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关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几点思考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woshipm.com/operate/5717219.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产品生命周期是一个很大的过程,在这个“大过程”中,又有着一些“小过程”。对此,本文从生命周期的基本概念、数据处理、生命周期主要环节、价值点挖掘四个方面做了分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voC54a4eeX6iwxOkcVy8.png

如果把一款产品比作是一艘邮轮,那么这款产品在应用市场上架的时刻,可以当做是这艘邮轮航程的起点。在这趟航程里,会有无数的乘客(用户)先后来到和离开这艘邮轮。当这艘邮轮最后一次停泊靠港时,也就是其生命周期已抵达了终点,准备在应用市场下架了。

本文首先厘清了关于生命周期的基本概念,明确了需要发力的方向,进而介绍了几个数据处理的技巧,处理后的数据相对会更友好。并对生命周期的主要环节(新增/留存/活跃/沉默)逐一展开观察和分析,最后分享了几个在生命周期分析里可以挖掘的价值点。

(注:本文所涉及的数据都已做了脱敏处理和量纲转换)

一、基本概念

1. 生命周期

周期这个概念,可以很玄妙,也可以很具体。往大的层面讲,可以从太阳黑子的活动规律讲起,进而深入到人类社会的康波周期,人口周期,可以说万物皆周期,万物都处在周期的运行过程之中。往小的层面讲,一款产品,产品里的用户,都有一个(或几个)生命周期。

生命周期是一个从开始到消亡的过程,起点和终点都是确定的,不确定的则是这个过程所持续的时间,所变化的形式。生命周期分析所要做的,便是理解这个过程,优化这个过程。

2. 产品和用户的生命周期

(1)产品生命周期

每一款产品在投入市场后,大体上都会经历探索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这四个阶段。

  1. 探索期最重要的是学习,学习到底哪些是目标用户,为了与这些用户互相适应,要如何优化这款产品;
  2. 到了成长期时,已对用户有了一定的理解,此时很关键的一点是“拉人头”,先把有效的用户圈起来,后面一切好说;
  3. 成熟期往往是一款产品价值爆发的阶段,活跃用户的氛围,增值付费的能力,都会达到峰值;
  4. 不可避免的,成熟期过去后,每一款产品都会迎来衰退期,只是有些产品一次衰退就挂了,另一些则进入到第二个周期里。

(2)用户生命周期

与产品生命周期相对应的,这款产品里的每一个用户也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只是在应用市场里,用户的数量往往要远超于产品的数量,所以用户的生命周期也就呈现出更为丰富,更为多元的形态,有些用户注册后“一言不合”就走了,有些则一直留了下来。

总体上来讲,用户会经历新增,留存,活跃,沉默,流失这几个过程,只是这几个过程并不一定连贯,可以交叉穿越。比如从新增直接流失,这是“薅羊毛”的用户,比较常见于互金,理财类的产品;比如从留存直接流失,其中有一部分是在不同竞品间进行比较,当比较完成之后,便也直接流失了。

而那些真正完整经历了每个过程,并在每个过程的核心指标里表现优异的用户,便是我们需要关注的头部用户,他们往往会贡献出这款产品里最大的价值。

3. 生命周期分析的意义

通过对产品生命周期的分析,可以更好地打磨每个环节的转化情况,让产品和用户不断地相互适应,从早期的粗放式经营转化为一种更为精耕细作的方式。在用户成长体系的每一个关卡,进行引导和助力,量变会带来微小的质变。

二、数据处理

常见的数据处理方法,有移动平均,相关分析,数据变换等几种数据处理的方式。真实业务下的数据,往往都是带有噪音的,偶尔会有一些“坑坑洼洼”。

如果直接去看最终数据的话,往往是很不友好的,通过一些数据处理的技巧,能让我们更便捷地观察业务数据的变化情况,并猜想和验证这些数据变化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1. 去平均化

设置统计指标的初心,是为了能把握整体业务的变化情况,平均数,中位数等的制定,都是为了观察业务数据的集中和离散趋势。

在很多的场景下,这些指标都是有效的,但并不代表它们可以适用于所有场景,当场景不合适时,只看这些指标反而会形成干扰。尤其是在用户体量很大,数据分布具有严重的“左偏”或者“右偏”时,只看平均值可能就不合适了。

去平均化,或者说是用户分组,便是应对这种情况的一种处理方式。其实就是在整体平均值发生变化时,通过对用户进行分组,观察用户内部的结构变化,可能会得到不一样的结论。整体平均值的增长,是否对应每一个用户组的增长?不同组是否会有不一样的变化趋势?

