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小生意做出大公司,“数据线”大佬绿联UGREEN年入34亿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amz123.com/thread-994120.htm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小生意做出大公司,“数据线”大佬绿联UGREEN年入34亿


以一根小小数据线起家,2021年营收达到34亿,这便是绿联的故事。

成立之初,绿联也只是一家小小的代工厂,为外国厂商生产数据线。

经历了惨烈的恶意竞价,创始人张清森带着两个人成立了品牌事业部。

2014年,绿联决定向海外市场发起冲击,并进驻了Amazon、 Lazada、Shopee等国际平台。截至2021年,绿联出口营业额高达15亿,一跃成为销售冠军。

2022年,在其成立发展的第十个年头,绿联开启上市征途,拟募资15.04亿元。

“国际品牌”绿联,如何做好国内外市场,一年营收过34亿?

增收不盈利,绿联为何陷入如此境地?

从代工厂到自有品牌

绿联的故事,还得从一位叫张清森的80后说起。 

2009年,在出口贸易公司工作了2年的张清森,凭借其外贸从业经验,张清森毅然加入了辞职创业的大潮里。

最初,张清森的主要业务为国外客户做代工,生产数据线,客户主要来自美国、德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由于原厂数据线十分昂贵,在一段时间里,这个行业的创业者几乎赚了个盆满钵满。

然而,随着大量从业者的涌入,商品同质化问题凸显,同行恶意竞价也越来越严重。

2010年7月,张清森收到国外客户的邮件,对方临时要求降价,并声称找到了更低报价的供应商,若不降价,就要撤单。

可此时,产品都已生产出来——万事俱备,就差发货了。最终,为了不把这批库存砸在手里,张清森被迫接受了客户的降价诉求。

或许是这次的事件刺激了张清森,他说,“好产品一定要有自己的品牌,如果不改变就等于坐以待毙”。2012年,绿联 UGREEN 正式成立。这个曾经的代工厂,尝试做起了自己的品牌。

viewthumb

据了解,绿联起家靠的就是手机数据线、电视高清线等数据线产品。这些看似不起眼、没有技术含量的小产品,张清森却能集中精力做好做透。

彼时的市场上,电视数据线大多为1.8米,不为别的,只因国内厂商主要业务为向国外供货——1.8 米刚好等于 6 英尺,更符合国外的产品习惯。

于是,绿联科技找准国内消费者的需求,推出了0.5米、1米、1.5米、2米等更多规格的产品,不仅如此,当市场的插排只采用排插设计时,绿联推出了USB充电口+排插的产品。

viewthumb

这些看似很小的改变,让绿联科技一下子在市场中脱颖而出。

据了解,为了进一步推广产品,2011年绿联搭上国内淘宝、京东的电商快车成功起飞,从此在线上电商这块混得风生水起,并保持至今。2013年,整个公司的营业额超过了6000万。

张清森曾总结,不同于小米、特斯拉等“富二代”型创业者,“草根”创业者选择精准的小切口,生存的机会反而较大。只有先解决了生存问题,巩固了自己的根据地,做到了重度垂直,才有机会等到翅膀硬了做进一步扩张。

如今,绿联的产品线早已从一根数据线扩充至智能充电、手机配件、电脑配件、车载蓝牙等领域,其中包含绿联移动电源 、绿联无线充电器 、绿联AppleWatch磁力充 、绿联HDMI线等众多产品。

“国际品牌”绿联

自2014年以“UGREEN”身份出海以来,不到十年时间,绿联已切入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根据其招股书,2019年-2021年,绿联主营业务境外销售占比分别为 43.49%、47.38%以及46.09%,换句话说,海外市场几乎贡献了绿联的半数收入。

