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全面评估北京当前流行株BF.7的病毒学特征,疫苗及单抗防治效果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qianzhan.com/analyst/detail/329/221231-e844abf5.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全面评估北京当前流行株BF.7的病毒学特征,疫苗及单抗防治效果

• 2023-01-01 10:00:32  来源:生物世界 E720G0
20221231-ba77c289119fe85b_600x5000.png

作者|王聪 来源|生物世界(ID:ibioworld)

2022年1月开始,Omicron成为全球主要流行株。2022年6月开始,Omicron亚型BA.4、BA.5开始崛起,而现阶段,Omicron新亚型不断出现,包括BQ.1、BQ.1.1、BA.4.6、BF.7、BA.2.75.2等等。其中BF.7是我国北京地区本轮新冠疫情的主要流行株。

日前,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北京本轮新冠疫情的主要毒株是奥密克戎亚型BF.7(是BA.5.2.1.7的缩写),与年初流行的BA.1、BA.2,以及前不久主要流行的BA.5相比,BF.7的免疫逃逸能力更强,潜伏期更短,传播速度更快。

通过检索当前BF.7相关研究论文(包括同行评议的研究论文,以及预印本论文),尽量全面介绍BF.7的临床病毒学以及疫苗和单克隆抗体的效果。

2021年11月,非洲首次报告了免疫逃逸更强的Omicron突变株,并很快蔓延到世界各地。随后,传播能力更强的Omicron亚型不断出现。目前记录的Omicron亚型达到了200个作用。Omicron的主要亚型有BA.1、BA.2、BA.3、BA.4和BA.5,以及从这些亚型进一步分化出来的BQ.1、BQ.11、BF.7、BA.2.75和XBB等等,它们的流行率正在全世界范围内上升。

BF.7来自Omicron亚型BA.5,它是自2022年9月下旬以来中国新冠病例持续增加的原因。目前,BF.7已在比利时、中国、丹麦、挪威、法国、德国、印度、蒙古、英国和美国等国家被检测到。在进入中国之前,自2022年8月以来,BF.7已经在美国和欧洲快速传播。

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BF.7在Omicron各个亚型中具有最强的感染能力,比其他亚型传播更快,潜伏期更短,并且更有能力感染之前感染过新冠病毒或接种过新冠疫苗或两者兼有的人。

BF.7感染的大多数症状与其他Omicron亚型相似,主要是上呼吸道症状,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烧、咳嗽、喉咙痛、流鼻涕和疲劳等症状,以及呕吐和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BF.7的快速传播

2022年12月28日,香港大学胡子祺教授团队在预印本平台medRxiv发表了一篇题为:Estimating the transmission dynamics of Omicron in Beijing, November to December 2022 的论文【1】。预测和评估了北京地区11月和12月的新冠病毒传播情况。该研究预计,12月22日北京地区75.7%的人群被感染(95%置信区间60.7%- 84.4%)。

20221231-de451e5f3649d456_600x5000.png
20221231-bc44d53be861cee2_600x5000.png

BF.7的高传播率是由于刺突蛋白(S蛋白)上发生的一些新突变。

BF.7的中和抗体逃逸

2022年10月31日,哥伦比亚大学何大一团队在 The Lancet Infections Disease 期刊发表了题为:Resistance of SARS-CoV-2 omicron subvariant BA.4.6 to antibody neutralisation 的研究论文【2】。该研究指出,中和抗体的活性减低主要是因为新冠病毒突变株出现的受体结合域上的R346T、R346S或R346I突变,而BF.7正是携带了R346T突变。

该研究还发现,已获得COVID-19紧急使用授权的两款单克隆抗体Cilgavimab和Tixagevimab的组合也不能有效中和BF.7。

20221231-450969951c8f0d50_600x5000.png

2022年11月22日,俄亥俄州立大学刘善虑教授团队在 Cell 子刊 Cell Host & Microbe 上发表了题为: Enhanced neutralization resistance of SARS-CoV-2 Omicron subvariants BQ.1, BQ.1.1, BA.4.6, BF.7, and BA.2.75.2 的研究论文【3】。

该研究检测了BQ.1、BQ.1.1、BA.4.6、BF.7和BA.2.75.2这些新突变株对已接种3剂疫苗的医护人员、BA.1流行期间新冠住院患者、BA.4/BA.5流行期间新冠患者的血清中和抗体的抗性。结果显示,上述5种新型突变株对中和抗体的的抵抗能力都增强了,特别是主要由N460K和K444T突变驱动的BQ.1和BQ.1.1突变株,以及主要由F486S突变驱动的BA.2.75.2突变株。

