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玩惯了「蚂蚁战术」的映客能驾驭元宇宙吗?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ccvalue.cn/article/1407528.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玩惯了「蚂蚁战术」的映客能驾驭元宇宙吗?

 •  21 小时前
在直播赛道,它为何只留下了名字?

效仿Facebook更名Meta,曾以直播闻名的映客已经变身为 “映宇宙”。更名半年多,映宇宙向市场推出多款含元宇宙元素的社交类应用,包括在映客直播App内置虚拟KTV功能,上线“情侣星球”、“原原世界”等App,甚至面向海外市场推出了The Place 这个3D社交App。

然而,用户对映宇宙旗下的社交App反馈不佳,槽点包括建模不够真实、缺乏沉浸感和娱乐性等,概括起来就是“体验差”。

按照董事长奉佑生的说法,映宇宙是“无限个社交新次元的矩阵式结合体”。与Mate的Horizon Worlds一站式元宇宙社交平台不同,映宇宙在完成奉佑生的定位:先打造大量的App,再将它们形成结合体。

这种 “蚂蚁战术”正是映客当年从“千播大战”中胜出上市后的发展策略。这个策略给上市公司映客带来了漂亮的财报,但没能让映客在直播赛道上响当当。

过去数年间,映客的直播业务不断缩水,转而成了一家“产品出品商”。它针对婚恋社交场景推出了数不清的应用,并依靠冒头的“积目”、“对缘”等产品实现了后直播时代的营收增长。产品的分散让映客的品牌定位日益模糊,人们对他的印象停留在“直播公司”,但事实上,直播已不是它的主营业务。

元宇宙成为热门概念后,映客似乎看到了重新定位品牌的契机,可惜的是,名字更新为“映宇宙”,打法还是老套路。不擅长聚合生态的映宇宙,真能将“无限个新产品”打造成完整的元宇宙组合体吗?

映宇宙量产App未获好口碑

依靠直播起家的映客,正全力奔赴自己的元宇宙未来。

半年多来,除了在映客直播App内上线虚拟KTV功能“全景K歌”外,映宇宙还推出了元宇宙爱情交际产品“情侣星球”、元宇宙在线社交App“原原世界”,以及面向海外市场的3D虚拟形象交际应用The Place。在硬件领域,映宇宙于今年11月领投了AR眼镜研制公司Dream Glass。

映宇宙延续了“映客时代”产品上新的高效,但在元宇宙这个各种技术聚合的领域,映宇宙新生代产品的成色如何,直接影响着外界对其前景的价值判断。

早在2022年品牌升级前的5月16日,时称“映客”的映宇宙宣布,正式开启元宇宙业务布局。两天后,“全景K歌”亮相映客直播App,该功能试图还原线下KTV的沉浸式体验,让映客用户以虚拟形象进入线上虚拟“练歌房”, 点歌和演唱,并与其他用户语音交流。

作为映宇宙在元宇宙领域打出的第一枪,“全景K歌”寄望借助映客直播的自带流量吸引用户游玩,但这一枪没打响,社交媒体上关于“全景K歌”的讨论声寥寥。

这款产品推出半年后,我们尝试进入虚拟歌厅,“当前暂无此类型房间,可自行创建房间”的弹窗,也暗示着这个功能并未占领流量高地。体验过的用户反馈,这个线上KTV可游玩的空间较小。尽管官方宣传说“全景K歌支持调节人声和伴奏”、“提供了原声、流行、摇滚等近十种混响模式”,但实际体验的用户称,唱歌时并没有线下KTV里的立体扬声感,“和普通的连麦差不多,玩过一次就不再想玩了。”

几乎在“全景K歌”上线的同一时间,号称“首款元宇宙恋爱App”的情侣星球也被映宇宙推向市场,情侣用户可以用它记录纪念日、写日记等,元宇宙元素体现在其中名为“星球”的卡通虚拟场景里。“情侣星球”的建模空间也不大,用户在虚拟场景中行走、坐下、拍合照和听歌之外,几乎没有太具趣味性和娱乐性的交互体验。这和官方宣传中“可以在情侣星球遨游,享受元宇宙中的恋爱”的描述有不小的差距。

情侣星球产品页面

情侣星球产品页面

截至12月28日,在苹果手机的应用商店中,28个用户给“情侣星球”打出了3.5的评分;在Realme软件商店,情侣星球有1.2万次安装,10名用户给出评分2.7。用户们的评价集中在“闪退”、“打字键盘会消失”等产品bug方面,为数不多的关于其元宇宙功能的评论是“星球界面啥也没,除了记录跟互动,其他感觉不太行”。

