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BTK抑制剂陷“肝损伤风云”,百亿美金靶点危险的另一面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2060951210528393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BTK抑制剂陷“肝损伤风云”,百亿美金靶点危险的另一面

氨基观察·2022-12-27 00:36
自免征途,路在何方?

自2013年诞生以来,BTK抑制剂伊布替尼一路狂奔。2021年,其为艾伯维带来了98亿美元的收入。

超强的吸金能力,使得BTK抑制剂吸引了众多选手加入竞争。目前,全球范围内已有5款BTK抑制剂获批上市。这还没完,还有上百款BTK抑制剂处于在研阶段。

当然,不是所有的BTK抑制剂都拥挤在血液瘤领域。一些药企试图在自身免疫疾病领域,重建BTK抑制剂的江湖秩序。

只是,创新药开疆拓土向来不易。今年以来,BTK抑制剂在自身免疫疾病领域的探索,频频翻车。

先是赛诺菲因为潜在的肝损伤风险,而被FDA叫停临床试验;后有诺诚健华重蹈赛诺菲覆辙。

看起来,想要重建BTK抑制剂的领土,是一场颇具挑战的战争。

01 挥之不去的肝损伤风云

多发性硬化症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会攻击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脱髓鞘和神经变性。

当前,尚无一款药物能够真正治愈多发性硬化症,患者们对于一款效果更好的药物翘首以待,BTK抑制剂希望成为“游戏规则改变者”。

不少大厂均瞄准了这一适应症。不过,在征服多发性硬化症的路上,BTK抑制剂领域的探索者们,似乎躲不开“肝损伤问题”。

今年10月,德国默克更新了BTK抑制剂Evobrutinib,治疗复发性多发性硬化症的2期临床数据。

虽然Evobrutinib治疗效果不错,在复发性多发性硬化症患者中年化复发率很低,药物疗效持续时间长达三年半。

但不可忽略的是,Evobrutinib存在较高的肝损伤风险。在临床试验中,治疗组转氨酶升高的患者比例达26%。

转氨酶是反映肝细胞损伤的指标,转氨酶升高意味着患者的肝功能出现问题。因为这一问题,更是有11%的病人退出试验。

默克的经历并非偶然,赛诺菲在多发性硬化症领域的探索,也遭遇了肝损伤的问题。

2022年6月30日,FDA暂停了赛诺菲Tolebrutinib在多发性硬化症和重症肌无力的开展的3期临床试验,原因就是出现多例药物引发的肝损伤。

如今,BTK抑制剂肝损伤问题还在蔓延,国内选手诺诚健华同样难以幸免。

12月23日,诺诚健华发布公告表示,FDA已对奥布替尼用于治疗多发性硬化症实施部分临床搁置,在美国进行的II期研究将不会开展新的患者招募。

促使FDA做出这一决策的原因,同样是在临床试验过程中患者出现了肝损伤。这一消息对于诺诚健华来说,影响可谓不小。

毕竟,BTK抑制剂在自身免疫疾病的探索,是支撑诺诚健华估值的关键。受该消息影响,诺诚健华股价跌停,市值蒸发了55亿人民币。

02 影响究竟几何?

看起来,肝损伤是BTK抑制剂在自免征程上的常见障碍。这到底是多发性硬化症患者自身原因,还是BTK抑制剂的锅?目前尚未有答案。

那么,挥之不去的肝损伤影响,又将带来什么后果呢?参照海外药企经历,存在影响,但结果未知。

来看最近的例子赛诺菲。如上文所说,赛诺菲的Tolebrutinib在6月,被FDA暂停了临床患者入组。赛诺菲认为,Tolebrutinib对肝功能正常的人群影响有限。

后续,赛诺菲修改了临床试验方案,在入组患者中将以前存在肝功能障碍的患者排除,并且增加对患者肝功能的检测频率。

经过临床调整后,10月Tolebrutinib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的临床试验得以继续招募患者。

