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附近”小店找到“远方”,靠的是“本地”二字
source link: https://www.woshipm.com/it/5732884.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附近”小店找到“远方”,靠的是“本地”二字
过去的三年里,很多餐饮从业者的店铺没能挨过这个“寒冬”, 而专注服务附近的人的南城香,把连锁店开成了“社区餐饮店”。有人把这种机会称为“附近的价值”。对此,本文从三个方面做了分析,一起来看看吧。

疫情期间,客流量、供应链、员工成本以及房租水电,成了餐饮圈听到最多的词。很多从业者的店铺没能挨过这个“寒冬”,也有一些特例,反而在疫情中逐渐壮大。
罗振宇在“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中分享了一个案例——南城香。过去的三年里,仅在北京区域南城香的门店就翻了一倍;单店平均日流水3万,是全国快餐店平均流水的5倍。
之所以能做到这个成绩,是因为南城香做的是细水长流的全时段社区生意,同样交一份店铺租金,一天可以卖五顿饭。
罗振宇说,你任何时候到南城香去,都会发现有吃的:
- 上班族清早匆匆赶路,可以带走茶叶蛋和豆浆;
- 中午懒得开火的退休大爷,可以点一碗好吃又便宜的安格斯肥牛饭;
- 孩子下午放学回家以后,可以买一杯奶茶、一对鸡翅垫垫肚子;
- 晚上下了班不想做饭,一碗虾仁大馄饨暖心暖胃;
- 深夜朋友聚会,可以去吃电炉烤串。
一天五顿,从早餐到宵夜,南城香就专注服务附近的人,把连锁店开成了“社区餐饮店”。
罗振宇把这种机会称为“附近的价值”。而更早前,很多专业人士就提出了“本地零售”“即时零售”的概念,虽然称呼有所不同,但其本质都是指本地商业生态。
一、“附近的价值”是什么?
“附近的价值”是什么?直接点说,就是确定性、及时性和便捷性。
疫情三年,越来越多人把“外卖当做快递用”。因为外卖的物流链路比快递短,配送网络更加紧凑,极少出现跨区域配送的情况,运力更加稳定。
因为距离近,社区周边的商超、果蔬店、药品店可以最大限度地被发掘,消费者买的就是附近小店的商品,相当于线下实体店购物,天然多一份信任感。
其实在即时零售这种业态出现之前,这些社区小店就已经可以满足周边居民的大部分需求,包括大卖场、夫妻店等在内的零售实体,共同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本地商业生态。街头奔走的骑手,又将原本只能为周边一两个社区服务的门店辐射到方圆3-5公里。
北漂女孩小希平时喜欢逛超市,自从家附近的超市入驻外卖平台后,她便转到线上消费。“疫情期间,我开始在线上下单并要求送货上门,一般只要半小时左右就能收货,还不用自己拎大包小包拎上楼。”小希说,她现在甚至会在下班路上下单,到家后收到果蔬直接开始做晚餐,方便快捷,还省了去逛超市的时间。
去年8月5日,央视通过近十分钟的专题报道,定义和解读了即时零售,并称即时零售打通了物流最后一百米,畅通了微循环。
对于这种融合线上线下的新业态,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黄浩接受央视采访时称,即时零售是以电商平台为中介,带动社区线下零售小店去服务周边居民,除了能扩大线下零售的市场范围,对于线下实体经济也有促进作用。
罗振宇口中“附近的价值”,就是这种本地商业生态的互联网式解读。
在经历了疫情之后,本地零售通过服务好社区居民,融入便民生活圈,再度成为了用户的消费首选。随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在附近消费,本地零售行业也发展出了即时零售等新业态,本地消费进一步积蓄了复苏的力量。
“南城香”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它服务好周边消费者的“味蕾”,同时也找到了自己生长壮大的方向。
罗振宇在演讲中建议,面临增长问题的企业,不妨扪心自问,“要增长,默认就得是去远方吗?就是要新客户吗?附近的老客户我们已经服务到位了吗?围绕老客户,做深度的服务,从给他们提供一顿饭,到管好他们的一天五顿餐,这个增长的方向咱们已经走到极致了吗?”
