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设计探索|重新认识UX文案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woshipm.com/ucd/5723609.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在UX设计中,很多人关注交互流程、视觉呈现,却很少重视UX文案,要不是设计完成后再填入,要不直接让产品经理提供文案素材。然而,UX文案真的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辅助位吗?本文对UX文案的设计及其重要性进行了分析,一起来看一下吧。

09qxF9yjQSQaneRlSGmr.png

讲到UX文案,大家可能并不陌生:一个按钮、一个弹窗的文案填充,我们几乎每天都要与他接触。但即便如此,大家对他的态度通常是得过且过的:“文案嘛,有了就行,看得懂不出错就好,没什么值得注意的”。

确实,作为设计师,我们关注交互流程、视觉呈现,但UX文案似乎从来不是我们的首要考虑;在很多时候,文案与我们的设计流程是分裂的:要不就是设计完成后再填入,要不甚至直接让产品经理来提供文案素材;文案撰写,好像从来没有被我们真正重视过。

但UX文案真的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辅助位吗?

一、 UX文案的重要性

首先,先抛结论,UX文案并不是无足轻重,相反的,它是好的产品体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兴应用场景的涌现,它对于产品体验的重要性正直线拉升。

在我们还将UX文案看作一个可有可无的流程时,一些先进的企业就有远见的意识到了它的重要性:早在2017年的I/O谷歌年度开发者大会上,三位职业UX文案作家就向我们展示了UX文案如何切实地为谷歌带来了产品数据的提升:

设计探索|重新认识UX文案

在用户在搜索”酒店“相关内容时,谷歌将直白的文案 “预定房间” 改为了更贴合用户心智的 “查看房源情况”;这一小小的改动,带来了17%点击量提升。

随着UX文案的价值不断的被发掘,在海外,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团队将UX文案写作作为一个细分的的独立专业来看待。例如,在国际最大的旅游电子商务公司之一Booking.com,曾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增加了40名UX文案岗位,达到了每5或6个设计师中就有一个UX文案设计师的夸张比例。

二、 重新认识UX文案

面对海外对于UX文案的重视度激增场面,我们心中可能不免疑惑:“不还是为页面配文而已吗?平常不起眼的工作,怎么现在就好像突然变特殊了呢?”。

存在这样的误解,是因为我们对UX文案的认知还停留在过去,始终认为它仅仅是一个辅助位,最多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并不能真正影响核心用户体验的好坏。

而实际上,与我们印象中的边缘形象不同,UX文案(UX Writing),也叫内容设计(Content Design),所涉及的知识横跨体验设计、内容策略、用户调研,是一个多元的、完整的设计学科;旨在基于同理心与专业沟通技巧,通过合适的文字信息,在产品使用过程中为用户提供愉悦的体验,远不只是“为按钮填词”这么简单。

设计探索|重新认识UX文案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UX文案的覆盖范围、呈现方式以及工作流程等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站在设计师的角度,我们希望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介绍UX文案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来帮助大家消除对UX文案的刻板印象,重新认识它在我们设计中扮演的角色,并学会运用它为用户呈现出更加优秀的产品体验。

1. 从「文字」到「语言」

首先,如今的UX文案有着比之前更广阔的范畴:过去关于文字,如今关于语言。

以前,我们讲到UX文案,指代的可能只包含APP里的标题、按钮等静态文字;但如今,随着智能家居、智能车机等新兴领域对于语音交互能力展现出的强需求,以及类似喜马拉雅等播客产品的持续火热,UX文案已经慢慢跳出了文字的范围,有了更广阔的发挥空间。

设计探索|重新认识UX文案

想象一下,当你结束疲惫的一天回到家时,你的智能家居助手应该以怎样的语气向你问好?应该使用什么措辞能最精准地得知你的意图?这些动态的、无实体的语音内容,也逐渐成为UX写作要关注的重点内容。

简单说,如今所有用户和产品产生交流的场景,都可以划分于UX写作的范畴。得益于科技的发展,UX写作逐渐地更接近了自己最终的目标,慢慢跳出了静态页面的框架,得以真正的与用户产生有意义的、愉悦的语言的交流。

2. 从「填充页面」到「主导页面」

其次,UX文案与过去最显著的不同之一是:不再仅是为页面填充文本,更多的是根据信息主导页面。

以下面一个常见的对话框为例,仅有一个小小的对话框来承载超额的信息;如果根据之前的“填充页面”的观念,我们要做的其实很简单,就是根据行文规范删减、重新排列文字,试图把过量的内容塞进小小的容器。

