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消费市场增量转存量了,90%的品牌打法却还停在10年前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digitaling.com/articles/887837.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消费市场增量转存量了,90%的品牌打法却还停在10年前

1675306547167483.jpg

2023年,大家都应该发现,时代在变化。过去有用的,现在没用了。

前两天和美吉、润宇、龙共火火一起直播的时候,我们都在感叹,从互联网、内容、在线教育再到消费行业,虽然每个行业各有各的节奏,但大家都在面对同一个现实的变化:

我们已经从一个供给驱动、以增量跑马圈地的旧环境,变化到了需求驱动、存量博弈的新环境,但我们的品牌营销打法却还停留在过去。

比如我们大多人还在采用海量投放拼命拉新获客;

比如我们许多人还想要在泛流量里找到大量增粉的爆款公式;

比如我们还想一味打性价比,降低利润,薄利多销;

比如我们还渴望用快速融资来博速度;

比如我们总是还在寻找一个又一个的品类、赛道和平台红利。

路径依赖是一种本能,把过去成功的经验复制到现在是一种惯性。

但你想想,中国的KPI都已经不是GDP增长率了,而是平衡。我们还在找红利,怎么可能?

这一篇我想讲讲一个“小部分人的共识”和“大部分人的反共识”:

我们的打法需要从增量时代的攻城——博最大公约数,到存量时代的守城——造一条纵深很长的河流。

这句原话借鉴于直播时润宇说的,我深表认同。

一、追逐红利,因为那是增量市场的机会

增量市场下,红利是关键词。我们总是在找品类红利、平台红利。刚开始是互联网红利,后来抖音红利,私域红利。红利红利红利。

红利其实就是信息差,在变化下的信息差。

增量市场下,需要拥有的是“寻找最大公约数机会点”的能力。在供给缺少、需求旺盛的经济下,找到最大市场机会,利用成本领先战略,攻下品类渗透,形成心智。

什么跑得快,做什么。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于是钱也在向这个方向涌动,击鼓传花,形成共识,用中国速度形成中国品牌。

新资本,新品牌,新平台,新内容,新博主,一涌而出,形成了新格局,继而又形成了资本红利。

生意的本质就是公司利润。

公司利润=人数*客单价*利润率*复购率*转介绍率。

增量市场的本质其实就是供给驱动,是成本领先战略。用低成本获取人头,用低成本性价比,打开人数的海量,用规模倒逼认知,低毛利,但用海量仍能薄利多销。

增量市场的品牌效应,本质上解决的是传播效率问题。

增量市场的品牌,是为了解决“我是知名品牌,你买我准没错的”的沟通问题。

所以我们看到中国有许多知名商标和知名广告。牛牛牛 羊羊羊 鼠鼠鼠 恒源祥。

只要打个CCTV广告,就能说明你够牛逼,有钱。

所以中国上一代的品牌,不需要复杂,一个好记的名字,一个记得住的logo,一句传播话就够了。因为要解决沟通效率问题,只要中国人都念得出,记得住就可以了。

而海外品牌进入中国,更是用海外的文化优越感,用海外已经成功的模式,夹杂着文化优越感,快速做扩张。

他们只是比我们快了一步,又带了许多天然的光环。在中国人还没有品牌意识的市场环境下,快速砸广告做投放。

二、用增量打法打存量,只会失望

随着市场机会渐渐被填满,品类机会消失,获客成本升高,我们不想承认也必须承认,迎来了存量市场。

用增量市场的打法来打存量市场,后果就是一味的失望。

大家应该越来越发现,人跟人的欢乐越来越不相通,我们只是觉得互相吵闹。

公式还是这个公式:

公司利润=人数*客单价*利润率*复购率*转介绍率。

人群越来越细分。人数的天花板越来越明显,而获取同样人头的成本越来越高。

接近无限竞争带来的促销让利润越降越低,营销成本逐渐升高,原来供给稀缺带来的复购现在也被竞争抢走了市场。复购降低。利润降低。

原来铸成的心智城墙,也逐渐在被细分赛道分割。

我们会怪流量贵,会说情况难,但其实现实就是玩法变了。

但我们必须要意识到,存量市场下,获客成本增高,代表了人群基数就是有天花板。

那我们要提高利润,关键在于提高客单价,利润率和复购率、转介绍率。

但是提高客单价,提高利润率,做用户粘性。我们没学过。

存量时代的品牌效应,不再是沟通效率问题了,而是解决“支撑溢价和用户粘性“的问题。

原来的一个好记的品牌名,一个认得出的logo,一句口口相传的slogan,它不能用啊。它只解决了记得住,知道它有名,不解决我为什么在繁花丛中非要选择这一点红的问题。

三、2023年,存量市场怎么做品牌?

那么你会问,存量市场博弈,既然以前招数不管用了,怎么做?

我给大家一点建议,仅供参考,是不是对,由你自己判断。

1、聚焦你的资源在一个点:一个人群、一个品类、一个独特销售卖点,然后连点成线

很多时候我们都幻想自己做大,但是做大了发现什么都没做透。

比如某新消费品牌,第一年的时候自己的BP就写了要成为中国的某某集团。画饼给VC圈看,大家都会。

但是怎么才能从点成线,从线到面,从面到体?

我们很擅长做点,堆积一个个爆款。

但是爆款的背后,却发现没有可以连成线的东西。

那条线可以是一个统一的人群,可以是同样的品类心智,可以是一个独特的配方和卖点。

说说我自己的创业经历,在创立刀法的刚开始,我雄心壮志,写下使命成就中国好品牌,立下10年成为中国消费品的YC孵化器,我的模式既要有媒体,也要有咨询,还要有培训+营销服务公司。从方方面面赋能中国消费品。

梦想有多大,现实就有多拉胯。因为一件事也做不好。

2023年,我自己决定回到一个最朴素和本质的点,我们做不了什么YC,现在我的能力还不到。我们能做的是,为品牌营销人提供营销打法资讯和方法论。我们做的就是媒体+培训。

先回到第一个点,然后深耕我们的这条线:新锐品牌营销人。业务就会慢慢像棵树一样长出来。

2、做深:与其去大浪淘沙博最大公约数机会点,不如去挖水源,挖出一条纵深很长的河流

再说说我自己的经历和故事,2015年起我就开始在公众号上写文章,当时人在美国,写的是一个中国人在美国做营销的故事。我的内容很泛,从我的情感经历写到我的职场,到营销观察。

但2019年开始,我不能再这么做内容了。因为泛流量类型的内容太多了。

做泛流量要有能承载住泛流量的共同兴趣的能力,你是不是有这个博眼球的能力/颜值/内容/品味/产品?

你有没有李佳琦一样的外貌/口才/选品/魅力?

没有的话,老老实实找一个垂直赛道,做深。

而我能做的就是找一个垂直而又空白的领域去深耕。于是我开始成为一个品牌营销领域垂直的博主。

越深耕,越发现这个领域可以做的内容太多了。我可以分享百年来海内外的品牌营销打法和案例,可以研究最新的营销方法论,再深入到不同阶段不同品类的玩法,甚至到不同的国际市场。

当我把垂直领域当做泥土里冒水的一个水源,不停往下挖,我会挖出一整条湍流不息的河流。

围绕着营销人想看的打法案例,我的业务开始从内容延展到社群,到课程体系,到企业内训,到资源对接……

同样的,消费品也是如此。年前写过一篇关于To B转To C品牌芙清的案例,创始人原本想要做护肤类各种专家,但后来发现,光是”祛痘“这一件事,就值得深耕几十年。他原来总觉得祛痘这个类目太小,不够大。但是真的聚焦了祛痘,再去往下深想,他甚至可以走出护肤,走到更加专业的领域。