关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几点思考

不同用户分组的留存趋势

当整体业务在以某种趋势变化时,不要用户分组的变化可能不是协同的。方向一致时,彼此的变化速度不一样,可能会在某个时间点形成交叉,并且之后又以不同的速度反向翻转。通过去平均化的方式,可以更好地理解用户内部的结构差异。

通过什么方式对用户进行分组更为合理?这个问题类似于在做机器学习的特征时,如何对连续属性的字段进行分箱,虽然分箱方法有很多,但等频和等距仍然是其中经典而常用的两种方式。应用到用户分组这里,等频就是按照数据量来分割,等距就是按照属性值来分割。

2. 留存矩阵

在生命周期分析的工作中,会有很多的场景都会涉及留存的统计,比如注册之后的留存,活跃之后的留存等,同时因为时间的推移,不同时期用户的留存情况可以形成一个留存矩阵。这个矩阵的设计,可以有不同的方式,能表达出所关注的用户群的留存趋势变化即可。

先分析得出不同形式的留存矩阵。得到留存矩阵后,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可以做不同角度的观察和分析。在每一个月份新增的用户群体,可以得到其在三个月/六个月/九个月之后留存比例的趋势变化情况。

关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几点思考

不同距离月的留存趋势变化

3. 因子分析

对生命周期的分析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要做一些因子分析,比如在具体环节下,对某项具体的指标(留存率,活跃频次,未来是否付费),是否存在一些较为有效的因子,能与其具备良好的相关性。

因子分析的结果,虽然不如深度的模型结果来的精准,但处理过程却相当简洁,在不同场景下总能找到一些有效的因子,是一种性价比相对良好的统计方式。

针对不同的产品,从不同的关注点出发,可以搭建起最适合自己的因子体系。其实不需要像金融市场的101因子等做得那么全面而深入,选择一些自己最关心的,同时与核心指标相关的一些因子,就可以做出一个有效的因子体系。此后有需求时,直接从中取数即可。

关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几点思考

因子体系的结构

4. 一阶差分

做机器学习的特征选择时,有时会应用到一阶差分,通过观察其收敛的转折区域,从而筛选出更为有效的特征。这个方法也可以用在生命周期的场景里,因为这个场景涉及大量的长尾分布,由于头部和尾部的用户量级差异较大,所以其内部的变化速度很难直接观测出来。

尾部用户虽然量级较小,但往往是对产品贡献最大的那群人,所以其内部变化是值得关注的。

如图1所示,即是一个经典的长尾分布,但在这个分布里面,越是尾部的用户,越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高活跃用户。通过图2,可以看出在这个长尾分布里面,不同区域的用户数量变化速度,头部和尾部的变化速度都是较大的,中部区域的用户变化则相对平稳。

关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几点思考

图1:某个长尾分布

关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几点思考

图2:某长尾分布的一阶差分

三、生命周期主要环节

如果把注册用户当做一个半封闭的系统的话,那么每月新增用户就是这个系统唯一的外界能量输入。新增用户的持续输入,会影响原有的用户池的结构,与此同时,新增用户本身在不同时期也可能出现不同的特征。所以,对新增用户的观察,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1)新增用户简况

对新增用户的观察,首先是每月新增用户数的观察,这个指标可以细分到地区和市场,从而了解每月新增用户在绝对量上的变化趋势;同时可以观察当月新增用户对原有用户池的影响,这里就涉及累积用户数和环比增速这两个指标,用于评估用户池的变化。

(2)新增用户质量

在对新增用户的数量有了一定了解后,可以对其“质量”进行评估,从中可以观察到来自不同时期,不同渠道的用户差异。如何评估新增用户的质量,可以基于所分析的产品的侧重点去思考,比如活跃,留存,或者互动的情况。

新增用户的质量变化,虽然会有阶段性的波动,但大体上还是会在时间里呈现出一个明确的趋势,只是趋势变化程度不同。

(3)新增用户因子分析

到了新增用户因子分析,就已经切换了视角,不再关心产品角度,或者不同时间段的用户群角度,而更多是从微观的视角出发,通过对用户的状态、行为等因子分析,从而分析出一些有价值的业务点。

