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低代码,走到十字路了吗?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woshipm.com/it/5741143.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低代码,走到十字路了吗?

2023-02-02
0 评论 2197 浏览 3 收藏 18 分钟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00:00
00:00

低代码行业在前些年迎来了高速发展之后,问题也逐渐暴露了出来,比如“全民开发应用”的诉求于当下环境中仍然较难实现,低代码技术的商业化落地问题也仍待解决。那么,如何解读2022年低代码行业的发展?一起来看看作者的解读。

25p6Z3gjLJ0NOYtb0FI0.jpg

2023年,从业者对低代码的发展充满了想象,人们认为,未来低代码它的商业价值不可估量。

此话并非空穴来风。据Gartner的最新报告显示,到2023年,全球低代码开发技术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269亿美元,比2022年增长19.6%。

不仅如此,Gartner高级市场研究专家Varsha Mehta还预测:“企业组织越来越多地转向低代码开发技术,以满足对快速应用交付和高度定制的自动化工作流程不断增长的需求。”

这意味着,2023年,低代码或迎来高速增长。

不过,人们对低代码的高期望或许与其在2022年低代码的失速有关。

自2019年低代码成为行业热词至今,资本市场一直动作频频。数据显示,从2020-2021年,据不完全统计,不少企业早期融资金额均为千万人民币级别,甚至有厂商在一年之内,连续完成了三轮融资,爆火的赛道,引来热钱涌入

然而,2022年,根据「ToB行业头条」粗略统计,赛道融资消息大幅减少,且部分打着「低代码」头衔融资的厂商,并不算低代码赛道。总体而言,行业融资情况不及往年。

wDTjnHtS3kI53efkEiY1.png

不仅如此,2022年初,产研能力在业内靠前的黑帕云,突然宣布停服退出,这一消息引起了行业的热议,人们开始质疑,低代码的商业模式是否真的可行?

除了资本市场,在2022年末,有从业者坦言,低代码市场的宣传是有些言过其实的,其拓荒的过程很艰难,当下的渗透率极低,在所有的行业里的渗透率基本上都是个位数,甚至仅仅为1%、2%,总而言之,2022年低代码的表现远低于不及预期。

从爆火到遇冷,从资本涌入到无人问津,狂热之后,低代码问题开始浮现…….那么,2022年,低代码厂商都在做什么?他们遇到了哪些发展问题?低代码真的失速了么?带着这些思考,「ToB行业头条」试图通过厂商的纠结来呈现2022年低代码的囧境。

一、人人都是开发者 or 全民开发不现实

数字化转型时代,企业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例如,在数字化进程中,企业碎片化、个性化、临时化的需求不断涌现,而无论传统应用还是SaaS服务,都无法满足企业的全部需求,因此自研应用成为大势所趋

然而,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绝大多数企业的IT基础薄弱,人才有限,自研难度很大;中大型企业在IT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业务部门的需求也无法立马满足,且因为企业审核流程长,往往影响软件的开发进度。

因此,如何帮助企业快速搭建数字化应用,助力业务增长和效率提升,成为企业们企业重点思考的问题之一。

而低代码开发,只需编写少量代码或无需代码,就可以快速生成应用程序,在理论上刚好是解决这类问题的钥匙。

因此不少低代码厂商提出“全民开发”概念,试图通过低代码降低IT技术门槛,让更多一线业务人员,参与企业应用的开发。

的确,这种模式并非妄想。Gartner认为,当专业开发者的数量不足以满足企业IT需求时,可视化+拖拉拽的低代码平台能让所谓的平民开发者,即普通的业务人员也能进行应用搭建,成为平台的最终用户,写更少的代码,花更少的钱,干更多的事。

目前,“全民开发”在国内已有不少宣传。如钉钉宜搭创始人叶周全在2022钉钉发布会上,也认可“人人都是低代码开发者”模式。他指出:在钉钉上,低代码应用数已经超过240万个,低代码开发者中60%-70%是一线业务人员。

