髓的把控,还是巧妙地对原作的扩充和敏感元素的调整,真人剧集的编剧田良良的作用不可忽视。

在腾讯视频近日举办的大结局点映礼上,编剧田良良表示,自己在每句台词的撰写上都非常字斟句酌,”我是拿放大镜在写,因为大家都拿放大镜在看这个项目,尤其是小说以外的台词,因为要符合人物的气质,不符合气质我们就真的失败了“。也正是因为这种前期的谨慎,田良良表示自己暂时还没有看《三体》剧集,因为”太忐忑了,不敢看“。

不过就从GameLook斥“巨资”18元购买的点映,以及网友的反馈来看,《三体》剧集的后续发展确实也充分体现了编剧前期的“斟酌“和”忐忑“,并成功平稳落地。知乎就有网友表示“三体全剧主创人员,包括导演编剧制片演员在内,不管你们在世界的哪个角落,请接受我的敬意。”

lazy.png

对于三体的关注,也让GameLook近日顺藤摸瓜,在腾讯视频看到了田良良在2020年中国大学生灵河剧作孵化季“剧作公益课堂”上的演讲,内容囊括了编剧的基本能力、专业技能、工作细节等方方面面,细致地叙述了一个好的剧本背后的编剧需要什么能力、应该是怎样诞生的。

这一系列的分享,对于在叙事、剧情方面仍存在短板的游戏行业,特别是手游领域,或许能够带来一定的启发。

以下为田良良“剧作公益课堂”的具体内容:

视频链接:https://v.qq.com/x/page/x3126ljkzee.html田良良:首先,编剧需要具备哪些能力?

文学语言的表现力和想象力,其实这些是比较基础的能力,如果你想要成为编剧,这是一定要拥有的能力。

lazy.png

文学语言的表现力,其实就是我们能不能用文学语言来把自己的所听所想所感写出来。不过编剧其实跟当一个作家不一样,写小说、散文不一样,不需要妙笔生花。在实践的过程当中,我发现编剧的文学语言表现力更重要的是要精准,尤其是剧本的创作,“精准”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一部剧本的组成部分主要有两部分,一个是动作,一个是台词。

而人物的台词、动作的描述,其实对于读者能不能看懂你的剧本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我们描述一个场景或者是主人公之间的动作,那么人物是跳起来还是站起来,是推门还是拉门,都是需要注意的。

当然这些是最基本的一些有表现力的语言。同时语言的表现力在形容人物的心情,最关键的情绪节点时,也都非常重要。

所以很多人可能认为语言的表现力是文笔多么多么地好,其实并不是的,而是要用词非常地精准,能够准确地传达编剧的所思所想。

再者就是想象力,一个编剧的想象力对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你需要构建的东西非常多,所以我们需要经常地去让自己保持一个比较好的想象力。

这两个点是一个编剧需要拥有的基本能力。

其次,编剧的专业技能。

lazy.png

第一是感受力,感受力对编剧或者说对整个行业都是非常重要的。

不管你是演员、导演还是摄影,感受力都非常地重要,因为我们需要传达感受给观众,所以我们需要保护自己的感受力,也需要培养自己的感受力。

所谓的保护,比如看一些电影电视剧会有很感动的时候,那么这种时候我们其实就不要去控制它,类似于看一个电影你就哭了,觉得自己很丢脸。你如果想要从事编剧行业,就一定要在这个时刻记住你此时此刻的感受。

“我为什么哭?到底是什么让我感动?感动的时候我要做些什么?”就是想哭就哭,想笑就笑,要让自己放肆地去感受周围的一切。

同时我们还需要去感受周围的很多东西,作为一种训练。比如说春天的时候,我们要去感受春天的感觉,除了最基本的我们能想象到的花草、春风,潺潺的溪水等,如果能感受别人感受不到的东西,你做出来的内容就会跟别人不一样。

我这里还有一些感受力训练的建议,比如说感受人物,无论是通过阅读,还是通过影视作品,然后去感受“如果我是一个坏蛋会怎么样?”“如果我是一个神偷会怎么样?”,同时仔细地去体会其中的细微的差别。

比如,如果我是个大坏蛋,我这里举了三个不同的例子,同样是坏蛋,我是神偷、还是一个笨贼,还是一个高智商的犯罪分子,这三者的感受当然是完全不同的,其中的细微的差别我们就需要记录下来。

除了具象的人物外,还有一些感觉的训练,我们可以通过想象力去想象我拿了诺贝尔奖是什么样的感受,再者比如说我今天这个直播失败了,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一定要让这些感受非常地细腻且真实。

感受力它有什么作用?