他的话不无道理,为了追求远方的风景,我们越来越不关心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那个小世界了。但是,南城香的故事告诉我们,忽略附近其实是忽略了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
二、从流量思维到本地思维
过去二十年,消费者习惯了在网站上浏览全球好物,一键下单、送货上门。
但以电商为主的消费模式也存在一定弊端,大部分物品从下单到收货需要1-3天甚至更久才可以完成,消费者无法即需即买,即买即用。而且,网上的图片和收到的实物很多时候存在差异,如果牵扯到退换货、退款等环节则需要耗费更多时间精力。
即时零售就是将空间上的“近”转化为时间上的“短”。南城香管好人的一日三餐,消费者也可以外卖购置日常所需。从午餐晚餐到咖啡奶茶,从生鲜果蔬到鱼肉蛋奶,从美妆产品、母婴产品到数码小家电,即时零售几乎可以满足本地所有需求。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22年中国即时零售发展报告》显示,即时零售近5年市场规模增速达到81%。预计在2025年,即时零售开放平台模式规模将突破万亿元门槛。凯度数据显示,仅在2022年一季度,北上广深和省会城市的即时零售渗透率提升达7.7%。
美团研究院副院长厉基巍认为,即时零售业态迅猛发展,主要受益于线下实体零售的快速复苏和强大韧性。线下丰富的供给为即时零售提供了土壤。消费者附近的商业形态足以支撑其完整的消费需求,加上30分钟送达的配送能力,即时零售业态就此繁荣起来。
事实上,因为实体门店在区域内有固定的受众和关系维护,多年来一直稳定增长,这也是为什么线上消费普及率已经这么高了,家门口小商店、水果店依旧生意火爆的原因。
券商分析师肖缪认为,目前线下消费特别是本地零售仍然是消费主力,大量线下的实体店以本地服务为主,且规模小、利润薄,大部分还是个体经营,很难加入到全国性的大网中去,也无法满足消费者数字化消费的需求。
这就需要互联网企业提供一个方便接入的全新模式,并将传统的“流量思维”转变为“本地思维”,从过去探索如何线上获客,回归到如何深耕本地的供应链和消费市场,满足附近的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
比方说,同样是准备年货,电商店准备的是零食大礼包、牛奶和酒水,社区超市备货会更有地域特色,更日常实用一些:东北卖草莓、红肠,上海卖八宝饭、云片糕,广东卖元朗蛋卷、广式腊肠和鸡仔饼。年夜饭桌上的简装大瓶可乐,也比箱装的牛奶更受欢迎。
今年春节,从押注全国的“最大公约数”,命中搜索关键词,到服务周边一小群熟客,切身体验乡亲们缺什么东西,这就是从“流量思维”到“本地思维”的具体表现。
即时零售不仅解决了传统本地零售与消费者“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摊薄了本地零售数字化转型的物流成本,而且提供了本地零售的展示、交易、结算的公共服务平台,最大限度推动本地零售数字化转型。
三、本地商家找到新引擎
“外卖送万物”渐成现实后,通过手机App购买生鲜日用和其他生活物资,已经成为很多人的生活日常。
对供给侧的海量线下实体商家来说,线上渠道已经从此前的锦上添花,变为必须要拥抱的对象。即时零售成功激活线下渠道毛细血管,为快消品牌和实体门店带来双重增量收益,给更多小店带来新机会。
中国有将近700万家夫妻店,它们是中国本地零售的毛细血管。它们的存在,为整个零售渠道贡献了40%的出货量。
小店的短板也很明显,服务的范围有限,视野局限也很难做到精深。而它们“触网”后,进入“线上的附近”看到更多需求,能够满足消费者多层次的需求,还能将实体门店有的快递、充电、售后等本地服务,通过线上放大,给到附近更多居民。
去年8月5日,央视援引美团数据称,1-7月便利店和超市的交易量增长了54%,其中夫妻小店增幅高达110%。
