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我在卡塔尔打工:每天工作10小时,挣的是辛苦钱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chinaventure.com.cn/news/78-20221216-372672.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我在卡塔尔打工:每天工作10小时,挣的是辛苦钱

工作三小时是误解。

世界杯即将进入尾声,卡塔尔的热度却一直不减。

在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开幕前,卡塔尔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个陌生的国度。直到世界杯开幕,人们才知道,这个低调的国家人均GDP常年位居世界第一,比迪拜还“有钱”。为了筹办2022年世界杯,卡塔尔斥资2200亿美元在沙漠中建造了一座全新的卢塞尔城。

一时间,网友们看球之余,一边吃着卡塔尔“人均工作三小时”“没有穷人”“人均王子”的瓜,一边计划着去卡塔尔打工。 

在卡塔尔打工薪资到底高不高?当地衣食住行条件如何?带着网友们关心的问题,开菠萝财经与4位在卡塔尔工作的中国人聊了聊,试图呈现一个更真实、更完整、更立体的卡塔尔。 

这四位受访者分别是中餐厅厨师、卡航空姐、五星酒店员工、通信公司员工。他们虽薪资有高有低,但都需要和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国家的人一起工作,工作时长最久的是每天10小时。 

有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9月,卡塔尔总人口265.8万,其中85%都是外籍人士。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适应语言、食物、宗教信仰和炎热气候,成了很多打工人来卡塔尔的“必修课”。

他们中,时间最长的在卡塔尔待了11年,已经把卡塔尔当成第二故乡,更多人则是把这里当成是人生的中转站——有的人工作2年后回国创业,有的人积累一年工作经验后继续出国深造,还有人一边想家一边规划下一步。

 本地人非常有钱,但外来打工族挣的都是辛苦钱

姚小胖 | 29岁 河南新乡人 中餐厅厨师

去年10月,因为餐饮业备受冲击而失业的我,通过朋友介绍的劳务公司,找到了一份卡塔尔的工作,在多哈CBD商场里的一家中餐厅当厨师。因为这里的人喜甜、喜欢加胡椒,我们做的中餐都是经过改良的。

世界杯之前,在卡塔尔的中国人大约只有2000人左右,主要是三类人:到卡塔尔发展的中国企业的员工;做生意的商人,多数是2000年-2005年过来的;最后一类是像我这样的打工族,多数是2019年后陆续来的。

我很幸运,第一次出国打工就来到了世界杯举办国。作为一枚“伪球迷”,我去现场看了3场球赛,参加了多哈滨海大道上的狂欢活动,看到来自全世界的球迷只要听到音乐就舞动起来,感受到了过去从未体验过的球迷氛围。

不但世界杯期间球迷的狂欢会持续到天亮,当地人的夜生活也是非常丰富。因为卡塔尔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只有11月-1月的气温在25℃-30℃左右,一年中大多数时候温度都在40℃-50℃之间,人们大多是等晚上凉爽一些才出来活动。

我平时每天工作10个小时,世界杯期间,会利用午休时间出去拍视频,记录我看到的世界杯。视频发到网上后,问我在卡塔尔打工如何的大有人在,九成关心的是工作待遇。

他们都认为卡塔尔是土豪国家,工资很高,但实际是本地人非常有钱,外来打工族挣的都是辛苦钱。有一技之长的中国人来多哈工作,薪资水平相当于国内的一线城市,月薪一万多到两万,性价比却不高。

首先物质上,各项生活成本很高。如果不是公司管吃管住,租房最便宜也要五六千元一个月。物价也比国内高不少,比如买一棵大白菜要花三四十人民币。这里因为气候因素,农业发展困难,粮食、蔬菜、水果、肉等都以进口为主。

精神上,也要承受想家的乡愁。我来卡塔尔一年多了,很想家,但因为时差原因很少联系。国内比这里快5个小时,经常是等我晚上好不容易不忙了,能抽出时间的时候,国内已经到了睡觉时间。 

当然,来卡塔尔打工还要适应当地的风俗。当地的风俗源于他们的宗教信仰,比如斋月,从太阳升起后一直到落下,要戒饮食,外国人不受限制,但一定要注意尊重本地人的风俗。再比如祷告,穆斯林每天需要祷告五次,每天到固定时间,就会有清真寺的诵颂告人通过大喇叭开始诵告,起初我很不适应,不过现在也慢慢习惯了。

除了前期的语言不通、乡愁、水土不服外,我来卡塔尔的一年还是很有收获的,比如感受世界杯的球迷氛围,比如,我会在每个月的休息时间到外面转转,卡塔尔国土面积很小,早上七点开车出发,一天时间就能转个遍。