渠道方面,根据其招股书,亚马逊、京东、天猫、速卖通占比分别为33.41%、20.11%、16.01%、3.28%,亚马逊依然是其最重要的销售渠道。2019年-2021年间,来自亚马逊的营收金额分别为6.41亿元、9.78亿元和11.49亿元,占营收比重分别为31.39%、35.83%和33.41%。

viewthumb

这也不难看出,绿联对电商平台的依赖度较高。

打开绿联的独立站品牌网站可以发现,其页面相对简洁,且对于亚马逊、速卖通、lazada上动辄上千的评论来说,独立站内的销量较低。

然而,绿联也在不断通过社媒平台的布局,以提高其独立站的流量。

在Youtube上,在标签#ugreen下,有着2400+的视频,大多为用户的产品测评与官方新品发布。

viewthumb

有意思的是,最近绿联官方号发布的You Need Ugreen系列,不到20秒的视频,用夸张的手法体现其充电的快速,最受欢迎的一支视频播放量高达79万。

viewthumb

再看Tik Tok,其官方号@ugreen official已积累了73万粉丝。

viewthumb

纵观其内容,播放量较高的大多为结合当下热点,诸如世界杯、黒五、圣诞节等,并运用有趣、夸张、剧情等方式演绎,不知不觉中植入产品。

在标签#ugreen下,有高达5320万的总播放量,通过将产品融入特定的活动与节日,讲述粉丝与绿联相关的故事,与粉丝产生共鸣,进而影响粉丝心智。

 

viewthumb

由此可见,即便绿联只有小小的数据线、充电头,但若能从内容本身做精做透,同样可以取得好的营销效果。

增收不盈利,绿联现隐忧

然而,虽然绿联一年卖出34亿,但却陷入了增收不盈利的境地。

纵观外界的评价与分析,大多落在以下这三点:

01、过度依赖电商平台;

如前文所述,绿联对亚马逊等线上平台依赖较高,占比几乎达到了80%。

据了解,每年绿联需要给各个电商平台支付不菲的平台服务费——包括销售佣金、服务费、仓储费用等。根据公开数据,过去三年,绿联科技支付的平台服务费分别高达1.28亿元、1.91亿元和2.34亿元。外界评价称——摆脱了代工,又“沦”为电商“打工仔”。

不仅如此,过于依赖电商平台也给品牌带来的不少隐患——2020年,同样从事3C跨境数码配件的傲基科技,当年营收已经超过如今的绿联,达到50亿,但却因违规刷单、刷好评的行为被亚马逊封店。

02、生产模式遭市场诟病;

除了过度依赖海外电商平台外,绿联科技的生产模式也遭到市场诟病。

根据其招股书,绿联的生产模式以外协生产为主、自主生产为辅:2019年-2021年,公司外协生产占比分别为 75.78%、76.10%以及75.62%,外协产品采购成本占主营业务成本比重分别为 74.91%、56.02%和58.22%。

viewthumb

过于依赖外部供应商,导致绿联科技对供应链的掌控力相对薄弱,生产环节无法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样一来,产品质量问题便始终是一大隐患,一旦外协厂商产品质量把控不严,导致相关风险发生,公司也难逃其责,这很可能会给公司生产经营和业绩带来不利影响。

03、不重研发难有护城河;

不仅如此,产品研发也低于同行。

招股书显示,绿联科技的研发费用率低于可比同行上市公司的平均值。

viewthumb

2019年-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同行上市公司的研发费用率平均值分别为5.59%、5.27%、5.06%及5.35%,而绿联科技于各期的研发费用率为3.17%、3.47%、4.54%及4.62%。

BrandArk观品牌

纵观绿联的发家史,与科沃斯、安克创新类似,它们都是早期从铺货模式转向品牌的先行者。

然而,它们也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一定的麻烦中,如科沃斯被质疑“重营销轻研发”、安克创新曾被认为“过于依赖平台”。

但每个品牌都会给出属于它们的答案,要想从跨境商家转向品牌出海,似乎都要跨过渠道、供应链和产品这三座大山。

绿联接下来会走向何方,还将拭目以待。

viewthumb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