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岛内风云(中)枭雄开路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qianzhan.com/analyst/detail/329/230131-ff24a273.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岛内风云(中)枭雄开路

• 2023-01-31 14:00:29  来源:芯流智库 E808G0

作者|杨健楷 来源|芯流智库(ID:xinliuzhiku)

人和的形成:芯片人才的成长经历

岛内较为公平的公立教育系统,为向外派人交流技术打下了人才的基础。

1976年,李国鼎大力支持的美国RCA引进项目,派了29个年轻人前往美国学习。他们有着惊人相似的人生轨迹:

幼时生长于贫穷的农村地区,高中联考时进入台北的建国中学,苦读三年后在台湾大学完成电机系的本科学业,之后工作两三年。

20230131-deeecf09a6df56b5_600x5000.png

1976年,工研院派员赴美国RCA训练,图为受训学员与RCA公关主任合影

建国中学是全台最好的公立中学,无论城乡皆可报名,这为一些聪慧的农家子弟提供了上升机会。

不少外地农村学生跑到台北上学,生活颇为清苦,阳春面能加个蛋就是奢侈。

李国鼎说过,为了实现工业化,岛内的乡村地区“生产了廉价的粮食与工业原料,赚进了迫切需要的外汇,提供了极端缺乏的工业资金,并为正在发展的工业提供了适当的市场”,但做了一个更大的饼之后,财富主要流向了城市。

如何才能最好地分享城市化的红利?

建国中学一些家境贫寒的佼佼者,考中了岛内就业前景最好的台大电机系,抓住人生跳跃的最佳机遇。对于乡村的父母来说,台大电机系是一个金饭碗,是一种崇拜。

电机系是台湾大学的王牌,每年招收不足两百人,录取分数居冠。

电机系一个学期的注册费,不及一个乡村教师月工资的1/4,整个台大只有1/3学生可享受工读奖助,电机系则是人人有份,足以抵上每月的伙食费。

总之,电机系的教育算下来都不仅是免费、反而是倒贴的了。

1950年代,电机系的教学条件艰苦,但维持了很高的教学质量。

教授们没有研究室、研究设备和研究经费,兼课都无处可寻。盛夏时节,教室没有风扇,他们按老师的着装准则,只是穿着西装和长袍,上课的时候在黑板上挥笔行书,汗如雨下。

电机系需用颇多原版英文课本,学生们找不到书局来印,戒严时期课下又禁止师生组织读书会讨论问题,那么,课堂上能否讲通就很重要了。教授们自费心血编成讲义,在课上发放,解了学生的心头之难。

20230131-66ebcb86da3c0c93_600x5000.png

60年代的台大图书馆,灯光不甚明亮

进入1960年代,电机系迎来发展的转折点。当时的系主任想出一个聪明的法子提升教学规格——募捐一座电机大厦。

他把这个想法告诉旅美的电机系校友,获得极大反响,荣誉感被激发了,在贝尔实验室工作的捐出三十件仪器,在科学研讨会讲学的捐出报酬,最后,在美国的电机系校友组成一个校友会,每年公推四位成绩最佳的回台讲学。

到了1969年,电机系在教学硬件和思想观念上已发生地覆天翻的变化。

电机一馆落成,电机系一跃为台大最先进:第一个通过募款盖楼、第一个中央空调系统、容纳最多的研究设备。

电机系学生不必一毕业只能和电杆打交道,也不再把电力电信系统视为唯一的待遇优厚的职等。在美国公司工作的校友带来了最新的微机与芯片设计知识,每场讲座都是人满为患,系徽从一个电力控制系统变成了一颗芯片。

赴美留学、留在大公司工作、移民美国,正在成为最流行、最经济、也最无可置疑的人生规划路线。正如一句话总结的:

来来来,来台大;去去去,去美国。

20230131-cab9883fcb2aefd1_600x5000.png

台大电机系教授南下考察

圈子的形成:交大帮与电子所

一些台大电机系学生毕业后,进入交大读研究生,由此进入了芯片产业发展早期的核心圈子,占尽了天时与先机。

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后,一批上海交大毕业的官员和教授在1958年“复校”。

这些人散布在“交通部”、“经济部”和“科学委员会”等重要部门,掌握着制定科技产业政策、分配经费、拟定人选的权力。

当局决定了发展芯片产业后,没有出国的交大人才近水楼台先得月,很自然地被委以重任。

到1975年“科学委员会”将“大型集成电路”卓越中心交由交大建设,交大毕业的年轻人,也顺理成章地成为芯片产业的骨干力量。

当然,放到当时来看,担任公职并不是一个最优选项,反而风险较大,毕竟相较于美国大公司,当局下拨的芯片产业发展资金实在太少,只有区区一千万美元,连买成套的设备都不太够,这样的摊子,谁来打头阵?