通过用户在首周,首月里的活跃天数,活跃次数,具体产品功能的使用情况,找到其后期行为表现的依据。这些行为规律往往更具有稳定性。

关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几点思考

用户增长与环比增速

关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几点思考

新增用户在距离1个月的留存率变化趋势

当用户通过注册进入到产品用户池时,此后的结局只有两种,沉默和活跃,只是根据沉默和活跃的程度不同,又可以细分出更多的用户群体。对于留存用户的观察,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其内部不同用户群体的结构变化,从而对不同群体采用不同策略进行管理。

(1)整体留存简况

对留存简况的评估,可以通过用户注册总量了解用户规模,同时可以选定一个时间周期(比如每月),通过对该周期内留存用户的不同表现,从而了解其内部的结构差异,比如每月不同活跃天数的用户数量变化趋势,或者分组之后不同组的变化趋势等。

(2)留存寿命

基于固定时间周期,和基于固定流失条件,都可以对用户留存寿命进行观察和分析。

基于固定时间周期,比如注册后500日内,观察用户的留存寿命差异;基于固定流失条件,比如沉默30天后,认为已经流失,该次生命周期已经结束,此后再激活时,则当做是新一轮生命周期的开始。基于这种角度,也可以对用户的留存寿命差异进行统计。

(3)留存行为模式

  • 从产品的角度出发,可以观察不同时间段进入的用户的留存行为模式,有趣的是,有些产品从投入市场后,每月新增用户的留存曲线,会逐渐地收敛,最后稳定到一个固定的趋势曲线上;
  • 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则可以梳理出一些典型的留存行为模式,他们的生命周期长度不同,从激活到抵达活跃峰值的速度不同,此后从衰减到沉默的过程也不同。
关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几点思考

产品不同时期的用户留存趋势-A

关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几点思考

产品不同时期的用户留存趋势-B

关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几点思考

留存用户分组后的结构变化

活跃和付费,往往是一款产品价值间接和直接的兑现过程,所以也是产品分析中的一个重点。日常运营过程中,很多监测指标其实都可以归类到这两个范畴。

(1)整体活跃简况

相对于新增和留存阶段,活跃阶段需要关注的指标相对多一些,活跃人数用来观察用户规模,活跃频次用来观察用户氛围,活跃时长则可以表达这场party的可持续性。这些指标看似相似,描述同一个内容,但在发生变化时,有一个明显的传导关系。

(2)整体付费简况

付费数据的处理,相对要复杂一些,涉及到付费渠道,付费金额的单位,以及不同币种之间的汇率结算。同时因为一些自动续费的付费场景,付费数据在短期的时间趋势上可能并不好看,波动程度较大。

但一些常规的统计指标还是适用的,比如每日付费人数,每日付费总额,人均付费金额,次均付费金额,以及不同产品下的付费占比等。

(3)核心指标分组观察

以活跃指标为例子,对核心指标的分组,即按照一定的方法,将用户群分为不同的组别单独观察。笔者在试验过程中,采用等距切分的方式,对活跃的UV、PV、Time分为了五个组别。当整体活跃指标发生变化时,可以观察到不同组别渐次变化的现象。

(4)活跃因子分析

在活跃的场景下,可以挖掘的活跃因子是比较多的,比如VIP对活跃的影响,购买VIP前后,用户的行为变化特征,以及VIP本身对活跃指标的影响;比如活跃时长和活跃频次之间的相关关系,两者并非完全相关,存在着不同相关形式的用户群,对这些用户群的挖掘是有意义的。

活跃因子分析中,可以侧重于对时间节点的把握,比如购买之前几天用户会开始访问VIP商城,购买之后多长时间,对活跃的影响开始有了减弱。

关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几点思考

活跃核心指标观察

关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几点思考

活跃时长和活跃频次的相关关系

关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几点思考

活跃人数分组观察

在已注册的用户池中,有很大一部分用户是处于沉默状态的,这是大部分产品都要面对的问题,尤其是工具类型的产品。当用户的沉默达到了一定时长时,可以近似认为其已经流失。

(1)整体沉默简况

整体的沉默简况,可以将每天作为一个时间粒度,通过统计用户上次活跃距今时长,统计当前不同程度的沉默用户,从而盘点出一个整体的沉默简况。

(2)沉默程度细化

沉默和回流往往是相对应的,沉默的程度越低,回流的概率越大,沉默的程度越高,回流的程度则越小,这两者的负相关性是确定的,但在不同阶段的变化却有很大的差异。对于不同的产品,其回流率的变化曲线也是不同的,可以对此进行细分统计分析。