在真实的剧作创作当中,感受力一方面可以让你的剧作有代入感,反映到影视作品当中就是,当观众看到这个影视剧的时候,真实的感受力能够更真切地传达到观众的视线里。

感受人物方面,你可以尝试去进行一些人物的模拟对话,就比如模拟在1个狭窄的房间里面,5个完全不同身份的人,对同一件事情进行评论,他们台词肯定是不一样的。这种训练就非常简单好做,我们自己打开一个文档,三五行字就可以完成了。

lazy.png

第二是逻辑推理和分析的能力,这对于编剧来说也非常重要,因为编剧的核心其实是讲故事,而故事则需要逻辑严谨的,换而言之这个故事可不可信,是需要很多的逻辑细节堆砌起来。

比如说它需要符合人物逻辑。什么叫人物逻辑?就是这个人物要发出某个动作,比如说女儿要打母亲一巴掌,要完成这个动作,是需要符合人物逻辑的,“这个女儿为什么要打他的妈妈?这个女儿在什么情境下打她的妈妈?她经历了什么?他们之间有什么矛盾?”。

这些必须要非常地合理可信,符合人物逻辑,这个动作的发出,我们才会认为它是合理的,可信的。如果说只是冷不丁地给一巴掌,你会觉得有点懵,会想不通。这就是人物行为逻辑的梳理。

我们在剧作创作当中,其实人物逻辑是非常重要的,它几乎是构成你剧本的非常重要的骨干。我们常常在写剧本的过程当中,会去梳理他的人物逻辑是不是严谨,是不是合乎逻辑。

再比如事件逻辑,我们在讲故事的时候,比如说36集的长故事,那么它大致可以分为十几个事件,这就要求事件本身内部的逻辑是需要清晰的,“事情的起承转合先后经历了什么?”,同时事件和事件之间的逻辑也是需要非常清晰的。我们是如何从事件A推导到事件B的,这中间是如何关联的。

其次还有情境逻辑。所谓的情境逻辑,就比如我在一个咖啡厅里边打篮球,那么这个情境逻辑乍一听其实是有一些问题的,而如何让在咖啡厅打篮球这件事情合乎我们认知的逻辑,那就需要去编故事,只有故事编好了,整个情境逻辑才能合理。

那如何进行逻辑的训练呢?

我其实有两个自己的建议,一个是大家可以进行一些撒谎的训练,当然不要以撒谎为理由去骗自己的家人亲人,而是把它当成一种训练方式。我们的团队之间经常会玩这种东西,比如我们会跟我们团队小伙伴说,我们今天开会的时间提前了,我们需要如何完善所有的细节骗到他,这就是一次撒谎的逻辑训练。

还有就是狼人杀,狼人杀是我觉得会训练到逻辑能力的一种形式。因为如果你是狼你必须要撒谎,而如果你是警察,你必须要找狼,这是一个能分析整个过程,同时去完善自己的行为逻辑的活动。

所以我个人认为可以通过一些撒谎的训练,通过狼人杀、剧本杀等,让自己逻辑能力越来越强。

lazy.png

第三是情境构建的能力,这是非常依赖想象力的,因为每一个编剧在创作之初,他脑海当中的东西一无所有,那么我们需要在我们大脑当中构建一个世界,同时其中的整个故事的起承转合也是需要合理的,并且还要是一个有看点的情境,这都是情境构建能力中的重点。

起承转合是故事基本的几个要素。比如说“起”是“我和一个50岁左右的长者,我们是如何相遇的?”这就可以有多种可能,一种是我们见面先打的架,但我这个年龄的人跟他打架一定就需要原因;还有一种是我们一见面就相见恨晚,这也是一种相遇。