台大电机系大师兄胡定华,正是那个敢吃螃蟹的人。

他读完交大电子研究所的硕士后赴美留学,1970年返回交大教书,接手了全台第一间芯片实验室。当年,交大恰好主持近代工程技术讨论会,会上有校友提出,应该花一千万美元,实验性地进入芯片行业。

1973年,当局筹划建立电子研究所,以免受老人干扰,为年轻人提供一个做事的平台,也希望借此学会外国技术、实现自主发展。胡定华毛遂自荐,1974年获任为工研院电子所所长。

他日思夜想,究竟该怎么定义并实现当局给定的目标,再三权衡后提出一个大胆的方案:

在电子所办一个示范工厂,引进在当时较为先进、但尚不成熟的CMOS生产工艺。

这一方案立刻引起争议,有人因资源被挤占自是不赞成,也有人说资金本来就少,选了这个技术路线更难成功。但交大校友主持的技术评审委员会认为:

虽困难但可行。

同时,委员会扩大了CMOS芯片示范工厂的产能,由五百片晶圆增至四千片以具备经济规模。

这一决定是明智的,后来的实际运作证明,如果停留在五百片,只会亏更多的钱,使步履蹒跚的芯片产业遭遇更大的非议。

胡定华接下任务,开始调查比较三十几家外国厂商的技术引进方案,最后确定了美国RCA公司。

当局订立的目标是技术经济自主,引进方是否悉心传授就变得极其重要。RCA的制程在七微米,符合当时大部分芯片产品的生产需求,愿意教。

而且,办芯片工厂不是只会开机器搞生产就大功告成,生产前事先需要一张复杂的设计图纸为模板。RCA不仅能教生产,还能教设计,拥有丰富的知识产权积累和设计经验。

确定了RCA为引进方,电子所先后派四十多人前往美国学习。这些人不是新兵蛋子,普遍拥有三年左右的工作经验,对于学习的方向熟门熟路,尤其对于芯片设计,众人都很上心。

电子所学了RCA的技术,不过两三年,良率马上干到比RCA高三倍的水平,技术水平甚至已经略超老师傅,但从做生意的角度来讲是赔钱的。

这时,芯片工业走到了一个转折点。如果示范工厂不能证明做芯片是赚钱的,谁会来做这个赔钱的买卖呢?

1950年代以后,岛内发展工业从来不以官营为主,而是官营先行培植,证明盈利性后转卖民营,也就是说,官营产业是一风向标,主要起牵引示范意义。

现在电子所的示范工厂陷入了僵局,电子所急需另调一拨人马新设一家芯片工厂,以证明芯片工业的盈利性和前景。

20230131-80217da6934106d5_600x5000.png

1978年,工研院第一批商用芯片出货,图为用其芯片造的电子表

1980年,“经济部”另行拨付一亿元台币,成立联华电子(以下简称“联电”)。

为表示这家公司的市场化运营性质,当局在民营公司中广泛招股,响应者寥寥。的确,几乎没人看好这个亏钱的生意。

当此关键时刻,不能让联华失败,不然从此以后,岛内将无人敢投资芯片工业。

芯片工业奠基:联电艰难起步

1980年,联电起火。这是万万无法预料的意外事件,好在这次火灾只造成了局部伤害,顶多使联电在第二年无法实现盈亏平衡。

但到了第二年,公司账目上的资金所剩无几。仅是研发投入,已经耗尽了几大股东三亿六千万元台币的注册资本,董事会质问到:

钱怎么一下子就不见了?

联电的股东里面,出大头的是“官股”,交通银行、中华开发和光华投资占据了公司80%的股份,他们是受“经济部”的委托与胁迫,代表当局履行出资的义务。

剩余20%的股份,是求爷爷告奶奶,才从多家民营公司那里筹来约莫一亿元台币的资金,他们觉得搞芯片亏钱,风险偏好比银行和信托还要低。

这时,联电骑虎难下,但不得不勉力支撑。联电承担着一个天然的历史责任:

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证明芯片产业的盈利性质,完成民营化,以自身的成功,吸引岛内的资本力量投入到当局所看好的新兴产业

危急时刻,联电董事长——一位垂拱而治的和善官员,通过了股改方案。联电在先在内部募了四千万,后又在电子所集资六千万,一亿元资金到手,联电终于解了燃眉之急。

搭班子

联电募资的实际状况,说明了一个事实,岛内只有真正做芯片的一小撮人相信他们事业的前途,联电可以依靠的,只能是电子所的老人。

20230131-6a4899464d6e201d_600x5000.png

1984年,工研院超大型积体电路实验工厂开工典礼

基于从电子所挖来的平均年龄只有27岁的十多个年轻人,联电构建了一个充分授权、敏捷反应、单兵作战能力较强的组织。

联电的主管和员工坐在大小格局相仿的工位,挨的很近,凡做决策,在走廊一碰头,几人商量片刻迅速执行。每一层级享有充分的行动权力,除非出了问题要修正方向,平时自行解决问题。

甚至在芯片工厂中,联电的工人都比别家会的技能多的多,人均产值也要高。因公司推行“多能工”制度,鼓励产线工人学习多种工序,如此忙季可在不同工序中自由切换,缓解用工荒的问题。