包括其他的国内低代码平台中,也有超八成以上应用,由用户个人开发完成。这似乎确定了“人人都是开发者”道路当下的可行性。

但是,不少从业者认为,从实际的角度来看,全民开发者需要具备以下条件:熟悉了解某个领域的业务规则;对低代码有基本的认知及基础知识准备;了解低代码适用的业务场景、低代码与无代码的区别、低代码能力等级等等。这也说明,不少人认为低代码开发同样是存在有门槛的,短期内并不现实

用友副总裁罗小江表示,“3-5年内可能低代码平台主要还是针对专业开发者,混合开发模式能够简化一些基础问题,程序员在此基础上做复杂开发。”

明道云创始人任向晖表示:做零代码,如果学不会Python,学不会任何的代码,第一步就没法做,因为它天生就是有一个基本的要求,只是在代码编写过程效率提升,依然没有办法融入更大范畴的用户,你还是在面向开发者。

即当下,低代码的成熟度,还停留在需要技术人员在一线业务员和开发商间做沟通的程度,因此全民开发应用短期内不现实。

因此,吹毛求疵的看待“全民开发”这个命题,在狭义的框架之下确实存在一些缺陷。

有些厂商也许正是看到了这样的情况,于是在几经打磨之下,做出了有关“人人都是开发者”更细致的解释。

例如简道云提出的“全民开发2.0”,即全民开发由高层管理者领导的,在IT管理者的赋能与监管下,所有中基层管理者主动创新业务管理、自行开发业务系统,覆盖全体一线员工的信息化模式。

他认为全民开发并非只是业务自主搭建的简单范畴,而是一种应用分层开发方式,除了非核心系统,相对复杂的核心系统,也可以通过IT与业务协作的方式落地。即“人人都是开发者”或许未来能实现,但目前还是需要和IT人员配合完成

二、协作应用 or 独立应用

上世纪80年代,低代码雏形已现;2014年,低代码的概念正式被Forrester研究机构提出;2019年,低代码在国内爆火。从时间上来看,低代码在国内发展时间并不长。而如今,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时代的变化,低代码站在了发展的十字路口上。

有从业者发出呐喊:低代码产品未来到底是继续加功能,让更多开发者进来,以此满足客户普遍需求?还是通过一些其他模块或者应用市场的方式来解决客户专业需求?

在低代码大考中,这是厂商们需要共同面对的一道难题,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题思路。

一些有从业者认为,大家都在找自己的细分领域,但没有形成定位分明的格局。而且从现在的市场空间来看,行业会出现一些分化,伴随着低代码产品能力的加深,不仅仅是解决低端问题,也能解决企业主营业务问题。

目前,一些低代码平台里,已经有CRM、进销存、OKR、人事管理等热门应用模板,这些独立SaaS公司在做的应用,低代码平台也在做,且已经有不少在宣的成功案例。

即这类从业者认为,低代码可以走专业应用路线。

但还有部分也有从业者表示,低代码的发展应该要走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现在有一些从业者直接用低代码打造主系统、打造一个ERP,不能说不对,而是有些急于求成。

一方面,在一些中大型企业,低代码本来就是辅助主系统而存在的,为了灵活个性、敏捷化的市场需求;

另一方面,对一些中小企业来说,他们的数字化程度较低,不需要一个复杂的ERP系统来支撑业务,可能一个低代码小应用就是它数字化的全部,这部分企业占到了中国企业的绝大多数。

所以从这两方面来说,低代码的发展都应该从小处着眼,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即这类从业者认为,低代码应该走普遍路线,主协作,帮助产研内部进行更高效的协同和项目管理,帮助IT部门更好地与业务部门建立起协作关系即可。

普遍 or 专业,独立 or 协作,成为低代码发展的分歧之一。「ToB行业头条」认为,或许未来两者都能很好的生存发展,但目前,独立厂商或许需要面临的挑战更大。

首先,目前低代码主要应用场景是面向企业用户的快速补充开发,如简单的工作流和表单流转的应用、大型应用软件的功能延伸的开发。

尤其是对中大型客户,当组织达到1000人,2000人,已经拥有大量核心业务系统,也拥有专业的信息化团队,但依然存在大量临时性边缘的业务需求时,低代码可以很好的应对,但对于复杂逻辑的核心业务,低代码则不适合开发,不适合管理企业主数据。即大部分低代码能解决边缘需求,但解决不了核心需求。