每一种相遇都不一样,那么我们就需要合理相遇的过程。

然后紧接着我们两个人认识之后,“起”相遇之后,“承”主人公是如何相识的,他们有一个彼此认识和相交的过程,那么具体到双方有好感或者说是彼此认为对方是值得交往的瞬间是什么?这也是需要我们去构建的一种情境。

如果主人公变为男女生的话,那么他们是怎么相识,怎么了解、什么时间心动,每一个细节我们都要构建成一种情境。

之后紧接着作为一个故事,它需要有转折,在符合人物逻辑的前提之下,他们的矛盾是什么?比如说是因为性格的不合,还是因为有一些前史上的原因,他们的矛盾需要构建出来。

再比如说我要构建一场吵架的戏,就要构建非常清楚我们是从哪开始吵架,从哪一句开始吵架,并且怎么吵架,我们是吵到不可开交,还是吵到动手打人,当然还有一种是这两个人都很高级,都很高端,虽然在吵架,但是没有一句脏字。这都是一些转折和矛盾的表现方式,我们需要合理地把这些情境给构建起来。

最后一部分就是结局,我们如何能够完成这个故事结局,让他有一个符合我们主题的Ending。

我们在构建一个故事的时候,通常情况下是需要有一个主题的,这个主题是我们想要表达的价值观,或者对观众我们想要说什么,比如说我们想要做一个热血燃情的剧,去体现少年的成长,他结局的打点就要在这个主题之下,合理地构建它出现的情境。

然后紧接着就是我刚才要说的,平时训练的时候,训练感受力“真听真看真感受”。那么在构建情境的时候,我们就要把自己变成一个戏精。我们要让自己在我们能够想到的空间里面,利用这个空间里所有的道具,所有的人物,把整个事件给表现出来,自己跟自己打几架。

lazy.png

第四是空间构建能力,根据你现在需要构建的世界观,是现实世界、玄幻世界还是古装世界的,把它所有的细节都要想清楚,这个门开口在哪、进来之后人要怎么调度、剧中的角色要从哪儿走到哪、从A点走到B点、A点有什么B点有什么、有没有他需要用的道具、然后移动到b点他需要干嘛,让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走位都有它的价值,不能有多余的东西,也不能有缺失的东西。

我们需要想到每一个细节,这就是编剧需要具备的能力。

我刚才说每个编剧都应该是一个演员,实际上每一个编剧你闭上眼睛应该是整个剧组。你需要想到根据主人公的性格,是会贴达利的画,还是会贴一些现在比较烂俗的画,还是他要放什么样的音乐。同时这些东西,这些道具,这些辅助,也是你塑造人物的元素。

我们再来看下一部分,“做编剧的日常”,就是我们编剧平时都在干嘛?

lazy.png

首先我觉得编剧很多时候都在看剧、看电影、看书。我记得我上高中的时候,因为那个时候我已经想要从事这种行业了,所以我就非常堂而皇之地跟爸妈说我今天必须要看两部以上电影。但是随着专业上了解的越来越多,可能你看电影看电视的方式就跟以前是有变化的,所以大家也不能盲目地看。

同时我建议大家要把我们生活当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当成是教科书,比如说我们玩的游戏,我们看的电影、电视剧,甚至是电视购物,我个人认为也是可以有的学的。

我举个电视购物的例子,比如说播报电视购物的播报员,包括现在直播带货的人,他们每个人的性格都是不一样的,那么我们如何能够锁定不同的性格?如何能够表现出他们的不同?比如说他带了一点口音,比如说他有一句口头禅,这样就可以帮助你塑造不同的人物。

再比如说他卖东西的两种风格,一种是盲目地说我的东西特别好,另一种就是说我通过自己的可信的方式告诉你,我真的觉得这个东西特别好,增加代入感。

其次对于我来说,编剧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自律”,因为每一个编剧都是自由职业者,你不用上班,不用打卡,不用朝九晚五,你的生活和你的工作是融为一体的。但事实上。每一个编剧的有效工作时长,我忘了是哪位编辑老师说过,其实是不超过6小时的。

