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国产高端手机,谁最有潜力挑战苹果?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tech.sina.com.cn/csj/2022-12-14/doc-imxwrqkt4311497.s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国产高端手机,谁最有潜力挑战苹果?

冲高端,要过几重门?
冲高端,要过几重门?

  手工劳动/兽姐

  手工编辑 /角叔

  出品/独角兽挖掘机

  经历了数轮市场厮杀之后,幸存下来的国产手机厂商正集体迈入高端市场,这是国产手机商近一两年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最重要的战略布局。

  即将过去的2022年,小米13、vivo X90、OPPO Find X5、OPPO Reno9、魅族19、一加10、华为Mate X2、华为P50、荣耀V40轻奢版、荣耀Magic Vs……各种高端机型不断入市,让人目不暇接。

  站在2022年底,主流手机厂商宣布进军高端市场已有了段时日,就目前市场份额来看,尚未有哪家可以挑战苹果的垄断地位、性能上也未能打破苹果A系列芯片的一骑绝尘。

  不过,从厂商们的发力点还是可以明显看出,越来越多品牌已意识到,与“千元机”市场拼性价比不同,高端市场的厮杀不是高喊口号,也不是先进零部件的堆砌,而是更多在于“核心技术”的掌握,这是发力高端不得不跨越的一道门槛。

  就像华为余承东说的:“打造高端品牌,要靠引领和创新的设计、创新的体验,所以单纯地堆砌,所谓的某一项指标的规格,并不能打造真正的高端品牌。”

  可见,“高端”二字对研发、渠道、品牌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不同的手机厂商在功能和策略上存在差异,但各家的目标却是殊途同归——拼尽全力站稳高端。这不仅是存量竞争下撬开增量空间的可能路径,也是国产手机产业链向上攀登的必然选择。

  01

  高端不是“堆料”

  在各大手机厂商亮相时言必提“高端”的当下,不容否认的是,苹果仍是横在他们面前的一座高峰,尤其是2021年第二季度以后,苹果在中国600美元以上市场的份额更是达到了顶峰。

2b5a-d2739562238de1bd0bbe0883154abff3.png

  根据第三方调研机构IDC发布的市场监测报告,在中国600美元以上手机市场安卓与IOS份额趋势对比上,苹果在2021年第四季度达到了76.9%的最高点。尽管此后有所回落,但苹果在高端市场的地位坚如磐石。

  即便是前方路阻且长,但对国内一众手机厂商来说,加大在高端市场中的开疆扩土也到了“不得不发”的阶段。

  一方面,过去中低价机型在供应链方面的同质化日益严重,残酷竞争下,中间的毛利率也被压得越来越薄,想要从价格战的“泥沼”中抽身出来,摆脱恶性循环,高端市场自然是那条“天选之路”;

  另一方面,虽然三星、苹果等高端品牌抢占了市场先机,但5G换机潮到来以及折叠屏手机的崛起,还是给国产品牌带来极大机会。这也是华为、荣耀、OPPO、小米等手机厂商将折叠屏视为参与高端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背后真正的原因。

  或是急于求成,不少手机厂商试图通过“堆料”来抢占高端市场,似乎只要舍得下本,才算是有效提升了手机的使用体验。在这种氛围下,在不少主流旗舰机型的PK中,往往就成了零件的对比。

  比如,小米曾豪言要全面对标iPhone,并称要在三年内拿下国产高端手机市场份额第一。虽然小米已发布的一些高端机型上实现了拍照、性能、快充等方面的微创新,但在续航、系统稳定性等方面被诟病。

  再如,OPPO、vivo在影像上重点对标iPhone,尽管两大品牌的影像能力着实有所提升,但一个现实却是,苹果依靠计算摄影的能力在拍照上保持了较高水准,尤其是在视频拍摄功能上,还是要超出很多安卓手机。

  近年来,iPhone遭受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一来体现在功能上,信号和快充始终是未能完美解决的两大使用痛点;二来体现在创新速度上,自2019年起,其在年底的新品发布会上所推出的新功能都比较有限,因此被市场称为“挤牙膏”。

  不过,这并不妨碍iPhone的销售迭创新高,整体来看,目前尚未有哪一款手机能真正撼动苹果的地位。更何况,据传苹果15系列也将加大对零件的添置,到了明年,果粉可能将拿到包含3nm工艺的A17、钛合金的边框、Type C的接口、潜望镜的长焦等在内的苹果15。

  02

  核心技术自研

  从最近一段时间国产手机厂商旗舰新机来看,一英寸的大底相机传感器、高频PWM调光的OLED屏等已成为一种标配,之前各大旗舰所缺失的高素质的潜望镜长焦,也开始全线回归。