而默克的BTK抑制剂Evobrutinib,虽然在二期临床中出现了肝损伤,但并未成为其临床急需推进的拦路虎。目前,默克针对多发性适应症的注册性3期临床试验,仍在进行中。

总而言之,BTK抑制剂带来的副作用,不至于将BTK抑制剂通往多发性硬化症的路堵死。

那么,诺诚健华暂停的临床,又将走向何方呢?据诺诚健华所述,影响可能有限。

一方面,患者转氨酶升高的情况,在停用奥布替尼后均可逆转。简单来说,就是出现肝损伤这一副作用的患者,副作用可能有限。

另一方面,在临床试验中,发生转氨酶升高的病例数极少。诺诚健华表示,目前针对多发性适应症的二期临床试验患者入组已经接近尾声。超过80%以上的患者已经用药70天以上,并且没有观察到转氨酶升高。

按照FDA的要求,受试者如果使用奥布替尼超过 70 天则可以继续使用奥布替尼。也就是说,超过80%以上患者的临床试验还可以继续。

若真如诺诚健华所说,那么此次肝损伤风波或许只是小挫折。当然,至于真相是否真如公司所说,还有待时间给出答案。

目前来看,市场对该说法存在一定疑虑。正如上文所说,诺诚建华股价应声跌停。或许,渤健对奥布替尼态度将是“风向标”。

去年7月,渤健以1.25亿美元首付款以及8.12亿美元的里程碑款,获得奥布替尼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的海外权益。

若“大腿”渤健终止奥布替尼相关临床,或者出现退货的情况,那么说明奥布替尼的肝损伤风险的潜在影响不容乐观。

影响究竟如何,让我们继续看下去。

03 另一大终极挑战

实际上,毒副作用过大,只是BTK抑制剂在多发性硬化症领域潜在的风险之一。相比之下,BTK抑制剂在多发性硬化症领域是否有“用武之地”,是终极挑战。

的确,B细胞和骨髓细胞在多发性硬化症的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B细胞能有效激活血液中的T细胞,进而触发脑部炎症,因而在治疗多发型硬化症中,靶向B细胞的疗法或许更具治疗前景。

BTK (布鲁顿酪氨酸激酶)作为一种非受体酪氨酸激酶,在各种细胞表面受体(主要包括BCR)的信号传导中发挥核心作用。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在自身疾病领域,BTK抑制剂被药企寄予厚望。但实际上,BTK抑制剂治疗自身免疫疾病也存在“无效说”。

BTK抑制剂可以治疗肿瘤的原因,是因为其可以抑制新的B细胞生成,从而阻止疾病进展。

但这一机制,对于自身免疫疾病或许不管用。因为BTK抑制剂对现有的B细胞没有攻击力,而现有病变的B细胞等免疫细胞,才是造成免疫疾病的罪魁祸首。

这种情况下,抑制新的B细胞生成机制,就有几分“马后炮”的意思了。“无效说”也由此而来。

可以看到的是,包括新基、阿斯利康、礼来和罗氏等在内,已经有多家巨头的BTK抑制剂,在自身免疫疾病领域遭遇打击。

v2_8c75c67f319b40b99c73a8e26aa34eaa_img_000

很显然,在自身免疫领域,BTK抑制剂存在巨大机遇,但危机也是重重。

安全性问题还可以想办法改进,一旦治疗机制遭遇挑战,那无疑将对现有所有参与者造成重大打击,甚至堵死BTK抑制剂治疗自身免疫疾病的道路。

BTK抑制剂治疗自身免疫疾病,到底行不行?这个问题的答案,将会直接决定国内外众多药企未来的前景。

那么,谁能给出答案呢?

免责声明:本文(报告)基于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或受访人提供的信息撰写,但氨基观察及文章作者不保证该等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在任何情况下,本文(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氨基观察”(ID:anjiguancha),作者:方涛之,36氪经授权发布。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div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