从你坐到电脑前面,打开电脑,打开文档,然后你可能会觉得电脑脏了,我来擦一下电脑,擦一下键盘,然后剧情想不出来,刷一刷微博看一下短视频吧,看了一会儿,又还是想不出来,就先把标题写上去,写上第几集、场景名、人物名,但打好冒号又卡住了。

这个过程其实非常痛苦,编剧的有效工作时间是非常地有限的,我们必须强制自己专注于自己的工作,这是一个只能依靠自己的事情,任何人都帮不了你。我们都知道有很多大编剧,制片人杀上门仍然交不上稿子,完全是因为自律的问题,但是我们又必须要交稿。

再者作为一个编剧,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当有一天真的开始写戏的时候,那么一定要做到的事情就是要对自己狠一点,因为编剧是一个不断给自己制造障碍的职业

lazy.png

什么叫制造障碍?比如说我们要写两个人吵架,但是我们要先写他们特别恩爱,因为只有先甜后苦,戏剧才有足够的张力,那么我们首先要让它足够的甜,然后其次要让他们足够的恨。

而这期间我们刚才说过了,甜和恨之间的逻辑转变是需要非常合理和可信。

如果这个过程要不然我们降低一点甜度,或者说我们把恨的表现稍微地降低,虽然也可以,但是这就没有那么好看,所以说编剧是一个不断地给自己制造障碍的职业,必须让你的剧中人不断地去突破障碍,并且还需要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突破障碍,同时每一次都要把你的角色逼入绝境,让他无路可走,之后再突破,我们才会觉得这个剧和这个人物是好看的,这个故事有跌宕起伏。

但是每一层障碍对我们编剧的创作过程,都是一次煎熬,因为把主人公逼入绝境的同时,也就是把编剧逼入绝境,但是为了能够有好看的故事,我们必须要做到这一点。

所以说如果你想要做一个好的编剧,我们需要做到三点。

第一,障碍制造要难一点,因为这个决定了你的悬念,你的转折是不是有质量;

第二,我们要坚持得久一点,坚持得久一点才能决定你翻转的力量和精彩的程度;

第三,我们在制造障碍完成故事的同时,要随时随地地回头看一眼,我们创作的这些桥段,制造了这些困难,是不是符合我们的主题,是不是符合创作过程的初心,是不是符合人物的性格?

lazy.png

最后是一些训练,这是我举的几个例子,比如说我们训练取钱失败的情境,为什么会取钱失败?有4种不同的选择:

第一,我在取钱的过程当中掉进了下水道里,取钱失败了;

第二,我在取钱的过程当中遇到了抢银行的,取钱失败了;

第三,我在取钱的过程当中穿越了,取钱失败了;

第四,我在取钱过程当中发现我取到的钱全部变成废纸了。

这个就是你在完成取钱这个动作的过程当中构建的障碍,然后你需要把它合理化,同时通过这4个选项我们也能感觉到这个故事其实是不同的主题,不同的气质,而你的选择的桥段也就决定了你故事的主题和气质究竟是什么。

我们平时在写剧本的时候就觉得写不下去了,我们也可以自己做选择题, A是什么、B是什么,C是什么,D是什么?

当然在做桥段选择的时候,我们基本上有1个原则,即你想到的前5个桥段都不要用,因为你想到的前5个桥段大家都能想到。

Q&A环节

Q:新手编剧如何保持创作灵感。

A:其实我刚才说了几个点,一个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留心观察生活,这对于现实题材的创作是非常有帮助的,同时我们要多关注一些我们平时不去关注的东西。

还有就是需要保持相当的观影量和阅读量,观影量和阅读量是作为一个编剧毕生需要去做的事情,因为你只有通过观影和读书,才能了解你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接触不到的知识储备。

同时我今天想再加一点,大家应该怎么看电影和看电视剧?我自己的师弟师妹跟我分享过类似的经历,当他们不知道怎么写戏的时候,会选择一部电视剧或者一部电影,把台词动作按照写剧本的方式誊抄下来。