  一夜之间,在影像硬件方面,几乎所有国产手机厂商都站到了同一条水平线上。国产手机喜欢扎堆“堆料”已是见怪不怪,但像如今在硬件选取上统一大幅度提升,可以说还是首次。

  但有不少科技资深粉认为,某种角度上,这或与国产手机厂商冲击高端市场不如预期有关。

  想要做出“抗打”的高端机并非易事,国内手机市场过去十余年的混战与洗牌不断向外界传递着这样一个恒定的信息:创新,才是一个产品乃至品牌安身立命的根本。

  高端手机之所以谓之“高端”,更多是在功能、服务、产品协同等维度上,这些技术创新可以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

  比如苹果自研的A系列芯片可以通过iOS与多设备实现互联互通,浅层次自然是出于产品节奏、产业链话语权方面的考量;深层次则是苹果希望能打通iPhone、iPad、Mac和其他可穿戴硬件之间的大一统。

  还有麒麟芯片和鸿蒙OS加持的华为。当初,华为能与苹果相抗衡,最大的筹码在于其自研的麒麟芯片,而麒麟芯片是集成GPU和 NPU的SOC以及5G基带的处理芯片,远远领先苹果A系列处理器的核心芯片,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手机CPU处理芯片。

  再如荣耀。不久前,荣耀在年度大会上最新发布了MagicOS 7.0全新系统,这一系统最大的特点就是打破了iOS、鸿蒙和安卓系统之间的生态封闭,实现了全平台、全场景及全产品之间的流通。

  高通和联发科也带来了自家最新的旗舰处理器——骁龙8 Gen 2(如魅族20系列搭载此款处理器)和天玑9200(如vivo X90系列搭载此款处理器)。

  性能方面,一直被苹果A系列处理器压着打的联发科和高通,如今在GPU极限性能释放上,均超过了苹果最新的A16芯片。

  能耗比和发热情况表现也不错。尽管CPU受限于ARM的公版架构,目前看还是被苹果A系列碾压,不过就消费者使用体验上讲,至少不会再出现2022年上半年里的“矬子里拔将军”的情况,安卓手机热得没办法解决等问题。

  当前阶段,要想实现用户在某一项功能上的体验大幅度升级,以往的“拿来主义”完全行不通,一定需要终端厂商和供应链企业做出巨大的投入。尽管创新门槛越来越高,但对于手机厂商来说,核心技术层坚持自研仍是一条不可回避的道路。

  03

  还有哪些变量?

  Counterpoint分析师认为,国产手机厂商正在加速竞逐高端市场,在折叠屏、芯片等新产品、新因素叠加影响下,2023年市场或将迎来新拐点。在不容错失的高端之争当中,国产厂商还存在哪些有待改善的维度?

  第一是国产手机缺乏自己独有的个性特征。

  整体上讲,苹果靠着A系芯片和iOS系统,有了足够的底气在高端机市场遥遥领先;华为也曾依靠麒麟芯片和鸿蒙系统,以及率先在折叠屏手机上花够了心思,才能够从众多厂商中脱颖而出。

  但时至今日,行业对于高端的追求的或多或少有些内卷,卷完了配置卷价格,一旦有哪个厂商突破某个瓶颈之后,其他厂商也会紧随其后跟风效仿,让本来可以成为“优势”的部分沦为大家的标配,区别仅在于厂商优化调教程度各有不同而已。

  第二是出新速度过高,手机被视为不保值。

  在换机周期不断变长的大背景下,国产手机的更新频率或有些过快,且大多是跟着处理器的“鼻子”走。一年更新两次,好多消费者首发买的旗舰机,没过几个月就沦为了旧机型,然后价格大跳水。这一点给消费者的体验非常差。

  各大论坛、投诉平台上满是消费者的吐槽:换手机,首发是高端机价格,降价后也就是中端机的价格。用户的心理就慢慢认定了,国产手机会降价的,而不再愿意花旗舰机的价格去入手国产手机了。

  第三是高端手机作为产品子品牌的市场认知不足。

  一个高端化的品牌形象指品牌留给消费者的印象。换言之,品牌“蒙头研发”只是迈出了谋求高端化的第一步,之后还需要借以恰当的时机和有效的营销策略,将产品和品牌包装推广出去。

  这就不难理解诸如OPPO、vivo、荣耀等手机厂商,为何每年都会在产品代言人的选择上、综艺、赛事、剧集的冠名和植入上投入大笔费用了。因为塑造独立、高端的品牌“心智”,同样也是拉动销量的砝码。

  在新的商业语境下,做高端机型、冲高端市场已成为国产手机厂商的头等大事。

  面对调研机构预判的即将到来的“拐点”,那些“拿来主义”“临时抱佛脚”的做法注定已经失灵,国内手机厂商想要实现弯道超车,最朴实的做法就是站在长期视觉当中,不断夯实技术力、产品力、品牌力。只有够厚积薄发,才能扛起国产高端手机崛起的大旗。(完)

1.png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