 曾经“又热又无聊”的卡塔尔,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杨夕加 | 36岁 大连人 通信公司员工

2011年,我随丈夫来到卡塔尔,一待就是11年。来卡塔尔之前,我甚至不知道这个国家的存在。

10年前的卡塔尔,不像现在建设得这么现代化,当时整个多哈只有两三个商场,马路上车也很少。刚来的时候,感觉这里又热又晒,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待久了反倒越来越适应。

世界杯期间,卡塔尔非常热闹。我去看了开幕式和阿根廷与沙特阿拉伯的比赛,现场基本上座无虚席,大街上也有很多狂热的球迷,穿着各自国家队的球衣,还有很多新鲜的装扮和表演。

平时,我们的生活没有这么多姿多彩,但幸福感也很高,如果满分是10分,我会打8分。 

我在一家中国的通信公司上班,工作时间从早8点半到晚6点。传说在卡塔尔每天只工作三小时,完全是误解,只不过因为气候环境特殊,有些公司会实行两班倒制度,还有些当地公司下班比较早,从早7点到下午2点,没有午休。 

我在这边也没有遭遇过歧视,卡塔尔人普遍都很善良也很热心,记得有一次,我走在路上身体不太舒服,稍微蹲了一下,周边就有好几个人过来问我需不需要帮忙。 

至于卡塔尔人的富有,我感觉,很多在大家眼里是“炫富”的行为或者生活方式,对他们来说,其实就是一种生活的常态。我有一个朋友,算是卡塔尔的皇亲国戚,住在一个特别大的庄园中,家里甚至还有一个小型动物园。但他的言谈举止非常低调,平时和大家交往时也只把自己当作一个普通人。

当然,卡塔尔的气候环境、社会习俗和国内有很大的不同,如果真要来工作和生活,还是挺有挑战的。

卡塔尔是穆斯林国家,除了获得政府授权的酒店和餐馆,当地不允许在公共场所饮酒和吃猪肉,普通老百姓想买酒,可以去QDC(卡塔尔国家控股的分配公司)。想进去消费,还得先办一个证,办这个证得提供你的工作单位和薪资证明,他们会根据你的收入来确定你的饮酒消费额度。 

在卡塔尔,本地能种植或生产的食物和用品,价格不会很高,但大部分国外进口的东西都比较贵,比如我们家的饮食偏国内口味,生活成本就会高一些。我们一家人一个月的生活费差不多要六千QAR,折合人民币是1万多,相当于我半个月的薪资。 

我以前也推荐过同学过来工作,但门槛确实比较高,首先是语言要求,起码要能比较流利地用英语交流;其次要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这里的很多公司都与石油行业相关,比如你是学信息工程的,或许就能更快找到工作。而且,在外企,相比本地人或者欧美国籍的人,我们确实没有什么晋升优势,薪资也会差一大截。 

对我来说,因为在卡塔尔生活了十几年,已经很适应当地的社会环境,也有了自己的社交圈子,可以说是把这里当成第二故乡了,所以目前没有离开的打算。

每月工资3000元,同事来自55个国家

YuanYuan | 24岁 南京人 五星酒店员工

我和卡塔尔结缘,源于毕业时学校组织的去中东国家工作的项目,我本科学的是旅游英语专业,出于对酒店管理的兴趣,决定去卡塔尔的某五星酒店积累经验,工作一年后继续读研。

当时我跟家人朋友们说要去卡塔尔工作,基本上没有人知道这个国家,就连网络上对卡塔尔的介绍都不多。所以到卡塔尔的第一个月,我在各方面都经历了困难的磨合期。

第一件事就是需要快速适应形形色色的口音。飞机刚落地,前来接我的是印度同事,我几乎听不太懂对方说什么,本想找个中国同事前来对接,结果被告知我是酒店唯一一个中国员工。

我的室友也都是外国人,前后换了三个室友,分别是乌克兰人、吉尔吉斯斯坦人和缅甸人。而我工作的酒店,工作人员来自55个不同的国家,我妈形容我是在“小联合国”上班。 

因为在酒店还需要处理客诉,我逼着自己在一个月内就适应了别人要3-5个月才能完全听明白的口音,那段时间连做梦都是在说英语。 

饮食方面,第一个月几乎顿顿都吃酒店的工作餐,大多是印度菜。后来去一家名叫“老上海”的中餐厅吃饭,老板娘非常热心,送给我一瓶老干妈,我当宝贝一样存着。 

刚去时,还发生了一件事,让我此后倍加注意当地的文化习俗。当地女性不能穿着太暴露,穿裙子需要过膝,否则进不了商场。有一次我穿了一条过膝裙,但坐下来能露出一小截大腿,立即被一名当地女性呵斥,要我现在就离开商场,不然她就要报警。