有很多人可能觉得,我能不能找关系把我觉得很好的电视剧电影的剧本要来,这其实对你的帮助是小的,我建议倒不如一集一集、一句词一句词、一个动作一个动作,把剧本誊抄下来,这样对你的提升会更大。

我现在遇到的很多不成熟的编剧,其实他都有进行类似的训练,因为这样逐渐你就知道我看片子我应该看什么了,我看台词、看人物动作发出的节点、原来他是在这个地方发生了变化、原来他是因为这个原因开始生气了等,只有做这样的反向训练,你才能够真正提升自己的能力。

Q:如何保证自己的感受与观众产生共鸣?

A:其实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你不能保证跟每一个人都产生共鸣,但是如果你的情感是非常真实的,那这已经是跟大众保持共鸣的基础了。

同时我建议大家比如说遇到了失恋,或者遇到了被抢,或者遇到一些比较特别的经历,就把它记录下来。或者是直接写日记,这是一个非常老套的手段,但是不得不说它就跟写散文一样,是真的有助于你去记录自己的感受,以及更容易跟观众产生共鸣。

Q:新手编剧会经历怎样的工作历程?

A:每个人都不太一样,大部分都是先从编剧助理或者助理编辑开始做起。一开始的时候可能会跟一些成熟编辑去开会,了解整个工作习惯和工作内容,然后慢慢地开始做一些资料搜集和整理的过程,这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收集资料的工作完成之后,就可以去开始接触写大纲,然后尝试写分集,再然后就可能去写一些台词对话等内容,慢慢地你就会越来越成熟。

Q:如何能够平衡个人创作与命题作文?大量输出的工作,如何避免被榨干?

A:如果一直保持吸收的状态,我认为是不会被榨干的。如果被榨干了,其实是因为你的吸收不够,即便你在非常疲惫地工作,但这个疲惫对你来说也是一种收获,编剧就是这样,或者说这个行业就是这样,这些感受都是你不可多得的财富。

命题作文和个人创作这件事情,我其实个人创作部分是少的,因为我觉得我自己的积累还不够多,但是当你觉得你的积累足够多的时候,其实很多东西是呼之欲出的,它是非常高效的。

然后命题作文我给大家一个建议,我也写过很多自己不是很喜欢的东西,但是你要把它变成你自己喜欢的东西,因为人物、事件、桥段、情境全是你来构建,也就是说你可以把它变成一个你喜欢的人物,你可以赋予它一个你喜欢的主题,这样的话随着你逐渐平衡这些元素,这个命题作文就不会再被你所排斥了。

Q:编剧入行对年龄看重吗?

A:完全不看重。从我的角度上来看,只要你高中毕业,因为我觉得可能特别有天赋的人,很小就可以做编剧,但是从我接触的人来看,可能还是需要有一定的生活经历,至少要高中毕业这样的,但是年龄越大,其实你沉淀得越多,就可能更容易成为一个好编剧。

Q:改变IP和海外剧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创新?

A:其实我个人觉得不要把创新变成自己的负担,因为影视行业或者编剧行业,我们可能是需要主题上的创新,但是我们同时也要落实到生活层次上来,所以说真实可信有代入感,是新手编剧首先应该要做到的。

同样的作为IP改编,一方面我们需要准确地找到 IP的最大价值是什么。比如说它是探险类的IP,大家看的是匪夷所思的奇幻经历,还是人物一人一色的性格。我们需要先把IP的价值最大价值找到,这也是我们必须锁定的,也是你可以强强联合让IP升值的关键。

找到最大价值之后,我们在基础之上,再进行戏剧创作,让它的戏剧更有张力,让人物更丰满,让主题更突出,这些是IP改编我觉得比较重要。

Q:编剧应该多看电影还是多看书?总觉得书能激发想象,但是不是应该在电影学习制作和节奏?

A:确实是都应该看的。

所谓的书更能激发想象,是因为书是通过文字来传达信息,你就必须要通过想象才能够构建当中的一切。而影视剧是它已经呈现给你了,是一个特别一对一的过程。

Q:新手应该写一个高度虚构好看,但是主题没什么社会意义的故事,还是一个贴近生活,主题有社会意义的新故事?