“情侣星球”还没打造细致,映宇宙旗下的“原原世界”又来了。这是一个相对更大、更开放的虚拟空间,场景建模仍是卡通风,设有轰趴馆、游戏区、咖啡厅等场景。目前,许多场馆都处于“待开放”状态。已开放的轰趴馆中,用户可以进入点歌并上麦演唱歌曲。原原世界App的用户反馈“使用者少”,“每次进去大概只有十多个人,除了少数的场馆开放可以体验外,也只能闲逛”,更有用户直言,“场景做得不够真实和沉浸,行走也会遇到卡顿情况,如果说这就是元宇宙,那还挺失望的。”

映宇宙旗下的另一个App The Place由于面向海外,国内尚无体验渠道,但在Google Play上,还暂无法搜索到该应用。在Google搜索、Twitter等海外主流的社交媒体上,鲜有对该应用的讨论。

梳理映宇宙的新布局,“元宇宙App”不少,但没有一个能占住社交赛道、赢得用户口碑的。

“蚂蚁战术”贡献营收丢失定位

抛却这些名不见经传的新产品,映宇宙旗下最知名的产品还得是“映客直播”,在直播风起的年代就给人留下了品牌记忆。

2015年,映客直播在“千播大战”中脱颖而出,一度占据直播应用排行榜第一的宝座。尽管2016年微博和陌陌相继切入直播赛道,一定程度分流了映客的流量,但它仍然依靠秀场直播把控了流量入口。2018年,凭借直播业务,映客成功赴港上市。上市前的招股书显示,其2015年至2017年收入的99%都来源于直播。彼时,映客的定位明确,“直播第一股”的名号响彻网络。

在映客上市后,直播行业的红利开始衰减。加上YY直播、虎牙直播、斗鱼等大平台的不断挤压,映客逐渐掉出第一梯队。根据三方数据机构艾媒咨询发布的报告,映客2019年12月在线直播月活跃用户数跌至963.5万,下滑严重且远低于竞品花椒的2765.8万和YY直播的2353万。

映客董事长奉佑生产生危机意识,提出“直播+”战略,想以直播为流量入口打造商业生态,探索直播+电商、直播+体育、直播+教育等衍生赛道。其中,“直播+电商”因变现方式更直接得到了映客的高度重视。2019年10月,映客直播在站内上线了“嗨购”频道,发力内容电商。

映客曾尝试构建直播大生态

映客曾尝试构建直播大生态

如果从2023年回望过去,奉佑生当时的判断不仅超前且十分精准。但后来的世界证明,直播平台很难完全干掉电商“老炮”。对成熟的电商平台来说,直播不过就是销售场景和输出方式的变化,流量、用户习惯都是经久养成的,直播不过是加个工具的事儿。但电商对直播平台来说,则需要在获客、品控、物流等专业流程上做长久积淀,是个功夫活。如果流量入口的地位不保,加电商便是难上加难。

2018年短视频爆火后,抖音、快手这样的短视频平台迅速成为流量入口,它们快速加入带货战局。反观映客、YY这些做娱乐直播起家的直播平台,直到2019年才反应过来做电商带货,已然错失先机。

根据网经社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统计,在2020年,中国直播电商行业的市场份额被抖音、淘宝和快手“三分天下”,它们的市场份额分别为38.91%、31.13%以及29.67%,合占中国直播电商行业99.7%的份额,留给“映客们”的市场空间少得可怜, “嗨购”这样的平台没能成为直播电商的主战场。

映客“直播+电商”的试水以失败告终。此后,映客的打法发生重大改变,开始围着社交打转,几乎成了社交应用的出品商,开始细分场景、多产品组合、矩阵式地玩社交。

2019年7月,映客耗资8500万美元全资收购新生代社交产品“积目”,拉开了战略转型的大幕。随后3年间,映客围绕婚恋场景孵化了诸多App,包括主打真人恋爱的App“与与”、婚恋APP“对缘”、瞄准新城市青年的相亲APP“超级喜欢”等等。这些相互独立的产品,以极快的节奏被推向市场,最终在大浪淘沙后留下了一些“可塑之才”。

在一些媒体评价中,映客“可能是少数在上市之后,主营业务仍在不断发生改变的互联网公司”。这种“变变变”的打法为它提供了漂亮的财务数据。

2021年财报显示,映客实现营收91.76亿元,同比增长85.4%。经调整后净利润4.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11.4%。其中,社交产品实现营收57.44亿元,占营收的比重高达62.6%;直播产品与相亲产品实现营收25.63亿元、6.1亿元,占营收的比重分别为27.9%、6.7%。

映客早已不是人们印象中的直播平台了,社交才是“主菜”。有人形象地将这个阶段映客的战略比喻为“蚂蚁战术”,即在婚恋社交、相亲赛道大量研发新的App推向市场,谋求“以量取胜”。曾有映客员工称,就连公司内部都数不清一共开发了多少款产品。

奉佑生在接受采访时印证了这个战略及背后的支撑。他表示,映客7年时间积累了一套中台体系,沉淀了互联网的工业化模块能力。“有的产品最快7天第一版就可以出来,然后去投入用户规模,观察留存率、粘性,分析背后的数据情况,不断完善产品逻辑。”