这样得到的结果在视觉上看起来可读了一些,但似乎也不尽人意。

设计探索|重新认识UX文案

这就是典型的机械性的填充页面,信息的展现完全受制于已给页面的结构,实际上已经脱离了更好传递信息的初衷。

如果我们调转思路,试着真正从传递信息本身出发,就能很明显的发现,原来的对话框最大的问题不是文字长短,而是信息过载—强迫用户在有限的空间里一次性确认两类信息:更改时间和通知参会人。而在我们上面的方案里,这个问题并没有被解决。

当我们真正开始用信息主导页面,应该做的是将一页多个问题拆分为每页一个问题,分步响应用户,对冗杂的信息进行分解,以真正创造清晰有效的对话。

设计探索|重新认识UX文案

如果体验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通常需要改进的是整个设计,而不单单是文字。我们需要逐渐去理解的是,页面在根本上是信息传达的媒介,一昧的修改文本来适应页面,反而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3. 从「单纯可用性」到「体现品牌声音」

目前,UX文案通常仅需要保证基本的功能可用性;即使是已经有文案规范的团队,更多的也是将其作为辅助位,保证文案“有一致性,不出错”即可;对于品牌形象、差异化的诉求则基本一笔带过。

相较于UX文案,大家习惯用Icon的质感、品牌色的搭配等视觉的呈现去传递品牌声音,因为这样的效果简单直观,是可以直接被“看得见”的,这点无可厚非。

但随着语音交互的兴起,以及近年来轰轰烈烈的品牌去色化趋势,单纯的利用纯视觉的呈现来塑造品牌形象变得没那么万能了,与此同时,UX文案对于品牌形象的重要性也逐渐被发掘;我们发现,在很多时候,一句措辞得体的语音信息,或者是一句抓人眼球的标语(Slogan),就足以弥补视觉上品牌呈现的缺憾,甚至更能与用户产生共鸣。

这就需要UX文案在保证基本的可用性的基础上,更要考虑什么才是真正适合自己品牌的声音。

设计探索|重新认识UX文案

例如Google Earth 过去的一句经典的标语:“Hello, Earth”,这句标语完美的契合了Google Earth的品牌形象,它简洁正向,并且和产品名称之间有巧妙的双关,即代表了产品本身,也暗示了Google Earth带领用户去探索世界的功能定位。

仔细观察苹果、谷歌的产品,你就会发现从他们的UX文案除了保证了基本的一致性和可用性外,偶尔会隐藏一些小巧思,这些小巧思与他们的品牌形象相互呼应,能让用户在产品使用中潜移默化地对其品牌形象、产品价值观形成认知,而这样与产品体验本身结合的认知构成往往更加坚固,比传统的广告宣传更容易让人信服与认可。

三、 怎样做得更好,一些实用小tips

随着UX文案越来越广阔的范畴,我们过去熟悉的工作方法已经并不完全匹配如今UX文案的目标了;因为它包括的已经不仅是单纯的文字内容,更多的还有文案之间的层级结构、什么时候出现这段文字,以及这段文案向用户传递了什么情感等等,这已经超出简单的行文规则所涵盖的了。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真的做好UX文案呢?

我们根据以往的项目经验,总结出了除了通用行文规则之外,三个在关键节点上可以做到的几件小事,希望帮助大家能找到真正适合、高效的设计方法,并打造出优秀的UX文案。

1. 流程——更早地加入

首先,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在流程上,永远要尽早的考虑文案问题。

我们过去熟悉的设计步骤是:“先把产品设计好,将有文字的地方空出,最后再填充。”

这样带来的问题是:关键的体验问题直到最后期才会被注意到,留给UX文案的发挥空间十分有限,能做的只是为糟糕的体验贴上掩饰的创可贴,并不能真正避免糟糕体验为用户带来的伤害。

正如我们上面所说,UX文案不仅仅是填充文字,它的核心是在产品与用户之间创造合适、愉悦的对话,所涵盖的内容几乎横跨产品体验的每个流程。

设计探索|重新认识UX文案

因此,要想真正缔造好的UX文案,永远要尽早地参与到设计流程中,这样才能真正的找出体验的问题,并最大限度的发掘UX文案究竟可以为此做些什么,创造与用户真正有效的交流。