众人通力合作下,联电快速证明了自己的战斗力。

1982年4月1日,联电开工投产,4月中旬,联电向外界交货,速度极快。

到了六月份,联电的销售业绩迟迟停留在五六百万元台币,从香港传来急电,主力产品——电子表芯片40%有问题。信息尚未核实真假,业务部紧急磋商后决定,假定客户是对的,当天六点前,众人聚在一起议定对策。

周末,品质部主管率人查验所有产品找出症结,一周之内,所有问题悉数解决。

马上,联电的技术水平快速超过了为它输送给养的母体——电子所,晶圆尺寸从三英寸升级到四英寸,可以多切割出将近900块芯片,良率也从25%升到60%,足足提高了一倍,综合算下来,联电的生产力提高了十倍。

尽管如此,到了年底算账,联电一年收入将近两亿元台币,却亏了7700万。外销至香港的低端消费电子产品,看来远远不能撑起联电的业绩。生意越做越亏,资本短缺的根源性问题再次缠绕着联电。

电话机市场“闪电战”

1983年1月初,联电派人赴美考察商机。

先前,美国电话机市场放开的消息传到台湾,大多数厂商将信将疑,在一旁观望迟疑。联电1982年的经营业绩不如人意,高管不得不到处嗅探,试图抓住扭转的机会。

创业初期的艰难环境深刻地塑造了联电的基因,使其成为一个经营风险偏好颇高的“赌客”。

熟悉芯片行业的岛内人士看衰这支年轻善战的队伍。

一位清大的教授认为,电子表和电动玩具都是过于成熟的市场,如果无法升级产品档次,联电离库存滞销就不远了。

但要搞新品,就要投入设计研发,联电在这个方面严重依赖电子所,因为离尖端水平差了至少十年时间,联电索性不研发了,直接外购知识产权,这一做法饱受诟病。

有人认为,联电像个跛脚鸭,设计非靠别人不可。一年达成盈亏平衡的财务目标极为功利,野心太大,是以损害长期竞争力为前提的,这样下去:

联电很可能会死掉。

但是联电必须以战养战。

在美国,通讯革命正在以远高于经济增长的速度狂奔。美国的通讯设备支出一年增长9%,电话线路每年增加一千五百万条,电话机市场大有可为。

一月中旬,联电即刻向美国厂商订购了两千万元台币的测试设备,开始提前备货。

三月份,来自美国市场的大批电话订单涌到东南亚,零件缺货严重,联电早前做的准备收到成效。

到了八月,联电一个月取得一亿九千万元的营收,相当于1982年的营收总和。

20230131-09eb5373a7ef37c6_600x5000.png

毫无疑问,联电赌对了。

在1983年美国电话机市场的繁荣景气中,联电抓住了其中3/4的新增需求,占据了东南亚电话机芯片一半的市场份额。当年,联电营收突破十亿元,并取得三亿多的盈利。联电的民营股东开始认可:

愈快抓住机会的公司,愈能够发展。

芯片代工的商业计划

随着公司业绩的迅速增长,联电将越来越多的环节交予外包,水平分工的优越性逐渐体现。

营销本来就是外包的。联电业务部一开始只有两个营销人员,人数如此之少,联电不得不借助经销商的力量。

幸好也是依托了香港的分销网络,联电无需额外耗费人力管理,得以快速抢占市场,并随之构建了覆盖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多达数十个经销商的行销网络。

随着市场需求的井喷,装配也外包出去。

电话机芯片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在裸片外裹以黑胶,这一环节极消耗人力,短期内难以扩张,成为产能的关键制约因素。联电在一周内找到菲律宾的一家装配厂,一个月内产量增加了约120万片。

而对于最为关键的设计环节,联电也找到了方法。

本来,有很多美国公司将设计好的芯片委托联电生产,生产精密度高,技术要求复杂,联电被逼着往上提升,生产过程中不断精进,学了不少新的技术,制程也自主发展到1.5微米,超越了全球平均二到四微米的水平。

随着工艺水平的提升,联电也渐有能力承接美国华人委托的设计订单,在日本和香港地区之外,台湾地区也开始生产用于简单控制系统的8位元微处理机芯片(MCU)。联电在设计上广泛结盟的经营策略,有效提升了芯片工业的水平。

联电在分工上的深入尝试证明了一点:

芯片工业的各个阶段具备了分立与合作的特点,一个公司不必将芯片工业上中下游的设计、制造、测试等过程都一手包办,而应该从市场的供需状况和本身的长处,来衡量自己应该专精的那一部分。

沿着这个思路继续,很自然能想到成立专业晶圆代工厂的点子。

当时,留学返台的海外华人先后成立了三家存储芯片设计公司,但因没有产能,必须将订单委托给韩国三星,产能受制于人,利润也低微,因此他们都向当局寻求资金上的支持。

当局没有这么多钱,因而有三种可行的方案:

扩大联电,广泛支持从业者;建立一个共用的厂房,各家集资、使用贵重设备;另成立一家专门的制造公司。

无论哪种方案,其实质都是在现有的芯片工业内发展出一独立的代工环节。

如果想抓住这次机遇,该由谁来担纲呢?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芯流智库(ID:xinliuzhiku),作者:杨健楷 

本文来源芯流智库,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前瞻网的立场。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0755-33015062 或 [email protecte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