映客的“蚂蚁战术”对营收短暂地奏效了,但公开信息显示,映客2022年上半年每月平均活跃用户为2979.9万人,较去年同期的4642.8万人下降35.8%,旗下产品的流量有大幅流失的趋势。

一切仿佛又回到了2018年,映客能凭借产品网罗到流量,却无法保持长久的粘性,流量总是在找到新东西后将它抛弃。

具体到映客的三大业务板块,无论是直播还是社交,都是在获取年轻受众的注意力,但他们的需求变化极快,映客的产品虽然多,但较为分散,每个产品在细分赛道上都不算头部。更突出的问题是,不同于“字节系”的抖音、今日头条、懂车帝等应用总是能互相引流,映客的流量始终无法形成一个有机的“组合体”。产品的分散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受众对它的品牌认知,尤其在弱化“直播平台”这个标签后,映客的品牌定位日益模糊。

“聚合”成最大挑战

此时,又一个风口“元宇宙”来了。花旗银行预测,到2030年元宇宙的用户总数将达到50亿人,元宇宙经济的潜在市场规模可能在8万亿美元到13万亿美元之间。

大量的公司开始贴上元宇宙标签,寻找更多可能性,其中就包括映客。去年6月,映客效仿Facebook更名之举,将集团品牌升级为“映宇宙”,奉佑生翻出了他在2019年公开说过的一番话——映客想做的场景是把社交和娱乐场景融合,线上和线下、现实和虚拟打通,“所以当元宇宙概念提出来时,感觉(理念)不谋而合,我们要勇敢、大胆地去做。”

这番话说得,好像映宇宙具有天然的元宇宙基因一般。但从后来的动作看,这家公司似乎已经意识到了流量分散带来的不利局面,试图将旗下的多款产品装进元宇宙这个大壳中,用“映宇宙”这个品牌重新整合社交。

在介绍映宇宙时,奉佑生将它形象地描绘为“无限个社交新次元的矩阵式结合体”,传达了公司的战略打法:先创建无限个“社交新次元”的矩阵式小星球,再将它们聚合起来,最终形成一个整体性的元宇宙。映宇宙也的确是这么做的,它快速上线了全景K歌、情侣星球、原原世界、The Place等元宇宙概念产品,继续谋求“以量取胜”。

映宇宙的全新定位

映宇宙的全新定位

这样的战略不难理解。一方面,映客在过去三年间已经玩惯了“蚂蚁战术’,依靠推出大量的产品取得了营收成效;另一方面,在众多科技巨头布局元宇宙的情况下,映宇宙“避重就轻”,不造大平台,选择了更适合自己的发展路线。如映宇宙集团Web3.0项目负责人刘志强所言,映宇宙选择了公司更擅长的社交和娱乐切入,将自身优势最大化,再逐渐扩大整个元宇宙的版图,“这种途径可能会更适合中小型去做尝试和落地,提高成功概率。”

理论或许没问题,这套理论对上市公司的财报也是有效的,但对元宇宙这种讲求技术投入、资源聚合、软硬件兼修的新赛道来说,过去的“映客”战术还能奏效吗?

映宇宙8月28日发布的更名后的首份财报显示,其收入来源仍主要来自直播、社交和相亲三项业务,其中,社交产品收入占总营收69.6%,来自直播产品“映客”的收益占总收入的22.2%,相亲产品收入占比约5.5%。财报中并没有体现元宇宙业务的经营数据。

从更长远的角度而言,映宇宙面临的更大挑战恐怕还是如何将分散化产品的“聚合”起来。毕竟,它曾经大举尝试的“直播大生态”已然折戟。如今,映宇宙想要依靠全景K歌、情侣星球、原原世界、The Place等小应用打开局面,但这些应用面向的场景和受众群都有较大的差异,将这些“小星球”组合成“结合体”挑战性十足。

从来不擅长搞连接、做生态的映宇宙,如今开始大力押注尤为强调“生态完整性“的元宇宙,难免引发外界的质疑。反映在资本市场,映宇宙的股价已经由更名当天1.42港元的收盘价跌至0.98港元,跌幅超过30%。这表明,映宇宙半年多来在元宇宙板块的布局,还未得到投资者的认可。

时间拉回4年前,映客作为“港股娱乐直播第一股”以3.85港元的股价发行,高峰时股价上涨至5港元以上,市值一度突破100亿港元,风头无两。但此后,它在直播行业渐失高地,只能依靠发布大批量的App,在日益饱和的互联网行业重新摸索立足之本。当元宇宙概念开始升腾,映宇宙又抓住了这根“稻草”。只是,这根“稻草”重焕生机的潜力犹未可知,压垮骆驼的案例倒是出现了,Meta已经亏得招致了投资人的责难。

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奉佑生给映宇宙的成功预设了漫长的周期,“可能要通过很多年的努力去达成,在未来的三年五年、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份谨慎的预期里,透露出些许不自信。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