(3)沉默因子分析

对于沉默因子的挖掘,可能最后仍然会回到一些核心指标的变化上来。也就是说,如果用户在未来会陷入沉默,逐渐走向流失,那么在此之前可以较为明显地观察到其核心行为指标的变化。沉默因子分析的结果,可以用于流失前的预警,流失后的干预等场景。

关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几点思考

不同沉默时长的用户群变化趋势

四、价值点挖掘

生命周期的分析,除了对产品/用户的周期过程有更清晰的认知和理解外,还应在数据之中挖掘出一些价值点,用于制定实际的业务运营策略。它们围绕着生命周期的主要环节,可以是复杂的模型输出,也可以是一些简单的统计Tips,用于实现对目标用户群的精细化运营。

1. 新增用户首月行为

新增用户的首月行为模式,在较大程度上已经可以预示其之后的行为模式,这种现象类似于《圣经》里说的“七岁见大”。比如首月活跃天数,看似是一个简单的指标,但以此进行分组的话,不同组别在此后的行为表现是迥异的,界限清晰的,是一个用户分组的良好指标。

如下图所示,从整体来看,这四个分组在此后的行为表现是界限分明的。虽然高活跃组和低活跃组在第一个月结束时,曲线出现了一个缺口,但对整体趋势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也就是说,当运营资源有限时,可以往首月行为较好的用户群倾斜,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

关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几点思考

根据首月活跃天数分组后的长期留存趋势

2. 注册用户环比增速

随着注册用户规模的基本盘变大,每月新增用户的数量逐渐平缓或者走低时,虽然偶有波动,但从长期来看,注册用户环比增速的降低是必然的。

只是环比增速在不同档位时,其实也是产品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高增长,稳增长,或者已经趋近于饱和阶段。通过对整体的或者不同地区细分的环比增速的观察,可以相对应地改变不同运营策略的权重值。

关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几点思考

不同时期的注册用户环比增速

3. 用户行为基本模式

  • 通过产品角度去观察用户行为的基本模式,可以看出不同时间阶段下用户的行为变化,比如从投入市场后,此后不同时期的留存率曲线会逐渐收敛到一个稳定的水平;
  • 通过微观的用户角度,则可以用活跃周期长短,活跃峰值高低等,去梳理和总结出具体产品下一些基本的行为模式,针对行为模式的差异,也可以对不同类型的用户进行分群和运营。

4. 核心指标分组观察

当产品在发生变化时,核心指标本身的变化是具有传导性的,比如活跃时长的影响最早,最深,进而先后传导到活跃频次,活跃人数的变化上来。而对核心指标的分组观察,则是进一步地进行细分,观察在这个指标变化的过程中,不同用户群体先后产生的不同程度的变化。

关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几点思考

核心指标分组观察

 1. 基本概念

本文首先厘清了关于生命周期的几个基本概念,每一款产品,每一个用户,都具有自己的一个或者几个生命周期。

其中用户的生命周期具有新增,留存,活跃,沉默等基本环节,但并非每一个用户都会经历完整的生命周期,基本环节之间是可以交叉穿越的。

2. 数据处理

生命周期分析中涉及一些数据处理的工作,除了此前介绍的移动平均,相关系数之外,本文接着介绍了去平均化,留存矩阵,因子分析,一阶差分等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

3. 基本环节

基于产品和用户的角度,对生命周期的新增,留存,活跃和沉默这四个基本环节逐一做了梳理,提出了一些可以思考和分析的点,以及分析过程中碰到的有意思的现象。

但许多内容只是一个大体的思路,并没有细致地展开去讲,可以在实践过程中深入去做。

4. 价值点

生命周期的分析,除了对其过程需要有清晰的认知和理解外,还应该从数据中挖掘出一些有价值的点,并应用到实际的业务场景之中。

文中分享了新增用户首月行为,注册用户环比增速,用户行为基本模式,核心指标分组观察这四个点,但这些肯定是远远不够的,更多是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提供给读者作为一个参考。

作者:cooperyjli,腾讯CSIG应用运维组

来源公众号:腾讯大讲堂(ID:TX_DJT ),聚焦前沿,打造互联网人的高光时刻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腾讯大讲堂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