20221231-22e6737e46525439_600x5000.png

来自分子模型的证据揭示了受体结合域上R346T、K444T、F486S和D1199N突变介导了对中和抗体的免疫逃逸机制。BF.7携带了R346T突变,该突变源于BA.4/5。

20221231-f9bffeb7cd75d711_600x5000.png

BF.7对中和抗体的逃逸能力,导致BF.7感染可能会导致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群(例如老年人和由基础疾病的人群)出现严重症状。

总的来说,BF.7比其他Omicron亚型传播速度更快,潜伏期更短,中和抗体逃逸能力更高,对之前感染过新冠病毒和/或接种过疫苗的人的感染能力更强。目前,BF.7正在导致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新冠感染人数显著增加。

加强疫苗接种可减轻BF.7感染的后果

2022年5月,复旦大学余宏杰团队在 Nature Medicine 期刊发表了题为:Modeling transmission of SARS-CoV-2 Omicron in China 的研究论文【4】。

这项建模研究显示,如果中国取消动态清零政策,可能会引发大量奥密克戎感染,造成约155万人死亡(大部分是未接种疫苗的老年人),对重症监护(ICU)的需求量也将升至现有床位15.6倍。

这项研究还表明,如果85%的人口接种第四剂加强针疫苗,可以显著减少感染、重症和死亡人数。目前(2022年5月)我国3岁以上人群的新冠疫苗接种率超过90%,但80岁以上人群只有不到一半的人接种了三剂疫苗。

20221231-bc511c8ae6c1197f_600x5000.png

2022年11月23日,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马麦卷等人在 Cell Reports 期刊预印发表了题为:Durability of Neutralization Against Omicron Subvariants after Vaccination and Breakthrough Infection 的研究论文【5】。

该研究显示,接种两剂科兴疫苗(CoronaVac)或接种智飞疫苗(ZF2001)第三剂加强针在6个月后对Omicron各个亚型的中和作用有限,但如果还感染过Delta或BA.1或BA.2,即混合免疫(接种过疫苗,有感染了新冠病毒)则能够诱导了长期持续的中和抗体,能够有效中和BF.7,以及BA.1, BA.2, BA.4/BA.5这些Omicron亚型。

20221231-635d144d7a120be1_600x5000.png

2022年12月16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在预印本平台bioRxiv发表了题为:Plasma after both SARS-CoV-2 boosted vaccination and COVID-19 potently neutralizes BQ1.1 and XBB 的研究论文【6】。该研究显示,最近6个月内至少接种了第三剂加强针疫苗的人的血浆能够有效中和BQ.1.1XBBBF.7

20221231-a90edfdfb867da5a_600x5000.png

2022年12月6日,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部石培勇等人在 Nature Medcine 期刊发表了题为:Low neutralization of SARS-CoV-2 Omicron BA.2.75.2, BQ.1.1, and XBB.1 by parental mRNA vaccine or a BA.5-bivalent booster 的研究论文【7】。

该研究显示,针对奥密克戎BA.4/5的二价mRNA疫苗对新出现的奥密克戎亚型BA.2.75.2、BQ.1.1或XBB.1没有产生强大的中和作用。而之前感染过新冠病毒会显著增强了二价mRNA疫苗对BA.5、BF.7的中和抗体水平。

20221231-f62445037de7bdc8_600x5000.png

不断出现的具有增强免疫逃逸能力的新型突变株继续威胁着公众健康,监测新型突变的免疫逃逸对于改进mRNA疫苗、评估新的广谱候选新冠疫苗以及指导公共卫生措施至关重要。这些研究还提醒了我们,面对BF.7等Omicron亚型的快速传播,加强疫苗接种很有必要。

论文链接

1. https://doi.org/10.1101/2022.12.15.22283522

2. https ://doi.org/10.1016/S1473-3099(22)00694-6

3. https://doi.org/10.1016/j.chom.2022.11.012

4.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2-01855-7

5. http://dx.doi.org/10.2139/ssrn.4281072

6. https://doi.org/10.1101/2022.11.25.517977

7.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2-02162-x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生物世界(ID:ibioworld),作者:王聪

本文来源生物世界,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前瞻网的立场。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0755-33015062 或 [email protecte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