初到卡塔尔,就连周末出去看电影也需要适应。卡塔尔的电影上新比国内早,但字幕是阿拉伯语和法语,对于很多中国朋友是非常大的挑战。

不过,酒店的工作也令我遇到了很多有趣的事,让我对这个国家有了不一样的了解。

比如,本地人举行婚礼时,女性会有一场专门的庆祝活动。一般女宾们会提前订好酒店房间,下午陆续就有美甲师、美发师、化妆师提着行李箱上门服务。到了晚上8点左右,她们会先在礼服外面套一层黑纱,进入宴会厅后由专人脱下并存放,宴会结束后可以凭借手牌领取。这些宴会厅是全封闭的,里面的服务员和安保也都要求是女性,聚会一般会持续到凌晨两三点。 

在卡塔尔工作不算累,但工资真的不高。我基本上每天需要工作10小时,一周上6天,偶尔也会加班,每月工资只有1700卡塔尔里亚尔,按当时的汇率计算约合人民币3230元。

而且在中东,除非是自己做生意,否则中国人要想在职场上晋升到一定地位非常困难。语言是一大问题,大部分中国人只会英语和汉语,不会阿拉伯语。而在中东,所有人都是两门语言起步,会多门语言。另外,政府强制要求大企业预留岗位给当地人,每个月还会发放补贴,当地的职场环境秩序可想而知是非常稳固的。 

卡塔尔是我在中东国家的第一站,也是我毕业后的第一站,我会一直记得它,但也想去看看更广阔的世界。后来,我辞去工作去瑞士读研,毕业后选择去迪拜从事酒店供应链工作。

 最怀念的,是不同国籍的人共事的氛围

陈宁 | 27岁 深圳人 前卡航乘务员

2017年夏天到2019年夏天,我作为卡塔尔航空公司的一名女空中乘务员,在卡塔尔生活了两年。不过,我们的工作需要飞到外站过夜,所以一个月里,我可能只有10天的时间待在多哈。

因为第一目标阿联酋航空多年不在中国招聘,我注意到了卡塔尔航空的招聘,发现这里和迪拜很像,决定去面试并顺利通过。

卡塔尔的薪资待遇还可以。拿乘务员来说,经济舱乘务员的月薪在2-2.5万元人民币。这份薪资对于南亚、东南亚、东欧国家的人比较有吸引力。我接触的空乘人员,也多来自印度、菲律宾、马来西亚、俄罗斯、乌克兰,中国人不算太多。卡塔尔当地人,我只接触过一位机长,可能是比较年轻,愿意尝试这个行业。 

空乘是份比较辛苦的工作,一个月飞100多个小时是常有的事,像我一个月最多飞过135小时。这还不包括前期的准备、开会时间。

 卡塔尔本地人更倾向于选择一些政府或办公室的工作,服务业基本都由外国人从事。

在卡塔尔的中国人,一般都有海外工作或留学的经历。像我认识的待了十多年的中国人,要么是习惯了当地的工作,要么是已经投入了很多舍不得离开,例如餐厅老板。世界杯之前,又有很多中国的建筑工程师来到卡塔尔。 

我们在飞机上的确见过很多本地的有钱人,从他们的包、首饰能看出来。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商务舱的旅客,她身穿黑袍,休息前解下头巾,把耳环、项链各种首饰放在一旁,我同事掂了掂足足有一斤多重。不可思议的是,她下飞机前把头巾、罩袍包好,却完全忘记了还有一斤多重的黄金首饰在旁边,最后还是我们同事提醒她。 

不管他们有多富有,很难得的是大部分人都非常友好,特别是女性之间。一次,我们两个同事去喝咖啡,店员过来告诉她们,“刚才一个开车过来买咖啡的黑袍女士给你们买过单了”,还附带了一句话,“卡塔尔感谢你们”。这就是当地人做的一些令人感动的小举动。 

但必须要说的是,并非所有的卡塔尔人都很愿意露富或是非常有钱,绝大多数人是衣食无忧的状态。就在我们公司安排的住所后面,一条街之隔的地方,有一些很老旧的房子,大概是二三十年前的自建房。 

在卡航的两年,对于刚大学毕业的我来说是一段难得的人生经历。因为除它以外,我几乎接触不到一份工作,能让我和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国家的人,坐在一起无障碍的聊天,这种氛围至今令我怀念。

卡航就像我的社会大学,读完了,也就毕业了。“毕业”后,我回到家乡深圳发展,现在从事英语培训,也在帮朋友的宠物会所进行活动策划。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杨夕加、YuanYuan为化名。

网站编辑: 郭靖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