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希望投资机构也能报个培训班上上”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chinaventure.com.cn/news/80-20230130-373334.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希望投资机构也能报个培训班上上”

VC/PE全面进入“重投后时代”,各家投资基金也都牟足了劲儿打造自己独特的投后策略。

听说在投后的决赛圈,如果要证明基金做投后做的确实扎实,那就要看自己是不是被投企业遇到困难时第一个联系的人。

对于被投企业的定位,不同的投资机构有不同的称呼。有机构视企业为伙伴,有机构理解自己为企业的陪跑服务员,还有机构将被投企业看作是自己的孩子。昵称不同,目的却是殊途同归:大家都是要表达同一个讯息——我们很会做投后。

市面上对于宣传投后的话术同质性也较强,大概如下:

我们为项目方对接政府资源(翻译:可以帮你找个免费办公室)。

我们为项目方融资(免费FA服务)。

我们为项目方提供业务支持(帮你介绍客户)。

我们为项目方招人(此处必要列举一定时间段内为项目招聘过的最高人数)。

如今VC/PE全面进入“重投后时代”,各家投资基金也都牟足了劲儿打造自己独特的投后策略,除了那些老生常谈之外,我另收集了3家有些特别的声音,也许很难论对错,但至少他们的想法赋予了投后更多的维度。

第一种声音:没有投后部门

若以人数论,基金投后大概有两种风格,有钱的建立单独而庞大的投后管理部门,走人海战术。钱少的走精品路线,投后人数卡在10人以内,挑选优秀的被投项目做投后。不论哪一种,大家都维持着一个共识:投后管理部门的建立和完善,是基金必须做的事。

但我发现了新的声音。

有一小撮投资人认为投后管理部门并不重要,这一部分投资人有两个共同点:都是PE、人数不多。“费劲组个投后部,反而容易滋生人浮于事”——杭州一家产业GP管理合伙人赵永(化名)这么说。这家GP背靠国资,整个基金人数只在15人左右。

赵永给出的解释是,“这是个很简单的问题。假设你现在碰到事情了,你是找教授,还是通过教授的助理再找到教授?同理,一家创业公司,一个创始人,谁才是最有可能解决他问题的人?是基金合伙人,还是投后部门下的一个同事?”

赵永的这番话含藏着两个信息。一,投后的沟通成本很重要。二,至少从赵永个人经历来看,他多数碰到的“被投企业最多的投资诉求是什么”,是需要依靠合伙人及以上级别才能办到的事儿。

“什么是投资合伙人(及以上)才能做到的事?”John(化名)——一家PE管理合伙人给出的答案是:资源。

John所在的基金同样没有投后管理部门,并依他所说“不考虑建”。资源是John所引以为傲的基金关键特色之一,他将这视为“why me”的回答,“为什么企业选我,为什么LP投我,我们拥有的资源和经验是核心因素,钱真的没那么重要。”

而对于投后,和赵永略有些不同的是,John认为投后更应该是合伙人(及以上)自己的事,应该由他们自己负责,基于此逻辑,“没必要再专门建个投后部门。”John还强调了一点:没有投后组,不代表他们不做投后;相反,“平均下来,我每天都一半的时间用来做投后”。

第二种声音:做孵化

如果说2022年因为疫情的关系,投资人投后做的最多的事是帮企业融资,那么在2023年投后的下一个阶段很可能就是专注搞孵化。

这种声音大多来自早期VC,一家投医疗早期基金将重点做孵化列在了他们的年度计划内。其创始人表示,孵化能有效地帮助基金控制资金风险,同时能以全新的角度为孵化企业做投后。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投资的是医疗赛道和卡脖子领域,创始人特别和我强调了他们对培训被投企业政策敏感度的需要,“需要保证政治正确。”

另一家投消费的早期VC同样将孵化作为基金内部的重点工作方向。那么为什么投后反而做起了孵化呢?管理合伙人井良(化名)表示问题要反着看,“孵化了企业,怎么做投后?”井良认为,首先孵化对投资人来说是净资产,投资成本低,试错率低;其次,孵化的企业是一个很好的投后样本,不管是监测发展、参与经营等,都比普通的被投企业更为细致。

投资和孵化在业内不是稀奇事,不少研究院、孵化器一直在专注做这件事,但和前者不同的是,投资人投入孵化的背后是好项目的稀缺。井良表示,很多小的细分的赛道缺乏好的项目,因此干脆自己孵化一个,“我们对产业有很深的积累,能在初期就帮助创业企业理清思路,在问题刚出现甚至还没出现之前,就帮忙,迅速补足创业团队的短板。”

“这种成就感,和单纯的投资不同。”

当然也有投资人将投资+孵化,视为下一轮的早期投资人内卷大斗,大家对VC做孵化最大的质疑在于“听上去就为了募资的时候让LP爸爸看到自己有努力想出新的业务模式”——某一线基金PR表示。

第三种声音:个性化定制资本战略规划

这是个真实案例。

A是一家医疗赛道的创业企业,因为团队极为优秀(尤其有海外归来的重量级教授),国家为A提供了免费的办公点和不菲的创业费用。投资机构B找到了A,希望能够作为第一家投资基金投资入股。原本没有市场化融资计划的A,报了一个有点虚高的估值(10位数)。

B创始人告诉我,他们基金有一个特色是投后前置,而他们投后有一项特色服务是“个性化定制资本战略规划”。简单来说,B给A全方位制定了融资与估值规划,“A报的估值不适合刚创业的他们,在我们定制的资本战略规划里,我告诉他们那个估值在两年后也可以完成,而且是以更健康的方式。”

作为华东区受到支持的企业,A没缺过有意向投资的投资人,但最终A选择了B,以降低了的估值。

在B创始人看来,很多科班创业的创业者或创始团队,对融资、估值等资本化领域缺乏健康的认识,“即便是优秀的创业团队,估值高开低走的一大把。”因此B机构的投后有一个核心主旨为,帮助被投企业建立健康的资本战略认知。

综上,我之所以列举这三种声音,是出自这三种声音是投资机构对投后愈发专业化的表现的原因。

很多时候,细致,未必专业。这句话是一家融资到中后期的B2B公司市场负责人告诉我的,该公司历史完成了4轮融资,背后超过10家投资机构,在与自家投资人对接投后服务的过程中,她发现“一些机构只是说在做投后,其实穷的就只有钱了”。

和我吐槽的最后,她发出了呼吁:“给创业者培训是他们很多投后的标配,但希望投资机构也能找个培训班上上。”(文/喜乐,来源/投中网)

网站编辑: 郭靖
本文为投中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