过去我们总想找最大公约数,但却忘记了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去深耕。

3、做穿:与其和一大群人过一夜,不如找一群爱你的人相伴到老

说到底,我们过去在增量市场的思维,是找到尽可能多的人来跟我过一夜。

但是存量市场里,琳琅满目,大家都疲惫了。

存量市场,我们要找到的是1000个铁杆粉丝,1000个深爱你的人,然后和他们相伴到老。

存量市场,不是做大量拉新,而是培养超级用户。

很多人做了很大的生意,但是说不清用户到底是谁。因为过去的品类概念下,是没有用户意识的,什么样的用户都有。

就比如你卖中华牙膏,老老少少都要用啊。

但是现在不同了,圈层和圈层之间的价值观正在越来越拉大。

找到属于你的那个圈层,成为你的核心,想想你能给他们什么长期又独特的价值。

4、为这群人打造3倍好体验的产品体验,附着精神属性,不要害怕定高价,但要确定他们愿意为这个价格买单

如同江南春老师最近说的,不要再做性价比,做心价比。

人数不够,生命周期价值来凑。

规模不够,客单价来凑。

不要害怕做高价格,而要去想想什么样的高价格产品用户愿意为之买单?

你会说现在产品没有机会了。但如果你做了我前面说的1、2、3点,放下原来要做大人群的欲望,开始深耕一个线,一个人群,你会发现产品永远有细分和创新的需求。

润宇说到一个点,我们很多人都意识到,新人群下要给产品附加精神价值,不只是功能价值。那精神价值如何附着在产品上,也是一个机会点。

如何在产品的基础上增加真正符合这个人群的”体验“?

比如母婴行业,针对新一代新妈妈,其实还有很多的事可以做。可能未来会有许多独自抚养孩子的妈妈出现,他们会有什么痛点?他们想要什么样的体验?

只要愿意挖的深,一定有能触动某个人群的好产品诞生。

5、面向那群人,做深度真诚的内容

内容套路现在越来越常见,但真实和真诚的内容却越来越稀有。这些内容就像星座,谁看了都觉得自己适合,但真正对话一群人的内容少之又少。

如果你选定了你的那群人,愿意为他们做好的产品,你一定可以做出仅仅对话他们的真诚的内容。

我们过去做营销内容,总想要传播破圈,爆炸,裂变!这套我最擅长不过了。

但你有没有发现,这是增量时代,为了做传播效率下的营销打法?

存量时代,做的是真诚穿透的内容,不是耸动争议的内容。

所以你会看到,越来越少有全网传播的广告片了,但是越来越多小而美的品牌内容(branded content)。

6、做品牌,减少无效的虚荣投放

同样的,回归到现在,我们不需要再去做大量的虚荣指标,去冲GMV,去冲规模了,我们不需要无谓的出圈。

我们需要聚焦到自己的核心人群上,除非已经到了需要破圈的阶段。

事实上,好多品牌2022年就已经这么做了,降低了许多无谓的投放,结果发现GMV没有降低,反而营销成本下降,利润上来了。

更让他们坚信,做有效的品牌心智沉淀有意义,做冲规模量的投放没有意义。

有效的品牌心智沉淀会带来自然流量,而不是「不投不销,一停就跌」的景象。

7、放弃用资本换规模的虚荣,做真实有利润的生意

之所以之前做虚荣投放,也是为了和资本一起做规模的故事。

不如实实在在的做利润,规模让人骄傲虚荣,利润让人心安,我们能够自造血。

事实上,利润本身就是生意的本质。

最后,历史的进程总是高度的一致,同样的这套增量到存量说法,6年前我们在互联网平台圈就已经说过一次了。6年后在消费上再来一次。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市场有不同的进程,在中国增量红利降低,但在另一个市场也许红利刚刚开始。

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

选择什么样的市场,成为什么样的刀法,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如同李倩老师在我们刀法公开日说的,做品牌就是一个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过程。

开头也说了,我的建议,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愿2023年起,我们都能放下自己的虚荣执念,找到我们的人群,建立起一条纵深的河流,创造和消费者共生共长的品牌生态。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