2. 方法——模拟真实的对话

其次,在我们着手输出UX文案时,请尽量在脑海中模拟真实的对话场景。

这个方法来自于最近的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22)上,苹果设计团队向大家分享的UX写作方法框架:“PACE”:Purpose(目的)、Anticipation(预判)、Context(环境)、Empathy(共情)。

设计探索|重新认识UX文案

其中,在Anticipation(预判)里提到了 “将UX文案想象成一种对话” 的概念,意思是在设计产品的过程中,应该把页面上的文字看作一个与用户的对话,而不只是一个静态的短语;这样能更好的帮助我们预判用户的诉求。

想象在这样的场景:当你的用户在周末的晚上打开手机,开始调节明早起床的闹钟时间;你会怎么设计这里的UX文案呢?

使用流程似乎很简单:打开闹钟app,调节明早闹钟时间,确认设置完成。

设计探索|重新认识UX文案

上述的交互没有问题,用户可以清晰的完成设置。但如果考虑到上面提到的 “想象成一种对话”,那这个流程就还有可改进的地方。

因为在一段有效的对话中,交流应该是有来有往的:其中的角色应该有时在聆听,有时在发言;而不应该仅仅一方是单方面的输出(在上述的场景里,仅仅是用户一股脑的对闹钟app进行信息输出,闹钟app只是单纯的服从命令,这不是一个正常对话的模式)。

让我们想象是自己在跟用户在交流,就能很容易地发现用户想传递的底层信息并不是 “我要调闹钟了 ”,而是 “好不容易到周末了,我明天要多睡一会”,能解读到这一层话外音,我们就成功利用“对话”预判了用户的目的。

打开ios的起床闹钟试一下,你会发现它比我们的基础流程多了一个贴心的询问 :“你要将此更改应用到这个定时中的所有周末吗?”;在这里,苹果实际上做了两层预判,第一层是预判绝大多数人的周末和工作日起床时间是不一样的,所以将复用的范围限定在了周末;第二层预判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只能确认明天的起床时间,所以主选项是“仅更改下个闹钟”。

设计探索|重新认识UX文案

简单的一个改动,就把机械性服从命令的程序,变为一个有智慧、思想的助手。如果我们在每次输出文案时,都能试着想象真实的对话并剖析,可能就能逐渐把一个“可用的产品“变成“贴心的朋友”,真正地走进用户的内心。

3. 验证——大声地念出来!

最后,如果你还是觉得心里没谱,不确定是否输出了合适的文案,有一条被苹果和谷歌共同推荐的验证方法,简单粗暴但有效,那就是 “大声将你的文案念出来”。

就像我们刚刚反复强调的,UX写作其实就是与用户创造有效的交谈,那么最简单的验证方法就是真正说出来,将它真正变成一段对话,然后再去聆听,最直观的感受到你的语言听起来是否自然不生硬?是否有一些不易察觉的重复或语法错误等等?

大声地将你的文案念出来,如果能使你自己信服,相信也能使你的用户信服。

最后,读到这里,相信你已经对于UX文案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并对如何做好它有了基本的概念。其实在日常工作中,每个产品对于UX文案的要求可能不尽相同,但重要的是作为设计师,我们能意识到他逐渐攀升的重要性并真正对他加以关注。引用苹果开发者大会上的一句话:UX写作其实就是始于对屏幕另一侧用户的好奇心,并真正怀着尊重和理解与其交流。只要能意识到这一点,相信大家都能呈现出真正有效的、令人愉悦的UX文案。

参考文献:

【1】《Material’s Communication Principles:Intro to UX Writing》by Alex Hays:https://codelabs.developers.google.com/codelabs/material-communication-guidance#0
【2】《What Does a UX Writer Actually Do?》by Yuval Keshtcher: https://careerfoundry.com/en/blog/ux-design/ux-writing-what-does-a-ux-writer-actually-do/
【3】《What is UX writing?》by Bobbie Wood: https://uxcontent.com/what-is-ux-writing/
【4】 Google I/O 2017《How Words Can Make Your Product Stand Ou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IGfwUt53nI&t=1163s
【5】Apple WWDC 2022《Writing for interface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RYJq0V1I_k&t=505s
【6】Figma Config 2022《Working with UX Writers in Figm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EpwOzPU1zY&t=535s

来源公众号:腾讯ISUX(ID:tencent_isux),腾讯ISUX用户体验与设计部。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腾讯ISUX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