其次,低代码开发,会对企业的数据治理产生一些隐患,带来安全问题。不少技术开发者认为,今天低代码省的事情,一定会用推倒重来变本加厉追回来,安全尤甚。

最后,SaaS厂商的直面反击。有行业KOL认为,领先的SaaS解决方案,都自带低代码的生产能力。

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传统软件企业和云计算企业入局低代码行业,并加大了投资力度,防止低代码企业侵蚀自身SaaS业务和软件定制开发市场,部分企业甚至通过投资、收购低代码企业的方式进一步增强对客户的服务能力,丰富自身构建的企业服务生态。

因此,无论是低代码目前的能力,还是开发带来的安全问题,以及专业路线带来的和SaaS厂商竞争问题,都让走专业路线的低代码厂商前路难行。

三、生态是利好 or 限制

根据市场显示,目前市面上低代码厂商大致分为三种:原生厂商、应用软件厂商、云厂商。过去,厂商间彼此独立发展,如今厂商开始走向生态。

这主要是因为,一来,小公司找不到企业合作落地的应用场景、数据和应用程序的可移植性不佳等问题,创业公司开始寻求用户基数更大的平台合作;二来,云大厂纷纷下场,并通过投资整合的方式将企业纳入自己的生态范围。

如钉钉发布低代码开发聚合平台宜搭、腾讯发布微搭、华为推出华为云Astro低代码平台、百度上线爱速搭、字节收购黑帕云后推出aPaaS平台昆仑。

因此,无论是从获客还是增长的角度来看,与大平台合作,提供定制化程度高的服务,既能让创业公司获得更多客户,也能快速为大平台搭建起生态圈。

因此,以钉钉为例,目前低代码平台已聚合简道云、明道云、氚云、宜搭等低代码原生厂商,而且目前,已有厂商获得不错的成果。如氚云,all-in钉钉的策略,让其在2022年,在低代码战场,斩获了上线率90%、续约率70%、渠道商超1300家的不菲战果。

氚云总经理詹萧表示,钉钉平台是天然软件⽣态,各类SaaS彼此互通,依托底层数据互通逻辑,氚云能更好地与其他软件互补,强化客户对⽣态软件的依赖。

但是,融入大厂的平台或者生态,即被大厂集成,真的是低代码创企的最佳归路么?

中国软件网、海比研究院研究总监宋涛认为,对多数低代码创企而言,能被大厂纳入生态体系中,是个不错的出路。“这至少证明了这家低代码创企的产品、技术等还是有些竞争力,符合大厂的战略或者弥补不足。”

原因在于,随着低代码玩家越来越多,整个赛道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这更考验低代码创企自身的产品、技术能力以及市场战略、营销等。一旦资本不再盲目投资、撑腰,低代码创企的生存将是大问题。

站在行业发展角度,宋涛认为,被大厂集成并不利于低代码整个市场的发展。“被大厂收购后,低代码创企将围绕大厂的战略进行创新,无法再将视野面向整个市场。”

例如,一家面向财务场景的低代码创企,在没被收购前,可能与用友、金蝶等多家厂商合作,收购后,往往只能融入一家的生态中。

这也意味着,低代码整个市场要想更好得发展,一定要单独的低代码厂商引领,自身成为平台或者打造生态,而不是融入对方的生态。

因此,加入生态获得生存,还是自己打造生态长成大树,成为摆在厂商面前的又一个艰难抉择。

2022年,低代码企业负责人比往年更加艰辛,因为行至水深处,选择越来越多,但是,正如从业者所言,这也是黎明前必经的黑暗。稻盛和夫曾说,人生如粥,熬出至味,相信在穿过重重迷雾后,2023年低代码也将迎来新的发展。

作者:不二;编辑:海阳

来源公众号:ToB行业头条(ID:wwwqifu),关注TOB领域的新产品、新公司、新趋势,专注以原创报道TOB行业的人物、金钱与故事。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ToB行业头条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