A:我觉得这个问题最大的问题在于它不矛盾,高度虚构并不代表它没有社会意义。同样地贴近生活也不代表它有社会意义。

贴近生活指的是故事可信,但是你的主题未见得是三观很正的,未见得是积极阳光正能量的,而高度虚构,我们能看到很多的科幻、玄幻作品完全是架空的,但是他同样在传达真善美的东西,在讲述一个人的成长,在表达我们如何能够不顾一切地去突破自己的障碍。

其实我觉得是不矛盾的,我们也不应该把虚构和社会意义放到两个对立面上去。

Q:新手编剧容易出哪些问题?

A:第一是在构建故事的时候结构非常混乱,尤其是在写大纲的时候,因为人物一多,我们就不知道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了。所以我们在写故事的时候,首先要选择一个角色的视角,就是主人公的视角,用他的视角去带领观众看故事,讲故事,避免你的故事非常地混乱。

第二是费尽心机都写不到“戏核”,比如我们写一场戏1300多字,然后只有最后两句话是有用的,前面那些都是没有用的。

很多新手编剧喜欢这么写,比如说两个人吵架,就从这两个人进门开始写,“我来了”“我来了”“坐”“坐”“喝一杯吗?”“不喝了”“今天心情不好”“怎么心情不好?”“还不都是因为你吗?”“我做了什么?”

其实这场戏可以直接是主角推开他的茶杯“你别来这套,我现在不想喝酒,你知不知道你做错了什么?”,前面那些“你来了”都是不重要的。

所以新手编剧经常会犯的错误,没有从最精彩的部分开始写,而是从一些你来我往开始写。

Q:总觉得会受到现有影视剧的影响,总觉得自己写着写着变成了某个影视剧中现有的人物,如果是这样的话应该怎么办?

A:首先我是不反对在新手编剧阶段进行一些模仿的,当然这种模仿不是指你把它放到一个正式作品当中去,而是作为一种训练。就像我刚才说的拉片子这种训练。

那么你需要赋予这个角色一些新的特质,这个特质是跟你想传达的主题有关系,比如说你要写一个小乞丐如何变成一个大将军,可能我们过去的影视剧里塑造的乞丐形象很多,但是你要知道你心目当中乞丐和你这个主题跟已有的乞丐角色有什么不同?

如果说你想不清楚那就把它写下来,找到不同,然后在不同上重点发力,最后你的这个角色就会跟其他的角色不一样。

在看了很多书或电影之后,自己的创作过程难免会受到一些优秀内容的影响,没有100%的纯原创,不受到其他作品的影响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你看了很多的书和电影。

但同时在一个真实的创作过程中,也没有100%的零创作,你一定会有新的东西加进去的,想要100%的抄袭,这件事情其实也是很难的。

因为你的故事需要服务于你的主题和你的人物,而你的人物跟他的人物也是不一样的。即便你的桥段大同小异,比如说看星星这件事情,我们在很多的剧当中都看过,我记得当时我团队的一个小伙伴问我,说要写男女主人公去山上看星星,但真的好难“看”,好多剧都写过同样的桥段。

我就说那你主人公的性格是怎么样的,他说,我的主人公是一个带一点脾气有点小无赖的角色。

那我说他上山看星星这件事情应该一路都很倒霉才对,虽然最后他仍然看到了星星,比如说他给女生准备了帐篷、准备了很多东西,但这东西都损坏了,甚至还下雨了,但在这个破损的帐篷当中,男女主角躲雨时,帐篷外有萤火虫飞过。

他同样是看星星,整个桥段就变得不一样了。

因为你的桥段是服务于你的人物和主题的,所以抄不是原则,重要的是要让你的主题和你的人物表达准确。

所以我们经常会在创作过程当中讨论到模仿等问题,我觉得我们是需要服务于主题,服务于人物的,所以这些创作必须要以此为原则,不应该以抄袭为原则或者以模仿为原则。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amelook.com.cn/2023/02/509157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