上海的安德超市老板邓飞龙发现,订单似乎有规律可循:白天人们的需求较重,成箱成箱地买水,晚上的订单琐碎轻盈,从下午5点到晚上10点,多是酱油、饮料薯片之类,半夜或凌晨则是些小而急的单子,洗发水、沐浴露、尿不湿或卫生棉,泡面加啤酒也是常见组合。
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邓飞龙理清了进货思路、也降低了库存压力。原本他的小店开在郊区,地理位置不算很好,现在他成为远近知名的“服务明星”。
沈阳的90后老板陈关红,五年前将自己的便利店上线到外卖平台,随着订单日益增多,她把隔壁一家300平方米的门市租了下来,用于线上订单的发货仓,小店的覆盖半径也扩展到10公里左右。最近一个月,小店即时零售订单日均突破一千。
实体零售不是暴利生意,主要是通过增加动销、提高周转率来赚钱。对陈关红来说,原先的门面服务“线下的附近”,后来扩充的店面服务“线上的附近”。实地消费的都是邻里乡亲,点外卖的则是半熟不熟的“新面孔”。这部分是纯增量,而且是ROI更高的生意。
尼尔森报告分析认为,包括夫妻店、食杂店在内的“转型独立店”,将在未来五年迎来新一轮渠道机遇。2021年,全国转型独立店数量相比2019年增加11%。其中,80%的转型独立店具有社区属性,依托即时零售等近场优势,能更有效满足周边居民消费需求。
可以看到,“消失的附近”正在回来,本地商业正在崛起,本地零售价值正在被重估。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商超、连锁、KA、门店等本地实体零售商,是本地零售发展的主要受益者。此外,一些远离商业中心、靠近居民区的中小门店也将发挥重要价值。
必须承认,本地实体门店正在进行一场大的渠道变革。
凯度咨询报告显示,即时零售为中国快消品带来16%的纯增量。艾媒咨询的《2022年中国即时配送行业趋势研究报告》也显示,与2019年疫情发生前相比,67.1%的用户认为使用配送平台服务频次增加,即时配送需求增势明显。
随着越来越多的超市、便利店以及夫妻店上线即时零售平台,多年来“群雄割据”的电商也被认为遭遇了渠道上一次最大的挑战。
但其实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差别,电商平台的受益者是品牌方,依靠规模效应提高品牌销量;而即时零售的受益者是本地实体门店,通过快速满足即时需求将线上流量转化为门店订单。
在这个过程中,区域本土品牌、街角的社区店、奔走的骑手,乃至长期扎根本地的美团等零售企业,都是重要参与者。
罗振宇有一个判断,他说“经济生态系统已经变了,旧的物种会消失,新的物种会崛起,未来的新物种很可能不是恐龙和鲸鱼这样的庞然大物,而是像麻雀这样能迅速找到新的生态位的聪明物种”。这就是本地零售崛起后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趋势。
比拼“流量”的时代落幕,角逐附近”本地市场”的“留量”时代已经到来。
参考资料:
[1]《本地生活内核稳定,“万物到家”打开想象空间》,华西证券
[2]《本地生活的“搜索引擎”,“三条曲线”连接过去与未来》,信达证券
[3]《精耕细作时代,论美团的模式韧性与空间》,东吴证券
[4]《2022年中国即时零售发展报告》,中国连锁经营协会
[5]《2022年中国即时配送行业趋势研究报告》,艾媒咨询
作者:欧锦;编辑:林比利
来源公众号:价值星球Planet(ID:ValuePlanet),发现公司价值,讲述资本故事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价值星球Planet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div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